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6)

1. 卒中暴厥

〔《本》〕解毒雄黃丸治卒中仆地,不知人事。(方見喉痹。)

〔仲〕,三物備急丸

大黃,乾薑,巴豆(各一兩,去皮尖心外,熬研如脂)

上藥各須精新,先搗大黃、乾薑為末,研巴豆內中,合搗千杵,蜜和丸,器中貯之。主心腹諸卒暴百病。若中惡客忤,心腹脹滿,卒痛如錐刺,氣急口噤,停屍卒死者,以熱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。或不下,捧頭起灌令下咽,須臾當瘥。如未瘥,更與三丸,當腹中鳴,即吐下便瘥。若口噤,亦須折齒灌之。

〔無〕中暑悶倒,急扶在陰涼處,切不可與冷水,當以布中衣物等蘸熱湯,熨臍中及氣海,續以湯淋布上,令徹臍腹暖,即漸醒。如倉卒無湯處,掬道上熱土於臍,以多為佳,冷即易之。古法,道塗無湯,即掬熱土於臍上,仍撥開作窩子,令人更溺於中以代湯。續與白虎、竹葉石膏湯。

凡覺中暑,急嚼生薑一大塊,冷水送下。如已迷亂悶,嚼大蒜一大瓣,冷水送下。如不能嚼,即用水研灌之醒。路中倉卒無水,渴甚,急嚼生蔥二寸許,津同咽,可抵飲水二升。(中暑之病即《內經》熱至則瞀郁是也。)

大黃龍丸,治中暑眩暈,昏不知人,或身熱惡寒,頭痛,狀如傷寒,或往來寒熱,渴甚,嘔吐泄瀉。常服去暑毒,分陰陽。

硫黃,硝石(各一兩),雄黃(透明者),白礬,滑石(各半兩),寒食麵(四兩),

上為末,滴水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五丸至七丸,加至二十丸,新汲水下。昏塞不知人,則以井水開口灌之。中暑忌冷。此藥以冷水下之,乃熱因寒用。

〔《本》〕又方,解一切暑毒,欲死者,便服之,立蘇。

半夏(四兩,醋一升半,煮盡焙乾),甘草(一兩),肉桂,赤茯苓(各半兩),白茯苓(一兩),

上為末,用生薑汁,麵糊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熱水下。予夏日登途,常蓄此藥於篋笥中,防諸緩急,及僕價門,每日一服,無伏暑之疾,奇驗不一。

〔《山》〕中暑發昏。以新汲水滴兩乳,以扇扇之。重者以地漿灌之則醒,若與水飲則死。

〔仲〕諸乘寒者,則為厥,鬱冒不仁,以胃無穀氣,脾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

〔無〕,附子理中湯,治五臟中寒口噤,四肢強直,失音不語。昔有武士守邊,大雪出帳外,忽然暈倒,時灌以此藥兩劑遂醒。

大附子(炮,去皮臍),人參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白朮(各等分),

上銼為散,每服四大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去滓,空心服。口噤則斡開灌之。

乾薑附子湯,治中寒卒然暈倒,或吐逆涎沫如暗風,手腳攣搐,口噤,四肢厥冷,或復躁熱。(方見傷寒。)

〔世〕治凍死法。四肢直,口噤,只有微氣者。

用大釜炒灰令暖,以囊盛熨心上,冷即易之,目開氣出,然後以粥清稍稍進之。若不先溫其心,便將火灸,則冷氣與火爭,必死矣。

白話文:

[卒中暴厥]

[《本草綱目》] 解毒雄黃丸可以治療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的中風。(藥方在喉痹篇。)

[仲景] 三物備急丸的配方是:

大黃、乾薑、巴豆(各一兩,去掉皮和尖端,熬製研磨成膏狀)。

以上藥材都必須是新鮮的,先將大黃、乾薑搗成末,再加入研磨好的巴豆,一起搗一千下,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,裝在容器中保存。主要治療各種突然發作的疾病。如果遇到外邪侵擾、心腹脹滿、突然疼痛如錐刺、呼吸急促、口噤、類似死亡的昏厥,用熱酒送服大豆大小的三四顆藥丸。如果無法下嚥,扶起頭灌服,很快就會好轉。如果沒有好轉,再服三顆,腹中會發出聲響,接著吐瀉,病就好了。如果牙關緊閉,需要撬開牙齒灌藥。

[無名氏] 中暑昏倒,要趕快扶到陰涼處,千萬不能給冷水,應該用布或衣物等浸熱水,敷在肚臍和氣海穴,再將熱水淋在布上,讓溫熱滲透臍腹,就會漸漸甦醒。如果情況緊急沒有熱水,可以挖路上的熱土敷在肚臍上,越多越好,冷了就換。古時的方法是,如果路上沒有熱水,就挖熱土敷在肚臍上,再撥開一個小窩,讓人在裡面小便代替熱水。之後再服用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。

凡是感覺中暑,趕緊嚼一大塊生薑,用冷水送服。如果已經迷亂昏迷,嚼一大瓣大蒜,用冷水送服。如果不能嚼,就用水研磨灌服,讓他清醒。路途中如果沒有水,又非常口渴,趕緊嚼兩寸長的蔥,連同汁液吞下,可以抵得上喝兩升水。(中暑的病症,在《內經》裡說的就是熱到極點就會昏迷。)

大黃龍丸 治療中暑引起的頭暈、昏迷不省人事、或者發熱惡寒、頭痛、症狀類似傷寒、或者時冷時熱、非常口渴、嘔吐腹瀉。經常服用可以去除暑毒,調和陰陽。

配方是:硫磺、硝石(各一兩)、雄黃(透明的)、白礬、滑石(各半兩)、寒食麵(四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滴水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顆,可以加到二十顆,用新打的井水送服。如果昏迷不醒,就用井水撬開嘴灌服。中暑忌諱受寒。這個藥是用冷水送服,是利用寒性來治療熱症的原理。

[《本草綱目》] 又有一個藥方,可以解一切暑毒,快要死的也能立刻甦醒。

配方是:半夏(四兩,用一升半醋煮乾焙乾)、甘草(一兩)、肉桂、赤茯苓(各半兩)、白茯苓(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用生薑汁和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顆,用熱水送服。我夏天出行,常常在行囊中備著此藥,以防不時之需,也給僕人服用,每天吃一次,可以預防伏暑的疾病,效果非常靈驗。

[《山居四要》] 中暑昏迷,用新打的井水滴在兩邊乳房上,用扇子扇風。如果情況嚴重,用泥漿灌服就會清醒,如果給水喝反而會死。

[仲景] 各種因為受寒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昏厥、意識不清、麻木不仁,這是因為胃氣虛弱、脾氣不通、口急不能說話、戰慄。

[無名氏] 附子理中湯治療五臟受寒、口噤、四肢僵硬、失音不語。過去有位武士在邊疆守衛,在大雪天走出帳篷,忽然昏倒,當時灌服此藥兩劑就甦醒了。

配方是:大附子(炮製、去皮臍)、人參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烤)、白朮(各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成散劑,每次服用四大錢,用水一碗半煎至七分,去渣,空腹服用。如果口噤,就撬開嘴灌服。

乾薑附子湯治療受寒突然暈倒,或者吐涎沫像中了邪風、手腳抽搐、口噤、四肢冰冷,或者又出現煩躁發熱。(藥方在傷寒篇。)

[《世醫得效方》] 治療凍死的方法。四肢僵直、口噤、只有微弱的氣息。

用大鍋炒灰,讓灰溫熱,用布袋裝著敷在心口,冷了就換。眼睛睜開,氣息順暢後,再慢慢地餵食粥水。如果沒有先溫暖心口,就用火灸,那麼寒氣和火氣就會爭鬥,一定會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