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5)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5)
1. 胸痛胸滿
滑石(一兩),黃丹(三錢,炒),枳殼(一兩,炒),黃連(五錢),生甘草(二錢),紅花(一錢),柴胡(五錢),桃仁(二兩),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半,以蘿蔔自然汁,煎沸服之。
〔垣〕,上清散,清利頭目,寬快胸中,不利者悉利於表。
黃耆(三錢),甘草(二錢),人參(三錢),葛根(一錢半),防風根(一錢),蔓荊子(半錢),
上㕮咀,分作二服,每服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去渣,臨臥溫服,以夾衣蓋覆面首不語,須臾汗出為效。未服藥,預一日不語,如服藥畢,亦一日不語。
運氣,胸痛有二:
其一,火邪助心。經云:歲火太過,甚則胸中痛,脅支滿,脅痛,膺背肩胛兩臂內痛是也。
其二,金邪傷肝。經云:歲金太過,民病胸痛引背,兩脅滿,且痛引少腹。又云: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,民病體重腹痛,金復則胸脅暴痛,引少腹者是也。
《內經》灸刺胸痛有四:
其一,取心。經云:心痛者胸中痛,脅支滿,脅下痛,膺臂肩胛間痛,兩肩臂內痛,實則胸腹大,脅下腰子相引而痛,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。其變病,刺郄中血者是也。
其二,取腎。經云:腎虛則胸中痛,大腹小腹痛,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,按刺法不分補瀉,但言取血。王注謂先去血脈,後調虛實也。
其三,取膽。經云:膽足少陽脈,所生病者,胸脅肋髁膝外皆痛,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其四,取筋。經云:手心主之筋,其病當取過者。又轉筋前及胸痛息賁,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。又足太陽之筋,足少陽之筋,痛皆引胸痛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也。
灸刺胸滿有三法:
其一,取氣海。經云:膻中者,氣之海,其輸上在手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。氣海有餘者,氣滿,胸中悗息,面赤,審守其輸,而調其虛實,無犯其害是也。(手柱骨,滑伯仁謂肩胛上際會處是穴也。)
其二,取肝。經云:肝足厥陰脈,所生病者,胸滿,嘔逆,飧泄,狐疝,遺溺,閉癃,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其三,取胃。經云:厥逆腹滿,面腫唇漯漯然,暴言難,甚則不能言,取足陽明是也。
〔《集》〕胸脅痛不堪:期門(四分),章門(六分,灸七壯至七七壯),行間,丘墟,湧泉
〔東〕又法:期門(沿皮二寸),支溝,膽俞(沿皮一寸五分)
〔《甲》〕胸滿痛,璇璣主之。胸脅搘滿,痛引胸中,華蓋主之。胸脅搘滿,痹痛骨疼,飲食不下,嘔逆上氣煩心,紫宮主之。胸中滿,不得息,脅痛骨疼,喘逆上氣,嘔吐煩心,玉堂主之。胸脅背相引痛,心下胸中,嘔吐,多睡,飲食不下,幽門主之。胸脅搘滿,痛引膺,不得息,悶亂煩滿,不得飲食,靈墟主之。
白話文:
胸痛胸滿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胸痛胸悶的:
將滑石(一兩)、炒過的黃丹(三錢)、炒過的枳殼(一兩)、黃連(五錢)、生甘草(二錢)、紅花(一錢)、柴胡(五錢)、桃仁(二兩),全部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半,用蘿蔔的自然汁煎煮後服用。
這藥方(名為上清散)的作用是清醒頭腦、使胸中舒暢,並且能夠讓體內不順暢的東西都從體表排出。
另外一個藥方:
使用黃耆(三錢)、甘草(二錢)、人參(三錢)、葛根(一錢半)、防風根(一錢)、蔓荊子(半錢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分成兩份。每次取一份,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後,在睡前溫服。服用後用被子蓋住頭部,不要說話,過一會兒就會出汗,這就表示藥效發揮了。在服藥前一天不要說話,服藥後也要有一天不要說話。
胸痛的原因有兩種:
第一種是火邪助長心火。古書上說:如果火氣太過旺盛,就會導致胸口疼痛,胸脅脹滿,肋骨疼痛,胸部、背部、肩胛、兩臂內側都會疼痛。
第二種是金邪損傷肝臟。古書上說:如果金氣太過旺盛,人們會感到胸痛牽引到背部,兩側肋骨脹滿疼痛,甚至會牽引到小腹。又說:如果土氣不足,風邪就會盛行,人們會感到身體沉重、腹痛;如果金氣復盛,則會導致胸脅突然疼痛,牽引到小腹。
關於針灸治療胸痛,《內經》中記載了四種方法:
第一種,針刺心經。古書上說:心痛會導致胸口疼痛、胸脅脹滿、肋骨下疼痛,胸部、手臂、肩胛之間疼痛,兩肩及兩臂內側疼痛。如果症狀嚴重,會感到胸腹脹大,肋骨下和腰部相互牽引疼痛。應該針刺少陰太陽經,並取舌下血。症狀變化時,可以針刺腘窩取血。
第二種,針刺腎經。古書上說:腎虛會導致胸口疼痛,大腹和小腹疼痛。應該針刺少陰太陽經取血,針刺時不分補瀉,只要取血就好。有註解說應該先去除血脈,再調整虛實。
第三種,針刺膽經。古書上說:膽經(足少陽脈)的病症會導致胸部、肋骨、膝蓋外側等部位疼痛。需要仔細區分是熱症、寒症還是虛症,然後選擇相應的針刺方法。
第四種,針刺筋。古書上說:手心主經的筋脈出現問題,應該針對其病變進行治療。如果出現轉筋(肌肉抽搐)或胸痛(感覺像有東西堵塞),應該使用燒針劫刺來治療,針刺的次數要根據疼痛程度來決定。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筋脈疼痛,也會牽引到胸部疼痛,治療方法也是使用燒針劫刺,次數和部位要根據疼痛程度來決定。
關於針灸治療胸滿,有三種方法:
第一種,針刺氣海穴。古書上說:膻中穴是氣的匯集處,它的通道往上在手腕骨的上下方,往前在人迎穴。如果氣海穴氣太多,就會感到氣脹滿、胸悶、臉色發紅。要仔細觀察氣海穴的變化,並調整虛實,不要損傷它。(滑伯仁認為,手柱骨指的是肩胛骨上緣的交會處。)
第二種,針刺肝經。古書上說:肝經(足厥陰脈)的病症會導致胸悶、嘔吐、腹瀉、疝氣、遺尿、小便不暢等症狀。需要仔細區分是熱症、寒症還是虛症,然後選擇相應的針刺方法。
第三種,針刺胃經。古書上說:如果出現氣逆、腹脹、面部腫脹、嘴唇濕潤、說話困難,嚴重時甚至不能說話,應該針刺足陽明經。
另外還有一些關於胸脅痛的針灸穴位:期門穴(針四分深),章門穴(針六分深,灸七壯至四十九壯),行間穴、丘墟穴、湧泉穴。
還有一種方法:針刺期門穴(沿皮針二寸深),支溝穴、膽俞穴(沿皮針一寸五分深)。
一些針對不同症狀的針灸穴位:胸滿痛,針刺璇璣穴。胸脅脹滿,疼痛牽引到胸中,針刺華蓋穴。胸脅脹滿,疼痛麻痺、骨頭疼痛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呼吸不暢、心煩,針刺紫宮穴。胸中脹滿,呼吸困難,胸脅疼痛、骨頭疼痛、喘息、嘔吐、心煩,針刺玉堂穴。胸脅和背部相互牽引疼痛,心口和胸部疼痛、嘔吐、嗜睡、食慾不振,針刺幽門穴。胸脅脹滿,疼痛牽引到胸部,呼吸困難、胸悶心煩、食慾不振,針刺靈墟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