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4)

1. 胸痛胸滿

經云: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。又云:仲夏善病胸脅,此則胸脅痛屬心,故入心部。

肝虛則胸痛引背脅,肝實則胸痛不轉側,喜太息,肝著則常欲蹈壓其胸。經云:春脈如弦,其氣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,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脹滿。此肝虛而其脈症見於春如此也。

〔仲〕肝中寒者,兩臂不舉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轉側,食則吐而出汗也。肝著,其人常欲踏其胸上,先未苦時但欲飲熱,旋覆花湯主之。(方未考。《金匱》婦人門有旋覆花湯方或云是此。)

〔《素》〕陽明所謂胸痛短氣者,水氣在臟腑也,水者,陰氣也,陰氣在中,故胸痛少氣也。

〔《仲》〕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氣,寸口脈沉而遲,關上小緊數者,宜以,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。

栝蔞實(一個,搗),薤白(半升),白酒(七升)

上三味同煮,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
栝蔞薤白半夏湯,治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。(方見心痛門。)

胸痹,心中痞,留氣結在胸,胸滿脅下逆搶心,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,人參湯亦主之。

枳實薤白桂枝湯

枳實(四枚),厚朴(四兩),薤白(半升),桂枝(一兩),栝蔞實(一個,搗)

上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厚朴、枳實取二升,去渣,納諸藥煮數沸,分溫作三服。

人參湯

白朮,人參,甘草,乾薑(各二兩),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孫主簿季述之母患胸中痞急,不得喘息,按之則痛,脈數且澀,曰胸痹也。因與仲景三物小陷胸湯,一劑知,二劑愈。(方見傷寒。)

〔仲〕支飲胸滿者,,枳樸大黃湯,主之。

厚朴(一兩),大黃(六兩),枳實(四枚)

上三味,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
〔《脈》〕寸口脈沉,胸中引脅痛,胸中有水氣,宜澤漆湯,及刺巨闕瀉之。(澤漆湯,仲景方也,見咳門。)

〔杜壬〕治胸脅痛徹背,心腹痞滿,氣不得通,及治痰咳。大栝蔞去穰取子,熟炒連皮研,和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,米飲下五十丸。

〔《鬥》〕治胸腹壅滯,去痰開胃。用半夏洗淨焙乾,搗羅為末,生薑自然汁,和為餅子,用濕紙裹,於慢火中煨令香熟,水一盞,用餅子一塊如彈丸大,入鹽半錢,煎取一盞溫服,能去胸膈壅逆,大壓痰毒,及治酒食所傷,其功效大矣。

〔丹〕鄭仲遊年二十有三,鬲有一點相引痛,吸氣皮覺急。

滑石(一兩),桃仁(半兩),枳殼(一兩,炒),黃連(半兩,炒),甘草(炙,二錢)

上為細末,每錢半,以蘿蔔根自然汁研,煎熟飲之,一日五六次。

仲本年二十七,因吃熱補藥,又妄自學吐納,以致氣亂血熱,嗽血消瘦,遂與行倒倉法。今嗽血消瘦已除,因吃炒豆米,膈間有一點氣梗痛,似有一條絲垂映在腰,與小腹亦痛,大率偏在左邊,此肝部有惡血行未盡也。

白話文:

胸痛胸滿

醫書上說:南風在夏天產生,病變會影響到心臟,而心臟的俞穴(穴道)在胸部和脅肋。又說,仲夏時節容易發生胸脅疼痛,這類疼痛歸屬於心臟的問題,所以將它歸類於心部疾病。

肝臟虛弱會導致胸痛,並牽引到背部和脅肋;肝臟功能過於旺盛則會導致胸痛,且難以轉動身體,常常嘆氣。如果肝臟有瘀滯,則會常常想要按壓胸部。醫書上說:春天的脈象像琴弦一樣,氣血不足且微弱,這表示肝氣不足,會導致胸痛牽引到背部,往下則兩側脅肋會感到脹滿。這種肝虛的症狀在春天會比較明顯。

肝臟中有寒氣的人,兩臂難以抬舉,舌頭乾燥,常常嘆氣,胸部疼痛,無法轉動身體,吃東西就會吐出來而且會流汗。如果肝臟有瘀滯,患者會常常想要踩踏自己的胸部,在還沒感到疼痛的時候,只會想喝熱飲,可以用旋覆花湯治療。(這個藥方尚未考證,在《金匱要略》婦人門中或許有旋覆花湯的藥方,有人說就是這個)。

《素問》中說,陽明經的胸痛和呼吸短促,是因為體內有水氣積存在臟腑中,水氣屬於陰氣,陰氣在體內,所以會導致胸痛和呼吸短促。
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胸痹這種病,會出現喘息、咳嗽、吐痰、胸背疼痛、呼吸短促等症狀,寸口脈象沉而遲緩,關部脈象稍微緊數,適合用栝蔞薤白白酒湯治療。

栝蔞實(一個,搗碎)、薤白(半升)、白酒(七升)

將以上三味藥材一起煮,取二升,分兩次溫服。

栝蔞薤白半夏湯,可以治療胸痹導致無法躺臥,以及心痛牽連到背部。(這個藥方在心痛門有記載。)

胸痹的症狀,包括心中痞塞不通,有氣滯留在胸部,導致胸滿,脅下有氣逆行衝向心臟,可以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療,也可以用人參湯治療。

枳實薤白桂枝湯:

枳實(四枚)、厚朴(四兩)、薤白(半升)、桂枝(一兩)、栝蔞實(一個,搗碎)
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五升先煮厚朴和枳實,取二升後去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沸,分三次溫服。

人參湯:

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乾薑(各二兩)
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八升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孫主簿的母親患有胸中痞悶急迫,呼吸困難,按壓會疼痛,脈象快而澀,被診斷為胸痹。於是給予《傷寒論》中的三物小陷胸湯,服用一劑後症狀減輕,服用兩劑後痊癒。(這個藥方在《傷寒論》有記載。)
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支飲導致胸滿,可以用枳樸大黃湯治療。

厚朴(一兩)、大黃(六兩)、枳實(四枚)

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五升煮取二升,分兩次溫服。

《脈經》中說,寸口脈象沉,且胸部和脅肋疼痛,是因為胸中有水氣,適合用澤漆湯治療,也可以針刺巨闕穴以瀉去水氣。(澤漆湯是張仲景的藥方,在咳嗽門有記載。)

杜壬的藥方,可以治療胸脅疼痛牽連到背部,以及心腹痞悶脹滿,氣機不通,也可以治療痰咳。用大栝蔞的籽,去除內瓤,炒熟後連皮磨成粉,和麵糊做成丸子,像桐子般大小,用米湯送服五十丸。

《鬥門方》可以治療胸腹阻塞滯留,化痰開胃。用洗淨焙乾的半夏,搗碎成末,用生薑汁調和成餅狀,用濕紙包住,在微火中煨烤至香熟,用水一盞,放入一塊如彈丸大小的餅子和半錢鹽,煎煮至一盞,溫服,可以去除胸膈的壅塞,化解痰毒,也能治療因為飲酒和飲食造成的損傷,效果顯著。

丹溪的藥方:鄭仲遊二十三歲時,胸膈有一點牽引疼痛,吸氣時皮膚感覺緊繃。

滑石(一兩)、桃仁(半兩)、枳殼(一兩,炒)、黃連(半兩,炒)、甘草(炙,二錢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取一錢半,用蘿蔔根自然汁磨成泥,煎煮後飲用,每日五六次。

仲本年二十七歲時,因為吃了熱補藥,又妄自學習吐納,導致氣血紊亂,血熱,咳嗽咳血,身體消瘦,於是採用倒倉法治療。現在咳嗽咳血和消瘦的症狀已經消除,但因為吃了炒豆米,胸膈之間有一點氣滯疼痛,感覺像有一條絲線垂掛到腰部,連帶小腹也疼痛,這種疼痛大多偏在左側,這是因為肝部有惡血沒有完全排除乾淨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