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3)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3)
1. 腫瘍
治癰疽發背,初腫時方。
風化石灰(二兩),細辛(一兩),
上為粗末,用熱醋敷患處,干再敷。三上其腫即消。
四虎散,治發背初生,筋脈緊急不舒。
附子(生,去皮,一兩),天南星(泡),半夏(湯洗,七次),狼毒(各半兩),
上四味,為末,熱酒調成膏,攤上腫處,以熟絹靨定,覺患處如火燒不妨。
凡癰疽外熱內疼者,是有客邪,內有積毒,欲作膿透之候。治背瘡初發時小,後五七日赤腫高,即罨藥令內毒散,減疼免牽引,,乳香膏,。
乳香(一兩),青薄荷葉(四兩,洗干)
上研勻,厚罨患處,以青絹蓋之,如干以新汲水潤之,常令濕,其熱毒自然消散。如熱毒攻結可用,氣毒攻結不可用。
貼癰毒,令內消,,金黃散,。
白芷,白芨,白蘞
上等分,為細末,用新汲水調敷。
〔丹〕治陽症腫毒,並金瘡。
大粉草,銼細,用竹一段,刮去青,兩頭留節,開一小竅,入草在內,滿後卻用油灰塞竅。從冬至日放糞缸內,待立春日先一日取起,豎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,驗兩竅好,卻破竹取草為細末,用水調敷。
〔世〕圍藥。
南星,草烏,黃柏,白芨(各二兩),五倍子(一兩,炒)
上為末,調如糊,隨血圍匝如牆壁,可移險處於不險處,如神。
敷藥:白蘞,白芷,南星,白芨,貝母(各等分),
上為末,水調敷,外用圍藥束定,內用敷藥提起,制之有理。
〔《藥性論》〕甘蕉根,搗敷一切癰腫上,干即更敷,無不瘥者。
〔梅〕治癰疽發背,或髮乳房,初起微赤,不急治之,即死,速消方。搗苧根敷之,數易效。
〔《濟》〕諸瘡腫痛不可忍者。以葵花根去黑皮,搗爛。若稠,點井花水少許,若不稠不須用水,以紙攤如膏藥貼之,立效。(《經驗方》用蜀葵敷之,亦妙。)
〔世〕又方,芙蓉葉搗爛敷之,立效。曬乾為末,水調敷亦妙。發背,蝸牛百個活者,置淨瓶內,新汲水一盞,浸瓶中封閉,自晚至曉,其水如涎,取水將真蛤粉不拘多少調之,刷瘡上效。
〔丹〕治背癰與癤,久年煙壁土、黃柏等分,細末,生薑汁捏成膏,敷之。夏以茅香湯下一二錢,妙。(《經驗》)
〔《本》〕治癰疽,止痛拔毒,七寶散。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,不計多少,為粗末,每用三匙,水二盞慢火煎至一碗半,放溫淋洗,干以太白膏敷之。
太白膏
寒水石飛,用臘月豬脂調成膏,隨瘡大小,用薄紙攤貼之。
斂瘡內消方
黃明膠一兩,水半升,熔消了,入黃丹一兩,再煮三五沸,又放溫冷,以雞毛掃在瘡口上。如未成,即塗腫處自消。
〔《外》〕凡癰,不問已潰未潰者。以膠一片,水浸令軟,隨腫大小貼當頭上開一孔。若已潰合膿者,當被膠,急發之,膿皆出盡。未有膿者,腫當自消矣。
白話文:
治療癰疽發背,初期腫脹的藥方
用風化石灰二兩、細辛一兩,磨成粗末,用熱醋敷在患處,乾了再敷,敷三次腫脹就會消退。
四虎散,治療發背初起,筋脈緊張不舒
用生附子(去皮)一兩、天南星(泡過)、半夏(用湯洗七次)、狼毒各半兩,磨成細末,用熱酒調成膏狀,塗在腫脹處,再用熟絹覆蓋固定。患處感覺像火燒一樣是正常的。
**凡是癰疽外表發熱,內部疼痛,是有外來邪氣,內部有積毒,快要化膿的徵兆。**治療背瘡初期小,五七天後紅腫隆起的狀況,用藥敷蓋讓內部毒氣散開,減輕疼痛,避免牽引,可用乳香膏。
乳香膏
乳香一兩、青薄荷葉四兩(洗淨晾乾),研磨均勻,厚厚地敷在患處,用青色絹布蓋上,如果乾了就用新打的水潤濕,保持濕潤,熱毒自然就會消散。這個藥方適合熱毒引起的腫脹,不適合氣毒引起的。
貼敷癰毒,使其內消,可用金黃散。
白芷、白芨、白蘞,等份磨成細末,用新打的水調勻敷上。
丹方,治療陽症腫毒和金瘡(外傷)。
將大粉草切細,用一段竹子,刮去青皮,兩頭留節,開一個小孔,把草塞滿竹子,用油灰封住孔。從冬至那天放入糞缸裡,到立春前一天取出,豎放在通風無陽光的地方二十一天,等竹子兩頭乾燥,敲破竹子取出裡面的草,磨成細末,用水調勻敷上。
世傳圍藥
南星、草烏、黃柏、白芨各二兩,五倍子一兩(炒過),磨成細末,用水調成糊狀,在患處周圍塗上一圈,如同牆壁一樣,可以使危險的病況轉危為安,非常神奇。
敷藥
白蘞、白芷、南星、白芨、貝母各等份,磨成細末,用水調勻敷上,外面用圍藥固定,裡面用敷藥提起,這樣治療很有效。
《藥性論》 甘蕉根搗爛敷在一切癰腫上,乾了就換新的,沒有不好的。
梅氏方治療癰疽發背,或長在乳房,初期微紅,不及時治療就會死亡,快速消腫的藥方是用苧麻根搗爛敷上,多換幾次有效。
《濟生方》 治療各種瘡腫疼痛難忍,用葵花根去掉黑皮,搗爛。如果太稠,加入少許井花水,如果不太稠就不用加水。用紙攤平,像膏藥一樣貼上,立刻有效。(《經驗方》用蜀葵敷上效果也很好。)
世傳又一方 用芙蓉葉搗爛敷上,立刻有效。曬乾磨成粉末,用水調勻敷上效果也很好。治療發背,用一百個活蝸牛,放在乾淨的瓶子裡,倒入新打的水一杯,封好瓶口,從晚上到早上,水變成像蝸牛的黏液,取出水,用蛤粉(不拘多少)調勻,塗在瘡上有效。
丹方 治療背部癰腫和癤子,用多年煙燻的牆壁土、黃柏等份磨成細末,用生薑汁捏成膏狀敷上。夏天用茅香湯送服一兩錢,效果很好。(《經驗方》)
《本草》 治療癰疽,止痛拔毒,可用七寶散。取乾荷葉中心像錢幣大小的碎片,不限數量,磨成粗末,每次用三匙,加水兩碗用慢火煮到一碗半,放溫後淋洗患處,乾了就敷太白膏。
太白膏
用飛過的寒水石,加入臘月豬油調成膏狀,根據瘡的大小,用薄紙攤平貼上。
斂瘡內消方
黃明膠一兩,加水半升,加熱溶化,加入黃丹一兩,再煮三五次,放溫冷卻,用雞毛掃在瘡口上。如果還沒形成瘡,就塗在腫脹的地方,使其自行消退。
《外台》 凡是癰腫,不論是否潰爛,用膠一片,用水浸泡至軟化,根據腫脹大小貼在腫塊上,開一個小孔。如果已經潰爛有膿,應該用膠覆蓋,快速擠出膿液。如果還沒化膿,腫脹就會自行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