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4)

1. 卒中暴厥

卒中者,卒然不省人事,全如死屍,但氣不絕,脈動如故,或脈無倫序,或乍大乍小,或微細不絕,而心胸暖者是也。

〔仲〕屍蹶,脈動而無氣,氣閉不通,故靜而死也。菖蒲屑納鼻孔中吹之,令人以桂屑著舌下。又方,剔取左角發方寸燒末,酒和灌之立起。(此即《內經》法也。詳見後。)

〔《素》〕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,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,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,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,後刺足心,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,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,後刺手心主、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,立已。不已,以竹管吹其兩耳,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,飲以美酒一杯,不能飲者灌之,立已。

(全文見繆刺論,鬄,音易。)

〔《玉》〕氣昏暈:奪命(在曲澤上針入三分,先補,候氣回後瀉,不可離手,忌灸,如不蘇取濟中。)臍中(灸七壯,忌針。此二穴能起死回生。)

〔《摘》〕屍蹷:玉泉(八分,補十呼,得氣即瀉。),隱白(三分,先補後瀉,補生瀉成,更於兩脅頻頻熨之。),鬼擊,支溝(二分,先補後瀉,補生瀉成。)三里(補十呼,瀉五呼。此二穴刺之氣不至,無問其數。刺之氣至,去之勿復刺。)中惡:人中,中脘,氣海,

〔仲〕少陰脈不止,腎氣微。少精血,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,與陰相動,令人不仁,此為屍蹶。當刺期門、巨闕。恍惚屍蹶煩痛,中極及僕參主之。

〔《甲》〕屍蹶,死不知人,脈動如故,隱白及大敦主之。屍蹶暴死,金門主之。

〔孫〕仁宗最寵貴妃,一日食次,忽仆倒,遍身卒冷。急奏帝,上乃急召孫、杜。即至,奏曰:不妨,此乃氣厥爾,少頃,吐即復甦也。御坐良久,果吐而蘇。上問因何而得?二人並奏曰:此貴妃方食,因憂怨氣上,遂與食相併,故如此者,吐即氣透,故復甦也。上問妃,有何事如此。

妃對曰:陛下無嗣,臣妾不能為陛下生皇嗣,所以自怨,氣忽上逆,而至驚動聖駕。上嘆曰:朕亦自責,乃勞汝致病耶。因嘉獎孫、杜之能,良久曰:醫道如此,豈非良醫也耶。

上暴厥不知人,不治自愈。經云:帝曰,厥或令入腹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,遠至一日,乃知人者,何也?岐伯曰:陰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。陽氣盛於上,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又云: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則為大厥。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者是也。

〔丹〕嘗治一人,陰先虧而陽暴絕者。浦江鄭兄,年近六十,豢養受用之人也。仲夏久患滯下,而又犯房勞,忽一晚登廁間,兩手疏散,兩眼開而無光,尿自出,汗如雨,喉如鋸,呼吸甚微,其脈大而無倫次,無部位,可畏之甚。予適在彼,急令煎人參膏,且先與灸氣海穴壯如小指大,至八十壯,右手能動。

白話文:

突然昏倒,像死人一樣,但氣息還沒斷絕,脈搏還在跳動,只是可能沒有規律、忽大忽小、或非常微弱,但胸口還溫暖的,這就是「卒中」。

「屍厥」是指脈搏還在跳動,但氣息卻閉塞不通,所以才會像死人一樣靜止不動。可以把菖蒲粉吹進鼻孔,並讓病人舌下含桂皮粉。另一個方法是,刮下左邊額角約一寸的頭髮燒成灰,用酒調和後灌下去,人就會立刻醒來。(這就是《內經》的方法。)

《素問》說,邪氣侵襲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經絡,這五條經絡都會匯聚到耳朵,再往上通到左邊額角。當五條經絡的氣都耗盡時,就會讓人全身脈搏跳動,但卻失去知覺,樣子就像死了一樣,這就是「屍厥」。可以先刺足大拇趾內側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子的地方,再刺腳底中心,然後刺腳中趾指甲根部。接著,刺手大拇趾內側指甲根部,再刺手心和少陰經脈在腕骨邊的末端。如果這樣還沒醒,就用竹管對著兩耳吹氣,並刮下左邊額角一寸的頭髮燒成灰,用一杯好酒喝下去,如果不能喝就灌下去,人就會立刻醒來。

(以上內容出自繆刺論,鬄的讀音同易)

《玉龍歌》提到,氣昏暈時,要針刺曲澤穴,先補後瀉,不可以離開手,不要用灸,如果沒醒,就針刺濟中穴。臍中穴可以用灸,灸七壯,不要針。這兩個穴位都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

《醫學摘粹》說,屍厥可以針刺玉泉穴,補法十個呼吸後瀉。針刺隱白穴,先補後瀉,補法能讓陽氣生發,瀉法能讓陰氣形成,並在兩脅頻繁熨熱。另外,還可以針刺鬼擊穴、支溝穴,先補後瀉。三里穴,補法十個呼吸,瀉法五個呼吸,如果針刺時沒有氣感,不用管刺幾次,只要有氣感就停止。中惡可以針刺人中、中脘、氣海穴。

《傷寒論》說,少陰脈搏不停,表示腎氣衰弱,精血不足,導致奔豚之氣上衝胸膈,宗氣反而聚積,血凝結在心下,陽氣退到下面,熱跑到陰股,與陰氣互相擾動,使人失去知覺,這就是屍厥。應該針刺期門和巨闕穴。如果出現昏迷、屍厥、煩躁疼痛,可以針刺中極和僕參穴。

《甲乙經》提到,屍厥時會像死了一樣不省人事,但脈搏還在跳動,可以針刺隱白和大敦穴。屍厥暴死,可以針刺金門穴。

孫真人記載,仁宗皇帝最寵愛的貴妃,有天吃飯時突然昏倒,全身冰冷。皇帝急忙召見孫真人及杜太醫,他們到後說這只是氣厥,稍後吐出來就會醒來。過了不久,貴妃果然吐了,隨即甦醒。皇帝問他們是怎麼回事?他們說,貴妃吃飯時,因為憂愁怨恨之氣上衝,和食物混合在一起,所以才會這樣,吐出來氣就通暢了。皇帝問貴妃有什麼事,貴妃說,因為自己不能為陛下生下皇子,所以憂愁,才會氣逆上衝,驚動聖駕。皇帝嘆息說,這是朕的錯,讓你生病了。並讚賞孫、杜的醫術高明,真是良醫。

皇帝有時候也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但自己就會痊癒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皇帝問,厥證有時會導致腹脹,有時會讓人突然昏迷,有時半天才醒,有的甚至要一天才醒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,陰氣在上面過盛,下面就會虛弱,下面虛弱就會腹脹。陽氣在上面過盛,下面的氣就會逆行而上,導致邪氣也跟著逆行。陽氣紊亂就會不省人事。又說,血和氣一起往上衝,就會導致「大厥」,厥證嚴重就會暴死,如果氣回歸,就會活,不然就會死。

朱丹溪曾治療一個人,是先陰虛後陽氣突然耗竭的。浦江鄭先生,年近六十,生活安逸,夏天患了久瀉,又縱慾,結果有一天晚上上廁所時,兩手無力,兩眼睜開但沒有光彩,小便自己流出,汗如雨下,喉嚨像鋸子一樣發出聲音,呼吸非常微弱,脈搏大而沒有規律,非常可怕。朱丹溪剛好在那裡,就趕緊讓人煎人參膏,並先灸氣海穴,灸到八十壯,病人的右手就能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