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2)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2)
1. 心痛
非甘辛大熱之劑,則不能愈,遂制一方名曰,扶陽助胃湯,。
附子(炮,去皮臍,二錢),乾薑(炮,一錢半),草豆蔻,益智仁,揀參,甘草(炙),官桂,白芍藥(各一錢),吳茱萸,陳皮,白朮(各五分),
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辛熱,佐以苦溫。附子、乾薑大辛熱,溫中散寒,故以為君。草豆蔻、益智仁辛甘大熱,治客寒犯胃為佐。脾不足者,以甘補之,炙甘草甘溫,白朮、陳皮苦溫,補脾養氣。水挾木氣亦來侮土,故作急痛。桂辛熱以退寒水,芍藥味酸以瀉木來剋土。
吳茱萸苦熱,泄厥氣上逆於胸中為使。上銼如麻豆大,都作一服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同煎至一盞去渣,溫服食前。三服大勢去,痛減半。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,以助胃氣。次灸氣海百餘壯,生髮元氣,滋榮百脈,以還少丹服之,喜飲食,添肌肉,皮膚潤澤。明年春,灸三里二七壯,乃胃之合穴,亦助胃氣,引氣下行,又以芳香助脾,服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之。戒以懲忿窒欲,慎言語,節飲食,一年而平復。
〔《保》〕熱厥心痛者,身熱足冷,痛甚則煩躁而吐,額上自汗,知為熱也。其脈洪大,宜灸太谿、崑崙,表裡俱瀉之,是為熱病引熱下行,汗通身出者安也。灸後與金鈴子散,痛止服枳實白朮丸,去其餘邪也。
金鈴子散,治熱厥心痛,或作或止,久不愈者。
金鈴子,玄胡索(各一兩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酒調下。痛止與枳朮丸。
〔《外》〕療峭心痛。熊膽如大豆許,和水服大效。(本草:熊膽味苦寒。)
〔仲〕心中寒者,其人病心中如啖蒜狀,劇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譬如蠱注,其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
經云: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血脈澀,血脈澀則血虛,血虛則痛。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此亦寒氣客心背而痛也。
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,烏頭赤石脂丸,主之。
蜀椒(一兩),烏頭(炮,一分),附子(炮,半兩),乾薑(炮,一兩),赤石脂(一兩),
上五味,為末蜜丸如桐子大。先食服一丸,日服三,不效稍加服。
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者,,栝蔞薤白半夏湯,主之。
栝蔞實(一枚),薤白(三兩),白酒(一斗),半夏(半升)
上四味,同煮至四升,服一升,日三服。
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,,大建中湯主之。
蜀椒(二合,去汗),乾薑(四兩),人參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去渣,納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後更服,當一日食糜,溫覆之。
心中痞,厥逆心懸痛,,桂枝生薑枳實湯,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不是用溫熱的藥物,就無法治好這種心痛。因此我擬定了一個藥方,叫做扶陽助胃湯。
藥方組成:炮製過的附子(去除皮和臍,二錢),炮製過的乾薑(一錢半),草豆蔻、益智仁、揀選過的人參、炙甘草、官桂、白芍藥(各一錢),吳茱萸、陳皮、白朮(各五分)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寒邪侵入體內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,並佐以苦溫的藥物。附子、乾薑性味辛熱,能溫暖中焦、驅散寒氣,所以作為主要藥物。草豆蔻、益智仁性味辛甘溫熱,用來治療寒邪侵犯胃部的症狀,作為輔助藥物。脾虛的人,要用甘味藥物來補養,炙甘草性味甘溫,白朮、陳皮性味苦溫,用來補脾益氣。水氣挾帶木氣也會來侵犯脾土,所以會引起急性的疼痛。桂枝性味辛熱,用來驅散寒水,白芍藥味酸,用來瀉木氣,以防止木氣剋土。
吳茱萸性味苦熱,用來疏導逆氣,使之不再上衝到胸部,作為使藥。將以上藥物切碎成豆子大小,每次取一份,用水兩碗,加入生薑三片,紅棗兩枚,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在飯前溫服。服用三帖後,病情就會大大減輕,疼痛也會減輕一半。到了秋天,先在肚臍上的中脘穴灸三到七壯,來幫助胃氣。接著在肚臍下的氣海穴灸一百多壯,來生髮元氣,滋養全身經脈,等元氣恢復後,就可以服用少丹藥,到時就會喜歡飲食,身體也會長肉,皮膚也會變得潤澤。明年春天,在足三里穴灸二十七壯,足三里是胃的合穴,也能幫助胃氣,引導氣往下走。再用芳香的藥物來幫助脾的運化,服用育氣湯,並加入白檀香來調理。平常要戒怒氣,抑制慾望,謹慎言語,節制飲食,一年左右就可以恢復健康。
《保命集》中記載:因為熱邪引起的厥逆心痛,會出現身體發熱,腳卻冰冷,疼痛劇烈時會煩躁不安、嘔吐,額頭會自己出汗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。這種情況的脈象會洪大,應該灸太谿穴、崑崙穴,表裡一起瀉熱,這樣是讓熱病引熱下行,汗出全身就會平安。灸完後,可以服用金鈴子散,等疼痛停止後,再服用枳實白朮丸,來去除殘餘的邪氣。
金鈴子散,用來治療熱厥心痛,這種心痛會時好時壞,久治不癒。
藥方組成:金鈴子、玄胡索(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酒調服。等疼痛停止後,再服用枳實白朮丸。
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:治療劇烈的心痛,可以取熊膽如黃豆大小,用水調服,效果很好。(本草綱目記載:熊膽味苦性寒。)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:心中有寒邪的人,會覺得心裡像吃了蒜一樣不舒服,嚴重的時候會心痛到背部,背痛也會痛到心臟,就像蠱毒一樣。如果脈象是浮的,只要吐出來就會好。
經書上說:寒氣侵犯到背部的俞穴,就會導致血脈不暢,血脈不暢就會導致血虛,血虛就會引起疼痛。背部的俞穴和心臟相連,所以會互相牽引而疼痛。按壓患處,會有熱氣出現,熱氣出現後疼痛就會停止。這也是因為寒氣侵犯心臟和背部而引起的疼痛。
心痛到背部,背痛也會痛到心臟,可以用烏頭赤石脂丸來治療。
藥方組成:蜀椒(一兩),炮製過的烏頭(一分),炮製過的附子(半兩),炮製過的乾薑(一兩),赤石脂(一兩)。
將以上五味藥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先在飯前服用一丸,一天服用三次,如果沒效果,可以稍微增加用量。
胸痹導致無法躺臥,心痛牽引到背部,可以用栝蔞薤白半夏湯來治療。
藥方組成:栝蔞實(一枚),薤白(三兩),白酒(一斗),半夏(半升)。
將以上四味藥一起煮到剩四升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心胸中極度寒冷疼痛,嘔吐無法進食,腹中寒氣上衝,皮膚表面出現像有頭足的突起,上下都疼痛而且不能碰觸,可以用大建中湯來治療。
藥方組成:蜀椒(二合,去除汗水),乾薑(四兩),人參(二兩)。
將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,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,加入飴糖一升,用微火煎到剩一升半,分開溫服。過一會兒,可以喝兩升粥,之後再服用藥,一天都吃粥,並注意保暖。
心中痞塞不舒,氣血逆亂,導致心懸痛,可以用桂枝生薑枳實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