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9)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9)
1. 頭風痛
〔《聖》〕治風頭痛,每天欲陰風雨先發者。用桂心一兩為末,以酒調如膏,用敷頂上並額角。
治頭風餅子
五倍子,全蠍,土狗(七個)
上為末,醋糊作如錢大餅子,發時再用醋潤透,貼太陽穴上,炙熱貼之驗甚,仍用帕子縛之,啜濃茶,睡覺即愈。
〔《聖》〕治時氣頭痛不止。用朴硝二兩為末,生油調塗於頂上。
〔《經》〕患頭風,山豆根,搗末,油調塗之。
〔《食》〕治熱風頭痛,燒杏仁令煙盡,去皮尖,以亂髮裹之,咬於所患處齒下,其痛便止。
〔世〕偏正頭痛風,醉頭風,以蓖麻子九粒,先用米調成膏,塗茶碗底,卻用火燒蓖麻仁煙出,以茶碗覆熏煙上,候煙盡,用少湯衝開服之,覺額上癢是效。
〔丹〕頭內如蟲蛀響,名天白蟻。用茶子細末吹鼻中。(《周氏方》。)
〔《靈》〕厥頭痛,面若腫起而煩心,取之足陽明、太陰。(厥病篇下同)厥頭痛,頭脈痛,心悲善泣,視頭動脈反盛者,刺盡去血,後調足厥陰。(頭痛項胛盛者,取血與厥陰。)厥頭痛,貞貞(都耕切。)頭重而痛,瀉頭上五行,行五,先取手少陰,後取足少陰。厥陰頭痛,意善忘,按之不得,取頭面左右動脈,後取足太陰。
厥頭痛,項先痛,腰脊為應,先取天柱,後取足太陽。(經云:頭目苦痛取之項中兩筋間,蓋風府穴也。又云:足太陽脈是動則沖頭痛,目如脫,項似拔。所生病者頭囟項痛,故應頭痛,取足太陽也。)厥頭痛,頭痛甚,耳前後脈湧有熱,瀉出其血,後取足少陽。(經云:足少陽脈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所生病者頭痛,故耳前後脈湧熱者,取足太陽也。)真頭痛,頭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
頭痛不可取於腧者,有所擊墮,惡血在於內,若肉傷痛未已,可側刺,不可遠取也。頭痛不可刺者,大痹為惡,日作者,可令少愈,不可已。陽迎頭痛腦滿,不得息,取之人迎。(陽迎,即陽逆也。又云:肝氣逆頭則痛耳聾頰腫,取血者,是瘀血腫滿處取之也。)
〔《摘》〕偏正頭風:絲竹空(沿皮向外透率谷。),風池(橫針入寸半,透風府。),合谷(半寸以上穴未愈,再取。),解谿,三里,中脘(中脘一穴,灸五十壯。)
〔《集》〕正頭風:百會(一分,灸七壯。),上星(二分,灸七壯,三稜針出血亦得。),合谷(不愈,再取。),神庭(灸七壯。),太陽(在兩額角眉後紫脈上,三稜針出血亦得。)
醉頭風:(內攢竹一穴,《通玄》同),印堂(一分,灸五壯),攢竹(一分,沿皮橫透魚腰),三里,膻中(灸),風門(沿皮向外一寸)
〔《摘》〕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:天牖(五分,留七呼,不宜補,亦不宜灸,若灸之則面腫脹,合當取下穴。譩譆(六分,留三呼,瀉五吸,後取天牖、風池即瘥,此古流注之法。)
白話文:
頭風痛
-
風邪引起的頭痛,特別是每天在陰天或下雨前發作的: 將桂心磨成粉末,用酒調成糊狀,敷在頭頂和額角。
-
治療頭風的藥餅: 將五倍子、全蠍和土狗(七個)磨成粉末,用醋調成糊狀,做成銅錢大小的餅。發作時,再用醋將藥餅潤濕,貼在太陽穴上,將藥餅烤熱後再貼,效果很好。貼上後用布包好,喝濃茶,睡覺後就會好轉。
-
治療時疫引起的持續頭痛: 將朴硝磨成粉末,用生油調勻塗在頭頂。
-
治療頭風: 將山豆根搗成粉末,用油調勻塗抹。
-
治療熱性頭痛: 將杏仁燒到冒煙,去除外皮和尖端,用亂髮包起來,讓患者咬在患處的牙齒下,疼痛就會停止。
-
治療偏頭痛、正頭痛和酒後頭痛: 用蓖麻子九粒,先用米調成糊狀塗在茶碗底,然後用火燒蓖麻仁,使它冒煙,用茶碗倒扣在煙上薰,等煙散去後,用少量湯沖開喝下,如果感覺額頭發癢就表示有效。
-
頭內有如蟲蛀般作響,稱為「天白蟻」: 將茶子磨成細粉,吹入鼻中。
-
厥頭痛(因氣血逆亂引起的頭痛),臉腫脹且煩躁不安: 應針刺足陽明經和太陰經上的穴位。厥頭痛,頭脈搏動,心中悲傷想哭,如果看到頭部的動脈異常搏動,應針刺放血,然後調理足厥陰經。如果頭痛時,脖子和肩膀也疼痛,應取血並調理足厥陰經。厥頭痛,頭部沉重而疼痛,應瀉頭部五行穴位,先取手少陰經穴位,再取足少陰經穴位。厥陰頭痛,記憶力變差,按壓頭部疼痛不減,應針刺頭部和臉部的左右動脈,再取足太陰經穴位。
厥頭痛,先是脖子痛,然後腰背部也跟著痛,應先針刺天柱穴,再針刺足太陽經穴位。(經文說:頭部和眼睛疼痛,應針刺脖子兩筋之間的穴位,即風府穴。又說:足太陽經脈如果異常活動會導致頭痛,眼睛像要掉出來,脖子像要斷了一樣。由此可知,足太陽經脈的病變會導致頭部和脖子疼痛,所以治療頭痛應該選取足太陽經的穴位。)厥頭痛,頭痛劇烈,耳朵前後的脈搏跳動且有熱感,應針刺放血,再取足少陽經穴位。(經文說:足少陽經脈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。由此可知,足少陽經脈的病變會導致頭痛,所以耳朵前後的脈搏跳動且有熱感時,應該選取足太陽經的穴位。)真頭痛(指極度嚴重的頭痛),頭痛劇烈,連腦髓都疼痛,手腳冰涼至關節,這是不治之症。
頭痛不可以隨意針刺的,如果是因為跌打損傷導致瘀血在內部,或是肉受傷導致疼痛未消,可以側刺,不可以遠處取穴。頭痛不可針刺,如果是由於頑固性麻痺導致,每天都發作,針刺可以稍微緩解,但無法根治。陽迎頭痛(指氣血逆亂引起的頭痛)會導致腦部脹滿,呼吸不暢,應針刺人迎穴(頸部動脈搏動處)。(陽迎,就是陽氣逆行。又說:肝氣逆行到頭部會導致頭痛、耳聾和臉頰腫脹,針刺放血,應該選取瘀血腫脹的地方。)
-
偏正頭痛的針灸穴位: 絲竹空(沿著皮膚向外刺向率谷穴)、風池(橫向針刺一寸半,刺向風府穴)、合谷(針刺半寸以上,如果沒好,可以再取穴)、解谿、足三里、中脘(中脘穴可灸五十壯)。
-
正頭痛的針灸穴位: 百會(針刺一分,可灸七壯)、上星(針刺二分,可灸七壯,也可三稜針放血)、合谷(如果沒好,可以再取穴)、神庭(可灸七壯)、太陽(在兩邊額角眉毛後的青紫血管上,可三稜針放血)。
-
酒後頭痛的針灸穴位: (內攢竹穴,同《通玄》)、印堂(針刺一分,可灸五壯)、攢竹(針刺一分,沿著皮膚橫刺向魚腰穴)、足三里、膻中(可灸)、風門(沿著皮膚向外刺一寸)。
-
頭風、臉腫、脖子僵硬,轉頭困難的針灸穴位: 天牖(針刺五分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不宜補,也不宜灸,如果灸的話會導致臉腫脹,應該選取下面的穴位)、譩譆(針刺六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瀉五個呼吸的時間,之後再取天牖、風池穴,病就會好,這是古代針灸的流注方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