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14)

1. 咳唾血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去渣服。

上參、耆、鱉甲例,補中有通也。

〔羅〕,人參蛤蚧散,治三二年間,肺氣上喘咳嗽,咯唾膿血,滿面生瘡,遍身黃腫。

蛤蚧(一對,全者河水浸五宿,逐日換水,洗去腥氣,酥炙黃色),杏仁(去皮尖,炒,五兩),甘草(炙三兩),人參,茯苓,貝母,知母,桑白皮(各二兩),

上為細末,瓷器內盛,每日如茶點服,神效。

〔海〕蛤蚧補肺勞虛嗽有功,治久嗽不愈,肺間積虛熱,久則成瘡,故嗽出膿血,曉夕不止,喉中氣塞,胸膈噎痛。用蛤蚧、阿膠、生犀角、鹿角膠、羚羊角各一兩,除膠外,皆為屑,次入膠,分四服。每服用河水三升,於銀石器內慢火煮至半升,濾去渣,臨臥,微溫細細呷之。

其渣候服盡再捶,都作一服,以水三升,煎至半升,如前服。病人久虛,不喜水,當減水。

上蛤蚧例,亦補中有通,久嗽不愈者宜之。

麥門冬湯,治傷寒後傷肺,咳唾膿血,胸脅脹滿,上氣羸瘦。

麥門冬(去心),桑白皮,生地(各一兩),半夏(湯洗七次),紫菀,桔梗(炒),淡竹茹,麻黃(去根節。各七錢五分),五味子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二錢半,棗三枚,掰破同煎,去渣,食後溫服。

〔羅〕,續斷散,治骨蒸勞熱,傳屍瘦病,潮熱煩躁,喘嗽氣急,身疼盜汗,兼治咳嗽唾膿血。

續斷,紫菀,桔梗,青竹茹,五味子(各三錢),生地,桑白皮(各五兩),甘草(炙,二兩),赤小豆(半升)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入小麥五十粒,水煎去渣,日三服。

〔海〕,紫菀散,治咳嗽唾血虛勞症,肺痿變癰。

紫菀,人參,知母,貝母,桔梗,甘草,五味子,茯苓,阿膠

上為粗末,生薑水煎服。

上門冬、五味例,亦補中有通也。

〔《外》〕療傷唾血方。用茅根一味,服方寸匕,日三服,亦可絞汁飲之,主熱渴。

〔丹〕治勞療傳屍,寒熱交攻,久嗽咯血,日漸羸瘦,先服三拗湯與蓮心散,萬不失一。

三拗湯

麻黃(不去節),甘草(生),杏仁(不去皮尖)

上銼碎,薑棗煎服。

蓮心散

當歸,黃芩,甘草(炙),枳殼(炒),鱉甲(醋炙),前胡,柴胡,防己,阿膠,蓮肉(去心),南星(各一錢),川芎(一兩),芫花(醋炒十分乾黑)

上十三味,㕮咀,合和,獨芫花另包。每服二錢半,水一小盞半,生薑三片,棗一枚,入芫花一撮,煎八分,服無時。須吐有異物後,芫花漸減,蓋芫花反甘草,多之所以殺蟲,少之所以去寒熱,妙處在此。(方與《纂要》不同,宜考之。)

〔《本》〕治勞療吐血損肺,及血妄行,,神傳膏,。

用剪草一斤,婺、台州皆有,惟婺州者可用,狀如茜草,又如細辛,每用一斤,淨洗為末,加入生蜜一斤,和為膏,以器盛之,不得犯鐵,九蒸九曝,日一蒸曝。病人五更起,面東坐,不得語,用匙挑藥,如粥服,每服四兩。良久,用稀粟米飯壓之。藥冷服,粥飲亦不可太熱,或吐或下,皆不妨,如久病肺損咯血,只一服愈。尋常咳嗽,血妄行,每服一兩可也。

白話文:

咳唾血

以下是一些針對咳血、痰中帶血的治療方法和藥方:

第一種藥方: 將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煎煮後去渣飲用。這個藥方如同人參、黃耆、鱉甲的搭配,在補益的同時也兼顧疏通。

第二種藥方(羅氏人參蛤蚧散): 適用於病程兩三年間,出現肺氣上逆喘息咳嗽,痰中帶膿血,臉上長滿瘡,全身黃腫等症狀。藥材包含:

  • 蛤蚧(一對,完整的,用河水浸泡五個晚上,每天換水,洗去腥味,再用酥油烤至黃色)
  • 杏仁(去皮尖,炒過,五兩)
  • 甘草(炙過,三兩)
  • 人參、茯苓、貝母、知母、桑白皮(各二兩)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瓷器盛裝。每天像喝茶一樣服用,效果顯著。

第三種藥方(海氏蛤蚧方): 蛤蚧有補肺虛勞咳嗽的功效,適用於久咳不癒、肺部積虛熱,久而久之形成瘡瘍,導致咳出膿血,早晚不停,喉嚨氣塞,胸口疼痛。藥材包含:

  • 蛤蚧、阿膠、生犀角、鹿角膠、羚羊角(各一兩) 除阿膠外,其他藥材都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阿膠。分成四次服用。每次服用時,用三升河水,在銀或石製的容器中用小火煮到剩半升,濾去藥渣,臨睡前稍微溫熱後慢慢喝。剩下的藥渣,等到服用完畢後再搗碎,做成一次份量,加三升水煎至半升,像之前一樣服用。如果病人身體虛弱,不喜歡喝太多水,可以減少用水量。 此蛤蚧方也如同人參黃耆等藥,補益中帶有疏通的功效,適用於久咳不癒的患者。

第四種藥方(麥門冬湯): 適用於傷寒後損傷肺部,出現咳嗽痰中帶膿血,胸脅脹滿,氣喘,身體消瘦等症狀。藥材包含:

  • 麥門冬(去心)、桑白皮、生地(各一兩)
  • 半夏(用湯洗七次)、紫菀、桔梗(炒過)、淡竹茹、麻黃(去根節。各七錢五分)
  • 五味子、甘草(炙過。各半兩)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盞水,加入生薑二錢半、掰開的紅棗三枚一同煎煮,去渣,飯後溫服。

第五種藥方(羅氏續斷散): 適用於骨蒸勞熱、傳染病導致的消瘦、潮熱煩躁、喘咳氣急、身體疼痛盜汗,也可用於治療咳嗽痰中帶膿血。藥材包含:

  • 續斷、紫菀、桔梗、青竹茹、五味子(各三錢)
  • 生地、桑白皮(各五兩)
  • 甘草(炙過,二兩)
  • 赤小豆(半升)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小麥五十粒,用水煎煮去渣,一天服用三次。

第六種藥方(海氏紫菀散): 適用於咳嗽痰中帶血的虛勞症,肺痿發展成肺癰。藥材包含:

  • 紫菀、人參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甘草、五味子、茯苓、阿膠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用生薑水煎煮後服用。這個藥方如同麥門冬、五味子的搭配,也是補益中兼顧疏通。

第七種藥方(外治方): 治療因熱而咳血的方法。單獨使用茅根,每次服用一小撮(方寸匕),一天三次,也可以將茅根絞汁飲用,主要用於治療熱性口渴。

第八種治療方法(丹方): 治療勞瘵傳染病,寒熱交替發作,久咳咯血,身體日漸消瘦。先服用三拗湯和蓮心散,效果極佳。

  • 三拗湯:
  • 麻黃(不去節)
  • 甘草(生)
  • 杏仁(不去皮尖) 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薑棗煎煮後服用。
  • 蓮心散:
  • 當歸、黃芩、甘草(炙過)、枳殼(炒過)、鱉甲(醋炙過)、前胡、柴胡、防己、阿膠、蓮肉(去心)、南星(各一錢)
  • 川芎(一兩)
  • 芫花(醋炒至十分乾黑)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切碎,混合。將芫花另外包起來。每次服用二錢半,加一小盞半水,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,以及一撮芫花,煎煮至八分,不限時間服用。必須要吐出異物後,逐漸減少芫花用量。芫花和甘草相剋,多用以殺蟲,少用則可祛寒熱,妙處在此(此方與《纂要》不同,應仔細考證)。

第九種藥方(本草方): 治療勞瘵吐血損傷肺部,以及血不循常道的情況,使用神傳膏。 使用剪草一斤(婺州、台州都有,但只有婺州的可以使用,形狀像茜草,又像細辛)。每次使用一斤,洗淨後磨成粉末,加入生蜂蜜一斤,混合成膏狀,用容器盛裝,不能接觸鐵器。蒸九次,曬九次,每天蒸曬一次。病人五更起床,面向東坐,不能說話,用勺子挑藥,像吃粥一樣服用,每次服用四兩。過一會兒,用稀小米粥壓一下。藥冷後服用,粥也不能太熱,吐或瀉都沒關係。如果是久病肺損咯血,只服用一次就能痊癒。如果是普通的咳嗽,血不循常道,每次服用一兩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