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)
卷之九·陰陽臟腑部 (1)
1. 調攝宜禁
〔《素》〕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為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。(疏五過論)
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(全文見五臟。生氣通天論)
〔《素》〕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。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,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(四氣調神論)
〔丹〕陽有餘陰不足論,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天之陽氣為氣,地之陰氣為血,故氣分常有餘,血分常不足。何以言之?天地為萬物父母。天,大也,為陽,而運於地之外。地,居天之中,為陰,天之大氣舉之。日,實也,亦屬陽,而運於月之外。月,缺也,屬陰,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。
白話文:
【《素》】醫學工作者必須嚴肅專業,心神安定,外表堅韌,才能避免外界幹擾,保持正常狀態。疾病無法撼動他們的信念,否則醫學行為就無法有效執行。
陰陽之道,陰陽平衡才能堅固。如果陰陽不平衡,就像春天沒有秋天,冬天沒有夏天,違反了自然規律。只有調和陰陽,纔是聖賢之道。如果陽氣過旺而不能保持穩定,陰氣就會消散。陰平陽祕,則精神健康;陰陽分離,生命能量就會消逝。
【《素》】在春夏期間應養護陽氣,在秋冬期間應養護陰氣,以此來維護生命的根本。這樣才能與萬物一同成長,如果違反了這一點,就等於摧毀生命的根本,破壞了生命的真正意義。
【丹】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的理論,人類的生命源自天地之間,天的陽氣形成氣,地的陰氣形成血。所以氣的循環通常有餘,血的循環通常不足。為什麼呢?因為天地是萬物的父母。天是大的,代表陽氣,運行於地之外。地處於天的中心,代表陰氣,由天的大量氣體支持。日是實在的,代表陽氣,運行於月之外。月是不完整的,代表陰氣,藉由日的光芒發光。
以上內容主要講述了中醫對於陰陽理論、四季調節以及生命根源的理解。
人身之陰氣,其消長視月之盈缺。故人之生也,男子十六歲而精通,女子十四歲而經行。是有形之後,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,陰氣始成。而後可與陽氣為配,方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。古人必近至三十二十而後嫁娶,可見陰氣之難於成,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。《禮記》注曰:惟五十而後養陰者有以加。
《內經》曰:年四十,陰氣自半,起居衰矣。又曰: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,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。夫以陰氣之成,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,已先虧矣。夫人之情欲無涯,以此難成易虧之陰氣,若之何而可以縱恣也。經曰:陽者天氣也主外,陰者地氣也主內,故陽道實而陰道虛。
白話文:
人類身體的陰氣,其生長與縮減會隨著月亮的圓缺來變化。因此,人類的出生,男性在十六歲時性器官成熟,女性在十四歲時開始經期。在有形體形成後,還需要依靠母乳和食物來滋養,陰氣才會形成。然後才能與陽氣相配合,這樣才能成為健全的人,並有能力成為他人的父母。古人在三十或四十歲左右才結婚,這顯示了陰氣形成的困難以及古人對於陰氣調養的智慧。《禮記》注釋指出,只有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滋養陰氣。
《內經》提到,當人到四十歲時,陰氣開始減半,生活行為會變得衰弱。又提到,男性在六十四歲時,性能力消失;女性在四十九歲時,經期停止。根據陰氣的形成,只能夠支持人三十年的視聽和活動,已經先損失了一部分。人類的情慾是無窮盡的,使用這種難以形成且容易損失的陰氣,該如何放任自己?經典上說,陽氣是天的氣息,主導外部事物;陰氣是地的氣息,主導內部功能,所以陽道充滿活力而陰道則較為虛弱。
又曰:至陰虛,天氣絕。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虛與盛之所在,非吾之過論也。蓋主閉藏者腎也,司疏泄者肝也,二臟皆有相火,而其繫上屬於心。心,君火也,為物所感則易動,心動則相火亦動,動則精自走,相火翕然而起,雖不交會,亦暗流而疏泄矣。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,其旨深矣。
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,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。四月屬巳,五月屬午,為火大旺。火為肺金之夫,火旺則金衰。六月屬未,為土大旺,土為水之夫,土旺則水衰。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,以補助其不足,故《內經》諄諄於資其化源也。古人夏月必獨宿而淡味,兢兢業業,愛護保養金水二臟,正嫌火土之旺爾。
白話文:
古人曾言:當陰虛時,天氣似乎斷絕了;當陽盛時,地氣顯得不足。這些陰虛陽盛的現象並不是我們的錯論,而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。
主掌藏納功能的是腎,負責調節的則是肝,這兩個臟器都有相火,而這些相火都與心相連。心是君火,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變化。當心受到影響開始動搖時,相火也會隨之動搖,動搖後便導致精氣流失,相火會突然發作,即使沒有直接交會,但精氣已經悄悄地流出,並且被疏導排泄了。
因此,聖賢總是教導人們收斂心性、養護心靈,其深遠的意義在於此。
天地間五行交替,形成四季更迭,人類的五臟六腑也應季節而興衰。四月屬巳,五月屬午,這段時間是火氣最旺盛的時候。火代表肺金的配偶,火氣旺盛則肺金相對衰弱。六月屬未,土氣大旺,土代表水的配偶,土氣旺盛則水氣相對衰弱。更何況腎水常常依靠肺金作為母親,補充其不足,所以《內經》中強調要養護其生長的源泉。
古人夏天必定獨宿且飲食清淡,謹慎地保護和養護金水兩大臟器,正是因為擔心火土之氣太旺盛。
《內經》又曰:冬不藏精者,春必病溫。十月屬亥,十一月屬子,正火氣潛伏閉藏,以養其本然之真,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。若於此時恣嗜欲以自戕賊,至春升之際,下無根本,陽氣輕浮,必有溫熱之病。夫夏月火土之旺,冬月火氣之伏,此論一年之虛耳。若上弦前,下弦後,月廓月空,亦為一月之虛。
大風大霧,虹霓飛電,暴寒暴熱,日月薄蝕,憂愁忿怒,驚恐悲哀,醉飽勞倦,謀慮勤動,又皆為一日之虛。若病患初退,瘡痍正作,尤不止於一日之虛而已。今人多有春末夏初,患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,仲景謂春夏劇,秋冬瘥,而脈弦大者,正世俗所謂注夏病也。若犯此四者之虛,似難免此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提到:冬季如果未能保存精氣,春季就必定會生病。十月屬於亥,十一月屬於子,正當火氣潛藏、封存、滋養本質真元的時刻,這為春季生長與躍動打下了基礎。但如果在這個時候放縱自己的慾望,傷害自己,到了春季生長的季節,根基不足,陽氣輕浮,就必定會出現溫熱的疾病。夏季火土旺盛,冬季火氣潛伏,這是論述一年中的虛弱狀態。但如果是在月亮盈缺變化期間,也同樣是個月中的虛弱時期。
大風、大霧、彩虹、飛電、極端的寒冷或熱度、日月遮蔽,以及憂愁、忿怒、驚恐、悲哀、醉酒、飽食、勞累、思慮過度、活動過量,這些都是一日中的虛弱表現。如果疾病剛好恢復,傷口正在癒合,這種虛弱的程度更甚於一天之內。現今許多人在春季末期進入夏季初,經常感到頭痛、腳軟、飲食減少、身體發熱,張仲景認為春季病情嚴重,秋季病情緩和,脈搏強大者,正是人們常說的「注夏病」。如果違反了這些虛弱狀態,似乎難以避免這樣的結果。
夫當壯年,便有老態,仰事俯育,一切隳壞,興言至此,深可驚懼。古人謂不見所欲,使心不亂。夫以溫柔之感於身,聲音之感於耳,顏色馨香之感於目鼻,誰是鐵漢,心不為之動也。唯善攝生者,於此五個月,出居於外。苟值一月之虛,亦宜暫遠帷幕,各宜珍重,保全太和,期無負敬身之教,幸甚。
茹淡論,或問《內經》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又曰:地食人以五味。古者人年五十而食肉,子今年邁七十矣,盡卻鹽醯,豈中道乎,何子之神茂而色澤也。曰:味有出於天賦者,有成於人為者。天之所賦者,若谷菽果菜,自然沖和之味。有養神補陰之功,此《內經》所謂味也。
白話文:
在壯年時期,就已經出現老態,既要照顧上一代,又要養育下一代,所有事情都變得破敗不堪。當我們談到這點時,真的讓人感到驚恐和憂慮。古人認為,如果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,心就不會受到幹擾。然而,即使是溫柔的感受、聲音的影響、顏色與香氣的刺激,又有誰能成為鐵石心腸的人,讓自己的心不受影響呢?唯有懂得調節生活的人,在這五個月期間,會選擇外出居住。即使只有一個月的空閒時間,也應該暫時遠離私密的生活環境,大家都要珍惜這個機會,保持身體的平和,希望能夠不負對自身健康的教導,真是太好了。
對於清淡飲食的討論,有人可能會問,《內經》提到精氣不足時,用味道來補充。同時,古人說人應該食用大地提供的五種味道的食物。過去,人們在五十歲時開始吃肉,現在您已經七十歲了,完全戒掉鹽和醬油,難道不是半途而廢嗎?為什麼您的精神如此旺盛,皮膚也如此光澤呢?回答是:味道可以分為天生帶來的味道和人類自行調製的味道。天生的味道,如穀物、豆類、果實、蔬菜,這些自然的和諧味道,具有養神補陰的功效,這就是《內經》中提到的味道。
人之所為者,皆烹飪調和偏厚之味,有致病伐命之毒,此吾子所疑之味也。今鹽醯之卻,非真茹淡者。夫麥與慄之咸,粳米、山藥之甘,蔥、薤之辛之類皆味也,子以為淡乎?安於沖和之味者,心之收,火之降也。以偏厚之味為安者,欲之縱,火之勝也,何疑之有!《內經》又曰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。
非天賦之味乎?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非人為之味乎?聖人防民之具,於是為備。凡人飢則必食,彼粳米之甘而淡者,土之德也,物之為陰而最補者也。惟可與菜同進,經以菜為充者,恐於飢時頓食或慮過多,因致胃損,故以菜助其充足,取其疏通而易化,此天地生萬物之仁也。《論語》曰:肉雖多不使勝食氣。
白話文:
人類的飲食習慣,往往偏向於調味品的濃烈與豐富,這些調味品裡可能藏有導致疾病與生命危機的毒素,這是您所疑惑的口味。現在的鹽和醋並不是真正的清淡飲食。例如,麥子和粟米的鹹味,山藥的甘味,蔥和蒜的辛味等等,您認為這是清淡的嗎?能適應調和口味的人,通常心神收斂,內火平降。喜好濃烈口味的人,則是慾望放縱,內火旺盛,這有何疑惑呢!《內經》中提到:陰性質的產生,基礎在於五味。
這些口味是天賦的嗎?陰性質的五臟器官,受到五味的傷害。還是說,這些口味是人類自製的?聖人為了防範人民,因此制定了這些規則。一般人飢餓時必然會進食,例如山藥的甘甜且清淡,這是土的特性,屬陰性質,且是最能滋補的物種。它適合與蔬菜一同食用,因為人們常以蔬菜來增補營養,以防在飢餓時過度食用山藥導致胃部損傷,因此利用蔬菜來輔助,讓食物更加豐富,並促進消化,這是天地創造萬物的慈悲之心。《論語》中提到:即使肉再多,也不能超過飲食的分量。
又曰:疏食菜羹。又曰:飯疏食飲水。《傳》曰:賓主終日百拜而酒三行,以避酒禍。此聖人施教之意也。蓋谷與肥鮮同進,厚味得谷為助,其積之也久,寧不助陰火而致毒乎?故服食家在卻谷者則可,不卻谷而服食,未有不被其毒者。《內經》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彼安於厚味者,未之思爾!或又問精不足者補之以味,何不言氣補?曰:味陰也,氣陽也,補精以陰,求其本也,故補之以味。若甘草、白朮、地黃、澤瀉、天門冬、五味子之類,皆味之厚者也。經曰:虛者補之,正此意也。上文謂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。夫為勞倦所傷,則氣虛,故不足。
白話文:
古人曾說過,要吃清淡的食物和蔬菜湯。也有人提議,只吃清淡的食物和喝水。古籍中提到,賓客和主人整日拜訪三次,每拜一次喝一杯酒,這樣做是為了避免醉酒。這是聖人教育人們的方式。食物和豐富的食材一起食用,美味的食物能幫助消化穀物,長期這樣吃下去,難道不會助長陰火,導致中毒嗎?因此,對於那些想要戒食穀物的人來說,這種方法是可以接受的;但如果不戒食穀物而只是服用藥物,很少有人不受其害。《內經》中提到,長期食用會增加體內的氣,這是一種自然的變化,氣的增加會導致早衰。
有些人安於高脂高蛋白的飲食,可能從未思考過這一點。還有人可能會問,如果精氣不足,應該用味道來補充,為什麼不提氣的補充呢?回答是,味道屬陰,氣屬陽,用味道來補充精氣,這是根據基本理論來做的。像是甘草、白朮、地黃、澤瀉、天門冬、五味子等,這些都是味道濃厚的材料。經典中提到,體虛的人需要用氣來補充,這是符合這個原則的。前面提到,如果身體虛弱,需要用溫和的氣來調理。如果因為勞累或疲憊,導致氣力不足,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溫者養也,溫存以養之,使氣自充,氣充則形完矣,故言溫不言補。經曰:勞者溫之,正此意也。彼為《局方》者,不知出此,凡諸虛損證,悉以溫熱佐輔補藥,名之曰溫補,不能求經旨故也。
或曰:《千金方》有房中補益法,可用否?予應之曰:《傳》曰,吉凶悔吝,皆生於動。故人之疾病,亦生於動。其動之極也,病而死矣。人之有生,心為火,居上,腎為水,居下,水能升而火能降,一升一降,無有窮已,故生意存焉。水之體靜,火之體動,動易而靜難,聖人於此未嘗忘言也。
儒者立教曰:正心收心養心,皆所以防此火之動於妄也。醫者立教曰:恬澹虛無,補精養神,亦所以遏此火之動於妄也。蓋相火藏於肝腎陰分,君火不妄動,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,焉有燔灼之虐焰,飛走之狂勢也哉。《易》兌取象於少女,兌,說也,遇少男艮為咸,咸,無心之感也。
白話文:
溫療是為了滋養,以溫和的方式滋養身體,讓氣血自然充足,氣血充足,身體自然強健,因此稱為溫療而非補益。經典中有雲:勞累時應以溫療,正是這個意思。但《局方》這本書的作者可能不瞭解這個原理,對於各種虛弱的症狀,往往用溫熱的方法配合補藥,命名為溫補,這都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經典原義。
有人問:《千金方》中有房中(指房事)的補益方法,可以使用嗎?我回答道:《傳記》中有雲,好事壞事都來自於行動,所以人的疾病也是由行動引發的。當行動達到極限時,就會生病甚至死亡。人之所以能存活,心如火焰,位於上部,腎如水,位於下部,水能夠上升,火能夠下降,一升一降,永不停止,因此生命得以維持。水性靜止,火性活動,活動容易,靜止難以實現,聖人從未忘記這個原則。
儒家建立教導說:正確調節心態,收斂心靈,養護心靈,都是為了防止心靈的非理性行動。醫學界也有相似的教導:恬淡虛無,補充精氣,養護精神,都是為了抑制心靈的非理性行動。蓋因相火藏於肝腎的陰性部位,君火不會輕易行動,相火只有遵守規定、保持位置即可,哪有肆虐的烈焰、狂暴的勢力呢?《易經》中兌卦取象於少女,兌代表喜悅,遇到少男艮卦,形成鹹卦,鹹卦表示無心的感應。
艮,止也,房中之法,有艮止之義也。若艮而不止,徒自戕賊,何補益之有。竊詳《千金》之意,彼壯年貪縱者,此水之體,非向日之靜也。故著房中之法,為補益之助,此可用於質壯心靜,遇敵不動之人也。苟無聖賢之心,神仙之骨,未易為也。女法水,男法火,水能制火,一樂於與,一樂於取,此自然之理也。
若以房中為補,殺人多矣。況中古以下,風俗日婾,資稟日薄,說夢向癡,難矣哉。(婾,它候切。房中補益論)
醇酒冷飲論,醇酒之性大熱,有大毒,清香美味,即適於口,行氣和血,亦宜於體,由是飲者不自覺其過於多也。不思肺屬金,惟畏火,又畏寒,其體脆,其位高,為氣之主,為腎之母,木之夫。酒下咽,膈肺先受之,若是醇酒,理宜冷飲,過於肺,入於胃,然後漸溫,肺先得溫中之寒,可以補氣,一益也。次得寒中之溫,可以養胃,二益也。
白話文:
艮,代表停止,房中術法中有「艮止」的意思。如果只是停止卻不加以節制,只能自我傷害,對身體並無好處。我根據《千金要方》的意圖來理解,對於年輕時放縱的人來說,他們的身體特性已不再是過去那樣平靜了。因此,制定房中術法,用以輔助身體補益,這適合那些身體強壯、心態平靜、面對敵人時不動搖的人。然而,如果缺乏聖賢的智慧和仙人的骨骼,這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事。女性應模仿水,男性應模仿火,水能夠剋制火,一種是樂於付出,另一種是樂於獲取,這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。
若將房中術視為補益的方法,實際上可能會導致許多生命喪失。再加上中古時期以後,社會風氣逐漸放蕩,人們的本質越來越薄弱,想要實現這一切變得十分困難。(婾,讀作「它候切」。房中補益論)
醇酒和冷飲論,醇酒具有強烈的熱性,帶有大毒,但其清醇的香味和美味,讓人不自覺地享受,同時也能調和氣血,對身體也有益處。因此,飲用醇酒的人往往不覺自己飲得過多。不應該忽視肺屬金,它既怕火,也怕寒冷,體質脆弱,位置較高,是氣的主宰,也是腎的母體,而木是它的配偶。醇酒下嚥後,首先會刺激到肺部,如果飲用醇酒,應該選擇冷飲,這樣可以使醇酒過度地進入肺部,再進入胃部,然後慢慢加溫。醇酒在肺部得到溫和的寒氣,可以補充體內的氣,這是第一個好處。接著,醇酒中的寒氣轉化為溫暖,對胃部有滋養作用,這是第二個好處。
冷酒行遲,傳化以漸,不可恣飲,三益也。古人終日百拜,不過三爵,既無酒病,亦無酒禍。今予稽之於《禮經》,則曰飲齊視冬時。飲齊,酒也。視,猶比也。冬時,寒也。參之《內經》則曰:熱因寒用,厥旨深矣。今則不然,不顧受傷,只圖取快,蓋熱飲有三樂存焉。
膈滯通快,喉舌辛美,杯行可多,不知酒性喜升,氣必隨之,痰鬱於上,溺澀於下,肺受賊邪,金體必燥,恣飲寒涼,其熱內郁,肺氣得熱,必大傷耗,其始也病淺,或嘔吐,或自汗,或瘡痍,或鼻皶,或自泄,或心脾痛,尚可發散而去之。若其久也,為病深矣,為消渴,為內疸,為肺痿,為內痔,為鼓脹,為失明,為哮喘,為勞嗽,為癲癇,又為難名之疾,倘非具眼,未易處治,可不謹乎。人言一盞冷酒,須兩盞血乃得行,酒之不可冷飲也明矣。
白話文:
冷酒慢飲,效果漸進,不可過量飲用,這是飲酒的三益之道。古人每日拜訪百次,但不過飲三杯,既無因酒生病,也無因酒招禍。現在我根據《禮記》的說法,認為在冬天飲酒應當適度。"飲齊"指的是酒,"視"在此意為"比照",而"冬時"是指寒冷的季節。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"熱因寒用",其深遠的意義在此。
然而現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,人們不顧飲酒可能帶來的傷害,只追求飲酒的快感。熱酒有三種樂趣存在。
它能幫助消化,讓喉嚨和舌頭感到舒適,飲酒的頻率可以更高。但不知曉的是,酒性喜上升,氣息也會隨之上升。上呼吸道的痰液會積聚,排尿會變得困難,肺部受到邪氣的侵害,金屬般的身體必定乾燥。過量飲用寒涼的酒,其熱量會在體內積累,肺部受熱後必定嚴重耗損。初期病症較輕,可能會出現嘔吐、自汗、皮膚病變、鼻出血、腹瀉、心脾疼痛等症狀,還能通過發散的方式得到緩解。但如果長期如此,病症會越來越嚴重,可能會導致消渴(糖尿病)、內疸(肝臟問題)、肺痿(肺部萎縮)、內痔、腹脹、失明、哮喘、勞咳、癲癇,甚至一些難以命名的疾病。如果沒有專業的診斷和治療能力,處理這些疾病會很困難,所以一定要謹慎。
人們常說,一杯冷酒需要兩杯血液才能運行,這明確地表明瞭冷酒不宜飲用的道理。
此齊東之語也。今參之於經,證之以理,發之為規戒,子尚以為迂耶。
賤體在病年餘,而今秋又得痢者一月,自揆不久,終獲苟安。蓋久病之後,氣血銷損,脂膏消散,當此之時,初感之證已退減,惟諸虛百損在耳。大凡藥雖參耆,亦是毒物。《內經》於「藥」字之下加「毒」字,又加「攻」字,天地間養人性命者惟谷耳。備土之德,得氣中和,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,大補而滲泄,乃可久食而無厭,是大有功於人者,在藥則不然矣。
不肖得安全者,自去秋得病餌藥,至冬節日便不吃藥,惟一味白粥,不吃下飯,雖鹽醬與醯醢,涓滴皆不入口,此等淡味,初亦甚難,自想此證必無他慮,但思己過,收放心,自訟自責,安心待死,既自待死,尚可吃粥,猶有可生之理。由是自解,以死不愈於淡乎。如此乃可打捱得過,此時非淡不可以和此氣血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是中醫學的一個論述,內容如下:
"這是出自東方的說法。現在將它參照經典,用道理來驗證,並將其作為規範和告誡,您還認為它是迂腐的嗎?
我的身體在患病一年多後,今年秋天又得了痢疾一個月,我自己估計不久就會得到安寧。因為長期的疾病後,氣血會受到損失,脂肪也會消散。在此期間,初次感染的症狀已經減退,只剩下各種虛弱和損傷。一般來說,即使藥物中有黃耆,它們也是有毒的。《內經》在「藥」字下面加上了「毒」字,並添加了「攻」字,天地間養生治病的唯有穀物。它具有土的特性,得到氣的中和,因此它的味道清淡甘甜,性質平和,大補且有排泄作用,可以長時間食用而無厭惡,但在藥物上卻不是這樣。
我不幸能保持安全,從去年秋天生病開始服用藥物,到冬節日就不再吃藥,僅僅只有一種白粥,不吃下飯,即使是鹽醬和醃製食品,我也不會入口,這種清淡的食物最初也很難接受,但我自己認為這種病症一定沒有其他顧慮,只是反思自己的過錯,收斂放縱的心態,自我辯護和責備,安心等待死亡。既然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,還可以吃粥,還有存活的可能。由此我解開了自己的心結,以死亡並不能超越清淡。這樣纔能夠捱過這個時候,此時如果不清淡就不能調和這股氣血。"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長期疾病後,通過飲食調整和自我反省,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病情的治療方式。
氣血不和,不足以復此生意。不以死在前操此心,以摧抑其怒與妄想,血氣雖欲復生,不可得也。詳玩來書,此時無病可言矣。曰煩躁,曰喘急,曰氣響,曰腹痛,曰咳嗽,曰大腑溏,曰小腑澀,皆吾兄之所自求者。平時為學,不肯先求己過而克治之,但欲妄得以遂其受用之私心,至於染病之後,又不能歸罪於己,思所以安其親之心,而盡其子職之當然者。方且操欲速之念,以極其怨尤之癡,所以怒火熾矣。
而況稟受急躁,火中又火,加之口味不節,又起陰經之火,至於奄延歲月,陰且受火克,所存者鮮矣。惟有借穀氣以扶持,所以未死。其所以煩躁者,氣隨火升也。喘急者,氣因火鬱而為痰在肺胃也。氣響與痛或嗽痰者,由食成積而愈盛也。大腑溏者,肺因火爍,不行收令,其大腸之門戶不得斂也。
白話文:
氣血失調,不足以恢復生命活動。不以死亡為前提去控制心態,以抑制怒氣與錯誤想法,即使氣血想要恢復生機,也是不可能的。詳細閱讀您的來信,此時已無可言述的疾病了。您提到的煩躁、喘息、氣息粗重、腹痛、咳嗽、大腸溏洩、小腸機能不足等症狀,都是您自己提出的問題。平時學習時,不肯先檢討自己的過錯並加以修正,只希望以錯誤的想法來滿足自己的私慾。染上疾病後,又無法將責任歸咎於自己,考慮如何讓親人安心,盡到做子女的義務。心中充滿急躁的意念,極度怨恨,導致怒氣升騰。
而且,您的性情急躁,內火外燃,加上飲食不節制,又引發陰經的熱氣,長期下來,陰氣被火克,能存活的時間非常有限。只能依靠穀物的氣息來維持,所以還沒有死亡。煩躁的原因是氣隨火上升。喘息急促是因為火氣鬱積在肺和胃,導致痰多。氣息粗重、疼痛或咳嗽痰液,是因為食物積聚成結,情況越發嚴重。大腸溏洩是因為肺受到火熱侵襲,無法控制排便,大腸的門檻無法收斂。
小腑澀者,血因火爍,下焦無血,氣不得降,而滲泄之令不行也。據高懷欲速之心,便欲倚重於藥而掃除之,殊不知此法不可行矣,而此病有必安之理。昔者孟子教滕君,於齊人築薛,以為滕之深計,令其強為善而已矣者心也,蓋他無良策,有以御齊之侵奪,彼齊君者,只亦欺我無君人之德爾。以常人聽孟子之言,非迂闊乎。
孟子之學,出於孔子者也,豈欺滕君哉。兄之症有似乎此,今之議藥為尤難,欲攻則無病邪之實,欲補又無的在之虛,惟有滅欲心,斷絕口味,使內靜外安,陰氣自然以漸而復。某自去冬至節直到今月,不曾用刀圭之藥,今已十月安好矣。久病之後,若欲以藥方摧趲速效,此是揠苗助長者也,無可求之理。
白話文:
"若小腸功能不順暢,可能因為熱力灼傷血液,導致下焦血量不足,使得氣體無法正常下降,並導致尿瀉。如果根據高懷急切的意願,想要依靠藥物迅速解決問題,這實際上是不明智的。然而,這個疾病有其必然穩定的原則。過去,孟子曾指導滕君,在齊國修建薛地,這被認為是為了滕國的長期利益,僅僅鼓勵他做好好事。這是因為當時沒有更好的策略來防止齊國的侵略。齊國的國君只是利用了滕國缺乏領導者的道德。一般人聽到孟子的話,可能會覺得有些迂迴和遠離實際。
孟子的學說源自孔子,他當然不會欺騙滕君。現在你的情況類似於這樣的情況,對於藥物的討論尤其困難。如果你要攻擊,但實際上沒有病症的確證;如果你要補充,卻找不到具體的虛弱點。唯一的方法是消除慾望,停止享受,讓內心平靜,外部安定,陰氣自然會漸漸恢復。從去年冬天到現在的節日,我已經十個月沒有使用任何藥物了,現在已經很安好了。久病後,如果想要通過藥方快速取得效果,這就像是拔苗助長,實在是不可能的。"
《內經》諄諄言之,而後人特未之思爾。(復戴仲積書)
大病不守禁忌論,病而服藥,須守禁忌,孫真人《千金方》言之詳矣。但不詳言所以守禁忌之由,敢陳其約以為規戒。夫胃氣者,清純沖和之氣,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。若謀慮神勞,動作形苦,嗜欲無節,思想不遂,飲食失宜,藥餌違法,皆能致傷。既傷之後,須用調補。
若恬不知怪,而乃恣意犯禁,舊染之證,尚未消退,方生之證,與日俱積,吾見醫藥將日不暇給,而傷敗之胃氣,無復完全之望,去死近矣。(方書云:二人同患痢,一人愈後自恃能食,縱口大嚼而死。一人惡食,能禁口淡味得生。其詳具見後泄下門。)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裡詳細地述說了這些事,只是後人沒有深思過。對於大病,不遵守禁忌,生病後服藥,必須遵守禁忌,孫真人《千金方》裡有詳細的說明。但沒有詳細說明為何要遵守禁忌的原因,這裡敢於概述一些原則作為規範和警戒。
胃氣,是清純、平和的氣息,是人得以生存所依賴的。如果思考過度、精神疲勞,動作形態苦楚,嗜好慾望無度,思想不能實現,飲食不合適,藥物違反法則,都會導致傷害。一旦受傷,就需要調理補養。
如果毫不在意這樣的傷害,反而放任自己違反禁忌,原有的疾病還未痊癒,新的疾病卻隨著時間不斷累積,我見到的醫藥治療將來不及應對,而被傷害的胃氣,再難以恢復完整,離死亡已經很近了。(醫書上說:有兩人同時得了痢疾,其中一人痊癒後自認為可以吃東西,隨意大口咀嚼,結果死亡。另一人厭惡食物,能剋制自己只吃清淡的食物,得以存活。詳細的情況在後面的洩下門裡有記載。)
世俗以肉為補性之物,肉無補性,惟補陽。而今之虛損者,不在於陽而在於陰,以肉補陰,猶緣木而求魚。何者?內性熱,入胃便熱發,熱發便生痰,痰多氣便不降,而諸證作矣。久病後可用作養胃氣,蓋胃氣非陰氣不足以自全,所以淡味為自養之良方,尤當今之急著也。食淡又須安心,使內火不起可也。
養老論,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後,精血俱耗,平居無事,已有熱症,何者?頭昏目眵,肌癢溺數,鼻涕牙落,涎多寐少,足弱耳聵,健忘眩運,腸燥面垢,發脫眼花,坐久兀睡,未風先寒,食則易飢,笑則有淚,但是老境,無不有此。或曰《局方》烏附丹劑,多與老人為宜,豈非以老年氣弱下虛,理宜溫補。
白話文:
現代人普遍認為肉類是滋補的食物,但事實上,肉並非滋補之物,它主要滋補的是陽氣。然而,現代人所處的虛弱狀態,問題不在於陽氣不足,而是陰氣不足,用肉來滋補陰氣,就像是在樹上抓魚一樣,徒勞無功。因為肉類內含熱性,進入胃部會導致熱氣上升,熱氣上升會產生痰,痰多會使氣息不通,引發各種症狀。長期患病後,可以使用肉類滋養胃氣,因為胃氣的滋養必須依靠陰氣,所以清淡的飲食是自我調養的好方法,尤其對於當下的情況來說更是重要。飲食清淡又需保持心平氣和,讓體內的熱氣不升即可。
養老論中提到,人在六十到七十歲之後,由於精氣和血氣都消耗殆盡,即使平時沒有什麼事情,也會出現熱性的症狀,例如頭暈、眼睛分泌物增多、皮膚瘙癢、尿頻、鼻涕不斷、唾液過多、睡眠不足、腳力減弱、聽力下降、記憶力減退、頭暈、腸道乾燥、臉部油膩、頭髮掉落、視力模糊、長時間坐著容易打盹、未經風吹就感寒、吃東西容易餓、大笑時會流淚,這些都是老年的表現,沒有例外。有人說,《局方》中的烏附丹方對老年人來說很適合,這不難理解,因為老年人的氣質較弱,下部虛弱,應該用溫和的方法進行滋補。
今吾子皆以為熱,烏附丹不可施之老人,何耶?予曉之曰:奚止烏附丹劑不可妄用,至於好酒膩肉,濕面肉汁,燒炙煨炒之類,辛辣甜滑,皆在所忌者。或又曰:甘旨養老,經訓具在,為子與婦,甘旨不及,孝道便虧,而吾子之言若是,其將有說以通之乎?願聞其略。予愀然應之曰:正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者。
請詳言之。古者井田之法行,鄉閭之教具,人知禮讓,比屋可封,肉食不及幼壯,五十方才食肉,當時之人,血氣衝和,筋骨堅凝,腸胃清厚,甘旨養老,何由致病。今則不然,幼小食肉,強壯恣饕,比及五十,疾已蜂起,氣耗血竭,筋柔骨痿,腸胃壅閼,涎沫充溢。而況人身之陰,難成易虧,六七十後,陰不足以配陽,孤陽幾欲飛越,因天生胃氣,尚爾留連,又藉水穀之陰羈縻而不走耳。所陳前證,皆是血少。
白話文:
現在你們都認為是熱病,為什麼不可以用烏附丹這種藥來治療老年人呢?我告訴你們,不只是烏附丹這種藥不能胡亂使用,對於那些好吃的酒、肥肉、濕麵、肉汁,以及燒烤、炙烤、煨煮、炒製的食物,還有辛辣、甜滑的食物,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東西。有人可能會說,好吃的東西是為了養老,這是傳統的教誨。如果做子女的和妻子的沒有提供足夠的美味食物,孝順的美德就會有所損失。你們的話是這樣的,那你們有什麼說法來說明這個問題嗎?我希望能聽到你們的簡要解釋。我回答說,這正是所謂的「道不同,不相為謀」的意思。
請詳細說明。古人推行井田制度,村裡的教育設備齊全,人們懂得禮讓,每戶人家都能安居樂業。幼小和壯年的人不食用肉食,到五十歲時才開始吃肉。當時的人們血氣旺盛,筋骨堅硬,腸胃清淨厚實,吃美味的食物對他們來說,很少會引起疾病。現在卻不是這樣,幼小的孩子就開始食用肉食,壯年的人放縱飲食,等到五十歲,疾病已經像蜜蜂一樣湧現。氣血消耗殆盡,筋骨變得柔軟,腸胃阻塞,口水不斷。更不用說,人的陰氣難以形成且容易損失,在六十歲以後,陰氣不足以調節陽氣,孤獨的陽氣幾乎要飄散了。因為天生的胃氣還在,所以還能停留,又因為食物的陰性成分能夠留住它,讓它不那麼迅速流失。我提到的這些症狀,都是因為血液不足。
《內經》曰:腎惡燥。烏附丹劑非燥而何?夫血少之人,若防風、半夏、蒼朮,但是燥劑,且不敢多,況烏附丹劑乎!或者又曰:一部《局方》,悉是溫熱養陽,吾子之言,無乃繆妄乎?予曰:《局方》用燥劑,為劫濕病也,濕得燥則豁然而收。《局方》用暖劑,為劫虛病也,補脾不補腎,脾得暖則易化而食進,下雖暫虛,亦可少回。
《內經》治法,亦許用劫,正是此意。蓋為質厚而病淺者說,此亦儒者用權之意。若以為經常之法,豈不大誤。彼老年之人,質雖厚,此時亦近乎薄,病雖淺,其本亦易以撥,而可用劫藥以取速效乎?若夫形肥者血多,形瘦者血實,間或有可用劫藥者,設或失手,何以收救。吾寧稍遲,計出萬全,豈不美乎!烏附丹劑,其不可輕餌也明矣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提到,腎臟不喜歡乾燥。烏附丹這種藥物如果不是乾燥的嗎?對於血量不足的人來說,防風、半夏、蒼朮等藥物都具有乾燥的特性,我們都不敢使用太多,更不用說烏附丹這樣的藥物了。有人可能會說,《局方》裡的藥物都是溫熱性質,調養陽氣的,你說的難道不是錯亂荒謬嗎?我回答說,《局方》裡使用乾燥的藥物,是為了消除濕邪,濕邪遇到乾燥就會散去。《局方》裡使用溫暖的藥物,是為了消除虛弱的病症,補脾不補腎,脾得到溫暖就容易消化食物,即使短暫的虛弱,也能得到一些改善。
《內經》中的治療方法,也允許使用「劫」法,這正是這個意思。這是針對質地厚重但病情較淺的人來說的,這也是儒家在特殊情況下使用權宜之計的意思。但如果認為這是常規的治療方法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對於年老的人來說,雖然身體厚重,但現在接近於薄弱,病情雖淺,但根基很容易被動搖,能使用「劫」藥來迅速取得效果嗎?如果是體型肥胖的人血量多,體型瘦削的人血量足夠,偶爾有可以使用「劫」藥的情況,如果使用不慎,如何輓救呢?我寧願稍微慢一點,確保萬無一失,這不是更好嗎!烏附丹這種藥物,我們不能輕易服用的道理顯而易見。
至於飲食尤當謹節。夫老人內虛脾弱,陰虧性急,內虛胃熱,則易飢而思食。脾弱難化,則食已而再飽。陰虧難降,則氣鬱而成痰。至於視聽言動,皆成廢懶,百不如意,怒火易熾。雖有孝子順孫,亦是動輒扼腕,況未必孝順乎。所以物性之熱者,炭火製作者,氣之香辣者,味之甘膩者,皆不可食也明矣。
雖然,腸胃堅厚,福氣深壯者,世俗觀之,何妨奉養。縱口固快一時,積久必為災害。由是觀之,多不如少,少不如絕,爽口作疾,厚味臘毒,古人格言,猶在人耳,可不慎歟。或曰:如子之言,殆將絕而不與,於汝安乎?予曰:君子愛人以德,小人愛人以姑息,況施於所尊者哉。惟飲與食,將以養生,不以致疾。
白話文:
關於飲食,更應謹慎節制。老人大都脾虛、陰虛、性急,胃熱,容易感到餓並想吃東西。但脾虛難以消化,所以剛吃完就又會感到餓。陰虛難以降下,氣滯就可能形成痰。此外,視聽言動都變得遲緩無力,事事都不如意,情緒容易激動。即使有孝順的子女孫輩,也會經常感到焦慮和失望,更不用說那些並非真正孝順的人了。因此,對於熱性的食物、製造的炭火、香辣的氣味、甘膩的味道,都是不可食用的明確原則。
然而,腸胃厚實、福氣深厚的老年人,從世俗的角度來看,允許他們享受一些優渥的待遇也未嘗不可。儘管這種行為可能會在一時獲得滿足,但長期下來必定會帶來災害。從這個角度看,少不如多,最好完全戒除。美味的食物會導致疾病,濃厚的味道會像臘月一樣毒害身體,古人智慧的格言還在人們心中,我們怎能不謹慎呢?
有人問:按照您的說法,似乎要完全戒絕飲食,這樣對您自己來說會舒服嗎?我回答:君子愛人以德行,小人才會用姑息的方式去愛護他人,特別是對尊敬的人。飲食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養生,而不是引發疾病。
若以所養轉為所害,恐非君子之所謂孝與敬也。然則如之何則可?曰:好生惡死,好安惡病,人之常情。為子與孫,必先開之以義理,曉之以物性,旁譬曲喻,陳說利害,意誠辭確,一切以敬順行之,又須以身先之,必將有所感悟,而自無捍格之逆矣。若子所謂絕而不與,施於有病之時,尤是孝道。
若無病之時,量酌可否,以時而進,某物不食,以某物代之,何傷於孝敬乎。若夫平居閒話,素無開導誘掖之言,及至飢腸已嗚,饞涎已動,飲食在前,馨香撲鼻,其可禁乎。經曰:以飲食忠養之。忠之一字,恐與此意合,請勿輕易看過。予事老母,固有愧於古者,然母年逾七旬,素多痰飲,至此不作。
白話文:
如果我們的養育方式反而對他們造成了傷害,恐怕這並不符合君子所認為的孝順和尊重。那麼,我們該如何去做呢?首先,要理解人們通常喜歡生命、害怕死亡,喜歡安寧、害怕疾病,這是人類的常態。作為子女,我們必須用道理教育他們,讓他們瞭解事物的本質,從旁邊引導他們,詳細解釋各種好處和壞處,讓自己的心意誠摯,言詞確實,一切都以恭敬順從的方式去實踐,同時也要以身作則。這樣,他們自然會有所感悟,不再抗拒。如果子女認為應該完全禁止某些事物,只在生病時提供其他替代品,這也是孝道的一部分。
在沒有生病的時候,可以根據情況酌情提供,選擇適合的時間進食,不吃某種食物可以用其他食物代替,這對孝順並無妨礙。然而,在日常閒聊中,如果沒有進行過導向和引導,等到肚子咕咕叫,口水開始流動,食物就在眼前,香味撲鼻,還能忍得住嗎?經典中有提到:「以飲食忠養之」。其中的「忠」字,可能與這種思想相吻合,請不要輕易忽略。我侍奉母親,雖然有些愧疚於古人,但母親已經超過七十歲,一直有痰飲的問題,現在不再出現了。
節養有道,自謂有術,只因大便燥結,時以新牛乳豬脂和糜粥中進之,雖得暫時滑利,終是膩物積多,次年夏時,郁為黏痰,發為脅瘡,連月苦楚,為人子者,置身無地,因此苦思而得節養之說,時以小菜和肉煮進之,且不敢多,又間與參、術補胃生血之藥加減,遂得大腑不燥,面色瑩潔,雖瘦弱終是無病,老境得健,職此之由也。
因成一方,用參、術為君,牛膝、芍藥為臣,陳皮、茯苓為佐,春加川芎,夏加五味、黃芩、麥冬,冬加當歸身,倍生薑。一日或一帖,或二帖,候其小水才覺短少,便進此藥,小水之長如舊,即是卻病捷法,直到八十有七,一旦無病而死,顏貌如生。後到東陽,因聞老何安人,性聰敏,七十以後,稍覺不快,便卻粥數日,單服人參湯數帖而止,後九十餘無疾而卒,以其偶同,故筆之,以求是正。
白話文:
養生之道,自有一套方法,只因大腸乾燥,於是時常在粥裡加入新鮮牛乳和豬油,這樣能暫時使大便順暢,但久而久之,膩食堆積,到了第二年夏天,轉化成黏稠的痰液,引發肋部的疹子,持續幾個月的痛苦,作為子女的,無處可去,因此苦思,尋得了養生的方法。現在,會在輕食中加入少量肉類,而且不會過量,並且時常服用黨參、白術補充胃氣,生血之藥,調整用量,這樣大腸不再乾燥,面色光潔,雖然體形消瘦,但身體健康,晚年生活強壯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根據這方法,創立了一個方子,以黨參、白術為主藥,牛膝、芍藥為輔藥,陳皮、茯苓為佐藥,春天加入川芎,夏天加入五味、黃芩、麥冬,冬天加入當歸,加倍生薑。一天或者一帖,或者兩帖,等到小便變少時,再服用此藥,如果小便恢復到以前的長度,那就是治癒疾病的捷徑,一直使用到八十七歲,無病而亡,面容猶如生前。後來到了東陽,聽聞老何安人,性情聰明,七十歲以後,稍微感到不舒服,就喝幾天粥,單獨服用人參湯數帖後,病症消失,之後活到九十多歲,無病而終,因為偶爾有相同的經歷,所以記錄下來,以求得到正確的答案。
〔東垣〕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,《靈》蘭秘典論曰: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凡喜怒忿悲憂思恐懼,皆損元氣。夫陰火之熾盛,由心生凝滯,七情不安故也。心者神之舍,心君不守,化而為火。夫火者七神之賊也,故曰陰火太盛。經營之氣,不能頤善於神,乃脈病也。神無所養,津液不行,不能生血脈也。
人心之神,真氣之別名也,得血則生,血生則脈旺。脈者神之舍,若心生凝滯,七神離形,而脈中惟有火矣。善治斯病者,惟在調和脾胃,使心無凝滯,或生歡欣,或逢喜事,或天氣暄和,居溫和處,或食滋味,或見可欲事,則慧然如無病矣,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。
白話文:
出自東垣的《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》,《靈》蘭祕典論中提到:心是君主的器官,神智從此產生。所有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憂、驚、懼等情緒,都會損傷元氣。陰火的熾盛,是由於心氣凝滯,七情不安所致。心是神靈的棲息地,心君失去統治,便會轉化為火。火是七情的敵人,所以說陰火過盛。營養與神智的氣血運行失常,是脈絡疾病的表現。神智得不到養護,津液無法流通,也就無法生成血液和脈絡。
人心中的神靈,是真氣的別稱,只有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生長,血液充足就能使脈絡強壯。脈絡是神靈的棲息地,如果心氣凝滯,七情離散,脈絡中就只剩下火了。能有效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,就是調和脾胃,讓心氣不再凝滯,或讓人心生歡喜,或遇喜事,或處於溫和的環境,或食用美味的食物,或看到令人愉悅的事情,那麼人就會像沒有病一樣,因為胃部的元氣得以舒展。
脾胃將理法,或方怒不可食,不可大飽大飢。飲食欲相接而溫和,宜穀食多而肉食少,不宜食肉汁,忌寒濕物,令肌肉不生,陽氣潛伏,四肢怠惰之症,疼痛沉重,時當濕雨則泄利,大便後有白膿血痢,或腸澼下血痛,此乃諸陽氣不行陽道之故也。勞則陽氣衰,宜乘車馬遊玩,遇風寒則止。
行住坐臥,各得其宜,不可至疲倦。日晴暖可以溫湯澡浴,勿以熱湯,令汗大出。勿困中飲食,雖飢渴當先臥,至不困乃食,食後少動作。忌博弈勞心,遇夜汗出,宜避賊風。夜半收心靜坐少時,此生髮周身血氣之大要也。夜寢語言,大損元氣,須默默少時,候周身陽氣行,方可言語。
白話文:
脾胃是身體運化食物、消化吸收的中心,因此在調理脾胃時,要注意飲食的規律與方式。首先,情緒不能過於激動,因為情緒的波動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,所以應保持平靜的心態。其次,飲食應適度,既不可過飽也不能過餓,要保持飲食的平衡。飲食應溫和,以谷類食物為主,肉類食物為輔,避免過量食用肉汁,以及冷飲、濕潤的食物,這些都可能導致肌肉萎縮、陽氣沈潛、四肢乏力、疼痛沈重的症狀,特別是在潮濕的天氣下,容易出現腹瀉、白膿血痢或腸道出血等情況。勞累過度會使陽氣耗損,因此在遇到風寒時應減少活動,可選擇乘車馬遊玩。
日常活動如行走、站立、坐臥,都要適當,避免過度疲憊。在晴朗溫暖的日子,可以適當洗澡,但水溫不宜過熱,以免出汗過多。飲食時應避免過度餓著或過度飲食,即使感到饑渴,也應先休息,直到不再感到睏倦再進食,進食後稍作活動。避免過度思考、競技等活動,以免影響睡眠,遇見夜間出汗的情況,應避免受風。晚上睡眠前靜坐片刻,有助於調養全身的血液和氣息。在夜晚睡眠時說話,會大量消耗元氣,應保持沈默,等待全身陽氣流通後再開始說話。
忌浴當風,汗當風,須以手摩汗孔合,方許見風,必無中風中寒之疾。遇卒風暴寒,衣服不能御者,則宜掙努周身之氣以當之,氣弱不能御而受之者死。遠行卒遇疫癘之氣,飲酒者不病,腹中有食者病,空腹者死。白粥、粳米、綠豆、小豆、鹽、豉皆滲利小便,且小便數不可更利,況大瀉陽氣,反行陰道。切禁濕面,如食之覺快,勿禁。
藥中不可服澤瀉、茯苓、豬苓、燈心、琥珀、通草、木通、滑石之類,皆瀉陽道行陰道也。如渴,小便不利,或閉塞不通,則服得利,勿再服。忌大咸,助火邪而瀉腎水真陰。及大辛味,蒜韭、五辣、醋、大料物、官桂、乾薑之類,皆傷元氣。如衣薄而氣短,則添衣,於無風處居處。
白話文:
避免迎風洗澡,出汗後也要避免直接迎風,必須用手按摩汗毛孔,直到完全閉合,才能見風,這樣可以防止風寒入侵導致疾病。如果遇到突然的風暴或寒冷,衣物無法抵擋時,應用力調動全身的氣血來對抗,氣血弱小無法抵擋,就會生病。遠行時突然遭遇瘟疫,喝酒的人不會生病,有食物在腹中的人會生病,空腹的人會死亡。白粥、粳米、綠豆、小豆、鹽、豉都具有促進尿液排出的作用,但過度排尿會損傷陽氣,反而導向陰性通道。絕對禁止食用濕麵,即使食用後感到舒適,也同樣禁止。
在藥物中,不可服用澤瀉、茯苓、豬苓、燈心、琥珀、通草、木通、滑石等類,這些藥物會損傷陽道和導入陰性通道。如果口渴,小便不暢或阻塞,那麼服藥後可以幫助尿液排出,但不要再服用了。忌食過鹹的食物,它們會助長火邪,耗盡腎水的真正陰精。以及過分辛辣的食物,如大蒜、韭菜、五種辣菜、醋、大料等,都會傷害本元之氣。如果衣著單薄而感到呼吸困難,就應該添加衣物,在無風的地方居住。
如氣尚短,則用沸湯一碗,熏其口鼻,即不短也。如衣厚而氣短,則宜減衣,摩汗孔令合,於漫風處居止。如久居高屋,或天寒陰濕所遏,令氣短者,亦如前法熏之。如居周密小室,或大熱而處寒涼,氣短者,則出就風日。凡氣短皆宜食滋味湯飲,令胃調和。或大熱能食而渴,喜寒飲,當從權以飲之,然不可耽嗜。
如冬喜熱飲,亦依時暫飲。夜不安寢,衾厚熱壅故也,當急去之,仍拭汗孔。或薄而寒,即加之,睡自穩也。飢而睡不安,則宜少食。食飽而睡不安,則宜少行坐。遇天氣變更,風寒陰晦,宜預避之。大抵宜溫暖,避風寒,省言語,少勞役為上。若服升浮之藥,先一日將理,次日腹空方服,服畢更宜將理十日,先三日尤甚,不然則反害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覺得呼吸短促,可以喝一碗熱湯,蒸氣會讓你的口鼻舒暢,呼吸就會順利。如果穿的衣服太多導致呼吸困難,應該減少衣物,按摩汗孔使其閉合,並在通風的地方居住。如果長時間住在高樓,或是因為寒冷、潮濕的環境導致呼吸困難,同樣可以用上述方法來舒緩。如果住在密封的小房間,或是在酷熱中處於冷氣環境,感到呼吸困難,應該出去享受風吹。一般來說,呼吸困難的時候,應多吃一些滋潤的食物,讓胃部舒適。如果在酷熱中能吃東西且口渴,喜歡喝涼水,可以酌情飲用,但不要過度沈溺。
冬季喜歡喝熱飲的,也要依照季節適時飲用。晚上睡不好的原因可能是被子太厚導致身體受熱,應該及時去除,並輕輕按摩汗孔。如果環境較冷,可以適當增加衣物,讓睡眠變得穩定。如果餓了但睡不好,可以少吃一些。如果飯後感覺睡不好,可以稍微活動或坐下。遇到天氣變化、風寒陰雨的天氣,應該提前避免。總的來說,保持溫暖,遠離風寒,少說話,少勞累是上策。服用升浮的藥物時,前一天做好準備,隔天空腹再服藥,服藥後還需繼續調理十天,尤其是前三天要特別小心,否則可能會產生反效果。
風從南方來,名曰大弱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心,外在於脈,其氣主為熱。(全文見診歲病經,諸所謂風者,髮屋折木,揚沙起石,開發腠理者也。其從太乙所居之方來者為實風,主生長萬物。其從沖後來者為虛風,主殺害傷人。故聖人謹俟虛風而避之,邪弗能害。今言風從南方來者,夏至為實風,太乙所居之方故也。
冬至為虛風者,以其沖太乙者故也。余方虛風、實風同義。)
風從西南方來,名曰謀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脾,外在於肌,其氣主為弱。(立秋為實風,立春為虛風。)
風從西方來,名曰剛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肺,外在於皮膚,其氣主為燥。(秋分為實風,春分為虛風。)
白話文:
風從南方來,名為大弱風,這種風會影響人體時,內在會影響心臟,外表則影響脈絡,它的氣候特徵主要呈現熱性。
全文出自診歲病經,其中提到的風,指的是掀動屋瓦、摧折樹木、揚起塵沙、飛揚石塊,以及打開皮膚毛孔的強烈風力。來自太乙所在方位的風為實風,主導著萬物的生長。來自沖擊太乙的風為虛風,主要帶來傷害和對人的攻擊。因此聖人謹慎地等待虛風來臨並躲避它,這樣邪風就不能傷害到人了。現在提到風從南方來,這是夏至時的實風,因為這是太乙所在的方位。
冬至時的虛風,由於衝擊太乙,所以形成。其他形式的虛風和實風,在意義上是相同的。
風從西南方來,名為謀風,這種風會影響人體時,內在會影響脾臟,外表則影響肌肉,它的氣候特性主要表現為弱性。
立秋時的風為實風,立春時的風為虛風。
風從西方來,名為剛風,這種風會影響人體時,內在會影響肺部,外表則影響皮膚,它的氣候特性主要表現為乾燥。
秋分時的風為實風,春分時的風為虛風。
風從西北方來,名曰折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小腸,外在於手太陽脈,脈絕則溢,脈閉則結不通,善暴死。(立冬為實風,立夏為虛風。)
風從北方來,名曰大剛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腎,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,其氣主為寒。(冬至為實風,夏至為虛風。)
風從東北方來,名曰凶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大腸,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。(立春為實風,立秋為虛風。)
風從東方來,名曰嬰兒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肝,外在於筋紐,其氣主為身濕。(春分為實風,秋分為虛風。)
風從東南方來,名曰弱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胃,外藏於肌肉,其氣主體重。(夏至為實風,冬至為虛風。)
白話文:
風從西北方來,名為折風,這種風對人的影響會使小腸內有所阻塞,手太陽脈會出現脈搏異常的情況,脈搏斷裂時會有過量出血,脈搏閉塞時則會導致通路不通暢,常常會突然死亡。(立冬為實風,立夏為虛風。)
風從北方來,名為大剛風,這種風對人的影響會使腎臟內有所阻塞,影響到骨頭和肩膀背部的肌肉筋絡,風的氣候特點是寒冷。(冬至為實風,夏至為虛風。)
風從東北方來,名為兇風,這種風對人的影響會使大腸內有所阻塞,影響到兩側的肋骨和腋窩以及四肢關節。(立春為實風,立秋為虛風。)
風從東方來,名為嬰兒風,這種風對人的影響會使肝臟內有所阻塞,影響到筋絡,風的氣候特點是使人身體感到潮濕。(春分為實風,秋分為虛風。)
風從東南方來,名為弱風,這種風對人的影響會使胃部內有所阻塞,影響到肌肉組織,風的氣候特點是使人感到沈重。(夏至為實風,冬至為虛風。)
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,乃能病人。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。
病在肝,禁當風。病在心,禁溫食熱衣。病在脾,禁溫食飽食,濕地濡衣。病在肺,禁寒飲食與衣。病在腎,禁犯淬㶼熱,溫食炙衣。(全文見診病愈劇。宣明五氣篇云:心惡熱,肺惡寒,脾惡濕,腎惡燥,今皆就其所惡而禁之也。淬,音對反。㶼,烏來反,煩熱也。)
〔《靈》〕肝病禁辛,心病禁咸,脾病禁酸,腎病禁甘,肺病禁苦。(五味篇)
〔《素》〕五味所禁: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;是謂五禁,勿令多食。(宣明五氣論)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。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。
白話文:
這些風邪都是從患者虛弱的地方來,能夠使人患病。所以聖人要像躲避箭石一樣,避免風邪侵襲。
如果身體有病在肝,要禁止吹風。如果有病在心,要禁止食用熱的食物和穿著暖和的衣服。如果有病在脾,要禁止食用熱的食物和過飽的食物,並且不要穿著潮濕或沾水的衣服。如果有病在肺,要禁止食用冰冷的食物和穿著冷衣服。如果有病在腎,要禁止接觸熱水、熱物和穿著暖和的衣服。
(完整內容見診病療法。宣明五氣篇提到:心不喜歡熱,肺不喜歡冷,脾不喜歡潮濕,腎不喜歡乾燥,現在我們根據它們各自不喜歡的事物來進行禁忌。淬,音對反,指的是熱水。㶼,音烏來反,是指煩熱。)
〔《靈》〕肝病要避免吃辣,心病要避免吃鹹,脾病要避免吃酸,腎病要避免吃甜,肺病要避免吃苦味的食物。
〔《素》〕五味食物的禁忌:辣味會影響氣的運行,氣病時不要過量食用辣味;鹹味會影響血液的循環,血病時不要過量食用鹹味;苦味會影響骨骼的健康,骨病時不要過量食用苦味;甜味會影響肌肉的成長,肉病時不要過量食用甜味;酸味會影響筋絡的活動,筋病時不要過量食用酸味;這就是五種食物的禁忌,不要過量食用。
肝色為青,適合食用甘味的食物,例如糙米、牛肉、棗子、葵菜都是甘味的。心色為紅,適合食用酸味的食物,例如小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都是酸味的。
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。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。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耎,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耎,四時五臟病,隨五味所宜也。(臟氣法時論,五味之偏者,則為毒藥以攻病邪。
五味之中和者,則為谷果子菜以助益充其精氣也。)
〔仲〕五臟病各有得者愈,五臟病各有所惡,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。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食之,必發熱也。
白話文:
肺部的顏色為白色,適合食用苦味食物,如麥子、羊肉、杏子、薤白等。脾部的顏色為黃色,適合食用鹹味食物,如大豆、豬肉、藜、藿香等。腎部的顏色為黑色,適合食用辛味食物,如黃米、雞肉、桃子、蔥等。辛味能疏散風寒,酸味能收斂,甘味能緩和,苦味能堅固,鹹味能柔軟,有毒的藥物用於攻擊邪氣。五穀是人體的主要營養來源,五果可以輔助,五畜能增強,五菜可以填補。各種食物味道相配合後服用,可以補充和強化體力。這五種食物,各自有其特定的效用,有的可以疏散,有的可以收斂,有的可以緩和,有的可以急進,有的可以堅固,有的可以柔軟,根據四季和五臟的特性,選擇適合的食物。
在五行理論中,如果某種食物對某個器官有益,那麼它就可以幫助恢復該器官的功能;反之,如果某種食物對某個器官有害,那麼它可能會引發該器官的問題。如果病人原本不應該吃的食物,卻突然大量食用,必定會導致發熱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