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2)

1. 腫瘍

次為處方云:是足太陽膀胱之經,其病逆當反治。脈中得弦緊,按之洪大而數,又且有力,必當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以時令言之,可收不可汗,經與病俱禁下法,當結者散之,咸以耎之。然寒受邪而禁咸,遂制,黃連消毒飲,治之。

黃連(五分),黃芩(五分),黃柏(五分,酒洗),人參(五分),知母(四分,酒炒,此以苦寒引用通經為君),羌活(一錢),獨活(五分),防風(五分),藁本(五分),連翹(一錢,此以大辛解本經之結為臣),黃耆(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,此以甘溫配諸苦寒者三之一,多則滋榮氣而補土),當歸身(一錢,酒洗),生地(一錢,酒洗,此以辛溫之劑和血補血),陳皮(五分,不去白,補胃氣),甘草梢(五分,生,此以甘寒瀉腎火之邪,補下焦元氣),澤瀉(七分,滲淡導酒濕,扶助秋令),防己(五分,酒洗,除膀胱留熱),歸梢(五分),蘇木(五分,去惡寒),桔梗(一錢,使諸藥不下沉,為舟楫之用)

所用之藥,用酒洗併入酒煎者,用酒熱為因為使。

上俱作一服,水三盞,煎至半乾,去渣,入酒少許,再煎,食後溫服。投劑之後,大鼾日出乃寤,瘡腫減七分,精神旺,飲啖漸進,灸瘢漸膿出而痊。服藥後,不得飲水,恐再作膿,效遲。初患三日者,服之立效。凡瘡皆陰中之陽、陽中之陰二證而已,東垣治疽,陽藥七分,陰藥三分,名曰升陽益胃散,老人宜之,亦名復煎散。或加沒藥、乳香各一錢。

上東垣論膏粱肉食之變,治宜苦寒不宜芳香者,如解里條《撮要》內消升麻湯、孫真人單煮大黃湯,皆為富貴食肉之輩設也。

〔丹〕嘗治一婦人,年將七十,形實性急而好酒,腦生疽十五日,脈弦緊急且澀。予急用大黃酒煨,細切酒拌炒,為末,又酒拌炒人參入姜煎調一錢重,又兩時再與。得睡,而上半身汗,睡覺病已,此亦內托之意也。

〔仲〕,排膿散方

枳實(十六枚),芍藥(六分),桔梗(二分),

上三味,杵為散,取雞子黃一枚,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,煎如薄粥,溫服一升,即瘥。

〔丹〕朱紹八官右腳腫,生附骨癰。吃草藥酒,多生隔痰,熱壅無力。

人參,黃連,茯苓(一錢),栝蔞子(四十八粒)

分二帖,入竹瀝熱飲。

〔《保》〕,諸瘡腫已破未破,焮腫者,,當歸散,主之。

川芎,黃耆,栝蔞,木香,黃連(各等分),

上為粗末,水煎一兩服。如痛而大便秘,加大黃三錢。

〔涓〕凡癰疽外冷內疼者,由陰氣外逼皮膚,用熱物熨之。大熱亦不覺者,須用熱物前後熨令透,隨手便用緊急潰膿毒藥,使膿外出盡,腫平,即用生肉暖瘡和正氣藥,令進飲食不倦。

白話文:

這裡所說的腫瘤,如果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問題,病症表現是逆反的,治療就應該反過來處理。如果把脈時摸到弦緊的脈象,按下去又感覺脈搏洪大而跳動快,而且很有力,這一定是體內正氣不足,導致邪氣佔據主導地位,治療上要先處理發病的原因,才能進一步處理腫瘤。腫瘤剛開始的症狀都差不多,但發展到最後結果卻不同,因此一定要先考慮季節的氣候變化,不要違背自然的規律。從時令的角度來說,這個病適合收斂而不適合發汗,經絡和疾病都不適合使用瀉下的方法,應該把結塊的地方疏散開來,用溫和的方法來治療。然而,如果身體受寒邪侵襲,就不能使用鹹味的藥物,而要用黃連消毒飲來治療。

這個方子的組成是:黃連五分,黃芩五分,黃柏五分(用酒洗),人參五分,知母四分(用酒炒,這味藥是苦寒之性,引導藥力通經絡,是方中的君藥),羌活一錢,獨活五分,防風五分,藁本五分,連翹一錢(這味藥是辛散之性,可以解除本經的鬱結,是方中的臣藥),黃耆一錢,炙甘草五分(這味藥的甘溫之性可以調和諸多苦寒藥,用量約佔苦寒藥的三分之一,可以滋養正氣,補養脾胃),當歸身一錢(用酒洗),生地一錢(用酒洗,這味藥用辛溫之性來調和氣血,補益血液),陳皮五分(不去白色的部分,可以補益胃氣),甘草梢五分(生用,這味藥的甘寒之性可以瀉腎火的邪氣,補益下焦的元氣),澤瀉七分(可以滲濕利水,扶助秋天的肅降之氣),防己五分(用酒洗,可以清除膀胱的留熱),歸梢五分,蘇木五分(可以去除惡寒),桔梗一錢(使其他藥物不往下沉,有舟楫的作用)。

方中所用的藥,用酒洗過,並且加入酒煎煮,是因為酒性溫熱,可以引藥上行,並加強藥效。

以上藥物合為一劑,用水三碗煎到半乾,去掉藥渣,加入少量酒再煎煮一下,飯後溫服。服藥後,病人會打鼾,睡醒後瘡腫會減輕七分,精神也會好轉,食慾也會逐漸恢復,膿包會慢慢流出膿液而痊癒。服藥後不能喝水,避免再次化膿,影響療效。如果是剛發病三天的患者,服藥後會立刻見效。一般來說,瘡瘍不外乎陰中之陽和陽中之陰兩種證型。李東垣治療癰疽,陽藥用七分,陰藥用三分,這個方子叫做升陽益胃散,適合老年人服用,也叫復煎散。有時也可以加入沒藥、乳香各一錢。

李東垣認為,喜歡吃肥甘厚味的人容易生病,治療上應該用苦寒的藥,不應該用芳香的藥。就像《撮要》中提到的內消升麻湯和孫思邈的單煮大黃湯,都是為那些富貴人家、喜歡吃肉的人準備的。

丹溪曾經治療過一位將近七十歲的婦人,她體格健壯,性情急躁,喜歡喝酒,頭上長了疔瘡十五天,脈象弦緊而澀。丹溪就立刻用酒煨過的大黃,切成細片用酒拌炒,磨成粉末,又用酒拌炒過的人參加入生薑煎煮,調成一錢重的藥,讓婦人服用,過兩個小時又讓她服一次。病人服藥後就睡著了,上半身出了汗,醒來後病就好了,這也是內托的方法。

仲景的排膿散方:

枳實十六枚,芍藥六分,桔梗二分。

以上三味藥,搗成散劑,取一個雞蛋黃,把藥散和蛋黃攪拌均勻,煎成稀粥狀,溫服一升,病就好了。

丹溪治療朱紹八,他的右腳腫脹,生了附骨癰。吃了草藥和喝了藥酒後,產生了很多痰,熱邪壅盛而虛弱無力。

用人參、黃連、茯苓各一錢,瓜蔞子四十八粒。

分成兩帖,加入竹瀝熱服。

《保命集》記載,各種瘡瘍腫脹,無論是已經破潰還是沒有破潰,只要紅腫發熱,都可以用當歸散來治療。

川芎,黃耆,瓜蔞,木香,黃連(各等份)。

以上藥物搗成粗末,用水煎煮一兩服用。如果疼痛劇烈且大便秘結,就加大黃三錢。

《涓》書中說,凡是癰疽外冷而內疼的,是由於陰氣外逼皮膚所致,應該用熱的物品來熨燙。如果熱熨了很久也沒有感覺到熱,就說明寒邪很深,必須用很熱的物品從裡到外熨透,然後立即用能使膿液排出的藥,讓膿液完全排出,腫脹消退。腫脹平復後,再用生肌的藥和調理正氣的藥,使患者能夠正常進食,身體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