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8)

1. 多臥

〔子和〕陳州長史一小兒病,寐而不寤三日。諸醫作睡驚治之,或欲以艾火灸之,或以大驚丸及水銀餅子治之。其父曰:此子平日無疾,何驟有驚乎?以子之病問戴人,戴人診其兩手脈,皆平和。戴人曰:若驚風之脈,當洪大而強,今則平和,非驚風也。戴人竊問其乳母,爾三日前曾飲酒醉否?蘧然笑曰:夫人以煮酒見餉,酒味甚美,三飲一罌而睡。夫陳酒味甘而戀膈,酒氣滿乳,兒亦醉也。

乃銼甘草、乾葛、葛花、縮砂仁、貫眾煎汁,啜之立醒。

運氣,多睡皆屬內熱。經云:陽明司天之政,初之氣,陰始凝,氣始肅,病中熱,善眠是也。

〔《怪穴》〕困睡多:無名指第二節尖。(灸一壯,屈手指取之。)

白話文:

【多睡】

子和在陳州擔任長史時,他的小兒子生病了,連續三天都在睡覺,不省人事。當時的醫生們都認為這是因為驚嚇導致的睡眠障礙,有的建議用艾灸治療,有的則推薦使用大驚丸或是水銀餅子來處理。但孩子的父親覺得疑惑,因為孩子平時一向健康,怎麼會突然出現驚嚇的症狀呢?

他於是向戴人詢問病情,戴人診察了孩子的雙手脈象,發現一切都很平和。他告訴孩子的父親,如果是驚風導致的脈象,應該會呈現洪大且強烈的特徵,但現在的脈象平和,顯然不是驚風造成的。接著,戴人私下詢問孩子的奶媽,她三天前是否喝過酒,而且喝醉了?奶媽聽完後笑了,她說那天有人送來自己釀的酒,味道非常好,她喝了三大杯後就睡著了。戴人解釋說,陳年老酒的味道甘甜,容易讓人留戀,酒氣滲入奶水中,孩子喝奶時也就等於喝了酒,所以才會醉倒。

於是,他開出了一個藥方,包括甘草、乾葛、葛花、縮砂仁、貫眾,熬製成藥汁讓孩子服用,孩子馬上就醒了。

根據運氣學說,過度睡眠通常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所致。經典中提到,當陽明經主導身體運作時,在一年中的第一季,陰氣開始凝結,氣候開始嚴肅,此時人們容易感到體內燥熱,嗜睡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。

根據《怪穴》一書,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疲倦想睡,可以試著灸無名指第二節頂端的位置(灸一壯,需彎曲手指找到該位置)。

2. 咽喉

經云: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又云: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故以喉咽入肝膽部。

〔《素》〕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(太陽陽明論)地氣通於嗌。(全文見五臟。咽喉下接連胸中肺葉之間。嗌即咽之低處也,咽即嗌之高處也。)

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懸壅者,音聲之關也。(全文見喑。)

〔子和〕咽與喉,會厭與舌,此四者同在一門,而其用各異。喉以納氣,故喉氣通於天。咽以納食,故嚥氣通於地。會厭管乎其上,以司開闢,掩其喉,則其食下。不掩之,其喉錯。必舌抵上齶,則會厭能閉其喉矣。四者交相為用,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。

白話文:

【咽喉】

古籍有言:陰陽失調,相互糾纏,就會形成喉痹。又說:肝臟在人體中擔任著中間的指揮官角色,其運作由膽來決定,而咽喉就是它們的信使。因此,我們可將咽喉的問題歸類到肝膽系統中。

《素問》提及,喉部主宰著天氣的變化,咽部則負責地氣的調節。地氣通過嗌部來流通。(詳細內容可參考五臟的相關描述。咽喉位於胸腔中肺葉下方,連接胸中。嗌實際上是咽部的下端,咽則是嗌的上端。)

咽喉是食物和液體通過的通道。喉嚨則是氣體上下流動的地方。會厭是控制聲音的門戶。懸壅則是聲音的開關。(詳細內容可參閱有關喑的說明。)

子和先生指出,咽、喉、會厭及舌頭這四者雖然同處於同一個部位,但各自的功能卻截然不同。喉部用於吸氣,因此與天氣相通。咽部用於吞食,所以與地氣相連。會厭位於上方,負責開閉,當它蓋住喉部時,食物才能順利下行。若沒有蓋好,喉部就會出錯。只有當舌頭頂住上顎時,會厭才能成功閉合喉部。這四部分互相協調工作,缺一不可,否則飲食功能就會喪失,導致死亡。

3. 喉痹

凡經云喉痹者,謂喉中呼吸不通,言語不出,而天氣閉塞也。云咽痛云嗌痛者,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,而地氣閉塞也。云喉痹咽嗌痛者,謂咽喉俱病,天地之氣並閉塞也。蓋病喉痹者,必兼咽嗌痛,病咽嗌痛者,不能兼喉痹也。今以喉咽俱病諸方,併入喉痹門中。

喉痹惡寒,及寸脈小弱於關尺者,皆為表證。宜甘桔湯、半夏桂枝甘草湯,詳寒熱發散之。若水漿不得入口者,用解毒雄黃丸四五粒,以極酸醋磨化灌入口內,吐出濃痰,卻服之。間以生薑自然汁一蜆殼噙下之,神效。

按喉痹惡寒者,皆是寒折熱,寒閉於外,熱鬱於內,薑汁散其外寒,則內熱得伸而愈矣。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,反使其陽鬱結不伸;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,反使其陽下陷入里,則禍不旋踵矣。韓祇和云:寸脈弱小於關者,宜消陰助陽。垣云:兩寸脈不足,乃陽氣不足,故用表藥提其氣,升以助陽也,或三部俱小弱,亦可用其法也。

喉痹,鄉村病皆相似者,屬天行運氣之邪,治必先表散之,亦大忌酸藥點之,寒藥下之。郁其邪於內,不得出也,其病有二。

其一屬火。經云:少陽所至為喉痹。又云:少陽司天之政,三之氣,炎暑至,民病喉痹。治宜仲景桔梗湯,或面赤斑者,屬陽毒,宜陽毒諸方汗之。

其二屬濕。經云:太陰之勝,火氣內郁喉痹。又云: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病嗌腫喉痹。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,或面青黑者,屬陰毒,宜陰毒諸方汗之。

〔仲〕桔梗湯,治傷寒客熱咽痛。(方見傷寒咽痛。海藏治咽痛甘桔湯加鼠黏子、竹茹妙。)

〔無〕,荊芥湯,治咽喉腫痛,語聲不出,咽之痛甚。

荊芥(半兩),桔梗(二兩),甘草(一兩),
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六分,去渣溫服。

〔《活》〕半夏桂枝甘草湯,治暴寒中人咽痛。(方見傷寒咽痛。)

〔無〕治卒喉痹不得語。小續命湯加杏仁七個煎,甚妙。(續命湯方見中風門。)

〔和〕,五香散,治喉咽腫痛,毒氣結塞不通。

木香,沉香,雞舌香,薰陸香(各一兩),麝香(另研,三錢),

上為末,入麝香研勻,每二錢,水一盞,煎服不拘時。

〔《本》〕治中風急喉痹欲死者。白殭蠶搗篩為末,生薑自然汁調下,喉立愈。(丹溪云:殭蠶屬火而有土與木,老得金氣而僵,治喉痹者,取其火中清化之氣,以從治相火,散濁逆結滯之疾。)

〔陳〕附子去皮,炮令坼,以蜜塗上炙之,令蜜入內,含之勿咽其汁,主喉痹。

〔和〕,如聖勝金錠,治咽喉急閉,腮頷腫痛。並單蛾,結喉,重舌,木舌。

硫黃(細研,一兩半),川芎(一兩),臘茶,薄荷(去根梗。各半兩),貫眾(二兩),硝石(研,四兩),荊芥(二兩),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喉痹」,指的是喉嚨呼吸不順暢,無法說話,感覺像被悶住一樣。而「咽痛」、「嗌痛」則是形容咽喉無法吞嚥口水和食物,感覺像是被堵塞住。如果同時出現「喉痹」、「咽痛」、「嗌痛」,則代表咽喉都生病了,天地之氣都閉塞不通。一般來說,患有喉痹的人,通常也會有咽喉疼痛的症狀,但咽喉疼痛的人,不一定會同時有喉痹的症狀。這裡將所有咽喉同時生病的治療方法,都歸類在喉痹的範疇中。

喉痹如果伴隨怕冷,且寸脈比關尺脈弱小,都屬於表證,應該使用甘桔湯或半夏桂枝甘草湯來治療,具體需根據寒熱情況來發散。如果連水都無法吞嚥,可以用解毒雄黃丸四五粒,用極酸的醋磨開後灌入口中,吐出濃痰後再服用。也可以搭配生薑自然汁一小湯匙含在口中,效果很好。

之所以說喉痹怕冷是寒折熱的表現,是因為寒氣閉塞在體表,熱氣鬱積在體內。用薑汁散發體表的寒氣,體內的熱氣就能夠舒展開來,病自然就會好。絕對不能用膽礬等酸寒的藥物來點喉嚨,這樣反而會使陽氣鬱結無法伸展;也不能用硝石、黃連等寒涼的藥物來瀉下,這樣反而會使陽氣陷落到體內,很快就會出問題。韓祇和說:「寸脈比關脈弱小,應該消除陰氣,扶助陽氣。」朱丹溪也說:「兩寸脈不足,是陽氣不足,所以要用發散的藥物來提升陽氣。」如果三部脈都弱小,也可以用這個方法。

鄉村地區流行的喉痹,病症都相似,多半是受到天行運氣的邪氣影響,治療必須先從表證發散,也絕對不能用酸性藥物點喉嚨,或者用寒涼藥物來瀉下,這樣會把邪氣悶在體內,無法排出。喉痹大致分為兩種情況。

第一種屬火。醫書上說:「少陽經所到之處容易發生喉痹。」又說:「少陽掌管時令,在三之氣時,天氣炎熱,人們容易得喉痹。」治療應使用仲景的桔梗湯。如果出現臉色潮紅、斑疹等情況,屬於陽毒,應該用治療陽毒的藥方來發汗。

第二種屬濕。醫書上說:「太陰經盛的時候,火氣鬱積在內也會導致喉痹。」又說:「太陰在泉,濕邪過盛,會導致咽喉腫痛,引起喉痹。」治療應使用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。如果出現臉色青黑的情況,屬於陰毒,應該用治療陰毒的藥方來發汗。

[仲景]的桔梗湯,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咽喉疼痛。(藥方見傷寒咽痛篇。海藏治療咽喉痛的甘桔湯,加入鼠黏子、竹茹效果很好。)

[無名氏]的荊芥湯,治療咽喉腫痛、說不出話、吞嚥時疼痛劇烈的症狀。

藥方:荊芥(半兩)、桔梗(二兩)、甘草(一兩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四錢,加水一碗,生薑三片,煎至六分,去渣溫服。

[《活人書》]的半夏桂枝甘草湯,治療因突發寒冷引起的咽喉疼痛。(藥方見傷寒咽痛篇。)

[無名氏]治療突發喉痹,說不出話的藥方:用小續命湯,加入杏仁七個一起煎煮,效果很好。(續命湯藥方見中風篇。)

[和劑局方]的五香散,治療咽喉腫痛,毒氣阻塞不通的症狀。

藥方:木香、沉香、雞舌香、薰陸香(各一兩)、麝香(另外研磨,三錢)。
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麝香混合均勻,每次取二錢,加水一碗煎煮服用,不限時間。

[《本草綱目》]治療中風引起的急性喉痹,病情危急快要死亡的情況:將白殭蠶搗碎篩成粉末,用生薑自然汁調和後服用,喉痹立刻就能痊癒。(朱丹溪說:殭蠶屬火,但又帶有土和木的性質,老了之後得到金氣而僵硬,治療喉痹是取其火中清化的特性,從而治療相火,散開濁氣,解除阻塞。)

[陳氏]的方法:將附子去皮,炮製至開裂,塗上蜂蜜炙烤,使蜂蜜滲入附子中,含在口中不要吞嚥汁液,可以治療喉痹。

[和劑局方]的如聖勝金錠,治療咽喉突然閉塞、腮幫腫痛,以及單蛾(扁桃腺炎)、結喉(喉結腫大)、重舌(舌頭下腫脹)、木舌(舌頭僵硬)等疾病。

藥方:硫黃(細磨,一兩半)、川芎(一兩)、臘茶、薄荷(去根莖,各半兩)、貫眾(二兩)、硝石(研磨,四兩)、荊芥(二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