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7)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7)
1. 卒中暴厥
〔垣〕瘡瘍鬱冒,俗呼昏迷,慎不可下,汗之則愈。(此因出膿血至多而鬱冒之也。)
〔仲〕鬱冒欲解,必大汗出。
〔《本》〕人平居無疾,忽如死人,身不動搖,默默不知人,目閉不能開,口啞不能言,或微知人,惡聞人聲,但如眩冒,移時方寤。此由汗過多,血少氣並於血,陽獨上而不下,氣壅塞而不行,故身如死。氣過血還,陰陽復通,故移時方寤。名曰鬱冒,亦名血厥,婦人多有之。宜白薇湯、倉公散。
白薇湯
白薇,當歸(各一兩),人參(半兩),甘草(一分),
上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煎一盞,去渣溫服。
倉公散
藜蘆,瓜蒂,雄黃,礬石(煅)
上等分,為細末,少許吹入鼻中。
〔《脈》〕問曰:婦人病經水適下,而發其汗,則鬱冒不知人,何也?師曰:經水下,故為裡虛。而發其汗,則表亦虛。此為表裡俱虛,故令鬱冒也。
〔垣〕婦人半產誤用寒涼藥有損論治法婦人分娩,及半產漏下,昏冒不省,瞑目無所知覺,蓋因血暴亡。此有形血去之後,則心神無所養。心與包絡者,君火相火也,得血則安,亡血則危。火上熾,故令人昏冒。火乘肺,瞑目不省人事,是陰血暴亡,不能鎮撫也。故血已虧損,往往用滑石、甘草、石膏之類,乃辛甘大寒之藥,能瀉氣中之熱,是血虧瀉氣,乃陰虧瀉陽,使二者俱傷,反為不足。虛勞之病,昏迷不省者,上焦心肺之熱也。
此無形之熱,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。豈不知上焦之病,悉屬於表,乃陰證也,汗之則愈。今反下之,倖免不死,暴虧氣血,生命豈能久活?又不知《內經》有云:病氣不足,宜補不宜瀉。瞑目閤眼之病,悉屬於陰,宜汗不宜下。又不知傷寒鬱冒,得汗則愈,是禁用寒涼藥也。
分娩半產,本氣不病,是暴去有形之血,亡血補血,又何疑焉。補血則神昌,常時血下降亡,今當補而升舉之,心得血則能養神不昏矣。血暴降下,是秋冬之令大旺,今舉而升之以助其陽,則目張神不昏迷矣。今立一方,補血養血,生血益陽。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,以全生活血湯主之。
全生活血湯,諸陽既陷,何以知之,血下脫故也。
紅花,蔓荊子,細辛(各五分),生地(夏月倍加),熟地(各一錢),藁本,川芎(各一錢五分),防風,羌活,獨活,甘草(炙),柴胡,葛根,歸身(各二錢),白芍藥,升麻(各三錢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去渣,食前稍熱服。
當歸附子湯,治臍下冷痛,赤白帶下。
當歸(二分),炒鹽(三分),蠍梢,升麻(各五錢),甘草,柴胡(各七分),黃柏(少許),附子,乾薑,良薑(各一錢),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煎去渣,稍熱服。或為細末,酒麵糊丸亦可。
白話文:
卒中暴厥
[張元素] 瘡瘍引起的悶塞昏迷,俗稱昏迷,絕對不可以攻下(用瀉藥),發汗反而可以治好。(這是因為出膿血太多導致悶塞昏迷。)
[仲景] 悶塞昏迷想要解除,一定會大量出汗。
[《本草綱目》] 有人平時沒病,突然像死人一樣,身體不動,默默不知道人事,眼睛閉著睜不開,口不能說話,或者稍微知道人事,討厭聽到人聲,只感覺頭暈目眩,過一段時間才醒來。這是因為出汗過多,血少導致氣跟著血往上走,陽氣獨自上浮而不下沉,氣被阻塞不流通,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。氣過一陣子血恢復,陰陽重新通暢,所以過一段時間才醒來。這種情況叫做鬱冒,也叫血厥,婦女多有這種情況。應該用白薇湯、倉公散來治療。
白薇湯 白薇、當歸(各一兩)、人參(半兩)、甘草(一分),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用五錢,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去渣溫服。
倉公散 藜蘆、瓜蒂、雄黃、礬石(煅燒過),以上藥材等份,磨成細末,少量吹入鼻中。
[《脈經》] 有人問:婦女剛來過月經,卻又發汗,導致昏迷不省人事,這是為什麼?醫生說:月經來潮導致體內虛弱,又發汗,導致體表也虛弱。這是表裡都虛,所以導致昏迷。
[張元素] 婦女流產後誤用寒涼藥物對病情的影響:婦女分娩或流產後,出現昏迷不醒、眼睛閉著沒有知覺的情況,這是因為血大量流失。有形的血液流失後,心神失去滋養。心與心包,屬於君火相火,得到血就安穩,失去血就危險。火往上竄,所以讓人昏迷。火氣上炎於肺,眼睛緊閉不省人事,這是陰血大量流失,無法鎮壓。所以血已經虧損了,卻還用滑石、甘草、石膏之類的藥物,這些都是辛甘大寒的藥,會瀉氣中的熱,這是血虧又瀉氣,是陰虧又瀉陽,使得兩者都受傷,反而更不足。虛勞病症中,出現昏迷不醒的,是上焦心肺有熱。
這種無形的熱,卻用寒涼的藥物來驅趕它下行。難道不知道上焦的病都屬於表症,是陰證,發汗就可以治好。現在反而用瀉法,如果僥倖沒死,也會導致氣血大虧,生命難以長久。又不知道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病氣不足,應該補,不應該瀉。」眼睛緊閉的病症,都屬於陰證,應該發汗,不應該攻下。又不知道外感病引起的悶塞昏迷,發汗就會好,所以禁用寒涼藥。
分娩、流產,本來不是身體有病,而是大量流失有形的血,所以要補血。為什麼還要懷疑呢?補血則精神旺盛,平時血向下流失,現在應該補而向上提升它,心得到血就能養神,就不會昏迷了。血大量向下流失,是秋冬的時令旺盛,現在把它舉而升起來幫助陽氣,眼睛就會睜開,精神就不會昏迷了。現在設立一個方子,補血養血、生血益陽,用來補手足厥陰經的不足,用全生活血湯來治療。
全生活血湯,既然陽氣已經下陷,怎麼知道呢?因為血向下脫落的緣故。 紅花、蔓荊子、細辛(各五分)、生地(夏天加倍)、熟地(各一錢)、藁本、川芎(各一錢五分)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炙甘草、柴胡、葛根、當歸身(各二錢)、白芍藥、升麻(各三錢),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用五錢,用水煎煮去渣,飯前稍熱服。
當歸附子湯,治療臍下冷痛,赤白帶下。 當歸(二分)、炒鹽(三分)、蠍梢、升麻(各五錢)、甘草、柴胡(各七分)、黃柏(少量)、附子、乾薑、良薑(各一錢),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用半兩,用水煎煮去渣,稍熱服。也可以磨成細末,用酒和麵糊做成藥丸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