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5)

1. 下血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新汲水調,空心服。

孫真人治糞後有血,濃煎艾葉湯,和生薑汁三合服之。

〔《本》〕治臟毒,蒜連丸。鷹爪黃連末,用獨頭蒜一顆,煨香熟,研和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陳米飲下。

〔《衍》〕患暴下血。以葫五七枚,去梗皮,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,可即丸如桐子大。以米飲下五六十丸,無不愈者。(葫即蒜也,本草稱其能清血。)

〔垣〕,烏梅丸,治腸風下血,服之立效。

真殭蠶(一兩),烏梅肉(焙乾,一兩),

上為末,薄糊丸如雞頭肉大。每服百丸,食前白湯送下,日三服。

〔《本》〕,五槐丸,治臟毒。

五倍子,槐花(陳者),百藥煎(好者。各等分),

上焙乾為末,酒糊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米湯下,一日三服。

〔丹〕治下血。用白芷、五倍子為末,丸服。

〔《本》〕治腸風。

五倍子,白礬(各五錢。),

上為末,順流水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七丸,米飲下,忌酒。

上酸寒之劑

〔《千》〕糞前有血,令人面黃。石榴皮取末,茄子枝湯下。

〔丹〕治腸風下血,百藥不效。有一良醫,獨用山裡棗,俗名鼻涕團,又名酸棗,最治下血之疾。試取乾者為末,服之應手而安。藥苟對症,其效若此,烏可以賤而忽之哉。(《衍義》云:酸棗微熱。)

上酸熱之劑。

〔《本》〕丈夫傷血,婦人血崩漬,入大腸出血。

草豆蔻,檳榔(各炒紫色),罌粟殼(燒灰)

上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

〔世〕冬榮散,治腸風下血。(方見溲血。)

〔《博》〕治遠年日久腸風下血不止。枳殼燒灰存性,羊脛炭為末,和勻,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,空心五更初一服,如人行五里,再服立效。(每服枳殼灰五錢,炭末七錢)

〔《本》〕治腸風,炒赤小豆散。(方見上下血條赤豆當歸散下注。)

又方,栝蔞三個,燒灰存性,每服三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

〔《靈苑》〕治腸風下血久不止。茄蒂燒存性為末,每服三錢匕,食前米飲調下。(丹溪云:茄蒂燒灰存性,山梔炒。等分為末,丸之,米飲下百丸。)

〔《本》〕治腸風。絲瓜燒灰存性,空心溫酒調服二錢。

〔《食療》〕治下鮮血。梔子燒灰,水和一錢匕,服之,量其大小多少服之。

〔《廣》〕治瀉血不止。桑耳一兩,熬令黑,水一大升三合,煎取六大合,去渣,空心分溫三服。

〔《本》〕治腸風下血。

核桃殼,繭蛻,皮鞋底,赤雞冠花(等分)

上燒灰為末,每服一錢,空心溫酒下。

又方,治臟毒。

當歸,枳殼,側柏葉,陳槐花子,百草霜,芍藥(各一兩),

上銼碎,一處炒令煙微起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調下,日午米湯下,各食前服甚妙。

〔丹〕一方,治腸澼。用陳年棕櫚燒灰,百藥煎為丸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剛汲取的井水調和,空腹服用。

孫思邈的方子,治療大便後出血,用濃煎的艾葉湯,加入三合的生薑汁一起服用。

(《本草》)治療臟腑毒素引起的出血,使用蒜連丸。將鷹爪黃連磨成粉末,用一顆獨頭蒜,煨烤至香熟,搗爛後與黃連末混合,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用陳米湯送服。

(《衍義》)治療突然發生的下血。用五到七個蒜頭,去掉梗和皮,根據需要量加入豆豉一起搗成膏狀,然後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用米湯送服五六十丸,沒有不見效的。(蒜就是葫,本草記載它能清血。)

(李杲)烏梅丸,治療腸風下血,服用後立即見效。

將僵蠶(一兩)和烏梅肉(焙乾,一兩)磨成粉末,用薄糊做成如雞頭肉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飯前用白開水送服,一天三次。

(《本草》)五槐丸,治療臟腑毒素。

將五倍子、槐花(陳年的)、和好的百藥煎,各取等量,焙乾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

(朱丹溪)治療下血,用白芷和五倍子磨成粉末,製成丸藥服用。

(《本草》)治療腸風。

將五倍子和白礬各五錢磨成粉末,用順著流水的方向攪拌的水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七丸,用米湯送服,忌酒。

以上是性味酸寒的藥劑。

(《千金方》)大便前有血,會使人面色發黃。用石榴皮磨成粉末,用茄子枝湯送服。

(朱丹溪)治療腸風下血,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。有一位良醫,單獨使用山裡的棗,俗稱鼻涕團,又名酸棗,最能治療下血的疾病。試著取乾燥的酸棗磨成粉末服用,效果很好。藥如果對症,效果就會如此,怎麼能因為它便宜就忽略它呢?(《衍義》說:酸棗性味微熱。)

以上是性味酸熱的藥劑。

(《本草》)治療男子因傷出血、婦女血崩漏下、以及出血進入大腸的狀況。

將草豆蔻、檳榔(各炒至紫色)、罌粟殼(燒成灰)等分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米湯調服。

(《世醫得效方》)冬榮散,治療腸風下血。(藥方在溲血篇。)

(《博濟方》)治療多年頑固的腸風下血不止。將枳殼燒成灰,保留藥性,羊脛炭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用濃米湯調服一中盞,空腹在五更時初次服用,如果人走了五里路,再服一次就會立即見效。(每次服用枳殼灰五錢,炭末七錢。)

(《本草》)治療腸風,用炒過的赤小豆磨成粉末。(藥方在上下血篇的赤豆當歸散的注釋。)

又一個方子,將三個栝蔞燒成灰,保留藥性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用米湯調服。

(《靈苑方》)治療腸風下血,久久不止。將茄子蒂燒成灰,保留藥性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匕,飯前用米湯調服。(朱丹溪說:茄蒂燒成灰,保留藥性,和炒過的梔子等分磨成粉末,做成丸藥,用米湯送服一百丸。)

(《本草》)治療腸風,將絲瓜燒成灰,保留藥性,空腹用溫酒調服二錢。

(《食療本草》)治療下鮮血,將梔子燒成灰,用水調和一錢匕服用,根據出血的多少服用。

(《廣濟方》)治療瀉血不止,用桑耳一兩,熬煮至黑色,用水一大升三合,煎煮至六大合,去渣,空腹分溫三次服用。

(《本草》)治療腸風下血。

將核桃殼、蠶蛻、舊皮鞋底、赤雞冠花等分燒成灰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空腹用溫酒送服。

又一個方子,治療臟腑毒素引起的疾病。

將當歸、枳殼、側柏葉、陳槐花子、百草霜、芍藥各一兩,切碎,一起炒至微微冒煙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溫酒調服,中午用米湯送服,都在飯前服用效果更好。

(朱丹溪)另一個方子,治療腸澼。用陳年的棕櫚燒成灰,和百藥煎做成丸藥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