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8)

1. 診法通論

《脈經》右關脈候脾胃,與經文同)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(右寸脈也。《脈經》右寸脈以候肺大腸)。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(左寸脈也。《脈經》左寸脈以候心小腸)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)

《內經》以寸關尺脈候臟腑者,止於如此,至《難經》始定寸、關、尺為三部,浮、中、沉為九候,至後世但診寸、關、尺之三部,湮晦其足手面之三部,為大失也。

無擇:心部在左手寸口,屬手少陰經,與小腸手太陽經合。肝部在左手關上,屬足厥陰經,與膽足少陽經合。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,屬足少陰經,與膀胱足太陽經合。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,屬手太陰經,與大腸手陽明經合。脾部在右手關上,屬足太陰經,與胃足陽明經合。右腎部在右手尺中,屬手厥陰心包絡,與三焦手少陽經合。

〔《難》〕脈有三部,部有四經,手有太陰、陽明,足有太陽、少陰,為上下部,何謂也?然,手太陰、陽明金也,足太陽、少陰水也,金生水,水流下行而不能上,故在下部也。足厥陰、少陽木也,生手太陽少陰火,火炎上行而不能下,故為上部。手心主少陽火,生足太陰、陽明土,土主中宮,故在中部也。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。(《十八難》)

〔東垣〕兩手攙抄於前,俱仰其手掌,左手居外,右手居里,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相序,而經綸四時之令無差忒矣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。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;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;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;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;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;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,是次列五行相生之理也。

〔《素》〕帝曰:何謂三部?岐伯曰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,部各有三候。三候者,有天,有地,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(王注云:在額兩傍動脈應手是也)。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(王注云:在鼻孔下兩傍近於巨髎之分動脈應手)。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(王注云: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是也)。

中部天,手太陰也(王注云:在掌後寸口中,是謂經渠動脈應手)。中部地,手陽明也(王注云: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,合谷之分動應於手)。中部人,手少陰也(謂掌後銳骨之端,神門之分)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(王注云: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,太衝之分)。下部地,足少陰也(王注云: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,太谿之分,動應於手)。

下部人,足太陰也(王注云: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五里下,箕門之分,沉取動應於手。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,衝陽之分,動應於手是也)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中部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

白話文:

診法通論

《脈經》認為,右手關脈診察脾胃,與經文記載一致。右手寸脈外側診察肺,內側診察胸中(即右寸脈,《脈經》認為右寸脈診察肺和大腸)。左手寸脈外側診察心,內側診察膻中(即左寸脈,《脈經》認為左寸脈診察心和小腸)。脈象診察,前部診察前方臟腑,後部診察後方臟腑。脈象上部反映胸喉部位的情況,下部反映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部位的情況。(出自《脈要精微論》)

《內經》只用寸、關、尺三部脈診察臟腑,直到《難經》才正式將寸、關、尺劃分為三部,並結合浮、中、沉三候,形成九候診法。但後世只注重寸、關、尺三部,忽略了手足面部三部,這是很大的失誤。

一些診脈方法:心部在左手寸口,屬於手少陰經,與小腸手太陽經相合;肝部在左手關上,屬於足厥陰經,與膽足少陽經相合;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,屬於足少陰經,與膀胱足太陽經相合;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,屬於手太陰經,與大腸手陽明經相合;脾部在右手關上,屬於足太陰經,與胃足陽明經相合;右腎部在右手尺中,屬於手厥陰心包絡,與三焦手少陽經相合。

《難經》提到脈有三部,每部有四條經絡:手太陰、陽明屬金,足太陽、少陰屬水,因金生水,水向下流動,故在下部;足厥陰、少陽屬木,生手太陽、少陰屬火,火向上燃燒,故在上部;手心主少陽屬火,生足太陰、陽明屬土,土居中宮,故在中部。這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。(出自《十八難》)

東垣(張仲景)的診脈方法是:雙手向前平伸,掌心向上,左手在外,右手在內,這樣就符合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順序,能準確反映四時之氣。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右手顯明處是君火的位置;君火右側一步是相火;再向右一步是土氣;再一步是金氣;再一步是水氣;再一步是木氣;再一步回到君火,以此順序排列,體現了五行相生的原理。

《素問》中記載:帝問:什麼是三部?岐伯答:有下部、中部、上部,每部有三候,分別是天、地、人。必須指引脈象才能真正診斷。上部天是兩額動脈(王注:在額頭兩側的動脈);上部地是兩頰動脈(王注:在鼻孔下方靠近巨髎穴的動脈);上部人是耳前動脈(王注:在耳前凹陷處的動脈)。中部天是手太陰經(王注:在掌後寸口處,即經渠穴);中部地是手陽明經(王注:在大拇指與食指骨間,即合谷穴分支);中部人是手少陰經(王注:在掌後腕骨末端,即神門穴分支)。下部天是足厥陰經(王注:在足大拇指本節後兩寸凹陷處,即太衝穴分支);下部地是足少陰經(王注:在足內踝後跟骨上的凹陷處,即太溪穴分支);下部人是足太陰經(王注:在足內踝上五寸處,即箕門穴分支,診察胃氣應在足背上,即衝陽穴分支)。因此,下部天診察肝,地診察腎,人診察脾胃之氣;中部天診察肺,地診察胸中之氣,人診察心;上部天診察頭角之氣,地診察口齒之氣,人診察耳目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