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7)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7)
1. 腫瘍
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,膿血之聚者,不亦離道遠乎?夫癰疽之生,膿血之成也,不從天下,不從地出,積微之所生也。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,愚者遭其已成也。黃帝曰:其已形,不予遭,膿已成,不予見,為之奈何?岐伯曰:膿已成,十死一生。故聖人弗使已成,而明為良方,著之竹帛,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者,為其不予遭也。
黃帝曰: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?不導之以小針治乎?岐伯曰:以小治小者功小,以大治大者多害,故其已成膿血者,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。黃帝曰:多害者其不可全乎?岐伯曰:其在逆順焉爾。(玉版篇,逆順法見潰瘍疹條。)
〔無〕治初生癰疽發背,神效灸法,累試有驗。江陵府紫極觀,因掘得石碑,載之。凡人初覺發背,欲結未結,赤熱腫痛,先以濕紙復其上,立視候之,其紙先干處,則是結癰頭也。取大蒜切成片,如當三錢厚,安頭上,用大艾炷灸之,三壯即換一蒜片,痛者灸至不痛時住,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,最要早覺早灸為上。(如有頭似麻豆大者不用濕紙覆法,只消頭上灸之。
)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,即用大蒜研成膏,作薄餅鋪頭上,聚艾於餅上燒之。(一二日十灸十活,三四日六七活,五六日三四活。)
〔海〕灸而不痛,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不痛者,先及其潰,所以不痛,而後及良肉,所以痛也。灸而痛,不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痛者,先及其未潰,所以痛,而次及將潰,所以不痛也。
〔《精》〕,癢者灸至不癢,痛者灸至不痛,大概以百壯為準。又云:譬如諸盜入主人之家,必開門逐之使出,萬一門不開,無從而出,必傷主後已。
〔《本》〕王蘧發背方序云:元祐三年夏四月,官京師,疽發於背,召國醫治之,逾月,勢益甚。得徐州蕭縣人張生,以艾火加瘡上,自旦及暮,凡一百五十壯,知痛乃已。明日鑷去黑痂,膿盡潰,肉理皆紅,亦不復痛,始別以膏藥貼之,日一易焉,易時旋剪去黑爛。月許,瘡乃平。
是歲秋夏間,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,余獨生此。雖司命自然,固有料理,不知其方,遂至不幸者,以人意論之,可為慨然。於是撰次前後所得方,模板以施,庶幾古人濟眾之意。(此即當頭隔蒜灸法,但不用蒜耳。)
〔《精》〕史源母氏,背髀間微癢,視之有赤半寸許,方有白粒如粟黍,乃急著艾灸,其赤隨消,二七壯而止。信宿復覺微痛,視之有赤下流長二寸,闊如韭葉,舉家皆以前灸為悔。或云:等慈寺尼智全者,前病瘡甚大,得灸而愈。奔問之,全云:劇時昏不知,但小師輩言範八奉議守定灸八百餘壯方蘇,約艾一篩爾。
亟歸白之,見從始以艾作炷,如銀杏大,灸其上十數,殊不覺痛,乃截四旁赤引其炷減四之三,皆覺痛,七壯後,覺癢,每一壯燼,則赤隨縮入,灸至二十餘壯,赤暈收退。病者不憚,遂以艾作團大,灸其上,漸加至雞黃大,約四十團,方覺痛。視火焦處已寸余,蓋灸之遲,而初發處肉已壞,壞肉成隔,直至好肉方痛。
白話文:
關於腫瘤這種疾病,如果身體生了癰疽這種會化膿流血的病,難道不是離健康之道很遠嗎?癰疽的產生、膿血的形成,並不是憑空出現的,而是從微小的積累開始的。所以,聖人會在疾病還沒成形時就加以治療,而愚笨的人只能在疾病已經形成後才去面對。黃帝問說:「如果疾病已經成形,我沒有在它還沒形成時就發現,膿液已經形成,我也沒能預先阻止,那該怎麼辦?」岐伯回答說:「膿液一旦形成,十個人裡面有九個會死。所以,聖人不會讓它形成,並且會制定出好的治療方法,記錄在竹簡上,讓有能力的人一代一代傳下去,永無止境,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。」
黃帝又問:「如果已經有膿血產生才去治療呢?能不能用小針來治療呢?」岐伯說:「用小的方法治療小的疾病,效果會很小;用大的方法治療大的疾病,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。所以,對於已經形成膿血的病症,只能用砭石或鋒利的器具來取出膿液。」黃帝問:「這樣會造成更大的傷害,那還有可能完全治好嗎?」岐伯回答說:「這就看治療方法是否順應病情了。」(關於逆順的治療方法,可以參考潰瘍疹的相關條文。)
(以下是各種治療腫瘤的方法)
有種治療初期癰疽、發背的灸法,效果非常好,屢試不爽。江陵府紫極觀的人,因為挖掘石碑而發現了這種灸法並記載下來。凡是剛開始感覺背部要長癰疽,快要結但還沒完全結痂,出現紅腫熱痛時,先用濕紙覆蓋在患處,觀察紙先乾的地方,那就是癰疽的中心點。然後將大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,放在中心點上,再用艾草做成艾炷灸在蒜片上。灸三壯就換一片蒜片。如果灸的時候覺得痛,就灸到不痛為止;如果灸的時候不痛,就灸到痛時才停止。最重要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施灸。如果癰疽的頭像麻豆那麼大,就不用濕紙覆蓋,直接灸中心點即可。
如果有多個癰疽頭同時長在一處,就將大蒜搗成泥狀,做成薄餅鋪在患處,再把艾草放在蒜餅上燒灼。(一兩天灸十次,十次都能治好;三四天灸六七次,能治好六七次;五六天灸三四次,能治好三四次。)
(海氏的說法)如果灸的時候不痛,灸到快要潰爛時才會不痛,是因為艾火先燒到了沒有潰爛的地方,所以不痛,接著才會燒到好的肉,所以才會痛;如果灸的時候感到疼痛,灸到不痛才停止,是因為艾火先燒到還沒潰爛的地方,所以會痛,接著燒到快要潰爛的地方,所以就不痛了。
(《精》的說法)癢的時候灸到不癢,痛的時候灸到不痛,大概以灸一百壯為準。還有人說:「就像強盜闖入主人家裡,一定要打開門把他們趕出去,如果門打不開,他們就沒法出去,最終會傷害到主人。」
(《本》的說法)王蘧發背方序中記載:元祐三年夏天四月,王蘧在京城做官,背上長了疽,請御醫來治療,過了一個月,病情更加嚴重。後來遇到徐州蕭縣的張生,用艾草火灸在瘡上,從早到晚,灸了一百五十壯,感到疼痛才停止。第二天,用鑷子夾去黑色的結痂,膿液全部流出,肌肉的紋理都呈紅色,也不再疼痛,開始用藥膏貼敷,每天換一次藥,換藥時剪去腐爛的黑肉。大約一個月後,瘡才痊癒。
那年秋天夏天之間,京城有七個官員得了疽,只有我活了下來。雖然這是命運的安排,但如果懂得處理,也許就可以避免不幸。因為沒有了解這種方法,導致了不幸的發生,實在令人感慨。所以整理了之前學到的方法,印成模板來推廣,希望能夠達到古人濟世救人的目的。(這就是在癰疽頭上隔蒜灸的方法,但不用蒜的耳部。)
(《精》的說法)史源的母親,背部和大腿之間微微發癢,看到有半寸左右的紅色,上面有像小米一樣的白色顆粒,於是趕緊用艾草灸,紅色就消退了,灸了十四壯才停止。過了一晚,又感到微微疼痛,看到紅色向下延伸,長約兩寸,寬如韭菜葉,全家都後悔之前進行灸療。有人說:「等慈寺的尼姑智全,之前得過很大的瘡,因為灸療而痊癒。」於是去問她,智全說:「病情嚴重時昏迷不醒,只聽小徒弟說,範八奉議守堅持灸了八百多壯才蘇醒,大概用了一篩子的艾草。」
趕緊回去照做,先用艾草做成銀杏大小的艾炷,灸在患處十幾次,完全不覺得痛,於是縮小周圍紅色的部分,把艾炷縮小四分之三,就感覺到疼痛,灸了七壯後,感覺到癢。每灸完一壯,紅色就縮小一些,灸到二十多壯,紅暈就退去了。患者不怕疼,就用艾草做成團狀,像雞蛋黃那麼大,灸在患處,漸漸加到雞蛋黃那麼大,灸了約四十團,才感覺到疼痛。看燒焦的地方已經有一寸多,是因為灸得太晚,最初發病的地方肌肉已經壞死,壞死的肉形成了阻隔,直到燒到好肉才會覺得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