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)

1.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

2. 心痛

〔丹〕心痛即胃脘痛。凡心痛,必用溫藥。此是鬱結不行,阻氣不運,故痛在下者多屬食,宜溫利之。大凡心膈痛,須分新久,若明知身受寒氣,口吃寒物而得者,於初得之日,當與溫散或溫利之。

溫散,謂治身受寒氣於外者,如陳無擇麻黃桂枝湯,治外因心痛之類是也。(方見表條。)

溫利,謂治口食寒物於裡者,如仲景九痛丸、潔古煮黃丸,治大實心痛之類是也。(方見實條。)

若曰:病得之稍久則成郁,久鬱則蒸熱,熱久必生火,《原病式》中備言之矣。若欲行溫散溫利,寧無助火添病耶?由是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嚮導,則邪易伏,病易退,正氣復而病安矣。然病安之後,若恣縱口味,不改前非,病復作時,乃委咎於醫,誤也。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,非山梔不可,須薑汁佐之,多用臺芎開之。

用山梔炒去皮,每十五枚,煎濃湯一呷,入薑汁令辣,再煎少沸,吞九枚,加川芎一錢尤妙。又方,用山梔去殼炒黃為末,以薑汁調粥丸。有寒者,加草豆蔻末丸服之。

又方,治氣實心痛。

山梔(去殼,炒焦,六錢),香附(一錢),茱萸(一錢),

上為末,炊餅丸如花椒大。以生地黃用酒洗淨,同生姜煎湯下二十丸,外用胡椒、蓽茇各半兩為末,以醋調捏成丸子吞之。

心痛方

黃連(炒),山梔(炒),茱萸(各五錢),荔枝核(燒存性為末,三錢),滑石

上為末,薑汁化炊餅為丸。

又方治心痛。

白朮,白芍藥,砂仁,半夏,當歸(各三錢),桃仁,甘草,黃連,神麯(炒),陳皮,吳茱萸(各一錢半),殭蠶,人參(各一錢),

又方,二陳湯加川芎、蒼朮,倍加炒梔。痛甚者加炒乾姜。此從治反治之法。

〔《保》〕寒厥心痛者,手足逆,而通身冷汗出,便利溺清,或大便利而不渴,氣微力弱,急宜以朮附湯溫之。寒厥暴痛,非久病也,朝發暮死,宜急救之,是知久病非寒,暴病非熱也。

朮附湯,治寒厥暴心痛,脈微氣弱。(即仲景朮附湯也。)

附子(炮去皮臍,一兩),白朮(四兩),甘草(炙,一兩),

上粗末,附子令勻,每三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棗一枚,煎至一盞去渣,溫服食前。

〔羅〕胃脘當心而痛治驗,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,年二十五,體本豐肥,奉養膏粱,時時有熱證,友人勸食寒涼物,因服寒藥,至元庚辰秋瘧發,醫以砒霜等藥治之,新汲水下,禁食熱物,瘧病未除,反添吐瀉,脾胃復傷,中氣愈虛,腹痛腸鳴,時復胃脘當心而痛,不任其苦,屢醫未效,至冬不瘥。延至四月間,勞役煩惱過度,前證大作,請予治之。

診視脈得弦細而微,手足稍冷,面色清黃不澤,情思不樂,惡人煩冗,飲食減少,微飽則心下痞悶,嘔吐酸水,每發作冷汗時出,氣促悶亂不安,須人額相抵而坐,少時易之。予思《內經》云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。下氣不足,則為痿厥心冤。又曰: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則卒然而痛,得熱則已。

白話文:

心痛

所謂「心痛」,其實就是胃脘疼痛。凡是心痛,一定要使用溫性的藥物。這是因為氣機鬱結不通暢,阻礙氣的運行所導致。因此,疼痛位置在下方通常是因為食物引起的,應該用溫熱和通利的藥物來治療。

一般來說,心口和胸膈的疼痛,需要區分是新發的還是久病的。如果明顯知道是身體受寒,或者吃了寒冷的食物引起的,在剛發病的時候,就應該使用溫散或溫利的藥物來治療。

所謂溫散,是指治療身體從外部感受寒氣的,例如陳無擇的麻黃桂枝湯,就是治療外感寒邪引起的心痛。(藥方記載在表證篇。)

所謂溫利,是指治療因為吃寒冷的食物導致體內寒氣積聚的,例如仲景的九痛丸、潔古的煮黃丸,就是治療屬於實證的心痛。(藥方記載在實證篇。)

如果說,病情持續較久就會形成鬱結,鬱結久了就會產生熱,熱久了就會產生火,《原病式》這本書中已經詳細說明了。如果這時候還用溫散或溫利的藥物,難道不是助長火勢、加重病情嗎?所以,方劑中大多會加入山梔子作為引導藥,使藥性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,這樣邪氣就容易被制伏,病情容易好轉,正氣恢復後病就好了。然而,病好之後,如果放縱口腹之慾,不改之前的錯誤習慣,病復發時,卻責怪醫生,這就錯了。大體來說,胃口有熱而引起的疼痛,必須要用山梔子來治療,而且需要用薑汁輔助,還要多用川芎來疏通氣機。

可以用炒過的去皮山梔子十五枚,煎成濃湯,加入薑汁使湯汁帶有辛辣味,再稍微煮沸一下,先喝下一口,接著吞下九枚山梔子,加入一錢川芎效果會更好。另一個方法是,將山梔子去殼炒黃,研成粉末,用薑汁調成粥狀做成藥丸。如果患者有寒症,可以加入草豆蔻粉末一起製成藥丸服用。

還有一個藥方,治療氣實導致的心痛:

用山梔子(去殼,炒焦,六錢)、香附(一錢)、吳茱萸(一錢),把這些藥材研成粉末,用炊餅做成像花椒大小的藥丸。用生地黃用酒洗淨後,和生薑一起煎湯送服二十丸。另外,用胡椒、蓽茇各半兩,研成粉末,用醋調和做成小丸吞服。

心痛方

黃連(炒)、山梔子(炒)、吳茱萸(各五錢)、荔枝核(燒成炭研成粉末,三錢)、滑石。把這些藥材研成粉末,用薑汁化開炊餅做成藥丸。

還有一個治療心痛的藥方:

白朮、白芍藥、砂仁、半夏、當歸(各三錢)、桃仁、甘草、黃連、神麴(炒)、陳皮、吳茱萸(各一錢半)、殭蠶、人參(各一錢)。

還有一個藥方,用二陳湯加上川芎、蒼朮,並且加倍使用炒過的梔子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加入炒過的乾薑。這是使用順應病性的反治方法。

《保生要旨》中記載,寒厥導致的心痛,會出現手腳冰涼、全身冷汗、小便清澈、或者大便稀溏,但不口渴,氣息微弱、身體乏力等症狀,應該立即用朮附湯來溫補。寒厥導致的突然疼痛,並不是久病,有時會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,所以應該立即搶救。由此可知,久病通常不是寒證,暴病通常不是熱證。

朮附湯,治療寒厥引起的突然心痛,脈微弱、氣虛。(也就是仲景的朮附湯。)

用炮製過的附子(去皮臍,一兩)、白朮(四兩)、炙甘草(一兩)。把這些藥材粗略研成粉末,附子要研均勻。每次用三錢,用水一盞半,加生薑五片,紅棗一枚,煎至剩下一盞,去渣,在吃飯前溫服。

羅天益的《衛生寶鑑》記載了一個胃脘痛當心口痛的案例:漕運使崔君的長子雲卿,二十五歲,身體肥胖,平時吃很多油膩食物,常常有上火的症狀。有朋友勸他吃些寒涼的食物,因此服用了寒涼的藥物。到了元庚辰年秋天,他開始發瘧疾,醫生用砒霜等藥物來治療,並且用新打的水送服,還禁食熱性食物。結果,瘧疾沒有治好,反而出現了吐瀉,脾胃功能再次受損,中氣更加虛弱,腹痛、腸鳴,時常胃脘像心口一樣疼痛,難以忍受。多次治療都沒有效果,到了冬天也沒有好轉。到了第二年四月,因為過度勞累和煩惱,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,於是請我來治療。

我診斷他的脈象是弦細而微弱,手腳稍微冰涼,面色清黃沒有光澤,情緒低落,不喜歡吵鬧,食慾減少,稍微吃一點就感覺心口堵塞,還會嘔吐酸水。每次發病時都會出冷汗,氣喘、胸悶、心慌意亂,必須有人和他額頭靠在一起坐著,過一會兒才換人。我思考《內經》說:「中氣不足,大小便就會異常,腸道就會發出鳴叫聲。下氣不足,就會導致痿厥心痛。」又說:「寒氣侵入腸胃之間,就會突然疼痛,得到溫熱就會緩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