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0)

1. 腫瘍

上二味,入砂瓶內,用水二碗,文武火煎至一碗,入好酒一大碗,煎十數沸,去渣,分為三服,一日連夜進盡。病勢重,一日夜可二劑。(忍冬藤補血,如氣虛及寒多人不宜用,是故田夫野老,百發百中也。)

〔丹〕阿膠飲、牛膠飲,以牛皮屬金屬土,補肺氣,實大腸,壯胃止泄。黃礬丸,以蠟味甘淡,入大腸有補難化。國老膏,以甘草化毒行經。遠志酒、忍冬酒,皆有補性,歸心歸血,用之頗切。善用者,以之配入治腫瘍之散結,潰瘍之補虛,亦奏捷功。

上丹溪實內補虛法,皆以參、朮、歸、耆,又甚者獨參膏,其法並見後分經條,及散見潰瘍門虛實寒熱條,真轉死回生之捷法也。

癰疽當分經絡論六陰經,六陽經,分布周身,有多氣少血者,有多血少氣者,有多氣多血者,不可一概論也。若夫要害處,近虛處,怯薄處,前哲已曾論及,惟分經之言,未聞也。何則?諸經惟少陽厥陰經之生癰疽,理宜預防,以其多氣少血也。其血本少,肌肉難長,瘡久未合,必成危證。

又云:少陽經多氣少血,與厥陰經同。少陽有相火,尤甚於厥陰經者,其有不思本經少血,遽用驅毒利藥,以伐其陰分之血,禍不旋踵矣。請述一二成敗之跡以告來者。予族叔父,平生多慮,質弱神勞,年近五十,忽右膊外側廉上生結核,身微寒熱而易怒,食味頗厚,脈之俱浮大弦數,而重似澀。

予曰:此多慮而憂傷血,時在初秋,勿輕視之,宜急補以防變證,以人參一斤作膏,下以竹瀝。病者吝費,招一外科,以十宣、五香散相間與服,旬日後,一日大風拔木,病者發熱,神思不佳,急召予視之,核稍高大似有膿,於中起一紅線,延過肩後,斜走繞背脊,過入右脅下,不痛,覺肩背重而急迫,食有嘔意,脈同前,但弦多耳。急作人參膏,入芎、朮、生薑汁飲之,用人參三斤,瘡潰膿干。

又與四物湯,加參、朮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,百餘帖而安。此等若在春令,雖神仙不治也,幸而在秋金之令,不幸因時下暴風激起木中相火而致此,自非參膏驟補,何由得免。(此正涓子所謂補填臟腑之法也。又一人腿外廉生紅腫,一人脅下生紅腫,皆由庸醫誤下之而死,詳見後條。

)或曰:太陰經非多血少氣者乎?何臀疽之生,初無甚苦,往往間有不救者,吾子其能治之乎?予曰:臀居小腹之後,而又在其下,此陰中之陰也,其道遠,其位僻,雖曰多血,氣運不到。氣既不到,血亦罕來,中年以後,不可生癰。才有痛腫,參之脈證,但見虛弱,便與滋補,血氣無虧,可保終吉。

若用尋常驅熱拔毒舒氣之藥,虛虛之禍,如指諸掌,可不慎歟。

〔《素》〕,帝曰:諸癰腫筋攣骨痛,此皆安生?岐伯曰: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此四時之病,以其勝治之愈也。(脈要精微論)

白話文:

將以上藥材放入砂鍋中,加入兩碗水,用小火慢慢煎煮至剩下一碗,再加入一大碗好酒,煎煮十幾次至沸騰,去除藥渣,分成三次服用,一天內連夜喝完。病情嚴重的,一天一夜可以服用兩劑。(忍冬藤可以補血,如果氣虛或體寒的人不適合使用,所以鄉下老農使用這個藥方,大多能百發百中。)

阿膠飲、牛膠飲,因為牛皮屬性為金和土,可以補肺氣,增強大腸功能,健壯脾胃並止瀉。黃礬丸,因為蜂蠟味道甘淡,進入大腸有滋補難消化的作用。國老膏,使用甘草來化解毒素並疏通經絡。遠志酒、忍冬酒,都有補益的作用,歸心歸血,使用起來很貼切。善於用藥的人,將這些藥物搭配用於治療腫瘤的散結,或潰瘍的補虛,也能迅速見效。

上面丹溪所說的實證要用內補虛的方法,都是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黃耆,甚至嚴重的情況使用獨參膏,這些方法在後面的分經條文,以及潰瘍門虛實寒熱條文中都有詳細說明,真的是能起死回生的好方法。

癰疽要按照經絡來區分,分為六陰經和六陽經,它們分佈在全身,有的經絡氣多血少,有的血多氣少,有的氣血都多,不能一概而論。至於身體的重要部位、虛弱的部位、薄弱的部位,前輩醫者都曾經討論過,只有按照經絡來區分的說法,還沒有聽說過。為什麼呢?各經絡中只有少陽經和厥陰經容易生癰疽,應該事先預防,因為這兩條經絡氣多血少。它們的血本來就少,肌肉難以生長,瘡口久久不能癒合,必定會變成危險的症狀。

又說,少陽經氣多血少,與厥陰經相同。少陽經有相火,比厥陰經更嚴重,如果沒有考慮到本經血少的狀況,就貿然使用驅毒利藥,來消耗陰分之血,災禍會馬上就來。請讓我講述一兩個成功和失敗的例子來警惕後人。我的族叔父,平時多慮,體質虛弱,精神勞累,年近五十,忽然右邊肩膀外側上方長了結核,身體微微發冷發熱而且容易發怒,食慾很好,脈象浮大弦數,按下去則像澀。

我說,這是因為多思慮而傷血,又適逢初秋,不要輕視,應該趕快補養以防止發生病變,用一斤人參做成膏,再加入竹瀝服用。病患吝惜藥材,請來一位外科醫生,用十宣散、五香散交替服用,十天後,有一天大風把樹都吹倒了,病人開始發熱,神智不清,趕緊叫我去看。結核稍微長大,好像有膿,中間出現一條紅線,延伸過肩膀後面,斜著繞過背脊,進入右脅下,不痛,但感覺肩膀背部沉重且緊迫,吃東西想吐,脈象跟之前一樣,只是弦的程度更明顯了。趕緊製作人參膏,加入川芎、白朮、生薑汁給他喝,用了三斤人參,瘡口潰爛,膿液排乾。

又給他服用四物湯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,吃了一百多帖就痊癒了。這種情況如果在春天,即使神仙也治不好,幸好在秋天金氣當令,不幸是因為當時的暴風激發了樹木中的相火才導致這樣,如果不是用人參膏快速補養,怎麼可能倖免於難。(這正是涓子所說的補養臟腑的方法。另外,有個人腿外側長了紅腫,有個人脅下長了紅腫,都是因為庸醫誤用攻下藥而死的,詳情可見後面的條文。)

有人說,太陰經不是血多氣少嗎?為什麼臀部生疽,開始沒有什麼痛苦,但往往有人因此喪命,您能夠治療嗎?我說,臀部在小腹後面,又在下方,這是陰中之陰,它的位置很偏遠,即使說是血多,氣也難以到達。氣既不能到達,血也很少來,中年以後,不應該長癰。如果有疼痛腫脹,觀察脈象和證狀,只要看到虛弱,就應該給予滋補,如果血氣沒有虧損,就可以保證最終平安無事。

如果使用尋常的驅熱拔毒、疏通氣機的藥物,虛弱的人會更加虛弱,就像是用手掌指著東西那樣清楚,怎麼能不謹慎呢?

《素問》中,黃帝問:各種癰腫、筋脈攣縮、骨頭疼痛,這些都是怎麼發生的?岐伯說:這是寒氣引起的腫脹,是八風變化的結果。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說:這是四時都會發生的疾病,用能克制它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。(出自《脈要精微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