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6)

1. 下血

〔《本》〕又方,皂角樹上蕈,新瓦上焙乾為末,每服一錢,溫酒下。

〔《山》〕臟毒便血。生藕節切片,清早蘸平胃散嚼下。

〔丹〕治腸痔大便常血,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,盆中坐立瘥。

灸刺腸澼下血有二法:

其一取肝。經云,病注下血,取曲泉是也。

其二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,黃疸腸澼,視盛虛熱寒陷下,而施補瀉疾留灸也。

〔《脈》〕關脈芤,大便出血數斗者,以鬲俞傷故也,宜灸鬲俞。若下重去血者,宜針關元。

〔垣〕治腸風下血,灸二十椎下,隨年壯三報穴立愈。

〔《甲》〕腸中有寒熱注下,腸澼便血,會陽主之。腸鳴澼泄,下窌主之。腸澼泄切痛,四滿主之。腸澼,中郄主之。(一名中都。)

〔《怪穴》〕治腸風下血,肘內曲澤下一寸。

〔《集》〕又法:三間、商陽、大陵、內關、命門、扶承。

〔海〕血症與黃證,俱頭汗出,惡風,口飲酒,便褐色或黑色者,亦同血症治之。

〔《素》〕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(大奇論)

淫而奪精,身熱色夭然,及酒後下血,血篤重是逆也。(全文見診生死。)

〔《素》〕心肝澼亦下血,二臟同病者可治。其脈小沉澀,為腸澼,其身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。(大奇論)帝曰:腸澼便血何如?岐伯曰:身熱則死,身寒則生。帝曰:腸澼下膿血何如?岐伯曰: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。帝曰:腸澼之屬,身不熱,脈不懸絕何如?岐伯曰:滑大者曰生,懸澀者曰死,以臟期之。

(俱通評虛實論)脾脈外鼓沉為腸澼,久自已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(俱大奇論)

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,是逆也。如此者,不及一時而死矣。(全文見診生死。絕謂斷絕而不相續也。)

〔《脈》〕腸澼下膿血,脈沉小留連者生,數疾且大,有熱者死。腸澼筋攣,其脈小細安靜者生,浮大緊者死。

〔《素》〕陰陽虛,腸澼死。(陰陽別論)胃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可治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。)

白話文:

下血

有個方子記載,用皂角樹上長的蕈類,放在新瓦上烘乾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酒送服。

還有個說法,針對內臟毒素引起的便血,將新鮮的藕節切成片,早上蘸取平胃散後嚼服。

另一個方法,治療腸痔導致的大便時常出血,用三到五斤的蔥白煮成湯,坐在盆中熏洗就可以痊癒。

對於腸道發炎導致的下血,可以用艾灸或針刺來治療,有兩種取穴方法:

第一種,取肝經的穴位,經典記載,如果病症導致下血,可以取曲泉穴。

第二種,取腎經的穴位,經典記載,腎經的病症會導致黃疸和腸道發炎,需要觀察虛實寒熱的情況,決定用補還是瀉,並快速留針或灸。

如果脈象是關脈呈現空虛的狀態,大便出血量很多,那可能是因為膈俞穴受損,適合艾灸膈俞穴。如果下墜感明顯且出血,適合針刺關元穴。

治療腸風導致的下血,可以灸第二十椎骨下方的穴位,按照年齡,每次灸三壯,這個穴位效果很好。

如果腸道中有寒熱,導致下瀉、腸道發炎、便血,可以取會陽穴治療。如果腸鳴、腹瀉,可以取下髎穴治療。如果腸道發炎導致腹瀉和劇烈疼痛,可以取四滿穴治療。如果腸道發炎,可以取中郄穴治療(又名中都穴)。

還有一個奇穴,可以治療腸風導致的下血,位置在肘部內側曲澤穴下方一寸處。

另外,還可以選取三間、商陽、大陵、內關、命門、扶承等穴位。

血症和黃疸這兩種病症,都會出現頭部出汗、怕風、喜歡喝酒、大便顏色呈現褐色或黑色等情況,治療上應該按照血症來處理。

腎脈微弱且沉在底層,表示是腸道發炎導致下血,如果身體發熱,那就危險了。(《大奇論》)

縱慾過度導致精氣耗竭,身體發熱、臉色枯槁,或者酒後下血、出血嚴重,都屬於病情逆轉的狀況。(《診生死》)

心臟和肝臟的發炎也可能導致下血,如果兩個臟腑同時生病,還能治療。如果脈象呈現微弱、沉在底下又澀滯,表示是腸道發炎,如果身體發熱,那就危險了,如果發熱七天後,就可能死亡。(《大奇論》)

皇帝問:腸道發炎導致便血,情況會怎樣?岐伯回答:如果身體發熱,就會死亡,如果身體發冷,還有存活的機會。皇帝又問:腸道發炎導致下膿血,情況會怎樣?岐伯回答:如果脈象懸絕就危險了,如果脈象滑大就還有希望。皇帝再問:如果腸道發炎但身體不發熱,脈象也不懸絕,那會怎樣?岐伯回答:脈象滑大表示能活,脈象懸澀就表示要死了,需要根據臟腑的情況來判斷。

(以上都出自《評虛實論》)脾脈浮現且沉在底下,表示腸道發炎,久了會自己好。肝脈微弱且遲緩,表示腸道發炎,比較容易治療。(以上都出自《大奇論》)

腹脹並且便血,脈搏強大但時斷時續,這表示病情逆轉,這樣的情況,可能活不過一個時辰。(《診生死》裡說,斷絕就是脈象斷斷續續、不連貫。)

腸道發炎導致下膿血,脈象沉在底下、微弱且遲緩,表示還有希望,如果脈象快速且強大,並且發熱,那就危險了。腸道發炎導致筋攣,如果脈象微弱、細小又安靜,表示還有希望,如果脈象浮大又緊,那就危險了。

陰陽兩虛,會因為腸道發炎而死。(《陰陽別論》)胃部的熱傳到脾部,變成虛證,導致腸道發炎,就沒有辦法治了。(《診病傳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