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0)

1. 心痛

又經云:手心主之別,名曰內關,去腕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,實則心痛,取之兩筋間也。又云:邪在心,則病心痛,喜悲時眩僕,視有餘不及,調其俞是也。

〔《靈》〕厥心痛,與背相控,善瘈,如從後觸其心,傴僂者,腎心痛也,先取京骨、崑崙,髮針不已,取然谷。(厥病篇下同)

心痛引背,灸刺法有四:

其一,取足太陽經。刺節云:取京骨、崑崙者,是其穴也。蓋足太陽之正,循膂當心入散絡,故心痛引背取之也。

其二,取足少陰經。刺節云:取京骨、崑崙不已,取然谷者,是其穴也。又經云:腎足少陰經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又經云:心痛引腰脊欲嘔,取足少陰者是也。蓋足少陰脈,貫脊絡心,故亦治心痛引背也。

其三,取足少陽。經云:心痛引背不得息,刺足少陰不已,取少陽者是也。蓋手少陽之脈,散絡心脈。又三焦下俞曰委陽,是足太陽絡,足太陽循膂當心入散絡,故亦治心痛引背也。

其四,取督任脈。經云:背為心相控而痛,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。上紀者,胃脘也。下紀者,關元也。又云:心痛,當九節刺之,按已次按之,立已。不已,上下求之。得之,立已者是也。蓋十椎與九節者,督脈也;胃脘與天突者,任脈也。

厥心痛,腹脹胸滿,心尤痛甚者,胃心痛也。取之大都、太白。

心痛兼脹灸刺法有二:

其一,取足太陰。經云:取大都、太白者,是其穴也。又經云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胃脘痛,腹脹。所生病者煩心,心下急痛者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。又云:心痛腹脹,嗇嗇然,大便不利,取足太陰者是也。蓋足太陰脈從胃上膈,注心中,故心痛腹脹者,取之也。

其二,取足陽明。經云:胃病者腹脹,胃脘當心而痛,飲食不下,取之三里者是也。蓋胃脘當心痛者,似心痛,實非心痛也。

厥心痛,如以錐針刺其心,心痛甚者,脾心痛也,取之然谷、太谿。

脾心痛,而取然谷太谿者,故孫真人、張潔古謂之妄經也。

厥心痛,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太息,肝心痛也,取之行間、太衝。

心痛色蒼如死狀者取肝,其兼小腸滿便溲難者亦取肝。經云:心痛引少腹滿,上下無常處,便溲難,刺足厥陰是也。

厥心痛,臥若徒居心痛間,動作痛益甚,色不變,肺心痛也,取之魚際、太淵。

徒居,謂閒居。間,謂痛緩。心痛,臥與閒居則痛緩,動作則益甚者,取肺。其兼短氣者,亦取肺。經云: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,刺手太陰者是也。

心痛不可刺者,中有盛聚,不可取於腧。腸中有蟲瘕及蛟蛕,皆不可取以小針。心腸痛憹作痛,腫聚,往來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熱喜渴涎出者,是蛟蛕也。以手聚按而堅持之,無令得移,以大針刺之,久持之蟲不動,乃出針也。

白話文:

心痛

另一種說法是,手厥陰心包經的別絡,叫做內關穴,位置在手腕向上兩寸,在兩條筋之間。如果這裡有問題,會導致心痛,所以要取這兩條筋中間的穴位。另外,如果邪氣侵入心臟,會導致心痛,容易悲傷,時常感到暈眩並跌倒,要觀察體內氣血的盛衰,然後調整相關的穴位。

《靈樞經》記載,厥心痛(指心痛劇烈,手足厥冷的狀況)會與背部相互牽引疼痛,容易抽搐,感覺好像從背後觸碰到心臟一樣,導致身體彎曲,這種情況是腎臟引起的心痛。要先取京骨穴和崑崙穴,如果扎針後沒有效果,再取然谷穴。(以下「厥病篇」的內容也相同。)

心痛牽引到背部,針灸治療方法有四種:

第一種,取足太陽經的穴位。刺法說,取京骨穴和崑崙穴,就是指這個穴位。因為足太陽經的經脈,沿著脊椎到達心臟並散佈開來,所以心痛牽引到背部要取這些穴位。

第二種,取足少陰經的穴位。刺法說,如果取京骨穴和崑崙穴沒有效果,就取然谷穴,指的就是這些穴位。另外,經書也說,腎經所發生的疾病,會出現心煩、心痛,要根據體內氣血盛衰,熱寒虛實等情況來取穴。經書還說,心痛牽引到腰背,想嘔吐,要取足少陰經的穴位,因為足少陰經的經脈貫穿脊椎,聯繫心臟,所以可以治療心痛牽引到背部的情況。

第三種,取足少陽經的穴位。經書說,心痛牽引到背部,呼吸困難,扎足少陰經的穴位沒有效果,要取足少陽經的穴位。因為手少陽經的經脈,散佈在心脈,而且三焦的下俞穴是委陽穴,它是足太陽經的絡穴,足太陽經循著脊椎進入心臟,散佈開來,所以也可以治療心痛牽引到背部的情況。

第四種,取督脈和任脈的穴位。經書說,背部與心臟相互牽引而疼痛,要治療天突穴、第十椎下的穴位,以及上脘穴(胃脘部)和下脘穴(關元穴)。經書還說,心痛的時候,要扎第九椎下的穴位,按壓後再按壓,如果立刻有效,就說明找對穴位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要在上下尋找其他穴位。所謂第十椎和第九椎下的穴位屬於督脈,胃脘和天突屬於任脈。

厥心痛,伴隨腹脹、胸悶、心痛加劇,這種情況是胃引起的心痛,要取大都穴和太白穴。

心痛同時伴有腹脹,針灸治療方法有兩種:

第一種,取足太陰經的穴位。經書說,取大都穴和太白穴,指的就是這些穴位。經書還說,脾經發病會導致胃脘疼痛、腹脹,出現心煩、心下急痛等症狀,要根據體內氣血盛衰、熱寒虛實等情況來取穴。經書也說,心痛腹脹,感覺胃脘部發緊,大便不暢,要取足太陰經的穴位。因為足太陰經的經脈從胃部向上到達橫膈膜,注入心中,所以心痛腹脹要取這些穴位。

第二種,取足陽明經的穴位。經書說,胃部有問題會導致腹脹、胃脘疼痛(這個地方靠近心臟),飲食難以下嚥,要取足三里穴。胃脘部靠近心臟疼痛,看似心痛,但實際上並非心痛。

厥心痛,感覺像被錐子或針刺一樣,心痛劇烈,這種情況是脾引起的心痛,要取然谷穴和太谿穴。

脾引起的心痛,卻要取然谷穴和太谿穴,因此孫思邈和張潔古認為這個說法是錯的。

厥心痛,臉色蒼白像死人一樣,整天嘆息不止,這種情況是肝引起的心痛,要取行間穴和太衝穴。

心痛臉色蒼白像死人一樣,要取肝經的穴位。如果同時伴有小腸脹滿、排尿困難,也要取肝經的穴位。經書說,心痛牽引到小腹脹滿,疼痛部位不固定,排尿困難,要刺足厥陰經的穴位。

厥心痛,躺下時感覺心痛稍微緩和,但活動時疼痛加劇,臉色沒有變化,這種情況是肺引起的心痛,要取魚際穴和太淵穴。

「徒居」是指閒居。「間」是指疼痛緩和。心痛,躺下或閒居時疼痛緩解,活動時疼痛加劇,要取肺經的穴位。如果同時伴有呼吸短促,也要取肺經的穴位。經書說,心痛但呼吸短促,感覺氣不夠用,要刺手太陰經的穴位。

心痛不能用針刺的情況,是體內有大量積聚,不宜在穴位上治療。腸道中有寄生蟲或瘕聚(腹內腫塊),也不能用小針治療。如果心痛伴隨著腸道疼痛,絞痛,腫塊聚積,疼痛上下移動,時痛時止,腹部發熱、喜歡喝水、流口水,這種情況是體內有蛟蛕(一種寄生蟲)。要用手按住腫塊,不要讓它移動,用大針刺入,按住一段時間,等蟲不動了,再把針拔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