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2)

1. 腫瘍

上㕮咀,水煎服。如發熱,加黃芩。如煩躁不能睡臥者,加梔子。如嘔,則是濕氣侵胃,倍加白朮。

〔海〕,奪命丹,治惡瘡癰疽發背。

大黃(為末,置砂器中,以水攪八十一遍,飛過,一兩),牡蠣(一兩),生薑(一兩),沒藥,乳香(各一錢),

上為粗末,轉作丸子。一錢,用好酒一升,木炭火熬一沸,分二碗盛之,夜露一宿,早晨去滓,空心服。

治發背方,蒼耳炒黃,擦其刺,再炒深黃,不見風研細末,每服五錢匕,好熱酒調,食前臨臥服。

一則用大黃、牡蠣,一則用蒼耳,知有內外之別也。前用奪命丹,二藥表裡不同,何以然?乃膏粱之變,脈沉而滑。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,脈浮而滑,所以有泄之發之之異也。

〔丹〕癰疽,因積毒在臟腑非一朝夕,今發於外,宜以標本為治。當先助氣壯胃,使根本堅固,而以行經活血為佐,參以經絡、時令,使毒氣外發,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黃、桂枝之意。施治之早,可以內消,此乃內托之本意也。

〔垣〕通父家翟稉,於尻臀上足太陽經生癰,堅硬腫痛大作,左右尺脈俱緊,按之無力。

羌活,黃柏(酒洗。各二錢),防風,藁本,連翹(各一錢),肉桂(七分),甘草(炙),蒼朮,陳皮(各五分),當歸(一錢),黃耆(一錢半),

上作一服,酒二大盞,水一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熱服空心。以夾被蓋覆其癰,使藥行罷去之,一服愈。

〔丹〕王姑丈,七十餘,患項疽,脈實而稍大,此因憂悶而生,太陽經治之。

歸頭(二錢),黃柏(一錢半,酒),黃耆,羌活,地黃(酒),黃芩(酒炒),桔梗(一錢),黃連(酒炒),連翹,防風,甘草(生),人參,陳皮,防己,澤瀉(五分),白水煎服。

〔垣〕,淨腋湯,治皮膚癢,腋下瘡,背上瘡,耳聾耳鳴。

麻黃(一錢),桂枝(二錢),草蔻(一錢),當歸梢(七分),紅花(少許),羌活(二錢),防風(一錢),柴胡(一錢),升麻(半分),連翹,桔梗(五分),甘草(五分),生地(五分),黃芩(酒,一錢),蒼朮(一錢),

上銼,如麻豆大,都作一服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。

尹老家素貧寒,形志皆苦,於手陽明經分出癰,第四日忽腫,幼有㿗疝,其臂外皆腫痛,先腫在陽明,左右寸皆短,中得之俱弦,按之洪緩有力。此癰得自八風之變,以脈斷之,邪氣在表。然其症大小便如故,飲食如常,腹中和,口知味,知不在裡也。不惡風寒,止熱躁,脈不浮,知不在表也。

表裡既和,知邪止在經脈之中,凝滯為癰,出身半以上,風從生受之也。故與卻寒邪,和經脈中氣血,使無凝滯也。白芷升麻湯,。

白芷(七分),升麻,桔梗(各五分),甘草(炙),黃芩(生),歸梢,生地(各一錢),酒黃芩,黃耆,連翹(各二錢),中桂(少),紅花(少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碎後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發燒,加入黃芩。如果煩躁不安難以入睡,加入梔子。如果嘔吐,表示是濕氣侵犯脾胃,加倍白朮的用量。

「奪命丹」可以治療惡性瘡瘍、癰疽和背部腫塊。

大黃(磨成粉末,放在砂器中,加水攪拌八十一次,過濾掉雜質,用量一兩)、牡蠣(一兩)、生薑(一兩)、沒藥、乳香(各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升好酒,用木炭火熬煮至沸騰,分裝兩碗,置於露天一晚,早晨去除藥渣,空腹服用。

治療背部腫塊的藥方:蒼耳炒至黃色,去除其刺,再炒至深黃色,避免風吹,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匕,用熱酒調服,飯前臨睡前服用。

一個藥方用大黃和牡蠣,另一個藥方用蒼耳,說明病有內外之別。先前提到用奪命丹,這兩種藥物的治療方向不同,原因何在?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造成的,脈象沉而滑。當地的濕氣侵襲人體,會傷害皮肉筋脈,脈象浮而滑,所以會有發散和排泄的差異。

癰疽是因為毒素長期積聚在臟腑,並非一朝一夕,現在發於體表,治療應內外兼顧。應先補氣健脾,使根本強壯,再以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為輔助,並參考經絡、時令的變化,使毒氣排出體外,這正是張仲景用麻黃、桂枝解表的意思。如果在發病早期就及時治療,可以使腫塊消散於內,這就是內托法的根本含義。

一位叫做翟稉的人,臀部上足太陽經生了癰,腫塊堅硬且疼痛劇烈,左右尺脈都緊,按壓時無力。

羌活、黃柏(用酒洗過,各二錢)、防風、藁本、連翹(各一錢)、肉桂(七分)、甘草(炙)、蒼朮、陳皮(各五分)、當歸(一錢)、黃耆(一錢半)。

以上藥材作一劑,用兩大杯酒和一大杯水,煎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,趁熱空腹服用。用被子將腫塊蓋住,使藥力發揮後即可去除,服用一劑即可痊癒。

王先生的姑父,七十多歲,患有頸部癰疽,脈象實而稍大,這是因為憂慮煩悶所致,應當從足太陽經來治療。

當歸頭(二錢)、黃柏(用酒浸泡,一錢半)、黃耆、羌活、生地黃(用酒浸泡)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桔梗(一錢)、黃連(用酒炒過)、連翹、防風、甘草(生的)、人參、陳皮、防己、澤瀉(各五分),用水煎煮服用。

「淨腋湯」可以治療皮膚瘙癢、腋下瘡、背上瘡以及耳聾耳鳴。

麻黃(一錢)、桂枝(二錢)、草蔻(一錢)、當歸梢(七分)、紅花(少量)、羌活(二錢)、防風(一錢)、柴胡(一錢)、升麻(半分)、連翹、桔梗(五分)、甘草(五分)、生地(五分)、黃芩(用酒浸泡,一錢)、蒼朮(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,合為一劑,用水兩大杯煎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,稍熱時服用。

尹老先生家境貧寒,身體勞苦,在手陽明經分出癰,第四天突然腫大。他小時候患有疝氣,手臂外側都腫痛,起初腫在陽明經,左右寸脈都短,但按壓時卻弦而有力,脈象洪緩。這個癰是由於八風(指四肢末端容易受風邪侵襲的部位)邪氣侵襲所致,從脈象來看,邪氣在表。然而他的大小便正常,飲食也如常,腹中平和,口能知味,說明病不在裡。不惡風寒,只有熱躁感,脈象不浮,說明病不在表。

表裡都正常,說明邪氣只是停留在經脈之中,凝滯形成癰,發病部位在身體一半以上,是因感受風邪所致。所以要祛除寒邪,調和經脈中的氣血,使其不再凝滯。可以用白芷升麻湯。

白芷(七分)、升麻、桔梗(各五分)、甘草(炙)、黃芩(生的)、當歸梢、生地(各一錢)、酒黃芩、黃耆、連翹(各二錢)、中桂(少量)、紅花(少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