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39)

1. 舌縱涎下多唾

〔蕭〕治口角流涎不止,口目喎邪,手足痿軟,方如下。(流涎者,自然流出也。)

神龜滋陰丸,治足痿。

龜板(炙,四兩),知母(酒炒,二兩),鎖陽(酒洗,一兩),黃柏(炒赤,二兩),枸杞子,五味子(各一兩),乾薑(炮,半兩),

上為末,清水丸。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
通天愈風湯

人參(一錢),威靈仙(去蘆,半錢),南星(湯泡),貝母(去心。各一錢),連翹,防風(去蘆。各五分),栝蔞仁(十五粒),白朮(一錢半),桔梗(三錢),甘草,荊芥穗(各五分),生薑(三片)

上水一鍾半,煎七分去渣,入荊瀝一呷,薑汁些少,半飢時服。吞下清心導痰丸五十粒,日一服。

清心導痰丸

白附(一兩),南星(薑汁,二兩),半夏(薑汁,二兩),黃連(炒,七錢半),天花粉(一兩),白殭蠶(炒,去絲嘴,半兩),川烏(鹽制,二錢),鬱金(七錢半),天麻,羌活(各半兩),

上為末,薑汁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用通天愈風湯吞下。

清心牛黃丸

膽星(一兩),牛黃(二錢),黃連(一兩),歸身,甘草,辰砂(各半兩),
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臨臥時唾津嚥下。

嘗治宣文炳,口流涎不止,喜笑舌喑,脈洪大。用連、芩、柏、梔、白朮、蒼朮、半夏、竹瀝、薑汁,服之五日,涎止笑息。

〔仲〕云:大病瘥後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東垣云:多唾或唾白沫者,胃口上停寒也,藥中加益智仁。(此多唾者,用力吐方出也。)

〔《靈》〕舌縱涎下,煩悗,取足少陰。(寒熱病篇)黃帝曰:人之涎下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飲食者,皆入於胃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廉泉開故涎下,補足少陰。(口問篇)

〔《甲》〕,舌縱涎下,煩悶,陰谷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【舌頭無力,口水常流】

這段古文講述了中醫治療口水不自主流出,嘴角歪斜,以及四肢乏力的幾種方法。

首先介紹了一個名為「神龜滋陰丸」的藥方,用於治療腳部無力。藥方包括:烤過的龜甲四兩,酒炒的知母二兩,酒洗的鎖陽一兩,炒至發紅的黃柏二兩,枸杞子和五味子各一兩,以及炮製過的乾薑半兩。所有材料磨成粉末,用水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日早晨空腹服用七十顆,用鹽水送服。

接著是一個名為「通天愈風湯」的藥方。配方包括:人參一錢,去蘆的威靈仙半錢,用水浸泡的南星和去心的貝母各一錢,連翹、去蘆的防風各五分,栝蔞仁十五粒,白朮一錢半,桔梗三錢,甘草和荊芥穗各五分,以及三片生薑。將上述藥材加入一杯半的水,煮至剩七分時去渣,再加入一點荊瀝和薑汁,半餓時服用。另外,可以吞服五十粒「清心導痰丸」,每天一次。

「清心導痰丸」的配方包括:白附一兩,薑汁炒的南星二兩,薑汁炒的半夏二兩,炒過的黃連七錢半,天花粉一兩,炒過的白殭蠶半兩,鹽製的川烏二錢,鬱金七錢半,天麻和羌活各半兩。所有材料磨成粉末,用薑汁和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粒,用「通天愈風湯」送服。

最後是「清心牛黃丸」的配方,包括:膽星一兩,牛黃二錢,黃連一兩,歸身、甘草和辰砂各半兩。所有材料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的蒸餅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十粒,睡前以口水吞服。

文中還提到一個案例,是治療一位名叫宣文炳的人,他口水不斷,舌頭發不出聲音,脈搏洪大。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白朮、蒼朮、半夏、竹瀝和薑汁調配的藥物,服用五天後,口水停止,笑容消失。

另一個觀點認為,大病初癒後如果口水多,長時間無法恢復,可能是胃部有寒,應使用溫暖胃部的丸藥,推薦使用理中丸。另一種說法是,口水多或者吐白沫,可能是胃部上端有寒,可在藥物中加入益智仁。

根據《靈樞》記載,舌頭無力,口水常流,感到煩悶,可以針刺足少陰經絡。黃帝問:人為什麼會流口水?岐伯回答:食物都進入胃中,如果胃中有熱,就會引起蟲動,蟲動會導致胃部放鬆,胃部放鬆會導致廉泉穴開啟,廉泉穴開啟就會導致口水流出。治療時應補足少陰經絡。

《甲乙經》也有記載,舌頭無力,口水常流,感到煩悶,可以針刺陰谷穴進行治療。

2. 自齧舌
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人之自齧舌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也。少陰氣至則齧舌,少陽氣至則齧頰,陽明氣至則齧唇矣。視主病者則補之。

白話文:

【自咬舌】 黃帝問道:人為什麼會自己咬到自己的舌頭呢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氣逆向上走,脈氣一起到達所導致的。當少陰的氣到達時,就會咬到舌頭;少陽的氣到達時,就會咬到臉頰;而陽明的氣到達時,就會咬到嘴脣。看是哪種氣導致的病狀,就去補充調整那種氣。

3. 舌苔、舌黑

(二條見傷寒)

白話文:

「關於舌苔和舌頭變黑的情形,請參照對傷寒病症的兩點描述。」不過,這句話似乎指的是要參考其他對於傷寒病症更詳細的說明,具體的狀況可能需要進一步查找相關醫學資料來理解。

4.

〔《素》〕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。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。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。(脈要精微論)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(經脈別論)

白話文:

【汗】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若身體的陽氣過剩,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出汗。反之,若是陰氣過剩,則會出現多汗且感覺身體寒冷的情況。若陰陽兩者都過剩,就會呈現不出汗且感覺寒冷的狀態。

在飲食過量的情況下,出汗的原因是來自於胃部。當人受到驚嚇而影響到精神時,出汗是由心臟引起。若長時間扛著重物行走,出汗的源頭則是在腎臟。當快速奔跑或處於恐懼狀態時,出汗是由肝臟所引發。至於因身體勞累而搖晃不停而出汗,其原因則是出自於脾臟。

5. 自汗

〔《素》〕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(全文見五臟。)陽加於陰謂之汗。(陰陽別論,陽氣入內,加於陰氣也。凡傷寒始病脈浮,至汗出則沉入內,加於陰也。)

〔垣〕表虛自汗,秋冬用桂枝,春夏用黃耆,能治虛勞自汗。(脈證有寒者亦用桂枝,無寒者用黃耆。)

〔無〕,牡蠣散,治諸虛不足,及新病暴虛,津液不固,體常自汗。(許學士方亦治盜汗不止。)

黃耆,麻黃根,牡蠣(煅研)

上銼散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小麥一百粒,煎至八分,不拘時服。

〔垣〕,周衛湯,治濕勝自汗,補衛氣虛弱,表虛不任外寒。

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,豬苓,羌活(各七分),麥門冬(三分),歸梢(五分),生地(三分),生黃芩(五分),五味子(七粒),蘇木,紅花(各一分),半夏(湯洗七次,五分),

上㕮咀,如麻豆大。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去渣,稍熱服。中風症必自汗,汗多不得重發汗,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。張芸夫,己酉四月,天寒陰雨,寒濕相雜,因官事飲食失節,勞役所傷。病解之後,汗出不止,沾濡數日,惡寒,重添厚衣,心胸悶躁,時躁熱,頭目昏憒,壅塞,食少減。

此乃胃外陰火熾甚,與夫雨之濕氣挾熱,兩氣相合,令濕熱大作,汗出不休,兼見風邪,以助東方甲乙。以風藥去其濕,以甘藥瀉其熱,,羌活勝濕湯,主之。

甘草(炙,三錢),黃耆(七分),生甘草(五分),生黃芩(三分),防風(三分),酒黃芩(三分),人參(三錢,以助氣益胃。以上藥瀉胸中熱),藁本(三分),獨活(二分),升麻(五分),川芎(三分),柴胡(五分。以上風藥勝其濕),細辛,蔓荊子(各三分),薄荷(一分。以上清利頭目)

上作一服,水二盞,煎一盞半,後入細辛等四味,再熬至一盞,去渣熱服。一服而止,諸症悉去。

〔丹〕人參、黃耆少佐桂枝湯,甚者附子亦可用。

〔嚴〕,耆附湯,治氣虛陽弱,虛汗不止,肢體倦怠。

黃耆(去蘆,蜜炙),附子(炮去皮臍。各等分。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十片,煎八分,食前溫服。

〔《本》〕補精氣,止肝邪,平補五臟虛羸,六腑怯弱,充肌膚,進飲食。人參丸,。

人參,山藥,白朮,白茯苓,石斛,黃耆(取頭末),五味子(各一兩),

上為細末,蜜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食前飲下,久服不熱,尤宜少年。

平人氣象論云: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王注謂尺膚澀,而尺脈滑也。膚澀者,榮血內涸。又《針經》云: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脫。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。按此二經論自汗多而血涸津脫者,其治法乃東垣正陽湯,用炒黃柏、知母及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。汗,以臟腑言之,皆屬心。經云:心為汗。《難》云:腎邪入心,為汗出不可止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「自汗」的解釋:

《素問》說,陽氣所產生的汗,可以比喻成天上的雨。(更詳細的內容在五臟篇。)陽氣附著在陰氣上,就會產生汗。(這是陰陽理論,陽氣進入體內,附著在陰氣上的意思。一般來說,傷寒剛開始發病時,脈搏是浮的,等到發汗後,脈搏就會沉到體內,附著在陰氣上。)

朱丹溪認為,因為體表虛弱而產生的自汗,秋冬可以用桂枝來治療,春夏可以用黃耆,可以治療虛勞引起的自汗。(如果脈象和症狀有寒象,就用桂枝;如果沒有寒象,就用黃耆。)

李杲認為,牡蠣散可以治療各種虛弱不足,以及新病剛好後身體虛弱,津液不固,身體常常會自己出汗。(許學士的方子也可以治療盜汗不止。)

牡蠣散的組成:黃耆、麻黃根、煅燒研磨過的牡蠣。

把這些藥材磨成散劑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半,加入一百粒小麥,煎到剩八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
朱丹溪的周衛湯,可以治療濕氣太盛引起的自汗,可以用來補養虛弱的衛氣,治療體表虛弱無法承受外來寒邪的狀況。

周衛湯的組成:黃耆、麻黃根各一錢,生甘草五分,豬苓、羌活各七分,麥門冬三分,歸梢五分,生地三分,生黃芩五分,五味子七粒,蘇木、紅花各一分,半夏(用湯洗過七次)五分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約麻豆大小,當作一劑,用水兩碗煎到剩一碗,去渣後稍微溫熱服用。中風的症狀一定會出現自汗,汗出太多不能再用發汗的藥,所以禁用麻黃而改用麻黃根。張芸夫在己酉年四月,天氣寒冷陰雨,寒濕交雜,因為公務繁忙,飲食不規律,過於勞累而生病。病好之後,汗出不止,持續好幾天,怕冷,穿上厚衣服,心胸悶躁,時而煩躁發熱,頭暈目眩,感到胸悶,食慾也變差。

這是因為胃外有陰火過於旺盛,又加上下雨的濕氣夾雜著熱氣,兩種氣結合在一起,導致濕熱大作,汗流不止,同時還夾雜著風邪,助長了木氣。因此要用風藥去除濕氣,用甘藥瀉掉熱氣,所以用羌活勝濕湯來治療。

羌活勝濕湯的組成:炙甘草三錢,黃耆七分,生甘草五分,生黃芩三分,防風三分,酒黃芩三分,人參三錢(用來補氣益胃,以上藥材用來瀉胸中之熱),藁本三分,獨活二分,升麻五分,川芎三分,柴胡五分(以上風藥用來去除濕氣),細辛、蔓荊子各三分,薄荷一分(以上用來清利頭目)。

將以上藥材當作一劑,用水兩碗煎到剩一碗半,之後加入細辛等四味藥,再熬到剩一碗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服用一劑就會停止出汗,其他症狀也會消失。

朱丹溪認為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,稍微配上桂枝湯,病情嚴重的,也可以用附子。

嚴用和認為,耆附湯可以治療氣虛陽弱、虛汗不止、肢體倦怠的症狀。

耆附湯的組成:黃耆(去掉蘆頭,用蜜炙)、炮製過的附子(去掉皮和臍),兩者等量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,加入十片生薑,煎到剩八分,在飯前溫服。

《本草綱目》提到,人參丸可以補養精氣,抑制肝邪,平衡補養五臟的虛弱,增強六腑的功能,使肌肉豐滿,增進食慾。

人參丸的組成:人參、山藥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石斛、黃耆(取頭部末端)、五味子,各一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在空腹飯前用溫水送服,長期服用不會燥熱,尤其適合青少年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說,寸關脈澀而尺脈滑,表示會多汗。王冰的註解是說,尺部的皮膚粗澀,而尺部的脈搏滑。皮膚粗澀,表示榮血內耗。另外,《針經》說,皮膚紋理開泄,汗水淋漓,這叫做津液脫失。津液脫失,表示皮膚紋理開泄,汗水大量流失。以上兩段經文論述自汗多,導致血虛津液耗損的狀況,治療方法應該用李杲的正陽湯,如用炒過的黃柏、知母以及當歸六黃湯之類的藥方。以臟腑而言,汗都屬於心,經書說:「心主汗。」《難經》說:「腎邪侵犯心臟,會導致汗出不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