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20)

1. 妊娠尿血

〔《聖》〕治妊娠尿血。用阿膠炒黃為散,每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匕。

〔《大》〕治妊娠尿血。

阿膠,熟地(各等分),

上為末,空心粥飲調二錢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孕婦尿血的處理方式】

根據古書《聖》的記載,處理孕婦尿血的方法是:將阿膠炒至呈黃色後磨成粉,每次進食前,用粥湯調和兩錢的阿膠粉服用。

另據《大》所述,處理孕婦尿血的方式如下:

所需材料為阿膠與熟地,兩者份量相同,
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,於空腹時,用粥湯調和兩錢的藥粉服用。

2. 下血

〔丹〕下血不可用純寒涼藥,必於寒涼藥中,加辛味為佐。久不愈者,後用溫劑,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,如酒煮黃連丸之類。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。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,治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升麻、青黛。定腸風痛,用蒼朮、滑石、當歸、生地黃、黃芩、甘草。

下血屬虛者,當溫散之,四物加乾薑、升麻。便血過多者,四物加蝟皮。有熱者,四物加山梔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。有兼風者,蒼朮、秦艽、芍藥、香附。胃清血,非藍實不除。

〔《本》〕如下清血色鮮者,腸風也。血濁而色黯者,藏毒也。肛門射如血線者,蟲痔也。亦是一種下部虛,陽氣不升,血隨氣而降者。

仲景云:脈弦而大者,弦為緊,大為芤,緊則為寒,芤則為虛,寒虛相搏,此名為革,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,此下部虛而下者也。若得革脈,須宜服溫補藥。蟲痔宜熏,《千金》用蝟皮艾者佳,予嘗用有效。(方見痔。)

〔垣〕,升麻補胃湯,治宿有腸血症,因五月大熱吃杏,腸澼下血遠三四尺,散漫如篩,腰沉沉然,腹中不痛,血色紫黑,病名濕毒腸澼,是陽明少陽經血症,升陽湯主之。

升麻(一錢半),羌活(一錢),獨活(五分),柴胡,防風(各錢半),葛根(三分),肉桂(少許),白芍藥(五分),牡丹皮(半錢),黃耆(一錢),熟地,生地(各五分),歸身(三分),甘草(炙,五分),

上銼如麻子大,作二服,水二盞,煎一盞,去渣,稍熱食前服。

和中益胃湯,治太陰陽明腹痛,大便常溏泄,若不泄,即秘而難見,在後傳作濕熱毒,下鮮紅血,腹中微痛,脅下急縮,脈緩而洪弦,中指下得之,按之空虛。

熟地(三錢),歸身(酒洗,三分),升麻(五分),柴胡(五分),蘇木(一分),藁本(二分),甘草(炙,三分),益智(三分),

上作一服,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去渣,午食前溫服,一帖愈。

升陽除濕和血湯,治腸澼下血。另作一泒,其血𣹜出有力,而遠射四散如篩下,春二月中旬,日下二行,腹中大作痛,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,當升陽去濕熱,和血脈,不兩服而愈。

生地,牡丹皮,甘草(各五分),白芍藥(一錢半),熟地,黃耆(一錢),升麻(七分),歸身,蒼朮,秦艽,肉桂(各三分),陳皮(二分),甘草(炙,五分),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四大盞,煎一盞稍熱,空心服立效。

益智和中湯,治腸澼下血,紅或深紫黑色,腹中痛,腹皮惡寒,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之俱弦,按之無力,關脈甚緊,肌表陽明分涼,腹皮熱而喜熱物熨之,內寒明矣。

升麻(一錢),葛根(五分),白芍藥(錢半),甘草(炙,一錢),桂枝(四分),益智(五分),半夏(五分),肉桂(一分),歸身(一錢),黃耆(一錢),乾薑(少許),牡丹皮,柴胡(各五分),

白話文:

下血

如果下血,不可以使用純粹寒涼的藥物,必須在寒涼藥中加入辛味的藥材來輔助。如果病情久久無法痊癒,之後可以使用溫熱的藥劑,並且在升提陽氣的藥方中,加入用酒浸泡或炒過的涼性藥材,像是酒煮黃連丸這類的藥。凡是使用活血藥,不可以單獨使用。腸風這種病,只會在胃和大腸出現,治療時使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升麻、青黛。如果要止腸風疼痛,使用蒼朮、滑石、當歸、生地黃、黃芩、甘草。

下血屬於虛證的,應當使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,用四物湯加上乾薑、升麻。如果便血過多,用四物湯加上蝟皮。如果有熱象,用四物湯加上山梔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。如果有兼雜風邪,使用蒼朮、秦艽、芍藥、香附。胃部的血液不清澈,非要藍實這味藥才能清除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如果下血顏色鮮紅,這是腸風。如果血色混濁且偏暗,這是藏毒。如果肛門噴射出血像血線,這是蟲痔。這也是一種下部虛弱,陽氣無法上升,血跟著氣一起下降的情況。

張仲景說:脈象呈現弦而且大的,弦代表脈象緊,大代表脈象空虛。脈緊是寒,脈虛是虛。寒虛兩者相搏,這種脈象稱為革脈。婦女會有半產或漏下(懷孕期間出血)的情況,男子則會失血或遺精。這是下部虛弱導致下血。如果出現革脈,就應該服用溫補藥物。蟲痔適合用熏洗的方法,《千金方》用蝟皮和艾草熏洗效果很好,我曾經用過,效果不錯。(藥方在痔瘡篇。)

李東垣說,升麻補胃湯,治療以往有腸道出血的疾病,因為五月天氣炎熱吃了杏子,導致腸澼下血,血液噴射出來三四尺遠,散落像篩子,腰部感覺沉重,腹部不痛,血色紫黑,這種病稱為濕毒腸澼,是陽明少陽經的血症,用升陽湯治療。

藥方組成:升麻(一錢半),羌活(一錢),獨活(五分),柴胡,防風(各一錢半),葛根(三分),肉桂(少量),白芍藥(五分),牡丹皮(半錢),黃耆(一錢),熟地,生地(各五分),當歸身(三分),甘草(炙,五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麻子大小,分成兩份,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去渣,稍微溫熱後在飯前服用。

和中益胃湯,治療太陰陽明經的腹痛,大便經常溏瀉,如果不腹瀉,就便秘難解,之後傳變為濕熱毒,排出鮮紅色血液,腹部微微作痛,脅下感覺急迫收縮,脈象緩而洪弦,在中指下可以摸到,按下去感覺空虛。

藥方組成:熟地(三錢),當歸身(用酒洗,三分),升麻(五分),柴胡(五分),蘇木(一分),藁本(二分),甘草(炙,三分),益智(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做成一份,用水三大碗煎至一碗,去渣,在午飯前溫服,服用一帖就能痊癒。

升陽除濕和血湯,治療腸澼下血。另外一種情況,血液噴射出來很有力,而且遠遠地散落在地上,像篩子一樣,在春季二月中旬,一天會有兩次這種情況,腹部會劇烈疼痛,這是陽明經氣衝熱毒所造成的,應該升提陽氣,去除濕熱,調和血脈,不用服用兩次就能痊癒。

藥方組成:生地,牡丹皮,甘草(各五分),白芍藥(一錢半),熟地,黃耆(一錢),升麻(七分),當歸身,蒼朮,秦艽,肉桂(各三分),陳皮(二分),甘草(炙,五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,做成一份,用水四大碗煎成一碗,稍微溫熱後,在空腹時服用,立刻見效。

益智和中湯,治療腸澼下血,血液呈現紅色或深紫色,腹部疼痛,腹部皮膚怕冷,在右側三個部位的脈象中指下可以摸到都是弦脈,按下去沒有力氣,關脈非常緊,肌膚表面是陽明經的涼象,腹部皮膚卻發熱,喜歡用熱物敷熨,這表明是內寒。

藥方組成:升麻(一錢),葛根(五分),白芍藥(一錢半),甘草(炙,一錢),桂枝(四分),益智(五分),半夏(五分),肉桂(一分),當歸身(一錢),黃耆(一錢),乾薑(少量),牡丹皮,柴胡(各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