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7)

1. 㿗疝

〔《撮》〕木腎,紅腫疼痛:然谷(半寸,瀉之。)

〔世〕灸關元者,可愈。蓋灸之早方效。

〔垣〕前陰分大寒大熱囊垂縮,陰陽別論云: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壅腫,及為痿厥腨㾓,其傳為索澤,又傳為㿗疝。夫熱在外,寒在內,則累垂,此九夏之氣也。寒在外,熱在內,則卵縮,此三冬之氣也。

足太陽膀胱之脈逆上迎,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,至足厥陰肝之脈不得伸,其任脈並厥陰之脈,逆則如巨川之水,致陽氣下墜,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,致兩睪腫大,謂之曰疝,太甚則為㿗。足厥陰之脈,與大腸膀胱寒水之脈,同至前陰之末。傷寒家說足厥陰肝經為病,煩滿囊縮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。

《靈樞經》云:足厥陰肝經筋中為寒,則筋攣卵縮為大寒。前說囊縮為大熱,此說為大寒。此說囊縮垂睪下引㿗疝腳氣為大寒,風濕盛下垂為寒,與上二說不同,何也?曰:以平康不病人論之,夏暑大熱,囊卵累垂。冬天大寒,急縮收上,於前三說又不同,何也?是相乖耶?不相乖耶?答曰:傷寒家囊卵縮,大熱在內,宜承氣湯急下之。與經筋說囊卵縮,大寒在外,亦是熱在內,與傷寒家同。

故再引平康人以證之,冬天陽氣在內,陰氣在外,人亦應之,故寒在外則皮急,皮急則囊縮。夏月陰氣在內,陽氣在外,人亦應之,故熱在外則皮緩,皮緩則囊垂,此㿗疝之象也。三說雖殊,皆一理也。用藥者宜詳而審之。以上三論,各有所主,兼此考訂,則脈證陰陽寒熱虛實之辨,判然矣。

白話文:

[㿗疝]

**《撮要》**說,如果因為木腎(睪丸)紅腫疼痛,可以針刺然谷穴(約針刺半寸深),用瀉法來治療。

**《世醫得效方》**記載,用艾灸關元穴可以治好這種病,而且要及早施灸才有效。

**《丹溪心法》**認為,陰部出現發冷發熱,陰囊下垂或收縮的現象,根據《陰陽別論》的說法,這是三陽經脈有病,會發冷發熱,下部會出現腫脹,甚至導致痿軟、腳踝腫痛,這種病如果繼續發展,就會變成索澤,再發展下去就會變成㿗疝。如果熱在身體外表,寒在身體內部,陰囊就會下垂,這是夏天時節的徵象。反之,如果寒在身體外表,熱在身體內部,陰囊就會收縮,這是冬天時節的徵象。

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逆向向上,手太陽小腸經的經氣向下,到足厥陰肝經時無法順暢運行,再加上任脈和厥陰經的經氣也逆亂,就像巨大的河流之水一樣,導致陽氣下墜,讓風寒濕熱之邪向下進入陰囊,導致兩側睪丸腫大,這就叫做疝氣,如果情況嚴重就叫做㿗。足厥陰肝經的脈絡,與大腸經、膀胱經這些寒水經脈,都會匯聚到陰部末端。傷寒學派認為,足厥陰肝經如果生病,會出現煩躁、腹脹、陰囊收縮等症狀,要趕緊用瀉法來治療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瀉除體內過盛的熱邪。

《靈樞經》說,足厥陰肝經的筋脈如果受寒,會導致筋脈攣縮,睪丸收縮,這是因為體內有大寒。前面說陰囊收縮是因為體內有大熱,這裡卻說是體內有大寒,這表示陰囊收縮,或是睪丸下垂,以及㿗疝、腳氣等病症,是因為體內有大寒,而風濕之邪太盛,導致陰囊下垂,也是因為寒邪。這與前面兩種說法不同,原因是什麼呢? 答案是:如果以平常健康的人來看,夏天炎熱,陰囊睪丸會下垂;冬天寒冷,陰囊會收縮向上,這與前面的三種說法也不同,這樣說法是互相矛盾嗎?其實不矛盾。回答是:傷寒學派認為,陰囊收縮是因為體內有大熱,要趕緊用承氣湯來瀉熱。而經筋學派認為,陰囊收縮是因為體外有大寒,其實也是體內有熱,和傷寒學派的觀點相同。

所以,再拿健康的人來做例子,證明這個觀點。冬天陽氣在體內,陰氣在體外,人體也會跟著這樣變化,所以寒在體外,皮膚就會變得緊繃,皮膚緊繃陰囊就會收縮。夏天陰氣在體內,陽氣在體外,人體也會跟著這樣變化,所以熱在體外,皮膚就會變得鬆弛,皮膚鬆弛陰囊就會下垂,這就是㿗疝的表現。這三種說法雖然不同,但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。用藥的人應該仔細研究、審慎判斷。以上三種論述,各有側重,把這些論述一起考量,就能夠清楚分辨脈象、症狀的陰陽寒熱虛實,做出正確的判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