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7)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7)
1. 中蠱下血
(唾水沉者,心腹絞痛下血如爛肉者,俱為蠱。)
〔《千》〕治中蠱下血如雞肝出,其餘四臟俱壞,惟心未毀,或鼻破待死。取馬藺根末,水服方寸匕,隨吐則出,極神。此苗似葛蔓綠紫,生子似橘子。
〔梅〕治卒中蠱毒,下血如雞肝,晝夜不絕,臟腑敗壞待死。用白蘘荷葉,密安病人席下,勿令病人知覺,自呼蠱主姓名。
〔《百一》〕治中蠱毒,或吐下血者若爛肝。取蚯蚓十四枚,以苦酒三升漬之,蚓死但服其汁,已死者皆可治。
〔《千金翼》〕治蠱毒下血。蝟毛燒末,水服方寸匕,當吐蠱毒。
〔《肘》〕療中蠱毒,吐血下血,皆如爛肝者。苦瓠一枚,水二升煮取一升,服之吐即愈。又方,用苦酒一升,煮瓠令消,服之神效。
白話文:
【中了蠱毒導致大量出血】
如果口水會下沉而非浮在水面,且有劇烈心腹疼痛並排出像爛肉般的血液,這都是中了蠱毒的徵兆。
根據《千金方》,若中了蠱毒導致出血如雞肝般,甚至其它四個內臟都已經受損,只剩下心臟尚未被破壞,或者鼻子破裂瀕臨死亡的情況,可以取馬藺草的根部磨成粉末,用水服用一小匙,就能隨後將蠱毒吐出,效果非常神奇。這種草本植物的樣子類似葛蔓,顏色為綠紫色,結出的果實形狀類似橘子。
根據梅氏的治療方法,對於突然中了蠱毒,導致出血如雞肝,日日夜夜不停,內臟衰竭即將死亡的患者,可以用白蘘荷葉,祕密地放在病人的褥墊下,不要讓病人知道,病人自然就會呼喚出蠱主的名字。
根據《百一方》,對於中了蠱毒,或是嘔吐及排泄出血如爛肝的患者,可以取14條蚯蚓,用三升的醋浸泡,等蚯蚓死亡後只服用其汁液,即使是已經死去的病人都可以治療。
根據《千金翼方》,對於中了蠱毒導致出血的患者,可以用刺蝟的毛髮燒成灰燼,用水服用一小匙,便能將蠱毒吐出。
根據《肘後救卒方》,對於中了蠱毒,嘔吐及排泄出血如爛肝的患者,可以用一個苦瓠,加兩升的水煮至剩下一升,服用後就能吐出蠱毒而痊癒。另一個方法是,用一升的醋煮苦瓠至溶解,服用後效果神妙。
2. 諸痿
痿者,手足痿軟而無力,百節緩縱而不收也。
〔丹〕痿屬濕熱,有濕痰者,有氣虛者,有血虛者,有食積妨礙不降者,有死血者。
〔《素》〕黃帝問曰:五臟使人痿,何也?岐伯曰: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。故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心氣熱,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任地也。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
脾氣熱,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帝曰:何以得之?岐伯曰:肺者臟之長也,為心之蓋也,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。故曰: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此之謂也。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
故《本病》曰: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,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故《下經》曰:筋痿者,生於肝,使內也。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,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,腎者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
帝曰:何以別之?岐伯曰:肺熱者色白而毛敗。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。肝熱者色蒼而爪枯。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。腎熱者色黑而齒槁。帝曰: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,故陽明虛,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各補其榮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,筋脈骨肉,各以其時受月,則病已矣。帝曰:善。(痿病論)
或問曰:治痿之法,取陽明之一經.此引而未發之言,願明以告我。予曰:諸痿生於肺熱。只此一句,便見治法大意。經曰;東方實則西方虛,瀉南方,補北方。此固就生克言補瀉,而大經大法,不外於此。東方木肝也,西方金肺也,南方火心也,北方水腎也。五方之中,惟火有二。
腎雖有兩,水居其一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,理之必然。金體燥而居上,主氣,畏火者也。土性溫而居中,主四肢,畏火者也。火性炎上,若嗜欲無節,則水失所養,火寡於畏而侮所勝,肺得火邪則熱矣。木性剛急,肺受熱則失所養,木寡於畏而侮所勝,脾得木邪而傷矣。
白話文:
痿病,指的是手腳軟弱無力,關節鬆弛無力、無法收縮。
從病因來說,痿病多屬濕熱,有的是因為體內有濕痰,有的是因為氣虛,有的是因為血虛,有的則是因為飲食積滯、阻礙氣機下降,也有的是因為體內有瘀血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,黃帝問道:五臟功能失常會導致痿病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說:肺主管全身的皮膚毛髮,心主管全身的血脈,肝主管全身的筋膜,脾主管全身的肌肉,腎主管全身的骨髓。所以,當肺有熱,導致肺葉枯焦,就會使皮膚毛髮虛弱、失去光澤,進而產生痿病。心氣有熱,會使下部的脈絡向上逆行,導致下部脈絡空虛,空虛就會產生脈痿,關節活動困難,小腿無力、無法支撐身體。肝氣有熱,會導致膽汁外洩、口苦,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就會使筋脈痙攣、抽筋,進而產生筋痿。脾氣有熱,會導致胃乾燥口渴,肌肉麻木不仁,進而產生肉痿。腎氣有熱,會導致腰脊無力、難以抬起,骨頭枯槁、骨髓減少,進而產生骨痿。
黃帝問:這些病因是如何產生的呢?岐伯說:肺是五臟中最重要的,也是心的保護屏障,如果心有所失落、慾望無法滿足,就會發出肺鳴聲,肺鳴聲會導致肺熱、肺葉枯焦。所以說:五臟會因為肺熱、肺葉枯焦,而產生痿病,這就是原因。過度悲傷,會導致包絡斷絕,包絡斷絕會使陽氣內動,進而導致心下部氣血崩潰,頻繁小便出血。
所以《本病篇》說:大經脈空虛,會產生肌肉麻痹,傳導至脈絡則會產生脈痿。如果思慮無窮、慾望無法滿足,沉溺於性慾,房事過度,就會使宗筋鬆弛,產生筋痿,甚至出現遺精。所以《下經》說:筋痿,是由於肝臟功能失常所致,且與體內濕氣有關,如果長期從事水利相關的工作,或者居住在潮濕的環境,使肌肉浸潤在濕氣中,麻木不仁,就會產生肉痿。所以《下經》說:肉痿,是因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所導致。如果遠行勞累,又遇到天氣炎熱口渴,口渴會導致陽氣內耗,陽氣內耗則熱邪會停留於腎臟,腎臟屬水,如果水不能制約火,就會導致骨頭枯槁、骨髓虛損,以致於雙腳無法支撐身體,產生骨痿。所以《下經》說:骨痿,是因體內過熱所導致。
黃帝問:如何區分這些痿病呢?岐伯說:肺熱的人,膚色會呈現白色,毛髮會枯萎。心熱的人,膚色會呈現紅色,絡脈會充盈擴張。肝熱的人,膚色會呈現青色,指甲會乾枯。脾熱的人,膚色會呈現黃色,肌肉會蠕動。腎熱的人,膚色會呈現黑色,牙齒會枯槁。
黃帝問:醫書上說治療痿病要特別重視陽明經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說: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氣血之海,主管滋養宗筋,宗筋則主導約束骨骼、使關節靈活。衝脈是經脈的氣血之海,主管灌溉身體各處的溪谷,衝脈與陽明經在宗筋處會合,陰陽之氣在宗筋處交會,交會於氣街,而陽明經是其中的主導,都屬於帶脈,並與督脈相連,因此陽明經虛弱,就會導致宗筋鬆弛,帶脈失去約束力,從而導致雙腳痿弱、無法使用。
黃帝問:應該如何治療呢?岐伯說:應該分別補養臟腑的精華、疏通經絡的穴位,調整虛實,調和氣機的逆亂,使筋脈、骨骼、肌肉都能在各自的時間得到滋養,這樣病就可以治癒了。黃帝說:好。(出自《痿病論》)
有人問:治療痿病的方法,只重視陽明經,這話的意思還沒完全說開,希望你能詳細解釋一下。我說:各種痿病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。單單這句話,就點出了治療的大致方向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東方強盛,西方就會衰弱;要瀉南方之火,補北方之水。這句話是從五行生剋的角度來說的,但總體治療原則不外乎這個原則。東方屬木,對應肝臟;西方屬金,對應肺臟;南方屬火,對應心臟;北方屬水,對應腎臟。在五方之中,只有火有兩種,腎雖然也有兩個,但水只居其一,陽氣常常有餘,陰氣常常不足,所以說,一水不足以制約二火,這是自然之理。金的性質乾燥且位於上方,主管氣,畏懼火的灼燒。土的性質溫潤且位於中間,主管四肢,也畏懼火的灼燒。火的性質是向上炎燒,如果嗜慾無度,就會使腎水無法得到滋養,火就會變得肆無忌憚,反過來侵犯它所能剋制的金,肺受到火邪就會產生熱。木的性質是剛強急躁,肺受到熱邪就會失去滋養,木就會變得肆無忌憚,反過來侵犯它所能剋制的土,脾受到木邪就會受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