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7)

1. 頭風痛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鍾,入燈心十莖,長四指,同煎七分,去渣,食後溫服。

〔垣〕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太陰痰厥頭痛,眼黑頭旋,噁心煩亂。(方見眩門。)

東垣先生,壯歲病頭痛,每發時兩頰青黃,眩運目不欲開,懶於言語,身沉體重,兀兀欲吐,數日方過。潔古老人曰: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,名曰風痰,宜以局方玉壺丸治之。少風濕藥二味,可加雄黃、白朮,以治風濕。更有水煮金花丸,更灸俠谿二穴,各二七壯,不旬日愈。

是知方者體也,法者用也,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。體用不失,可謂上工,信矣哉。(金花丸方見咳嗽。)

〔丹〕徐舍人因作勞,頭與目眶痛,足冷身熱,脈大而不甚數,作勞痰治之。

半夏(二錢),川芎,黃芩,白朮,陳皮(各一錢半),木通(一錢),甘草(少許)

分二帖煎,姜一片,下保和丸三十丸。

〔羅〕,茯苓半夏湯,治風熱痰逆嘔吐,或眩運頭痛。

半夏(三個,稍大者制),赤茯苓(一錢),陳皮(一錢,湯洗),黃芩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上用水二鍾,生薑三片,煎一盞,分三服作一日,溫服無時。

〔丹〕又治濕痰頭痛。

黃芩(酒炒,三錢),蒼朮(酒炒,一兩),川芎,細辛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

為末,擂生薑一片,和勻,茶清調服。

賈孺人,脈沉,有痰頭痛。

川芎(一錢),澤瀉(一錢,酒炒),白朮(一錢半,酒)

煎下茯苓丸三十粒。(茯苓丸方見痰飲門。)

〔《聖》〕治偏正頭疼,並夾腦風,連兩太陽頭痛。以白殭蠶細研為末,用蔥茶調服方寸匕。

上濕痰頭痛,用半夏、南星及酒朮、酒芩,燥其痰也,風痰頭痛,用風藥,余者並見風頭痛條。

〔《素》〕陽明所謂客孫脈,則頭痛鼻鼽腹腫者,陽明並於上,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,故頭痛鼻鼽腹腫也。(脈解篇)

〔孫〕館職學士張居易,嗜酒散誕,不為名利拘束,忽發熱頭疼,俾翰林醫官治之,十日愈甚。諸學士共議召孫,孫至脈之。曰:餘人皆曰傷寒,故作此疾也。張學士好酒多,痰食所傷也,今疾非傷寒,而右手脈甚數,左手脈平和,此必傷酒食而作頭痛,宜吃食藥五七丸,俟之半日,進退決矣。孫遂用食藥,經食久,膈漸寬,頭痛遂減,再進利膈藥,遂獲安。

大凡陽邪頭疼,經十日,豈得不變發熱而狂亂,故知非傷寒,乃食病之過也。

〔丹〕胡孺人因吃冷粉與肉,頭痛自汗,膈痞,小便赤。

白朮(二錢半),陳皮(一錢半),木通,川芎,黃芩(各半錢)

姜水煎熟,吞下草豆蔻丸、阿魏丸、保和丸各五十粒。

脈動作頭重痛,熱氣潮者,屬胃。(謂胃有酒食及痰疾之類也。)

〔丹〕頭痛如破,酒炒大黃半兩,茶煎服。

上以酒炒大黃下頭痛,蓋病在胃而頭痛者,必下之方愈也。如孫兆以利膈藥,下張學士傷食頭痛,詳見本條。郭茂恂以黑龍丹,下其嫂金華君產後汙血頭痛,詳見產後頭痛,皆下咽即安是也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碗水,加入十段約四指長的燈心草,一起煎煮至剩七分,濾掉藥渣,飯後溫服。

半夏白朮天麻湯: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痰濕上逆引起的頭痛,伴隨眼睛發黑、頭暈、噁心、煩躁不安等症狀。(此方在眩暈門有記載)

有位名叫東垣的先生,年輕時常頭痛,發作時兩頰呈現青黃色,感到頭暈目眩、眼睛不想睜開、不想說話、身體沉重、想吐,持續數日才會好轉。潔古老人認為這是厥陰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稱為「風痰」,適合用局方的玉壺丸治療。可以減少兩種祛風濕的藥,加入雄黃和白朮來治療風濕。還可以用水煮金花丸,再灸刺俠谿穴,每穴各灸十四壯,不到十天就能痊癒。

由此可知,藥方是身體的體,藥法是用法。只知道藥方卻不知道用法,會產生弊端。體和用都不失誤,才能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。真是如此啊!(金花丸的藥方在咳嗽篇有記載。)

徐舍人的頭痛案例:徐舍人因為過度勞累,導致頭部和眼眶疼痛,腳部冰冷,身體發熱,脈象大而不太快。治療方式是針對勞累引起的痰濕。

藥方:半夏二錢,川芎、黃芩、白朮、陳皮各一錢半,木通一錢,甘草少許。

分為兩份煎煮,加入生薑一片,然後服用保和丸三十丸。

茯苓半夏湯:治療因風熱引起的痰液上逆,導致嘔吐,或伴隨頭暈、頭痛。

藥方:半夏(三個,稍大的要製過)、赤茯苓一錢、陳皮一錢(用熱水洗過)、黃芩一錢、甘草一錢。

用水兩碗,加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剩一碗,分三次一天服用,不拘時間溫服。

另一個治療濕痰頭痛的藥方

藥方:黃芩(用酒炒過,三錢)、蒼朮(用酒炒過,一兩)、川芎、細辛(各二錢)、甘草(一錢)。

磨成粉末,加入搗爛的生薑一片,攪拌均勻,用茶水調服。

賈孺人的頭痛案例:賈孺人脈象沉細,有痰引起的頭痛。

藥方:川芎一錢、澤瀉(用酒炒過,一錢)、白朮(用酒炒過,一錢半)。

煎煮後服用茯苓丸三十粒。(茯苓丸的藥方在痰飲篇有記載。)

《聖惠方》:治療偏頭痛、正頭痛,以及夾帶腦風,連帶兩側太陽穴的頭痛。將白殭蠶磨成細末,用蔥茶調服一小匙。

以上是針對濕痰引起的頭痛,使用半夏、南星以及酒炒過的白朮、黃芩來燥濕化痰。風痰引起的頭痛,使用祛風藥物。其他類型的頭痛,參見「風頭痛」相關條目。

《素問》:陽明經所說的「客孫脈」,指的是頭痛、鼻塞、腹脹,是因為陽明經的病邪向上,向上則影響其孫絡(即太陰經),所以會出現頭痛、鼻塞、腹脹。(出自脈解篇)

孫學士的頭痛案例:翰林院學士張居易,嗜酒放縱,不拘小節,突然發燒頭痛,讓翰林醫官治療,十天後更加嚴重。各位學士商議請孫醫生來看病,孫醫生把脈後說:「其他人都說是傷寒,才會這樣治療。張學士好酒,是因為痰食所傷。現在的病不是傷寒,而是右手脈很快,左手脈平和,這一定是飲酒過多引起的頭痛,應該服用一些消食的藥五七丸,等半天看情況如何。」孫醫生給他服用了消食藥,經過一段時間,胸膈漸漸寬鬆,頭痛也減輕了,再服用疏通胸膈的藥物,病就好了。

一般來說,陽邪引起的頭痛,經過十天,不可能不出現發熱或狂亂的現象,所以知道這不是傷寒,而是飲食不當造成的疾病。

胡孺人的頭痛案例:胡孺人因為吃了冷粉和肉,導致頭痛、自汗、胸膈痞悶、小便發紅。

藥方:白朮二錢半,陳皮一錢半,木通、川芎、黃芩各半錢。

用薑水煎煮後服用,再吞下草豆蔻丸、阿魏丸、保和丸各五十粒。

脈象跳動,感到頭部沉重疼痛,發熱潮熱,屬於胃的病症(指胃裡有酒食或痰疾等)。

治療頭痛如裂的藥方:用酒炒過的大黃半兩,用茶水煎服。

以上使用酒炒過的大黃來治療頭痛,是因為病在胃,頭痛必須要瀉下才能治癒。就像孫兆用疏通胸膈的藥來瀉下張學士因飲食過多引起的頭痛,詳見本條目。郭茂恂用黑龍丹來瀉下嫂嫂金華君產後因為惡露不盡引起的頭痛,詳見「產後頭痛」條目,這些都是服藥後馬上見效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