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11)

1. 吐血

四曰,風濕相搏血溢,及下寒相搏,蒸熱於上而血溢。經云:太陰司天之政,初之氣,風濕相搏,民病血溢,此風濕相搏血溢也。四之氣,畏火臨,溽蒸化,地氣騰,天氣痞隔,寒風曉暮,蒸熱相搏,民病腠理熱血暴溢,此地氣之寒相搏,天氣蒸熱於上而血溢也。

五曰,燥邪攻肝血溢。經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病反側,咳逆甚而血溢是也。

〔《素》〕夫傷肺者;脾氣不守,胃氣不清,經氣不為使,真藏壞決,經脈傍絕,五臟漏泄,不衄則嘔。(示從容論,傷肺即傷氣,當於氣虛不能攝血條參治之。)

〔羅〕,門冬飲子,治脾胃虛弱,氣促氣弱,精神短少,衄血吐血。

五味子(五個),甘草,芍藥,黃耆(各一錢),紫菀(一錢半),人參,歸身,麥門冬

上為粗末,作二服,水煎食後服。

〔《本》〕,天門冬丸,治吐血咯血,能潤肺止嗽。

天門冬,甘草,杏仁(炒),貝母,白茯苓,阿膠(各半兩),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咽津含化,日夜十丸。

〔丹〕酒色過度飢飽,吐血痰血,神妙。

枇杷葉,款花,北紫菀,杏仁(去雙仁、皮尖),鹿茸(炙如法),桑白皮,木通(各一兩),大黃(半兩),

上煉蜜丸,臨臥含化。

經云:怒則氣遂,甚則嘔血,故氣上矣。又云: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此皆怒則傷肝氣而嘔血,以黃連、香附、青黛、柴胡、甘草平其肝,自愈矣。宜服赤茯苓瀉心湯。

〔世〕治嘔血、咯血、衄血、肝損。白芨為末,米飲調服,神妙。

〔《簡》〕治吐血。槲葉搗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和滓服。

中蠱毒吐血。(見下血門。)

刺灸吐血有二:

其一取肺。經云:暴痹內逆,肝相搏,血溢鼻口,取天府是也。

其二取筋。經云:手太陰筋病,當所過者,支轉筋痛,甚成息奔脅急吐血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是也。

〔《密》〕吐血:風府,大椎,鬲俞,肝俞(各五分。瀉之立愈。)

〔東〕又法:胃脘,亶中,肝俞(各沿皮二寸半),

〔《集》〕又法:亶中,中脘,氣海,三里,乳根,支溝,不已,取下穴:肺俞,腎俞,心俞,膏肓,關元

〔東〕嘔血,脅痛口乾不可咳,引腎痛:不容(傍刺向外。)上脘(三寸半。)大陵,郄門,神門

〔《甲》〕嘔血,大陵及郄門主之。嘔血上氣,神門主之。心下有膈,嘔血,上脘主之。嘔血,肩急,脅下痛,口乾,心痛。與背相引,不可咳,咳則肩痛,不容主之。

肝脈太甚,為內癰,善嘔衄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
診吐血法。(見前諸見血門。)

白話文:

吐血

**第一種情況:**風濕之邪互相搏擊,導致血溢出,以及體內寒邪與熱邪相搏,熱氣向上蒸騰而使血溢出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太陰主管氣候時,在初之氣時,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,人們會出現血溢出的病症。這是風濕搏擊導致的血溢。在第四之氣時,天氣燥熱,地面濕熱蒸騰,寒風早晚出現,濕熱之邪相互搏擊,人們會出現皮膚腠理發熱,血突然溢出的情況,這是體內寒邪搏擊,而天氣熱邪向上蒸騰導致的血溢。

**第二種情況:**燥邪侵襲肝臟導致血溢出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如果當年金氣過盛,燥氣流行,人會出現身體不安、咳嗽、氣逆,嚴重會導致血溢出。

《素問》:如果肺臟受傷,脾氣無法固守,胃氣不清,經氣無法正常運行,五臟功能衰敗,經脈破損,五臟的精氣泄漏,就會導致出血,若不出鼻血,就會嘔血。(這裡說明肺傷即是氣虛,要按照氣虛不能攝血的原則來治療。)

《羅氏集驗》:門冬飲子,可以治療脾胃虛弱、氣促氣弱、精神不振、鼻出血、嘔血等症狀。藥方如下:五味子(五個)、甘草、芍藥、黃耆(各一錢)、紫菀(一錢半)、人參、當歸身、麥門冬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分兩次用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
《本草綱目》:天門冬丸,可以治療吐血、咯血,能滋潤肺臟、止咳。藥方如下:天門冬、甘草、杏仁(炒)、貝母、白茯苓、阿膠(各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成丸子,大小如彈珠。每次服用一丸,含在口中慢慢吞服,早晚各服十丸。

《丹溪心法》:過度飲酒或暴飲暴食導致的吐血、痰中帶血,此方非常有效。藥方如下:枇杷葉、款冬花、北紫菀、杏仁(去雙仁、皮尖)、鹿茸(用正確方法炙烤)、桑白皮、木通(各一兩)、大黃(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煉製成蜜丸,睡前含化服用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發怒會導致氣機運行紊亂,嚴重會引起嘔血,這是氣上逆的表現。又說:陽氣過度旺盛,大怒會導致身體的氣機斷絕,血積於上方,導致人昏厥。這些都是因為發怒傷肝氣而導致嘔血,可以用黃連、香附、青黛、柴胡、甘草來平息肝氣,自然會痊癒。適合服用赤茯苓瀉心湯。

《世醫得效方》:治療嘔血、咯血、鼻出血、肝臟損傷等症狀,將白芨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,非常有效。

《簡便方》:治療吐血,將槲葉搗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碗水煎至七分,連同藥渣一起服用。

中蠱毒導致的吐血。(參考下血門。)

用針灸治療吐血的方法有兩種:

第一種是取肺經穴位: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暴病導致氣機內逆,肝臟與肺搏擊,血溢出鼻孔和口,可以取天府穴來治療。

第二種是取筋經穴位:《黃帝內經》說:手太陰經脈出現病變,所經之處會有抽筋疼痛,嚴重會出現呼吸急促、胸脅急迫、吐血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用燔針(燒熱的針)快速刺入,以病人感覺到的次數為準,以疼痛的部位為穴位。

《秘傳要方》:治療吐血,可以針刺風府穴、大椎穴、膈俞穴、肝俞穴(各五分,瀉法,效果顯著)。

《東垣經驗方》:另一種方法是針刺胃脘穴、膻中穴、肝俞穴(各沿皮膚刺入二寸半)。

《集驗方》:另一種方法是針刺膻中穴、中脘穴、氣海穴、足三里穴、乳根穴、支溝穴,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加取下述穴位:肺俞穴、腎俞穴、心俞穴、膏肓穴、關元穴。

《東垣經驗方》:治療嘔血、脅痛、口乾、不能咳嗽、牽引腎部疼痛,可以針刺不容穴(向外斜刺)、上脘穴(三寸半)、大陵穴、郄門穴、神門穴。

《甲乙經》:治療嘔血,可以取大陵穴和郄門穴。治療嘔血、氣逆,可以取神門穴。治療心下有膈、嘔血,可以取上脘穴。治療嘔血、肩部急痛、脅下痛、口乾、心痛,牽引背部,不能咳嗽,咳嗽則肩痛,可以取不容穴。

如果肝脈過盛,會形成內癰,容易嘔血、鼻出血。(全文見治療虛實的方法。)

診斷吐血的方法。(參考前面關於各種出血的描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