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28)

1. 項頸強痛

〔《靈》〕缺盆之中任脈也,名曰天突。(當缺盆中央動脈是也。)一次任脈側之動脈,足陽明也,名曰人迎。(挾喉二旁之動脈是也。)二次脈手陽明也,名曰扶突。(挾喉動脈之後,曲頰之前一寸後是。)三次脈手太陽也,名曰天窗。(手陽明之後,當曲頰之下是也。)四次脈足少陽也,名曰天容。

(曲頰之後,當耳之下是也。)五次脈手少陽也,名曰天牖。(耳後當完骨上是也。)六次脈足太陽也,名曰天柱。(挾項大筋中是也。)七次脈頸中央之脈,督脈也,名曰風府。

足陽明,挾喉之動脈也,其腧在膺中。手陽明,次在其腧外,不至曲頰一寸。太陽當曲頰。足少陽在耳下,曲頰之後。手少陽出耳後,上加完骨之上。足太陽挾項,大筋之中。(俱本輸篇)

〔《內經》〕刺灸項頸痛有二。

其一,取足手太陽,治項後痛。經云:足太陽之脈,是動則病項如拔,視虛盛寒熱陷下取之。又云:項痛不可俯仰,刺足太陽;不可以顧,刺手太陽。又云:大風項頸痛,刺風府,風府在上椎。又云: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頭項肩痛,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立已。不已則刺外踝下三痏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是也。

其二,取足手陽明,治頸前痛。經云:足陽明之脈,所生病者頸腫。又云:手陽明之脈,是動則病頸腫,皆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。

〔《玄》〕頸項痛:後谿。

〔《玉》〕項強:承漿,風府。

〔《甲》〕頭項痛重,暫起僵仆,鼻窒鼽衄,喘息不得通,通天主之。頂上痛風頭重,目如脫,不可左右顧,百會主之。頸痛項不得顧,目泣出,多眥,鼻鼽衄,目內眥赤痛,氣厥,耳目不用,咽喉僂引項筋攣不收,風池主之。項腫,不可俯仰,頰腫引耳,完骨主之。項強刺喑門。

頸項痛不可以俯仰,頭痛,振寒,瘛瘲,氣實則脅滿,俠脊有並氣,熱汗不出,腰背痛,大杼主之。

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腧,在頸項。(全文見五臟。)

〔《本》〕治筋急,項不得轉側,,木瓜煎,。

木瓜(兩個,取蓋去穰),沒藥(研,二兩),乳香(研,二分),

上二味,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,竹籤簽定,飯上蒸三四次,研爛成膏子。每服三五匙,地黃酒化下,生地黃汁半盞,無灰酒二盞和之,用八分一盞,熱暖化服。

有人患此證,自午後發至黃昏時定。予曰:此患先必從足起,經言足十二經絡各有筋,惟足太陽之筋,自足至項,大抵筋者肝之合也,日中至黃昏天之陽,陽中之陰也。又曰,陽中之陰肺也,自離至兌,陰旺陽弱之時。故《靈寶畢法》云:離至乾,腎氣絕而肝氣弱,肝腎二臟受陰氣,故發於是時。予授此方三服而愈。

〔丹〕男子項強不能回顧,動則微痛,診其脈弦而數實,右手為甚。予作痰熱客太陽經治之。用二陳湯加酒洗黃芩、羌活、紅花,服後二日愈。

白話文:

[項頸強痛]

穴位與脈絡:

  • 天突穴: 位於頸部的缺盆中央,屬於任脈。(位於鎖骨上窩中央動脈搏動處。)

  • 人迎穴: 位於頸部,在任脈旁邊的動脈處,屬於足陽明經。(在喉嚨兩側動脈搏動的地方。)

  • 扶突穴: 位於頸部,在人迎穴之後,屬於手陽明經。(在喉嚨動脈後方,臉頰前方一寸稍後處。)

  • 天窗穴: 位於頸部,在扶突穴之後,屬於手太陽經。(在手陽明經脈之後,臉頰下方處。)

  • 天容穴: 位於頸部,在臉頰之後,耳朵下方處,屬於足少陽經。

  • 天牖穴: 位於頸部,在耳朵後方,完骨上方處,屬於手少陽經。

  • 天柱穴: 位於頸部,在項部大筋的兩側,屬於足太陽經。

  • 風府穴: 位於頸部的正後方,頸椎的上方,屬於督脈。(在後頸部正中線上。)

  • 足陽明經脈: 行走於喉嚨兩側的動脈,其穴位在胸骨中。

  • 手陽明經脈: 其穴位在足陽明經脈的稍外側,不到臉頰一寸的位置。

  • 手太陽經脈: 行走於臉頰處。

  • 足少陽經脈: 行走於耳朵下方,臉頰後方。

  • 手少陽經脈: 從耳朵後方出來,在完骨上方。

  • 足太陽經脈: 行走於後頸部兩側的大筋之中。

病因與治療:

  • 項頸痛的兩種治療方法:

  • 項後痛: 針刺或艾灸足太陽經和手太陽經的穴位。

  • 若項部僵硬如被拉扯,需診察虛實、寒熱狀況。

  • 若項部疼痛不能俯仰,刺足太陽經;若不能轉頭,則刺手太陽經。

  • 若是大風引起的項頸痛,則刺風府穴。(風府穴位於上椎骨處。)

  • 若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絡,導致頭項肩痛,可刺足小趾指甲與肉交界處,左右各一針,立即見效。若無效,則刺外踝下方三針,左病刺右,右病刺左。

  • 頸前痛: 針刺或艾灸足陽明經和手陽明經的穴位。

  • 若頸部腫脹,需診察虛實、寒熱狀況。

  • 其他治療方法:

  • 後谿穴: 可治療頸項痛。

  • 承漿穴、風府穴: 可治療項部僵硬。

  • 通天穴: 可治療頭項疼痛、身體僵硬、呼吸困難。

  • 百會穴: 可治療頭頂疼痛、頭部沉重、眼睛像要掉出來、不能左右轉動。

  • 風池穴: 可治療頸項疼痛無法轉動、眼睛流淚、鼻塞、鼻出血、眼睛內眥紅腫、氣厥、耳目失用、咽喉僵硬、項部肌肉攣縮。

  • 完骨穴: 可治療項部腫脹無法俯仰、臉頰腫脹牽引到耳朵。

  • 喑門穴: 可治療項部僵硬。

  • 大杼穴: 可治療頸項疼痛無法俯仰、頭痛、寒顫、抽搐,以及因氣血實導致的胸脅脹滿、脊椎兩側有氣結、發熱不出汗、腰背疼痛。

  • 病因與季節:

  • 春季,肝氣當旺,病症可能出現在肝俞穴,以及頸項部位。

藥方:

  • 木瓜煎: 用於治療筋脈拘急,項部無法轉動。

  • 藥材: 木瓜(兩個,去籽),沒藥(研磨,二兩),乳香(研磨,二分)。

  • 製法: 將沒藥和乳香放入木瓜中,用蓋子蓋好,用竹籤固定,放入米飯上蒸三四次,然後研磨成膏狀。

  • 用法: 每次服用三到五匙,用生地黃酒送服,再喝半杯生地黃汁,加兩杯無灰酒,用八分之一杯熱水溫服。

  • 病因解釋:

  • 有人在午後發病,到黃昏時停止,這是因為足太陽經的筋脈從足部延伸到頸項。

  • 筋脈屬於肝臟,而午後至黃昏屬於陽中的陰,此時陰氣旺盛,陽氣減弱,容易導致肝腎二臟受陰氣影響。

  • 二陳湯加味: 用於治療男子項部僵硬無法轉頭,輕微疼痛,脈象弦數而實,且右手脈更明顯的情況。

  • 藥方: 二陳湯加酒洗黃芩、羌活、紅花。

  • 病因解釋: 認為這是由於痰熱侵犯了足太陽經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