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5)

1. 頭風痛

黃耆(錢半),人參(一錢),白朮(五分),陳皮(三分),當歸(五分),芍藥(五分),甘草(炙,三分),升麻(三分),蔓荊子(二分),柴胡(三分),川芎(二分),細辛(二分)

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今年高氣弱,又加發汗,衛外之氣愈損。故黃耆甘溫,補衛實表為君。人參甘溫,當歸辛溫,補氣補血,芍藥味酸,收衛氣為臣。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苦甘,溫養衛氣,生髮陽氣,上實皮毛腠理為佐。柴胡、升麻苦辛,引少陽陽明之氣上升,通百脈,灌溉周身者也。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辛溫,體輕浮,清利空竅為使。

上件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食後。服之減半,再服而愈。

〔垣〕調中益氣湯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治氣血俱虛頭痛。(方見治法門。)

〔子和〕,青黛散,治頭風。

豬牙皂角,玄胡索(一分),青黛(少許)

上為細末,水調豆許,鼻內灌之,其涎自出。先仰臥灌鼻,俟喉中酸味,即起身涎出,口咬銅錢一文,任流下。

〔丹〕頭痛搐鼻取涎。

蓽茇,川芎,薄荷,白芷,細辛(各等分)

為末,入豬膽內,與汁拌勻,陰乾,再為末。用無根水為丸,如綠豆大,青黛為衣。每一丸,茶清化灌鼻中,口噙銅錢三文,其涎來如泉。一方有玄胡索、藁本、青黛,無薄荷、細辛。

〔《本》〕治偏正頭風,夾腦風,並一切頭風,不問年深日近,剋日取效,名,透頂散,。

細辛(表白者,三莖),瓜蒂(七個),丁香(三粒),糯米(七粒),腦子,麝香(各一,黑豆大。)

上將腦麝,乳缽內研極細,卻將前四味研勻,另自治為末,然後入乳缽內,蕩起腦麝令勻,用瓦罐子盛之,謹閉罐口,患人隨左右搐之,一大豆許,良久出涎一升許,則安。

東垣云:濕熱在頭而頭痛者,必以苦吐之。若用上項搐鼻藥而涎少者,必兼下項吐法治之。

〔《聖》〕治痰厥頭痛。以烏梅十個取肉,鹽二錢,酒半盞,合水煎至七分去渣,非時溫服,吐即住。

〔丹〕頭痛難忍支,風痰所致。梔子末蜜和濃,塗舌上,吐即止。(《兵部集》)

頭痛非冷非風,此膈有痰也。濃煎茶啜一二升,探吐之,吐而又吐,候苦汁出乃止,不損人,待渴自止妙。(《外臺秘要》)

〔子和〕,茶調散

瓜蒂、好茶二味,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齏汁調下,空心用之。

丹霞僧,病頭痛,常居暗室,不敢見明,其頭熱痛,以布圍其巔,上置冰於其中,日易數次,熱不能已。諸醫莫識其證,求見戴人。戴人曰:此三陽蓄熱故也。乃置炭火於暖室中,出汗湧吐,三法並行,七日方愈。

常仲明之子,自四歲得風痰疾,至十五歲轉甚,每月發一二次,發必頭痛,痛則擊數百拳,出黃綠涎一二盞方愈。此年發益頻,目見黑花,昏不知人,三四日方省,諸醫皆用南星、半夏化痰之藥,終無一效。戴人以雙解散發汗,以苦劑吐痰,病去八九,續以分劑平調,自春至秋,如此數次,方獲全瘥。

白話文:

頭風痛

主要藥方:

  • 黃耆(約7.5克),人參(約3.75克),白朮(約1.9克),陳皮(約1.1克),當歸(約1.9克),芍藥(約1.9克),炙甘草(約1.1克),升麻(約1.1克),蔓荊子(約0.8克),柴胡(約1.1克),川芎(約0.8克),細辛(約0.8克)

藥方原理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的作用,是保護身體外層使其穩固。」今年長者身體虛弱,又因為發汗而使保護身體的陽氣更加耗損。所以用黃耆甘溫的特性,來補足陽氣,增強身體表面的防禦力,作為主藥。人參甘溫,當歸辛溫,用來補氣補血,芍藥味酸,能夠收斂衛氣,作為輔助藥。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味苦帶甘,用來溫養衛氣,促進陽氣生發,加強皮膚毛孔的防禦,作為佐藥。柴胡、升麻味苦帶辛,引導少陽和陽明的氣上升,疏通全身脈絡,滋養全身,也作為佐藥。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味辛性溫,藥性輕浮,能清理頭部的空竅,作為使藥。

服用方法:

將上述藥材切碎,加兩碗水煎至一碗,去渣,溫服,飯後服用。若服用後症狀減輕一半,可再服一次,通常即可痊癒。

名醫李杲(東垣)的看法:

治療氣血虛弱引起的頭痛,可以在「調中益氣湯」的基礎上,加入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。

名醫朱震亨(子和)的看法:

治療頭風可以用「青黛散」,配方如下:

  • 豬牙皂角,玄胡索(少量),青黛(少許)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水調成豆子大小,灌入鼻中,就會流出鼻涕。先仰臥灌鼻,等喉嚨有酸味後,就起身讓鼻涕流出,口中含著銅錢一枚,任其流出。

另一種鼻吸取涎的方法:

  • 蓽茇,川芎,薄荷,白芷,細辛(各等分)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豬膽汁攪勻,陰乾後再磨成粉。用無根水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外層裹上青黛。每次取一丸,用茶水化開後灌入鼻中,口中含著銅錢三枚,就會像泉水一樣流出鼻涕。另一配方有玄胡索、藁本、青黛,沒有薄荷、細辛。

名為「透頂散」的藥方:

適用於各種頭風,不論病程長短,都能迅速見效。配方如下:

  • 細辛(表皮呈白色,三根),瓜蒂(七個),丁香(三粒),糯米(七粒),腦子,麝香(各少量,如黑豆大小) 將腦子和麝香在乳缽中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然後將前四味藥材研磨均勻,再和腦子、麝香粉末混合均勻,放入瓦罐中密封。患者用罐口對著左右鼻孔吸入少許藥粉,不久就會流出很多鼻涕,症狀就能緩解。

李杲認為:

如果因為濕熱積聚在頭部而引起頭痛,必須用苦味藥來催吐。如果用上述的鼻吸藥效果不好,鼻涕很少,必須配合以下催吐方法治療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

治療痰厥引起的頭痛。用十個烏梅取肉,加二錢鹽和半杯酒,加水煎至七分,去渣後溫服,吐出來就好了。

朱丹溪記載:

頭痛難忍,是因為風痰引起的。將梔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成濃稠狀,塗在舌頭上,催吐後症狀即可緩解。

其他治療頭痛的方法:

頭痛不是因為受寒或風邪引起的,而是因為胸膈有痰。可以濃煎茶喝一兩升,然後催吐,直到吐出苦汁為止,這樣不會傷害身體,等口渴自然就會停止。

朱震亨的「茶調散」:

  • 瓜蒂、好茶兩味,等分為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酸菜汁調服,空腹服用。

一個特殊病例:

一位名為丹霞僧的病人,因為頭痛而長期住在黑暗的房間裡,不敢見光,頭部發熱疼痛,他用布包住頭頂,在上面放冰塊,每天換很多次,但熱度依然不退。其他醫生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後來求助於戴人。戴人說:這是因為三陽經絡積熱的緣故。於是將病人放在溫暖的房間裡,讓他發汗、催吐,三種方法一起進行,七天后才痊癒。

另一個病例:

常仲明的兒子,從四歲就得了風痰病,到十五歲時更加嚴重,每個月都會發作一兩次,發作時必會頭痛,痛起來就會捶打頭部數百次,然後流出黃綠色鼻涕一兩杯才能好轉。這一年發作更加頻繁,眼睛會看到黑影,昏迷不省人事,三四天後才會清醒。其他醫生都用南星、半夏等化痰的藥,但都沒有效果。戴人使用「雙解散」發汗,再用苦味藥催吐,病就好了一大半,之後再用藥物調理,從春天到秋天,這樣治療幾次,病才完全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