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6)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6)
1. 㿗疝
上銼散,以水五升,煎洗。
〔潔〕,失笑散,治腎腫。
荊芥穗(一兩),朴硝(二兩)
上為粗末,蘿蔔蔥同煎湯,淋洗。
〔梅〕治卒外腎腫痛,大黃末,醋和塗之,干即易之。
〔焦〕治男子陰腫大如升,核痛,人所不能治者,搗馬鞭草,塗之。男子陰腫大如斗,核痛,人所不能治者,蔓菁根搗,敷之。
運氣㿗疝有一。經云: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丈夫㿗疝,婦人小腹痛。又云:陽明之勝,外發㿗疝者,是燥邪攻肝,氣虛而然。治法當補肝瀉燥金也。(全文見運氣類注。)
〔《素》〕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者,厥陰者辰也,三月陽中之陰,邪在中,故曰㿗疝少腹腫也。所謂㿗癃疝膚脹者,曰陰亦盛,而脈脹不通,故曰㿗癃疝也。(俱脈解篇。)
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,其傳為㿗疝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。王注云:腨㾓,痠痛也。)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刺節言去爪,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。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乃下留於睪,血道不通,日大不休,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,此病滎然有水,不上不下,鈹石所取,形不可匿,常不得蔽,故命曰去爪。帝曰:善。
(刺節真邪篇)
《內經》刺灸㿗疝共四法:
其一即此篇文,所謂鈹石,取睪囊中水液者是也,其法令世人亦多能之。睪丸囊大如斗者,中藏穢液,必有數升,信知此出古法也。(鈹針如刀狀。)
其二取肝。經云:足厥陰之脈,是動則病丈夫㿗疝,婦人小腹腫是也,是於足厥陰肝經,視盛虛熱寒陷下,而施補瀉留疾與灸也。(全文見針灸門十二經條。)
其三取肝之絡。經云:足厥陰之別,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,其別者,徑脛上睪,結於莖。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取之所別是也。是於內踝上五寸貼脛骨後近肉處,蠡溝取之也。(全文見針灸門十五經條。)
其四取足陽明筋。經云:足陽明之筋,聚於陰器上腹。其病轉筋,髀前腫㿉疝腹筋急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是也,是於轉筋痛處,用火針刺之也。
〔桑〕治偏墜。當外腎縫,沿皮針透即消。
〔《集》〕木腎,紅腫如升大,不痛:大敦,三陰交,海底,歸來(在水道下二寸,針入二寸半,灸七壯。)木腎,紅腫陰汗偏墜:闌門(毛際玉莖旁開二寸,針入二寸半。)三陰交
〔《甲》〕㿗疝,大巨及地機、中郄主之。㿗疝,陰暴痛,中封主之。(《千金》云:㿗疝癃暴痛痿厥,身體不仁。)氣癃㿗疝,陰急,股樞腨內廉痛,交信主之。丈夫㿗疝,陰跳痛,引篡中不得溺,腹支脅下榰滿閉癃,陰痿後時泄,四肢不收,實則身疼痛,汗不出,目䀮䀮然無所見,怒欲殺人,暴痛引髕下節,時有熱氣,筋攣膝痛,不可屈伸,狂如新發衄,不食喘呼,小腹痛引噫,足厥痛,湧泉主之。
白話文:
㿗疝
將上好的銼散藥材,用水五升煎煮後,用來清洗患處。
失笑散可以治療腎臟腫大。
荊芥穗一兩、朴硝二兩,將它們研磨成粗末,然後與蘿蔔和蔥一同煎煮成湯,用來淋洗患處。
治療突然發生的外腎(陰囊)腫痛,可以用大黃末,用醋調和後塗抹在患處,乾燥後就更換。
治療男子陰部腫大如升,睪丸疼痛,一般人無法醫治的情況,可以搗爛馬鞭草,敷在患處。若男子陰部腫大如斗,睪丸疼痛,一般人無法醫治的情況,可以搗爛蔓菁根,敷在患處。
根據運氣學說,㿗疝的發生與陽明經有關。書中說,陽明經主管天氣,如果燥氣過盛,男人會得㿗疝,女人會小腹疼痛。又說,陽明經的氣過盛,導致外發㿗疝,這是因為燥邪侵犯肝臟,導致氣虛而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肝氣、瀉燥金。
《素問》中提到,所謂的厥陰經導致㿗疝、婦人少腹腫大,是因為厥陰經對應辰時(三月),是陽氣中的陰氣,邪氣在其中,所以會導致㿗疝、少腹腫大。所謂的㿗癃疝、皮膚脹滿,是因為陰氣過盛,脈絡脹大不通暢,所以叫做㿗癃疝。
三陽經發病,會出現寒熱,向下發展會出現癰腫,以及痿厥、腿肚酸痛等症狀,傳變下去會變成㿗疝。
《靈樞》中提到,黃帝問岐伯,針刺應取關節,而非指甲。岐伯回答說,腰背是身體的大關節,腿腳是人行動的工具,而陰莖是身體中的重要樞紐,是陰精的徵候,也是津液的通道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喜怒無常,津液就會積聚在體內,向下流到睪丸,導致血脈不通,日漸腫大,不能彎腰,行動不便。這種病會積水,水液既不上浮也不下沉,可以用利器刺破放出。由於形狀無法遮掩,所以叫做“去爪”。
《內經》中記載了四種治療㿗疝的方法:
第一種,就是上面說的用利器刺破放出睪丸囊中的積液,這種方法現在很多人也會用。睪丸囊腫大如斗,裡面充滿污穢的液體,肯定有幾升,可見這是一種古老的方法。
第二種,取肝經。書中說,足厥陰肝經發病會導致男子㿗疝、婦人小腹腫大。因此,要觀察足厥陰肝經的盛衰、寒熱、陷下等情況,然後進行補、瀉、留針、或灸法治療。
第三種,取肝經的絡脈。書中說,足厥陰經的別絡叫做蠡溝,在內踝上五寸處,會走向少陽經,它的分支會經過腿脛,到達睪丸,結於陰莖。如果氣逆,就會出現睪丸腫大、突然疝氣,這時要取其別絡來治療。也就是說,要在內踝上五寸、靠近脛骨後側的肌肉處,也就是蠡溝穴取穴。
第四種,取足陽明經的筋。書中說,足陽明經的筋脈會聚集在陰器上腹部。如果發生轉筋、大腿前側腫脹、㿗疝、腹部肌肉痙攣等症狀,就要用燒紅的針進行快速的刺法治療。
治療陰囊偏墜,可以用針沿著外腎縫,沿皮刺透,就能消腫。
木腎(睪丸腫大如木頭般)紅腫如升大,但不疼痛,可以針刺大敦、三陰交、海底、歸來等穴位,並進行艾灸。木腎紅腫,陰囊出汗,陰囊偏墜,可以針刺闌門、三陰交等穴位。
㿗疝,可以針刺大巨、地機、中郄等穴位。㿗疝、陰部突然疼痛,可以針刺中封穴。氣癃導致㿗疝,陰部急痛,大腿內側疼痛,可以針刺交信穴。男子㿗疝,陰部跳痛,牽引到腰部,小便不暢,腹部、脅下脹滿,小便不通,陰莖萎縮,時常遺精,四肢無力,實症則身體疼痛,不出汗,眼睛昏花,煩躁想殺人,突然劇痛牽引到膝蓋下,時有熱感,筋攣、膝蓋疼痛,不能彎曲,像剛發病一樣狂躁,不吃東西,喘息,小腹疼痛牽引到打嗝,腳部厥痛,可以針刺湧泉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