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21)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21)
1. 小便不通
〔世〕治小便不通,用大杏仁二十一枚,研,水調分作二服效。(杏仁、紫菀利小水解肺郁,郁解則氣自降而小便去矣。)
〔《千》〕治婦人卒不得小便。用紫菀末,以井花水,服三撮便通。小便血,五撮立止。
〔《外》〕若小便不通,數病而微腫,方取陳筆頭一枚,燒為灰,和水服之。(此方未詳。)
經云:腎合膀胱,膀胱者,津液之府也。小腸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三焦者,中瀆之府也,水液出焉,是屬膀胱,乃腎之府也。又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由是言之,膀胱藏水,三焦出水。治小便不利,故刺灸法,但取三焦穴,不取膀胱也。小腸屬腎肺,故東垣用清肺飲子、滋腎丸,利小便是也。
運氣,小便不利有三:
其一屬濕邪攻三焦。經云: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病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。又云:水不及曰涸流,涸流之紀,上宮與正宮同,其病癃閉是也。
其二屬風邪攻脾。經云:厥陰司天,風淫所勝,病溏瘕泄水閉是也。
其三屬燥熱。經云:陽明司天之政,天氣急,地氣明,民病癃閉。初之氣,其病小便黃赤,甚則淋。又云:少陰司天之政,地氣肅,天氣明,二之氣,其病淋是也。
《內經》刺灸小便不利法有五:
其一取肝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所生病者癃閉。又云:小腹滿,身寒熱,小便不利,取足厥陰。又云:癃取陰蹺及三毛,上及血絡出血是也。
其二取三焦。經云: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丸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流即為脹候,在足太陽之外大絡,大絡在足太陽少陽之間,亦見於脈,取委陽。又云: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,約取之太陽大絡,(大絡,委陽。)視其絡脈,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(當有取之二字。)是也。
其三取腎絡。經云: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。其病實則癃閉,取之所別也。
其四取脾。經云:足太陰之脈所生,病者溏瘕泄水閉,視虛實寒熱陷下,而施補瀉疾留灸也。
其五雜取。經云:內閉不得溲,刺足少陰太陽與骶骨上,以長針,氣逆則取其太陰、陽明、厥陰,甚則取少陰、陽明,動者之經也。
〔《經》〕治小便淋瀝,或有血。以赤根樓蔥,近根截一寸許,安臍中,上以艾灸七壯。
〔羅〕治小便淋澀不通。用鹽不以多少,炒熱填滿病人臍中,卻用艾如箸頭大,灸七壯,其小便自出。
〔《摘》〕(內陰谷出《密語》)關元(八分,令病人覺淋瀝三五次為度,便揉小腹,卻取下穴。)三陰交(三分即透。)陰谷
〔《撮》〕小便閉數不通:陰谷(一寸五分,灸。)陰陵泉(瀉之。)
〔《標》〕又法,偏歷
〔《集》〕小便閉不通:陰陵泉,陰谷,三陰交,氣海,關元(灸三十壯,刺二寸五分。)不已,取下穴:太谿,陰交
白話文:
小便不通
[世傳] 治療小便不通,用大杏仁二十一枚,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分兩次服用,效果很好。(杏仁和紫菀可以促進小便排泄,並疏解肺部的鬱結,當鬱結疏解後,氣機自然下降,小便就能順暢排出。)
[《千金方》] 治療婦女突然無法小便的情況。用紫菀的粉末,以井水調和,服用三撮,小便就能暢通。如果是小便帶血,服用五撮就能立即止血。
[《外台秘要》] 如果小便不通,而且常常生病,身體稍微浮腫,可以用陳舊的毛筆頭一個,燒成灰,用水調服。(這個方子來歷不明。)
經書上說:腎與膀胱相合,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。小腸與腎相連,腎向上連接著肺,所以要將這兩個臟腑一起考慮。三焦是水液通行的通道,水液由此流出,它屬於膀胱,也是腎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又說:膀胱是州都之官,儲藏著津液,當氣化功能正常時,就能排出津液。由此可知,膀胱儲藏水液,三焦負責水液的排出。治療小便不暢,所以針灸時只取三焦的穴位,而不是取膀胱的穴位。小腸屬於腎和肺,所以東垣(李杲)使用清肺飲子、滋腎丸來促進小便排出。
從運氣的角度來看,小便不暢有三種情況:
第一種是濕邪侵犯三焦。經書說:太陰在泉的年份,濕氣過盛,會導致小腹疼痛腫脹,無法小便。又說:水液不足稱為「涸流」,這種年份,上宮和正宮的病理相同,會出現小便不通的症狀。
第二種是風邪侵犯脾。經書說:厥陰司天的年份,風氣過盛,會導致腹瀉,並伴隨小便不通的症狀。
第三種是燥熱。經書說:陽明司天的年份,天氣急躁,地氣清明,人們容易患上小便不通的疾病。在初之氣時,病情表現為小便黃赤,嚴重時會出現淋漓不盡的情況。又說:少陰司天的年份,地氣肅殺,天氣清明,在二之氣時,容易出現小便淋漓的症狀。
《內經》中記載的針灸治療小便不暢的方法有五種:
第一種是取肝經的穴位。經書說:肝是足厥陰的經脈,其病變會導致小便不通。又說:小腹脹滿,身體發冷發熱,小便不暢,要取足厥陰經的穴位。又說:小便不通,可以取陰蹺穴和三毛穴,並在上面的血絡處放血。
第二種是取三焦經的穴位。經書說:三焦有病,會導致腹部脹滿,小腹堅硬如球,無法小便,感到憋脹難忍,如果水液溢出就會導致腹脹。這病位於足太陽經外側的大絡處,而大絡位於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之間,也可以在脈象上觀察到,所以要取委陽穴。又說:小腹疼痛腫脹,無法小便,這是邪氣在三焦,可以取太陽經的大絡(即委陽穴),觀察其絡脈,如果與厥陰經的小絡結在一起且有血,就應該取這兩個穴位。(這裡應該有“當取之”的字樣)
第三種是取腎絡的穴位。經書說:足少陰經的別絡稱為大鐘,它從腳踝後繞過腳跟,再走向足太陽經。它的病理是實證時會出現小便不通,所以要取這個別絡的穴位。
第四種是取脾經的穴位。經書說:足太陰經發生的疾病,會導致腹瀉,並伴隨小便不通的症狀,需要觀察是虛證還是實證、寒證還是熱證、是否下陷,然後再進行補瀉、快速留針、或用艾灸治療。
第五種是綜合取穴。經書說:小便不通,可以針刺足少陰經、足太陽經和骶骨上,使用長針。如果氣逆,就要取足太陰經、足陽明經和足厥陰經的穴位,嚴重時要取足少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,這些都是與活動相關的經脈。
[《經效方》] 治療小便淋漓不盡,或者小便帶血。用帶有紅色根的樓蔥,在靠近根部的地方截取一寸左右,放在肚臍中,然後用艾灸七壯。
[羅氏] 治療小便澀滯不通。用鹽,不論多少,炒熱後填滿患者的肚臍,然後用像筷子頭大小的艾柱灸七壯,小便自然就能排出。
[《摘玄方》] (內陰谷出自《密語》)關元穴(針刺八分深,讓患者感到小便淋漓三五次為度,然後揉按小腹,再取下一個穴位。)三陰交穴(針刺三分深即可穿透。)陰谷穴
[《撮要方》] 小便閉塞多次不通:陰谷穴(針刺一寸五分深,用艾灸。)陰陵泉穴(瀉法。)
[《標幽賦》] 又一種方法,取偏歷穴。
[《集驗方》] 小便閉塞不通:取陰陵泉穴、陰谷穴、三陰交穴、氣海穴、關元穴(灸三十壯,針刺二寸五分深。)如果還不行,就取下面的穴位:太谿穴、陰交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