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4)

1. 眉痛

〔丹〕眉痛,屬風熱與痰,作風痰治。類頭風,用白芷、酒黃芩末,酒調下。

又方

川烏,草烏(二味為君,童便浸炒),細辛,羌活,黃芩,甘草(各等分,為佐)

〔垣〕,選奇湯,眉骨痛不可忍。

防風,羌活(各三錢),酒黃芩(一錢,冬不用,如能食熱痛者加之),甘草(三錢,夏生冬炙用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水煎,稍熱服,食後時時。

《撮要》、《摘英》眉攢內痛:解谿

〔《玉》〕眉間痛:攢竹(瀉出血,沿皮透魚腹。),頭維(一分,沿皮斜向下透懸顱,選而用之,不必盡取。)眉稜骨痛:攢竹,合谷,神庭

白話文:

【眉痛】

在中醫理論中,眉毛疼痛通常是由風熱和痰濕所引起,因此治療應針對風痰進行。其病症類似於頭風,可用白芷和經過酒製的黃芩研磨成粉末,再用酒調和服用。

另一個藥方如下:

主要成分為川烏和草烏(兩種成分作為主要治療成分,需先以童子尿浸泡後炒制)。輔助成分有細辛、羌活、黃芩、甘草(這些成分份量相同,起到輔助作用)。

另外,有一個稱為「選奇湯」的藥方,適用於眉骨疼痛到無法忍受的情況。

防風和羌活各三錢,酒製黃芩一錢(冬季不使用,但對於因熱食引發疼痛的患者可加入此成分),甘草三錢(夏季使用生甘草,冬季使用炙甘草)。
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,趁溫熱時服用,飯後隨時可服用。

根據《撮要》和《摘英》記載,眉毛內部疼痛可使用解谿穴進行治療。

根據《玉龍經》記載,眉毛之間疼痛可通過按摩或針刺攢竹穴治療(可瀉血,且效果可延伸至魚腹穴)。頭維穴(針刺一分深度,沿皮膚斜向下穿透懸顱穴,選擇使用,不必全部取用)。眉稜骨疼痛可通過按摩或針刺攢竹穴、合谷穴、神庭穴來治療。

2. 頭重

〔垣〕,紅豆散,治頭重如山,此濕氣在頭也。

麻黃根(炒,半錢),苦丁香(半錢),紅豆(十粒),羌活(燒),連翹(各三錢),

上五味為細末,鼻內搐之。

又方

羌活根(燒),連翹(各三錢),紅豆(半錢),

上為末,搐鼻。

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。挾膂上項,散頭上下,當肩胛左右,別走太陽,虛則頭重,高搖之,挾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別也。(全文見針灸。長強穴在脊骶,即尾骨端也。)

〔《撮》〕頭重如石:印堂(一分,沿皮透攢竹,先左後右,彈針出血。)

白話文:

【頭重】

這段古文提到的是一種治療頭重如山的中醫方法,認為頭重是由濕氣在頭部引起的。

處方一:使用經過炒製的麻黃根半錢、苦丁香半錢、紅豆十粒、燒過的羌活以及連翹各三錢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將藥粉吸入鼻腔內。

另一個處方是:用燒過的羌活根和連翹各三錢、紅豆半錢,同樣研磨成粉末,吸入鼻腔。

督脈的分支稱為長強,它夾著脊背向上到頸項,分散到頭部,當它到達肩胛骨左右時,會分出一條路徑走向太陽經絡,如果督脈出現虛弱,就會導致頭重,甚至頭部劇烈搖晃。對於這種由督脈引起的頭重,可以從督脈的分支找原因並進行治療。(更多詳細內容可參考針灸學。長強穴位於脊椎骶骨的位置,也就是尾骨的末端。)

《撮》提到,若頭重如石,可於印堂穴(位於額頭正中央,兩眉之間,下針深度約一分,沿皮膚向攢竹穴方向穿透,先左後右,使用彈針法,讓血液流出。)進行治療。

3. 頭風屑

〔羅〕肝經風盛,木自搖動。《尚書》云:滿招損。老子云:物壯則老。故木凌脾土,金來克之,是子來為母復仇也。使梳頭有屑皮,見肺之證也,謂肺主皮毛。大便實,瀉青丸主之;虛則消風散主之。(瀉青丸方見治虛實法。)

消風散,治諸風上攻,頭目昏痛,項背拘急,肢體煩痛,肌肉蠕動,目眩旋運,耳簫蟬鳴,眼澀好睡,鼻塞多嚏,皮膚頑麻,燥癢癮疹。又治婦人血風,頭皮腫癢,眉骨疼,旋欲倒,痰逆噁心。

芎藭,羌活,人參,茯苓(去皮),白殭蠶,藿香(去土),荊芥,甘草(炒),蟬殼(去土。各二兩),厚朴(去皮,薑製),陳皮(去白。各半兩),防風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茶清調下。如久病偏頭風,每日三服,便覺輕減。如脫著沐浴,暴感風寒,頭痛身重,寒熱倦疼,用荊芥茶清調下半盞,不拘服之。小兒虛風,目澀昏倦,及急慢驚風,用乳香荊芥湯調下亦得。

〔丹〕,頭癢風屑發黃,用酒炒大黃茶調服。

〔海〕萬病紫菀丸,治頭多白屑,每服三丸至五七丸,薑湯下。(方見積塊條。)

〔《本》〕治風屑極燥癢無時,此乃氣虛,風邪侵於皮表而生。用藜蘆不拘多少為末,先洗頭,須避風,候未至十分乾時,用末糝之。須用入發至皮方得,緊縛之兩日夜,次日即不燥癢。如尚有些少,可再用一次立效。

禹錫按陳藏器云:鹽麩子,主頭風白屑,效。(俗名麩鹽桃,其末結五倍子。)

〔《經》〕患頭上白屑極多,山豆根油浸塗,以孩兒乳汁調塗效。

〔《本》〕又方

白芷,零陵香(各等分),

上為末,如前法用之,候三五日篦去,敷三二次,終始不生。

白話文:

[頭皮屑問題]

這段文字講述了中醫對頭皮屑的觀點和相關治療方法。據古籍記載,肝經風氣旺盛,就像樹木在風中搖晃一樣,會導致身體失衡。《尚書》提到過度充盈會帶來損失,而老子說事物壯大後就會老化。因此,當肝木剋制脾土時,肺金會來制約肝木,這被視為兒子為母親報仇的情況。當梳頭時出現大量頭皮屑,這可能是肺部問題的徵兆,因為肺主管皮毛。如果大便偏硬,可以使用瀉青丸來治療;若是虛弱,則應採用消風散。

消風散用於治療各種風邪上攻所致的症狀,如頭目昏沉、疼痛,項背僵硬,肢體疼痛,肌肉抽搐,目眩,耳鳴,眼睛乾澀,易疲倦,鼻塞,頻繁打噴嚏,皮膚麻木,乾燥瘙癢或皮疹。此外,它還適用於婦女的血風症,如頭皮腫脹瘙癢,眉骨疼痛,旋轉時感到頭暈,以及痰逆、噁心。

藥方成分包括芎藭、羌活、人參、茯苓(去皮)、白殭蠶、藿香(去土)、荊芥、甘草(炒)、蟬殼(去土,各二兩),厚朴(去皮,薑製)、陳皮(去白,各半兩)和防風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茶水調服。對於長期患有偏頭風的患者,每天三次服用,能感到明顯改善。若因突然受風寒,出現頭痛、身體沉重、寒熱交加、疲憊疼痛,可用荊芥茶水調服半杯,不限時間服用。對於兒童虛弱引起的風症,如眼睛乾澀、昏沉倦怠,以及急性和慢性驚風,也可用乳香荊芥湯調服。

丹方中,頭皮瘙癢、頭髮泛黃的情況,建議用酒炒大黃,然後用茶水調服。

海方中,萬病紫菀丸用於治療頭皮大量白屑,每次服用三到五粒,用薑湯送服。

根據本草記載,極度乾燥瘙癢的頭皮屑問題,源於氣虛和風邪侵襲皮膚表面。可使用適量藜蘆粉,先洗頭並避免吹風,待頭髮半幹時,撒上粉末。確保粉末能深入髮根至皮膚,綁緊頭髮兩天一夜,第二天瘙癢就會減輕。如有需要,可再次使用,效果立竿見影。

禹錫提到陳藏器的說法:鹽麩子能有效治療頭風和白屑問題。(鹽麩子俗稱麩鹽桃,其末結有五倍子。)

根據經典記載,對於頭皮白屑過多的問題,可使用山豆根油浸泡,再以嬰兒乳汁調勻塗抹,效果顯著。

另一個本草記載的療法:

白芷和零陵香(各等份)研磨成末,按照上述方法使用,等待三五天後用梳子清理掉。經過兩三次敷用,頭皮屑就不會再生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