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3)

1. 腫瘍

上水酒各一盞,同煎至一盞,臨臥熱服,一服愈。

此症雖曰經脈之中,然得之自八風之變,其藥制度,皆發表之意。此方黃芩重用,未免過之,宜酌量。

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,瘡頂陷下作黑眼子,其脈弦洪,按之細小。

升麻,連翹,葛根(各一錢半),肉桂(三分),黃耆,歸身,甘草(炙。各一錢),黍黏子(五分),黃柏(二錢),

上作一服,水一盞,酒半盞,煎至一盞,二服愈。

〔羅〕汗之則瘡已丁巳年,委予從軍,回住曹州,有趙同知舅經歷,病頭面赤腫,耳前後尤甚,疼痛不可忍,發熱惡寒,牙關緊急,涕唾稠黏,飲食難下,不得安臥。一瘍醫腫上砭刺四五百餘針,腫赤不減,其痛益甚,不知所由然。予往診,視其脈浮緊,按之洪緩,此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熱不得升,聚而赤腫。

經云:天寒地凍則水冰。人氣在中,皮膚致,腠理閉,汗不出,血氣強,內堅澀。當是之時,善行水者,不能注冰;善穿地者,不能鑿凍;善用針者,亦不能取四厥。必待天溫冰釋凍解,而水可行,地可穿,人脈亦猶是也。又曰:冬月閉藏,水冰地坼,故用藥多而少針石也。

宜以苦溫之劑,溫經散寒則已。所謂寒致腠理,以苦發之,以辛散之也,宜以托裡溫經湯。麻黃苦溫發之者也,防風辛溫散之者也。升麻苦平,葛根甘平,解肌出汗,專治陽明經中之邪,故以為臣。血流而不行者則痛,以香白芷、歸身辛溫,以破血散滯。濕熱則腫,蒼朮苦甘溫,體輕浮,力雄壯,能泄皮膚腠間濕熱。

人參、甘草甘溫,白芍藥酸微寒,調中益氣,使托其里也,故以為佐。各銼如麻豆大,同秤,水煮餌之。以薄衣覆其手,以厚被覆其身,且臥於暖處,則經血溫,腠理開,寒乃散,陽氣伸,大汗出,腫減八九。再服,去麻黃、防風,加連翹、黍黏子,痛腫悉去。經言汗出則瘡已,信哉。

托裡溫經湯,治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不得伸越,熱伏榮中,聚而赤腫,痛不可忍,惡寒發熱,或相引肢體疼痛。

麻黃(去根節),白芷,當歸(各二錢),防風(去蘆),葛根(各三錢),升麻(四錢),甘草(炙),白芍藥(各一錢半),人參,蒼朮(各一錢),

上銼,如麻豆大,每服秤一兩,水二盞,先煮麻黃,令沸熟,去沫,再下余藥,同煎至一盞,去渣,大溫服訖,臥於暖處,即以綿衣覆之,得汗而散。

〔垣〕蒲津王世祥,年七十,感寒濕地氣,二月間,得附骨癰於左腿外側,足少陽之分,少侵足陽明分,闊六七寸,長一小尺,堅硬漫瘇,不辨肉色皮澤,深以指按至骨大痛,又行步作痛,與藥下咽,疼痛立止,二日後,柔軟而腫消矣。

柴胡,黍黏子(各錢半),連翹,肉桂(各一錢),黃耆,當歸梢(各二錢),黃柏,甘草(炙。各五分),升麻(七分),

白話文:

腫瘤

關於腫瘤的處理方法

用一碗水和一碗酒一起煎煮,煮到剩下一碗,睡前趁熱服下,服用一次就會痊癒。

這種病症雖然說是在經脈之中,但實際上是由於外界八種風邪侵襲所導致。所以藥方使用的原理,都著重於發散體表的邪氣。這個藥方中黃芩用量過重,應該斟酌減少。

婦女乳房黑頭瘡

婦女兩乳之間長出黑頭瘡,瘡口頂端凹陷,看起來像黑色的眼珠,她的脈象呈現弦脈且洪大,但按下去又感覺細小。

這個藥方使用:升麻、連翹、葛根(各一錢半),肉桂(三分),黃耆、當歸(身部)、甘草(炙過。各一錢),黍黏子(五分),黃柏(二錢)。

將上述藥材配成一服,加水一碗和酒半碗,煎煮到剩下一碗,服用兩次就會痊癒。

病例分析

羅醫師提到,他曾於丁巳年從軍,回到曹州時,遇到一位趙同知的舅舅,他頭面部紅腫,耳朵前後尤其嚴重,疼痛難忍,發燒怕冷,牙關緊閉,鼻涕和口水都很黏稠,吃不下東西,也睡不安穩。有位外科醫生用針在紅腫的地方刺了四五百針,但紅腫沒有消退,反而疼痛加劇,讓人不解原因。羅醫師前去診斷,發現他的脈象浮緊,按下去卻呈現洪緩,這是因為寒氣覆蓋了皮膚毛孔,阻礙了經絡運行,熱氣無法升發,聚集起來導致紅腫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天氣寒冷,地面結冰。」人體也是如此,寒邪在體內,皮膚變得緊密,毛孔閉塞,汗液無法排出,血氣強盛,在體內凝滯。這種時候,擅長疏通水道的人,也無法使冰融化;擅長鑽地的人,也無法鑿開凍土;即使擅長針灸的人,也無法取到身體四肢的寒邪。必須等到天氣轉暖,冰雪消融,才能疏通水道,鑿開凍土,人體的經脈也一樣。又說:「冬天萬物閉藏,水結冰,地裂開」,因此冬天用藥多,而針灸用的少。

應該用苦味溫性的藥物,來溫通經絡,驅散寒邪,這就能解決問題。所謂寒邪導致毛孔閉塞,要用苦味藥物來發散,用辛味藥物來疏通。所以要使用「托裡溫經湯」。麻黃是苦溫的,能發散;防風是辛溫的,能疏通。升麻苦平,葛根甘平,能解除肌肉的束縛,促使發汗,專門治療陽明經的邪氣,所以作為輔助藥物。血脈不暢就會疼痛,用香白芷和當歸(身部)的辛溫性質,來破除淤血,疏通氣滯。濕熱會導致腫脹,用蒼朮的苦甘溫性質,它體輕浮,藥力強勁,能夠泄散皮膚毛孔間的濕熱。

人參和甘草甘溫,白芍藥酸微寒,能夠調和中氣,補益氣血,使藥力發揮作用,所以作為佐藥。將這些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塊狀,一起稱量,用水煮後服用。服用時要用薄衣覆蓋手部,用厚被蓋住身體,且要躺在溫暖的地方,這樣才能使經絡溫熱,毛孔開張,寒邪才能散去,陽氣才能伸展,大汗淋漓,紅腫就能消退八九成。再服用一次,去掉麻黃和防風,加入連翹和黍黏子,就能完全消除疼痛和紅腫。經典說「汗出則瘡已」,確實如此。

托裡溫經湯

「托裡溫經湯」是用來治療寒邪覆蓋皮膚毛孔,阻礙經絡運行,導致熱邪鬱積在體內,聚積起來產生紅腫,疼痛難忍,怕冷發燒,甚至牽引四肢疼痛的病症。

這個藥方包含:麻黃(去根節)、白芷、當歸(各二錢),防風(去蘆)、葛根(各三錢),升麻(四錢),甘草(炙過)、白芍藥(各一錢半),人參、蒼朮(各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塊狀,每服稱一兩,用水兩碗,先煮麻黃,煮沸後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一起煎煮到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趁溫熱服用。服用後要躺在溫暖的地方,用棉被蓋好,發汗後就能散去邪氣。

附骨癰的治療案例

蒲津王世祥,七十歲,因為感受寒濕之氣,在二月間,左腿外側,足少陽經的位置,長了附骨癰,稍微侵犯到足陽明經的部位,寬約六七寸,長約一尺,堅硬腫脹,顏色與正常皮膚無異,用手指按壓到骨頭會感到劇痛,走路也會疼痛。服藥後,疼痛立刻停止,兩天後,腫塊變得柔軟,腫脹也消退了。

這個藥方使用:柴胡、黍黏子(各一錢半),連翹、肉桂(各一錢),黃耆、當歸梢(各二錢),黃柏、甘草(炙過。各五分),升麻(七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