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)
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 (1)
1. 卷之十八·心小腸部
2. 癰疽
腫瘍者,癰疽未見膿而腫者也。潰瘍者,癰疽之膿已潰出者也。丹溪云:腫瘍內外皆壅,宜以托裡表散為主。設欲行大黃者,宜審其虛實之原。瘍潰內外皆虛,宜以補接為主,設欲行香散者,宜防其虛虛之失。由是言之,則癰疽之腫時與潰時不同,今分腫瘍潰瘍為二門。
白話文:
【癰疽】
說到腫瘤,指的是癰疽在還未見膿時的腫大狀態。潰爛,則是指癰疽的膿液已經破潰流出的情況。丹溪(古代醫家)說過:腫瘤內外都被阻塞,應該以提升體內正氣和表散病邪爲主要治療方法。如果想使用大黃(一種中藥),應仔細辨別病因的虛實。若瘡瘍潰爛後,內外都呈現虛弱的狀態,應當以補養爲主,如果想用芳香散(一種中藥方劑),則要防止因虛致虛的錯誤發生。由此可知,癰疽在腫脹時期與潰爛時期治療方法不同,因此我們將腫瘤和潰爛分爲兩個部分來討論。
這樣翻譯是否滿足您的需求呢?
3. 腫瘍
癰疽方腫,未見膿者也。
〔潔〕瘡瘍者,火之屬,須分內外。若其脈沉實,當先疏其內,以絕其原也。其脈浮大,當先托裡,恐邪氣入內也。有內外之中者,邪氣至甚,遏絕經絡,故發癰腫。經曰: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此因失托裡,及失疏通,又失和榮衛也。治瘡之大要,須明托裡、疏通、行榮衛三法。
托裡者,治其外之內。疏通,治其內之外。行榮衛者,治其中也。內之外者,其脈沉實,發熱煩躁,外無焮赤痛甚,邪氣深於內也,故先疏通臟腑,以絕其原。外之內者,其脈浮數,焮腫在外,形證外顯,恐邪氣極而內行,故先托裡,以防其內也。
內外之中者,外無焮惡之氣,內亦臟腑宣通,知其在經,當和榮衛也。用此三法之後,雖未瘥,必無變證,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也。
〔垣〕瘡疽之發,其受之有內外之別,治之有寒溫之異。受之外者,法當托裡以溫劑,反用寒藥,則是皮毛始受之邪,引入骨髓。受之內者,法當疏利以寒劑,反用溫劑托裡,則是骨髓之病上徹皮毛,表裡通潰,共為一瘡,助邪為毒,苦楚百倍,輕則危殆,重則死矣。予聞潔古云:瘡瘍之生也,表裡不同,或攻或發,少有差舛,變證隨能殺人,甚於傷寒也。
針灸施治,各隨其宜。所用之藥,又當明入五臟君臣,是其法也。
〔潔〕,內疏黃連湯,治嘔啘心逆,發熱而煩,脈沉而實,腫硬木悶,而皮肉不變色,根系深大,病遠在內,臟腑秘澀,當急疏利之。
黃連,芍藥,當歸,檳榔,木香,黃芩,梔子,薄荷,桔梗,甘草(各一兩),連翹(二兩),
上除檳榔、木香為末外,並銼,每服一兩,水一盞半,煎一盞,先吃一二服,次每服加大黃一錢,再加二錢,以利為度。如有熱證,止服黃連湯。大便秘澀,加大黃。如無熱證,止用復煎散時時呷之。如此內外皆通,榮衛和調,則經絡自不遏絕矣。
內托復煎散,治腫焮於外,根盤不深,形證在表,其脈浮,痛在皮內,恐邪氣盛,則必侵於內,急須內托,以救其里。
地骨皮,黃耆,防風(各二兩),芍藥,黃芩,白朮,茯苓,人參,甘草,當歸,防己(各一兩),桂(五錢),
上㕮咀,先將蒼朮一斤,用水五升,煎至三升,去蒼朮滓,入前藥十二味,再煎至三四盞,絞取清汁,作三四服,終日服之,又煎蒼朮滓為湯,去滓,再依前煎十二味藥滓服之。此除濕散鬱熱,使胃氣和平。如或未已,再作半料服之。若大便秘及煩熱,少服黃連湯。如微利,煩熱已退,卻服復煎散半料。如此使榮衛俱行,邪氣不能內侵也。
當歸黃耆湯,治瘡瘍臟腑已行,而痛不可忍者。
當歸,黃耆,地黃,川芎,地骨皮,芍藥(各半錢),
白話文:
腫瘤,是指癰疽剛開始腫起來,還沒看到膿的階段。
瘡瘍這種病,屬於火熱之症,要分清病因是從身體內部還是外部引起的。如果脈象沉實有力,應該先從內部疏通,才能斷絕病根。如果脈象浮大,應該先扶助正氣,以免邪氣入侵體內。如果病因介於內外之間,表示邪氣很重,阻礙了經絡的運行,所以會出現癰腫。古書上說:「榮氣不順暢,反而逆行於肌肉紋理,就會產生癰腫。」這都是因為沒有及時扶助正氣、疏通經絡,以及沒有調和營衛之氣所造成的。治療瘡瘍最重要的原則,是要明白扶助正氣、疏通經絡、運行營衛這三種方法。
所謂的扶助正氣,是治療由外向內發展的病邪。疏通經絡,是治療由內向外發展的病邪。運行營衛之氣,是治療病邪介於內外之間的情況。病邪由內向外發展的,脈象會沉實有力,而且會發熱煩躁,但皮膚表面沒有明顯的紅腫熱痛,這表示邪氣深入體內,所以要先疏通內臟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病邪由外向內發展的,脈象會浮數,皮膚表面會紅腫熱痛,而且症狀明顯,這表示邪氣可能會進一步侵入體內,所以要先扶助正氣,防止邪氣深入。
病邪介於內外之間的,皮膚表面沒有明顯的紅腫等惡性表現,體內臟腑也正常運行,這表示病邪停留在經絡,應該調和營衛之氣。用了這三種方法之後,即使病還沒完全好,也不會出現其他變化,而且可以讓邪氣減弱,更容易痊癒。
瘡瘍的發生,病因有內外之分,治療的方法也有寒熱的差異。如果病因來自外部,應該用溫補藥來扶助正氣,反而用寒涼藥,就會讓剛從皮膚侵入的邪氣進入骨髓。如果病因來自內部,應該用寒涼藥來疏通,反而用溫補藥扶助正氣,就會讓骨髓裡的病邪向上侵犯皮膚,內外相互潰爛,形成一個大瘡,加重邪毒,使痛苦加倍,輕則危險,重則死亡。我聽潔古說過:「瘡瘍的發生,病位在表或在裡不同,治療時或用攻邪、或用發散的方法,稍微有差錯,就會產生變化而致命,比傷寒還嚴重。」
針灸治療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穴位,所用的藥物也要考慮到藥性歸屬五臟的君臣關係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內疏黃連湯,可以用於治療嘔吐、噁心、心煩、發熱、脈沉實、腫塊堅硬麻木、皮膚顏色不變、病根深而大、病位在內、臟腑功能不暢的情況,應當立即疏通。
藥方組成:黃連、芍藥、當歸、檳榔、木香、黃芩、梔子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(各一兩)、連翹(二兩)。
用法:除了檳榔、木香磨成粉末外,其餘藥材都切碎,每次取一兩,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,先服用一兩服,之後每服加入大黃一錢,再增加到二錢,以排便順暢為度。如果有發熱症狀,就只服用黃連湯。如果大便乾燥,就加大黃的用量。如果沒有發熱症狀,就只用復煎散,隨時服用。這樣內外都疏通,營衛之氣調和,經絡自然不會被阻礙。
內托復煎散,可以用於治療皮膚紅腫,病根不深,病位在表,脈象浮,疼痛在皮膚內部,擔心邪氣旺盛會侵入體內,必須馬上扶助正氣,以保護身體內部。
藥方組成:地骨皮、黃耆、防風(各二兩)、芍藥、黃芩、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防己(各一兩)、桂(五錢)。
用法:將藥材切碎,先用蒼朮一斤,加水五升煎至三升,去除蒼朮的藥渣,然後加入上述十二味藥材,再煎至三四碗,過濾取汁,分三四次在一天內服完。再用剩下的蒼朮藥渣加水煎湯,去除藥渣,然後再加入之前煎藥剩下的十二味藥渣,煎好後服用。這個方子可以去除濕氣,疏散鬱熱,使胃氣平和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可以再服一半的劑量。如果大便乾燥或發熱,可以少量服用黃連湯。如果大便稍微通暢,發熱也退了,就改服復煎散一半的劑量。這樣可以使營衛之氣都運行正常,邪氣就無法入侵體內。
當歸黃耆湯,可以用於治療瘡瘍,雖然臟腑已經疏通,但疼痛仍然難以忍受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當歸、黃耆、地黃、川芎、地骨皮、芍藥(各半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