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8)

1. 狐疝

臥則入腹,立則出腹,偏入囊中者是也。

〔海藏〕仲景療陰狐疝氣,有大小時時上下者,,蜘蛛散,主之。(狐夜伏而晝見,以見疝處厥陰之分,即人之陰篡隱奧之所,晝下而夜上,故以狐疝名焉。

蜘蛛(十四枚,焦炒)桂(半錢,要人厥陰,取其肉厚者)

上為散,每服一錢,蜜丸亦可。雷公云:凡使勿用五色者,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,並薄小者,以上皆不堪用。須用屋西南有網,身小尻大,腹內有蒼黃膿者,真也。凡用去頭足了,研如膏,投藥中用,此余之方法,若仲景炒焦用,全無功矣。

一方,治水㿗偏大,上下不定,疼痛不止。牡蠣不拘多少,鹽泥固濟,炭三斤,煅令火盡,冷取二兩。乾薑一兩,焙為細末。二味和勻,冷水調得所,塗病處,小便大利即愈。

《內經》刺灸狐疝,但取足厥陰一經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所生病者狐疝是也。隨其經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。

〔《甲》〕狐疝,太衝主之。陰股內痛,氣癰,狐疝,走上下引少腹痛,不可俯仰上下,商丘主之。狐疝,驚悸少氣,巨缺主之。

〔《心》〕婦人疝瘕,結核疼痛,發作無時,日出穴,夜入穴,或負重即下,稍輕即止,此狐疝也。天井(五分。)肘尖(五分,小壯汗出則愈。)氣海(三寸。又互換東西,上下向病所各進三寸,瀉之。)中極(三寸,立愈。)耳後陷者腎下,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俯仰,為狐疝。(全文見診。)

白話文:

[狐疝]

這是一種特殊的疾病,當患者躺下的時候,患病部位會縮回腹部,當患者站立時,它會從腹部突出,甚至偏向進入囊袋中。

根據海藏的記載,仲景曾治療一種類似於陰狐疝氣的病狀,這種病會在大小上時常變動,並且位置會上下移動,他使用了一種叫做蜘蛛散的藥方來治療。

主要成分是蜘蛛和桂皮。蜘蛛需十四隻,炒至焦黑;桂皮約半錢,要選用肉質厚實、適合進入人體厥陰部位的那種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也可以做成蜜丸。雷公指出,選用蜘蛛時,不能選擇五彩斑斕的、身上長刺毛的或者身體較小的蜘蛛,因為這些都不適用。必須選用那些在網絡的西南角,身體小尾巴大的,且腹部有蒼黃色濃汁的蜘蛛,這是真品。使用前,要先去除蜘蛛的頭和腳,再研磨成膏狀,然後混入藥材中。如果像仲景一樣,將蜘蛛炒焦來用,效果就不會那麼好了。

另一個藥方,可以治療水㿗病,也就是局部腫大,位置不固定,且持續疼痛的情況。牡蠣不限量,用鹽泥包裹,然後用三斤炭火煅燒,直到火完全熄滅,取出兩兩。乾薑一兩,烘烤至微焦,再磨成細粉。將兩種材料混合均勻,加冷水調成適當稠度,塗抹在病患部位,如果小便變得順暢,病情就會好轉。

《內經》中提到,治療狐疝,只需要針灸足厥陰一條經絡即可。經文中說,肝臟和足厥陰經絡的脈搏,所引起的病症就是狐疝。應該根據經絡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和下陷情況來進行治療。

在《甲》中提到,治療狐疝,太衝穴是主要穴位。如果出現大腿內側疼痛、氣癟、狐疝、上下行走牽引到小腹疼痛,無法俯仰上下,可以找商丘穴治療。對於狐疝、驚悸、少氣等症狀,巨缺穴是主要穴位。

在《心》中提到,婦女的疝瘕,結核疼痛,隨時可能發作,白天突出,晚上縮回,或者在搬重物時下垂,稍微輕鬆就會停止,這也是狐疝。治療穴位包括天井穴(五分)、肘尖穴(五分,出汗後會好轉)、氣海穴(三寸,可以更換左右方向,上下向病患部位各進三寸,施以瀉法)、中極穴(三寸,立即痊癒)。耳後凹陷部位下方,如果是腎臟問題,會引起腰尻疼痛,無法俯仰,這也是狐疝的症狀。(詳情請參考診斷部分)

2. 產後少腹痛

(並見產後腹痛門)

白話文:

「(相關內容請參考產後腹痛章節)」,意思是指詳細的產後少腹痛資訊和治療方法,可以進一步查閱有關產後腹痛的專門章節。

3. 閉癃遺溺

遺尿者,溺出不自知覺也。閉癃者,溺閉不通而淋瀝滴點也。惟肝與督脈、三焦、膀胱主之。

肝脈督脈主之者,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過陰器。所生病者,遺溺閉癃。又云:督脈者,女子入系廷孔,其孔溺孔之端也。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。其生病癃痔遺溺。故遺溺閉癃,皆取厥陰俞穴及督脈俞穴也。

三焦主之者,經云:三焦下脈,在於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,名曰委陽,足太陽絡也。三焦者,足太陽少陽之所將,太陽之別也,上踝五寸,別入貫腨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遺溺則補之,閉癃則瀉之是也。

膀胱主之者,經云: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是也。然遺溺閉癃,不取膀胱腧穴者,蓋膀胱但藏溺,其出溺皆從三焦及肝督脈也。

白話文:

[尿失禁與排尿困難]

尿失禁的人,是在自己不知覺的情況下尿液自行流出。排尿困難的人,則是尿液無法順暢排出,只能一點一滴地淋漓不盡。這些狀況主要與肝臟、督脈、三焦以及膀胱有關。

肝臟和督脈主管的原因在於,古籍記載:肝臟經絡,也就是足厥陰肝經,會通過生殖器官區域。如果此經絡出現問題,就可能產生尿失禁或排尿困難的情況。另記載:督脈對於女性而言,會深入連接到陰道口,即尿道的末端。對男性來說,則是沿着陰莖下行至肛門附近,與女性的路徑相似。督脈疾病可能會導致排尿困難、痔瘡或者尿失禁。因此,治療尿失禁或排尿困難,通常會針對足厥陰肝經的俞穴和督脈的俞穴進行鍼灸。

三焦主管的原因在於,古籍記載:三焦下部的經絡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前方,足少陽膽經後方,從膝窩外側出來,名爲委陽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。三焦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共同管轄的區域,從腳踝上方五寸處分出,進入小腿肌肉,再從委陽處出,與足太陽膀胱經主幹並行,進入膀胱,控制下焦(泌尿系統)。當三焦實證時,會導致排尿困難;虛證時,可能導致尿失禁。所以,治療尿失禁要補益,排尿困難則需瀉下。

膀胱主管的原因在於,古籍記載:膀胱功能不良會引發排尿困難,控制力減弱則會出現尿失禁。然而,治療尿失禁和排尿困難時,並不會直接選擇膀胱的腧穴,因爲膀胱只是儲存尿液,而尿液的排出主要依賴於三焦和肝督脈的作用。

4. 閉癃分二病

閉癃,合而言之,一病也。分而言之,有暴久之殊。蓋閉者暴病,為溺閉,點滴不出,俗名小便不通是也。癃者久病,為溺癃,淋瀝點滴而出,一日數十次或百次,名淋病是也。今分其病立為二門。

白話文:

【閉癃分為兩種病症】

閉和癃,如果總稱的話,似乎是一種病。但若詳細區分,則存在著急性和慢性的不同。所謂的閉,指的是急性病症,特徵是小便完全無法排出,一般常稱這為小便不通。而癃則屬於慢性病症,特徵是小便排泄困難,只能一點一滴緩慢排出,一天可能要上廁所數十次甚至上百次,這就是所謂的淋病。現在我們將這兩種病情分別列為兩類。

注意:這裡的"淋病"並非現代醫學中的性傳播疾病淋病,而是泛指小便排泄困難的症狀。

5. 小便不通

〔垣〕小便不利,在氣在血之異。夫小便者,足太陽膀胱所主,長生於申,申者西方金也。金能生水,金者肺也,肺中伏熱,水不能生,是絕小便之源也。人法象天地,膀胱之源,自頭項下至於足,故曰陽中之陰。如渴而小便不通者,肺不能降是也。治法皆用清燥金之正化,氣味薄之藥,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之類,皆為淡滲之藥,能瀉肺火而清肺金,滋水之化源也。若不渴,熱在下焦,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、須用氣味俱厚、陰中之陰藥治之。

二者之病,一居上焦,在氣分而必渴。一居下焦,在血分而不渴。血中有濕,故不渴也。二者之殊,至易分別耳。

清肺散,治渴而小便閉,或黃或澀,邪熱在氣分也。

茯苓(二錢),豬苓(三錢),澤瀉(三錢),琥珀(五分),燈心(二分),木通(七分),通草(二分),車前子(一錢,炒),瞿麥(五分),萹蓄(七分),桂(五分)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煎熱服。五苓散、八正散,亦宜用之。

〔仲〕豬苓湯,治脈浮發熱,渴而小便不利。(方見傷寒。)

五苓散治煩渴飲水過多,或多水入即吐,心中淡淡,小便不利。(方見傷寒。)

茯苓戎鹽湯,方

茯苓(半斤),白朮(二兩),戎鹽(彈丸大,一枚)

上三味,為末,白湯調下。

〔《百》〕小便不通。車前子草一斤,水三升,煎取一升半,分作三服。

〔垣〕,滋腎丸,治下焦陰虛,腳膝軟無力,陰汗陰痿,足熱不能履地,不渴而小便閉者,邪熱在血分也。

黃柏(二兩,酒洗,焙),知母(二兩,酒洗,焙),肉桂(二錢)

《內經》云:熱者寒之。又云: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以黃柏之苦寒瀉熱,補水潤燥,故以為君。以知母苦寒瀉腎火,故以為佐。肉桂辛熱,寒因熱用也。

上為細末,熟水為丸,如雞豆大。每服百丸,加至二百丸,煎百沸湯下,空心服。

昔長安有大賈王善夫,病小便不通,漸成中滿,腹大堅硬如石,壅塞之極,腿腳腫脹,破裂出黃水,雙睛凸出,晝夜不得眠,飲食不下,苦痛不可名狀。求予治之,因問受病之始,知病不渴,近苦嘔噦。眾醫皆用治中滿利小便滲淡之藥,急難措手,乃辭歸。從夜至旦,耿耿不寢,窮究其理,忽記《素問》有云,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

又云,膀胱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此病小便癃閉,是無陰而陽氣不化者也。凡利小便之藥,皆淡味滲泄為陽,止是氣藥陽中之陰,非北方寒水,陰中之陰所化者,此乃奉養太過,膏粱積熱,損北方之陰,腎水不足,故膀胱腎之室,久而乾涸,小便不化,火又逆上而為嘔噦,非膈上所生也,獨為關,非格病也。潔古老人曰:熱在下焦,填塞不便,是治關格之法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

小便不順暢,原因在於氣或血的不同。小便功能由足太陽膀胱經掌管,它的生成始於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,申時在五行中屬西方金。金能生水,而金對應的是肺,當肺裡有熱,水就無法產生,這是小便源頭被切斷的緣故。人體仿效天地,膀胱的源頭,從頭頸部一直到腳底,因此說是陰中之陽。如果口渴卻小便不通,那是因為肺氣無法下降。治療方法要使用清燥肺熱,性質平和的藥物,像是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草、通草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之類,這些藥物性質淡而能滲利,能瀉肺火、清肺金,來滋養產生水液的源頭。如果沒有口渴,那是熱在下焦,阻斷了水的流動而尿不出來,必須使用氣味濃厚的,屬於陰中之陰的藥物來治療。

這兩種情況,一個病在上焦,在氣分,一定會口渴;一個病在下焦,在血分,不會口渴。血中有濕氣,所以不會渴。這兩者的區別非常容易辨識。

清肺散:治療口渴且小便不通,或者小便顏色黃、排尿困難,這是邪熱在氣分。

藥方:茯苓(8克)、豬苓(12克)、澤瀉(12克)、琥珀(2克)、燈心草(0.8克)、木通(2.8克)、通草(0.8克)、炒過的車前子(4克)、瞿麥(2克)、萹蓄(2.8克)、桂枝(2克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20克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五苓散、八正散也可以使用。

豬苓湯:治療脈象浮、發熱、口渴且小便不暢。(藥方見《傷寒論》)

五苓散:治療煩渴、喝水過多、或喝水就吐、心中隱隱不適、小便不利。(藥方見《傷寒論》)

茯苓戎鹽湯

藥方:茯苓(240克)、白朮(80克)、戎鹽(約一顆彈丸大小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開水調服。

《百》記載:小便不通。使用車前草一斤,用水三升煎煮,取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
滋腎丸:治療下焦陰虛,腳膝軟弱無力,陰部出汗、陽痿,腳底發熱無法正常行走,不口渴卻小便不通的情況,這是邪熱在血分。

藥方:黃柏(80克,用酒洗過後烘焙)、知母(80克,用酒洗過後烘焙)、肉桂(8克)

《內經》說:「熱,要用寒藥來治療。」又說:「腎臟討厭乾燥,要趕緊用辛味藥來滋潤它。」因此使用黃柏的苦寒之性來瀉熱,並補充水分滋潤乾燥,所以作為主要藥物。用知母的苦寒之性來瀉腎火,作為輔助藥物。肉桂的辛熱之性,是利用熱性藥物來達到寒涼的效果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熟水調和做成丸子,像雞豆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可以增加到兩百丸,用剛煮沸的熱水送服,空腹服用。

從前長安有個大商人王善夫,得了小便不通的病,逐漸變成腹脹,腹部堅硬如石頭,阻塞到極點,腿腳腫脹,破裂流出黃水,雙眼突出,整天無法入睡,吃不下東西,痛苦難以形容。他來求我治療,我詢問他發病的原因,知道他並不口渴,最近感到噁心想吐。許多醫生都用治療腹脹、利小便的滲濕藥,但都無法見效,我只好辭別回家。從晚上到天亮,一直無法入睡,苦思病理,忽然想起《素問》說:「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運行。」

又說:「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才能夠將其排出。」這個病小便不通,是因為沒有陰氣,陽氣無法運行。凡是利小便的藥,都是淡味滲泄,是屬於陽氣,是陽中之陰,不是北方寒水,陰中之陰所轉化。這是因為飲食太過豐盛,膏粱厚味積熱,損傷了北方的陰氣,導致腎水不足,膀胱這個腎臟的居所,久而乾涸,小便無法產生,火氣又逆向往上而引起噁心想吐,不是膈以上的問題,而是關閉,不是膈的疾病。潔古老人說:「熱在下焦,阻塞不通,這是治療關閉不通的方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