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40)

1. 自汗

〔垣〕或問濕之與汗,陰乎陽乎?予應之曰:西南坤土也,在人則為脾胃。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濕主淋淫,驟注者,濕勝也,陰滋其濕,為露為雨,此陰寒隔熱火也。隔者,解也。陰濕寒下行,地之氣也。仲景云:汗多則亡陽,陽去則陰勝也。重虛則表陽虛極矣,甚為寒中濕勝,則音聲如從甕中出,若中水也。

相家有言,土音如居深甕里,言其壅也,遠也,不出也,其為濕也審矣。又知此二者,亦為陰寒。《內經》云:氣虛則外寒,雖見熱中,蒸蒸為汗,終傳大寒。知始為熱中者,表虛無陽,不任外寒,終傳為寒中者,多成痹寒矣。夫色以候天,脈以候地。形者,乃候地之陰陽也。

故以脈氣候之,皆有形之可見者也。

上濕勝自汗,治法並見陰虛條。

〔丹〕痰症亦有汗。火氣上蒸,胃中之濕,亦能作汗,可用涼膈散。

〔《素》〕帝曰:有病身熱懈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酒風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(病能篇,麋銜一名薇銜,俗名吳風草。)

〔河〕,白朮散,治飲酒中風,汗多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如洗,久不治,必為消渴症。

牡蠣(煅,三錢),白朮(一兩二錢),防風(二兩半),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溫水調下,不計時。如惡風,倍防風、白朮。如多汗面腫,倍牡蠣。

酒風,一名漏風。經云:飲酒中風,則為漏風。漏風之狀,或多汗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喘息惡風,衣裳濡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。此即酒風同治也。凡五臟風,皆自汗惡風。(經文見風門。)

〔丹〕周師脈弦,左大於右不數,身易得汗,小便赤,口燥,此為虛。

白朮,陳皮,歸尾,青皮(各半兩),白芍藥,人參(各七錢),黃芩,川芎(各三錢),木通(二錢),甘草(炙,五錢),

分九帖,煎三之一,稍熱飲之,煎藥下保和丸二十粒。

動而汗出,有虛者,有熱者。

〔垣〕,安胃湯,治因飲食汗出,日久心中虛風,虛邪令人半身不遂。見偏風痿痹之病,先除其汗,慓悍之氣,按而收之。

黃連(去須),五味子,烏梅(去核),生甘草(各五分),熟甘草(三分),升麻梢(二分),

上㕮咀,分作二服,每服水二盞,煎一盞去渣,溫服食遠。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。

刺灸,汗出有二:

其一取肺。經云: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上氣,喘汗出,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輸,背三節五椎之傍,以手疾按之,快然乃刺之,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者是也。

其二取手足少陽。經云:三焦手少陽之脈,所生病者,汗出,目銳眥痛,頰痛,耳後痛。膽足少陽之脈,所生病者,汗出振寒,瘧,皆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也。

白話文:

[自汗]

有人問,濕和汗,是屬於陰還是陽呢?我回答說:西南方屬坤土,在人體對應的是脾胃。陽氣的汗,就像天地間的雨水一樣。濕氣主要表現為連綿不斷,如果雨勢猛烈,那就是濕氣過盛了。陰氣滋養濕氣,就像露水和雨水,這是陰寒阻隔了熱火。所謂「隔」,就是指阻礙。陰濕寒氣往下走,是地氣的表現。張仲景說過,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耗散,陽氣離開了,陰氣就會過盛。如果身體虛弱,表面的陽氣會極度虛弱,嚴重時會出現寒氣入侵、濕氣過盛,說話的聲音就像從甕中發出來一樣,彷彿置身水中。

相術家說過,土音如果像在深甕裡發出來一樣,是因為氣機被壅塞了,聲音傳得很遠,卻不清晰,出不來,這就表明體內濕氣很重。由此可知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陰寒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氣虛的人體表會感到寒冷,即使身體內部感到熱,蒸發出汗,最終還是會轉變成大寒的狀態。之所以一開始感到內部熱,是因為體表虛弱沒有陽氣,無法抵禦外部寒邪,最終轉變成內部寒冷,多半會形成痹症。膚色是用來觀察天時的,脈象是用來觀察地氣的,形體則是用來觀察人體陰陽的。

所以,通過脈象和氣來觀察,都有形體可以看見的。

如果是濕氣過盛導致的自汗,治療方法可以參考「陰虛」的相關條目。

痰症也會出現出汗的情況。如果火氣上炎,胃中的濕氣也會導致出汗,可以使用涼膈散來治療。

《素問》中記載,黃帝問:有種病,身體發熱,疲倦懈怠,汗出像洗澡一樣,怕風,氣短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說:這病叫做「酒風」。黃帝問:該如何治療呢?岐伯回答說:用澤瀉、白朮各十分,麋銜五分,混合在一起,每次取三指撮,在飯後服用。(《病能篇》中,麋銜又名薇銜,俗名吳風草。)

河間學派認為,白朮散可以治療飲酒後中風,表現為汗出過多,不能穿單薄的衣服,吃飯時汗如雨下。如果長期不治療,就會發展成消渴症。

用煅燒過的牡蠣(三錢)、白朮(一兩二錢)、防風(二兩半),一起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水沖服,不拘時間。如果怕風,就加倍用防風和白朮。如果汗多並且面部浮腫,就加倍用牡蠣。

「酒風」又叫做「漏風」。經典中說:「飲酒後中風,就叫做漏風。」漏風的症狀是汗多,經常不能穿單薄的衣服,吃飯時汗出,嚴重時會喘息、怕風,衣服被汗濕透,口乾舌燥,喜歡喝水,不能勞累。這就和酒風的治療方法一樣。凡是五臟的風邪,都會導致自汗和怕風。(相關經文在風門中。)

有個周姓醫生的脈象是弦脈,左脈比右脈大,但不是數脈,身體容易出汗,小便赤黃,口乾舌燥,這屬於虛證。

可以用白朮、陳皮、當歸尾、青皮(各半兩)、白芍藥、人參(各七錢)、黃芩、川芎(各三錢)、木通(二錢)、炙甘草(五錢),分成九帖,每次煎煮三分之一,稍微加熱後服用,同時服用保和丸二十粒。

活動後出汗,有的是因為虛弱,有的是因為有熱。

還有一種安胃湯,可以治療因為飲食導致出汗,時間長了會導致心中虛風,虛邪會導致半身不遂。治療偏癱或痿痹的疾病,首先要去除汗,將浮散的氣息收斂下來。

黃連(去掉鬚),五味子,烏梅(去核),生甘草(各五分),熟甘草(三分),升麻梢(二分)。將以上藥材搗碎,分成兩份,每次用兩碗水煎成一碗,去渣,溫服,在吃飯前服用。忌食濕面、酒、五辛、大料等食物。

針灸治療出汗,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:

一是取肺經穴位。經文中說:「邪氣在肺,就會導致皮膚疼痛,寒熱往來,氣喘,出汗,咳嗽時會牽動肩背。可以取胸部外側輸穴,背部第三、第五椎骨的旁邊的穴位,用手快速按壓,感覺舒服後再針刺,並且取鎖骨上窩的穴位來疏導。」

二是取手足少陽經穴位。經文中說:「三焦手少陽經所發生的疾病,有出汗、眼角疼痛、臉頰痛、耳後痛等。膽足少陽經所發生的疾病,有出汗、發冷、瘧疾等。都要根據疾病是虛證、實證、熱證、寒證來進行補瀉和針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