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1)

1. 腫瘍

〔《靈》〕,血脈榮衛周流不休,上應星宿,下應經數。寒邪客之則血泣,血泣則不通,不通則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,故癰腫。寒氣化為熱,熱勝則腐肉,腐肉則為膿。膿不瀉則爛筋,筋爛則傷骨,骨傷則髓消,不當骨空,不得泄瀉,血枯空虛,則筋骨肌肉不相榮,經脈敗漏,熏於五臟,臟傷故死矣。(癰疽篇)

生氣通天論云: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又云:陽氣者,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。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是亦寒邪從勞汗之隙,及陽氣開闔不得其理之隙,久客之為癰腫也。觀此數論,則知癰疽之發,皆得之於寒邪所客也。獨運氣瘡瘍,一歲老幼相似之病,間有熱者,不可不知。(詳見運氣條。)

上經數節,皆論癰疽,乃因寒邪客之而發也,治法則《精要》十宣散、五香湯、潔古蒼朮復煎散等,發表之劑是也。

〔丹〕朱郎年四十餘,惡寒發熱,右腿內廉厥陰分生一腫毒,此是冷折熱在肺經血分,與此方。

栝蔞子,黃藥子,赤芍藥,當歸頭,條芩(三錢),青皮,皂角刺,桂枝(二錢),甘草節(生一錢),

上分四帖,煎取一盞,入忍冬藤汁二蛤殼,食前煎飲。以忍冬藤渣敷腫上。

〔涓〕,安神散,治諸色瘡腫,調氣順榮衛。

人參,茯苓,甘草(炙),枳殼(去穰,麩炒),附子(炮,去皮尖),白姜,山藥,陳皮

上等分為末,每服一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大棗一個,煎至七分,通口服。

〔垣〕膏粱之變,亦是滋味過度,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榮氣者胃氣也,飲食入於胃中,先輸於脾,而朝於肺。肺朝百脈,次及皮毛,先行陽道,下歸五臟六腑,而氣口成寸矣。今富貴之人,不知其節,法酒肥羊,雜以厚味,積久太過,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,不能走於空竅而先行陽道,今反行陰道,則濕氣大勝,子令母實,火乃大旺。

熱濕既盛,必來克腎,若不慎房事,損其真水,則水乏而濕熱之化上行,其瘡必出背上及腦,此為大疔之最重者。若毒氣出肺,或脾胃之部分,毒之次也。若出於他經,又其次也。濕熱之毒,所止處無不潰爛,故經言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,受如持虛者,如持虛器以受物,則無不受矣。治大疔之法,必當瀉其榮氣。

以標本言之,先受病為本,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,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。諸瘡瘍有痛,往往多以乳香、沒藥,雜以芳香之藥止之,必無少減之理,此其誤也。若使經絡流通,臟腑中去其壅滯,必無痛矣。痛則以苦寒之劑除之,無不愈者。瘡瘍食肉,與自殺無異,法當瀉氣而反補之故也。

元好問飲酒太過,脈候沉數,九月間腦下項上出小瘡,不痛不癢,如白頭瘡,凡四日後,腦項麻木,腫勢外散,熱毒焮發。又二日,痛大作,夜不得寐,醫處以五香連翹湯,後再邀東垣診視。云:膏粱之變,不當投五香連翹湯,已無及矣。且疽已八日,當先以火攻之,然後用藥,以火艾炷如兩核許者,攻之百壯,始覺痛。

白話文:

腫瘤

《靈樞經》說,人體的血液和營養物質循環流動,不停歇,它們的運行與天上的星宿對應,也與人體經脈的數量相對應。如果寒邪侵入人體,血液就會凝滯,凝滯就會不通暢,不通暢時,衛氣(人體防禦之氣)就會聚集在這裡,無法返回,這就形成了癰腫(皮膚或肌肉深層的腫塊)。寒氣如果轉化成熱,熱勢過盛就會使肌肉腐爛,腐爛的肌肉會變成膿。如果膿液不能排出,就會腐爛肌腱,肌腱腐爛會傷及骨頭,骨頭受損會導致骨髓損耗,等到骨髓消耗殆盡,骨頭空虛,膿液又無法排出,血液枯竭空虛,那麼肌腱、骨頭和肌肉就無法相互滋養,經脈也會敗壞洩漏,毒氣會侵襲五臟,五臟受損人就會死亡。(這段是關於癰疽的論述)

《生氣通天論》說,勞累出汗後受到風吹,寒氣侵入就會形成皮膚上的小疙瘩,如果鬱積不散就會變成粉刺。又說,陽氣的開合功能失調,寒氣就會乘虛而入,導致身體出現腫大的隆起。如果營養物質不能正常運行,反向衝擊肌肉紋理,也會導致癰腫的產生。這也是因為寒邪從勞累出汗時的毛孔縫隙,或陽氣開合失調的空隙侵入,長期停留就形成了癰腫。觀察這些論述,可知癰疽的發生,都是由於寒邪入侵造成的。只有運氣學說中的瘡瘍,一年四季老幼都可能發生,其中有熱性的,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。(詳情可參考運氣條的相關論述)

以上幾段經文,都是在論述癰疽的發生,是因為寒邪侵入人體導致的。治療方法,應當採用《醫方精要》中的十宣散、五香湯、以及金元名醫張潔古的蒼朮復煎散等,這些都是用於發散體表寒邪的藥方。

有一個叫朱郎的人,四十多歲,怕冷發燒,右腿內側肝經部位長了一個腫毒,這是寒邪阻滯導致熱積在肺經血液中。給他開了這個方子:

栝蔞子、黃藥子、赤芍藥、當歸頭、條芩(各三錢)、青皮、皂角刺、桂枝(各二錢)、甘草節(生一錢)。

將藥分成四份,每份煎一碗,加入忍冬藤汁和兩個蛤殼,飯前服用。用忍冬藤的藥渣敷在腫脹的地方。

有一個叫涓的人,用安神散來治療各種瘡腫,能調理氣機,使營養物質運行順暢。

藥方包括:人參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麩炒枳殼(去內瓤)、炮附子(去皮尖)、白姜、山藥、陳皮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一碗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個,煎到七分,一次性喝下。

(金元名醫李杲)說,飲食過於肥甘厚膩,也會導致營養物質運行不暢,反向衝擊肌肉紋理,從而產生癰腫。這裡的「榮氣」指的是胃氣,食物進入胃後,先輸送到脾,再輸送到肺。肺負責將氣血輸送到全身各處,首先到達皮膚毛髮,走的是陽經,然後下行至五臟六腑,這時的脈搏就呈現出正常的狀態。現在富貴之人,不懂得節制飲食,每天吃肥肉喝酒,加上各種厚味的食物,長期累積下來,這些氣味濃厚屬於陽性的食物,本來應該走陽經空竅,但現在反而走向陰經,導致體內濕氣大盛。這樣「子能令母實」,濕氣會助長火熱,使其更加旺盛。

濕熱旺盛,必定會損害腎臟,如果不注意性生活,損耗了腎中的真水,導致腎水虧乏,濕熱之氣就會向上運行,瘡瘍一定會長在背部和頭部,這是最嚴重的大疔。如果毒氣發散到肺或脾胃,就屬於次一級嚴重。如果長在其他經絡,就更次一級。濕熱之毒所到之處,沒有不潰爛的,所以說過度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,會導致長出大疔。這就像用空的容器去接東西,所有的東西都會被裝進去。治療大疔的方法,必須要瀉去體內過盛的營養之氣。

從標本(根本和表象)來說,先受到的病邪是根本,非用苦寒的藥物做為主藥,就無法消除疼痛。許多瘡瘍疼痛,往往用乳香、沒藥等芳香的藥物來止痛,肯定不會有效果,這是錯誤的。只有使經絡疏通,臟腑中積滯消散,才不會有疼痛。如果有疼痛,就用苦寒的藥物來消除,沒有治不好的。瘡瘍患者吃肉,和自殺沒有區別,應該要瀉氣,反而又去補氣,這是錯誤的。

元好問因為飲酒過量,脈搏沉而快,在九月份,後腦和脖子上長出一些小瘡,不痛不癢,像白頭瘡一樣。過了四天後,後腦和脖子麻木,腫脹向外擴散,熱毒也開始發作。又過了兩天,疼痛劇烈,夜不能寐。醫生給他開了五香連翹湯。後來又請來李東垣診治。東垣說:這是因為飲食肥甘厚膩導致的,不應該用五香連翹湯,已經來不及了。而且疔瘡已經長了八天,應該先用火攻(艾灸)的方法,然後再用藥。用艾炷像兩個核桃那麼大,灸了一百壯,才開始感到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