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八·陰陽臟腑部 (1)
卷之八·陰陽臟腑部 (1)
1. 穴法上
〔《靈》〕肺出於少商。少商者,手大指端內側也,為井木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少商二穴木也,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韭葉許,手太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以三稜針刺之出血,以瀉諸藏之熱,不宜灸。《甲乙經》云:針入二分,留一呼,灸一壯。
溜於魚際。魚際者,手魚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魚際二穴,火也。在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,手太陰脈之所行也,為滎。針入二分,留三呼,可灸二壯。
注於太淵。太淵,魚後一寸陷者中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太淵二穴,土也。在手掌後陷中,手太陰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針入二分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【《靈》】肺經的經絡起始於少商穴。少商是位於大拇指內側末端的穴位,屬於井穴,相應五行屬木。
【《銅人》】提到:少商穴為木性,在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角約韭葉寬的位置,是手太陰肺經的起始點,屬井穴。使用三稜針刺入出血,用來洩除五臟的熱邪,不適合灸治。《甲乙經》中記載:針刺深度二分,停留一呼吸時間,可以灸治一壯。
肺經的氣流沿著魚際穴流動。魚際是指大拇指根部內側的穴位,屬滎穴,相應五行屬火。
【《銅人》】提到:魚際穴有兩個,為火性,位於大拇指根部後方內側的脈絡中,是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路徑,屬滎穴。針刺深度二分,停留三個呼吸時間,可以灸治二壯。
肺經的氣流最終匯聚於太淵穴。太淵位於魚際穴後面一寸深的凹陷處,屬於輸穴。
【《銅人》】提到:太淵穴有兩個,為土性,位於手掌背後的凹陷處,是手太陰肺經的終點,屬輸穴。針刺深度二分,可以灸治三壯。
行於經渠。經渠,寸口中也,動而不居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經渠二穴,金也。在寸口陷中,手太陰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針入二分,留三呼,禁灸,灸即傷人神。
入於尺澤。尺澤,肘中之動脈也,為合,手太陰經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尺澤二穴,水也。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,手太陰脈之所入,為合。針入二分,可灸五壯。
心出於中衝。中衝,手中指之端也,為井木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中衝二穴,木也。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,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針入一分,留三呼,可灸一壯。
溜於勞宮。勞宮,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,為滎。
白話文:
在經渠穴道進行操作。經渠位於寸口(手腕處)的凹陷中,這個穴位會隨著脈搏跳動但並非固定不變,因此稱為「經」。
根據《銅人》的記載,經渠穴有兩個,屬金元素。它們位於寸口的凹陷中,是手太陰脈的流經點,所以稱為「經」。使用針灸時,應插入二分長,停留三息後取出,避免用艾灸,因為艾灸可能會損傷人的精神。
進入尺澤穴道。尺澤位於肘部中間的動脈位置,為合穴,屬於手太陰經脈的一部分。
《銅人》提到,尺澤穴有兩個,屬水元素。它們位於肘部的約紋上方的動脈中,是手太陰脈的終點,所以稱為「合」。使用針灸時,應插入二分長,可以施灸五壯。
心臟的能量通過中衝穴釋出。中衝位於手指末端,是井穴,屬木元素。
《銅人》提到,中衝有兩個穴道,屬木元素。它們位於手指末端,距離指甲約如韭葉大小的凹陷中,是手厥陰心主脈的發源地,所以稱為「井」。使用針灸時,應插入一分長,停留三息後取出,可以施灸一壯。
在勞宮穴進行調節。勞宮位於手掌中,中指基部的內側間隙,為滎穴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勞宮二穴,火也。在掌中央動脈中心原虛處,屈中指無名指取之,手厥陰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針入三分,留六呼,可灸。
注於大陵。大陵,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大陵二穴,土也。在掌後兩筋間陷中,手厥陰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針入六分,可灸三壯。
行於間使。間使之道,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。有過則至,無過則止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間使二穴,金也。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,手厥陰心包絡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針入三分,可灸五壯。其穴有大絡為限,故入絡過腧,掌後正勞宮後三寸,寸止處是穴。故經曰有過則至,無過則止也。
白話文:
《銅人》中提到:
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動脈中心的虛處,當彎曲中指和無名指時可以找到它,這是手厥陰脈的流動點,也被稱為滎。
大陵穴在手掌後面兩骨之間的凹陷處,這是一個重要的穴位。
《銅人》進一步說明,大陵穴位於手掌後面兩筋間的凹陷中,這是手厥陰脈的注入點,也是一個重要的穴位。
間使穴在手掌後面三寸兩筋間的凹陷中,這是手厥陰心包絡脈的行經點,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穴位。
間使穴被描述為「金」,這可能是指其對應五行理論中的屬性。
對於間使穴,針刺深度為三分,可以灸治三壯。
間使穴有一個大絡為限制,所以進入絡點後,必須停在了輸穴上,這就是為什麼經文說「有過則至,無過則止」。這個限制在掌後正好在勞宮穴後三寸的地方。
入於曲澤。曲澤,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,屈而得之,為合。手少陰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曲澤二穴,水也。在肘內廉下陷中,屈肘得之,心包絡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針入三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手少陰「少」字當作「厥」。
肝出於大敦。大敦者,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,為井木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大敦二穴,木也。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,足厥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針入三分,留六呼,可灸二壯。
溜於行間。行間,足大指間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行間二穴,火也。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,足厥陰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針入六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進入曲澤穴位。曲澤位於肘部內側的彎曲處,按壓有凹陷感,屈肘時可以找到,此穴屬手少陰心經。
《銅人》中提到,曲澤穴是水性,位於肘部內側的凹陷處,屈肘時可以找到,這是心包絡脈進入的點,屬合穴。
進入大敦穴位。大敦位於腳大拇指的末端和三根毛髮之間,是井穴,屬木性。
《銅人》中提到,大敦穴是木性,位於腳大拇指末端距離指甲約如韭葉寬以及三根毛髮之間,這是足厥陰脈的出口,屬井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時間為六個呼吸,可以艾灸兩壯。"少"字應該為"厥"。
進入行間穴位。行間位於腳大拇指之間,是滎穴。
《銅人》中提到,行間穴是火性,位於腳大拇指間動脈靠近手掌的凹陷處,這是足厥陰脈流經的地方,屬滎穴。針刺深度六分,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,可以艾灸三壯。
注於太衝。太衝,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太衝二穴,土也。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或云一寸五分陷中,足厥陰脈之所經也,為腧。針入三分,留十呼,可灸三壯。
行於中封。中封,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,使逆則宛,使和則通,搖足而得之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中封二穴,金也。在足內踝前一寸,仰足而取之陷中,伸足乃得之,足厥陰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四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其穴使足逆仰則穴有宛陷可定,針使手足和,其穴有巷道可通,故曰使逆則宛,和則通也。
入於曲泉。曲泉,輔骨之下,大筋之上也,屈膝而得之,為合。足厥陰也。
白話文:
在太衝穴。太衝位於行間穴上二寸處的凹陷中,是特定的穴位。
「銅人」說:太衝穴有兩個,屬土。在腳大拇指根部後面兩寸(或一寸五分)的凹陷中,是足厥陰脈的流經之地,是特定的穴位。針灸時需插入三分,停留十次呼吸,也可灸三壯。
在中封穴。中封位於內踝前一寸半的凹陷中,使肌肉緊張會感到不適,使肌肉放鬆則能順暢,搖動腳趾即可找到此穴,這是經絡的一部分。
「銅人」說:中封穴有兩個,屬金。在腳內踝前方一寸,需要仰起腳來才能找到凹陷中的此穴,伸展腳趾即可找到它,這是足厥陰脈的流經之地,是經絡的一部分。針灸時需插入四分,停留七次呼吸,也可灸三壯。這個穴位需要讓腳趾反向抬起以找到凹陷,針灸可以讓手腳感到舒適,這就是「使肌肉緊張則感到不適,使肌肉放鬆則能順暢,搖動腳趾即可找到此穴」的意思。
進入曲泉穴。曲泉位於輔骨下、大筋上的地方,彎曲膝蓋即可找到此穴,這是足厥陰的穴位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曲泉二穴,水也。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,屈膝得之,足厥陰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六分,留十呼,可灸三壯。
脾出於隱白。隱白者,足大指之端內側也,為井木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隱白二穴,木也。在足大指端內,去爪甲如韭葉,足太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針入一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溜於大都。大都,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大都二穴,火也。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,足太陰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刺入二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按本節後「後」字當作「前」更詳。
注於太白。太白,腕骨之下也,為腧。
白話文:
《銅人》中提到:
曲泉這兩個穴位,屬水元素。位於膝蓋內部,輔骨下方的大筋與小筋之間的凹陷處,需要在膝蓋彎曲時才能找到,它們是足厥陰脈的終點,被認為是合穴。針刺深度應為六分,停留時間為十個呼吸,可以使用艾灸三次。
脾經出於隱白穴。隱白是指腳拇指末端內側,是井木穴。
《銅人》中指出:
隱白這兩個穴位,屬木元素。在腳拇指末端內側,距離指甲約如韭葉寬度,它是足太陰脈的起始點,被視為井穴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停留時間為三個呼吸,可以使用艾灸三次。
大都這個穴位,屬火元素。在腳拇指根部後方的凹陷處,是足太陰脈流動的地方,被稱為滎穴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停留時間為七個呼吸,可以使用艾灸三次。按說「後」應該寫作「前」,更詳細。
最後,這條脈經流向太白穴。太白位於手腕骨下方,是該脈的終點,也被稱為輸穴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太白二穴,土也。在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中,足太陰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刺入三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行於商丘。商丘,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商丘二穴,金也。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,足太陰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三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入於陰之陵泉。陰之陵泉,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,伸而得之,為合。足太陰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陰陵泉二穴,水也。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,伸足乃得之,足太陰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五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腎出於湧泉。湧泉者,足心也,為井木。
白話文:
《銅人》中提到:
-
太白穴,屬土,位於腳大拇指內側,靠近骨頭的凹陷處,是足太陰脈的終點,被稱為"輸穴"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停留時間為七息,可用艾灸三壯。
-
商丘穴,屬金,位於內踝下方的凹陷處,是足太陰脈的通路,也被認為是"經穴"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停留時間為七息,可用艾灸三壯。
-
難陵泉穴,位於膝蓋下方內側,輔骨下的凹陷處,需要伸直腳才能找到,是足太陰脈的終點,被稱為"合穴"。針刺深度為五分,停留時間為七息,可用艾灸三壯。
-
湧泉穴,位於腳心,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點,也被稱為"井木"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湧泉二穴,一名地衝,在足心陷中,屈足卷指宛宛中,跪取之。少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刺入三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溜於然谷。然谷者,然骨之下者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然谷二穴,火也。一名龍淵,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,足少陰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刺入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,刺之多見血,使人立飢欲食。
注於太谿。太谿,內踝之後,跟骨之上陷中者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太谿二穴,土也。在趺上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,足少陰腎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刺入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凡人病有此脈則生,無則死。
白話文:
《銅人》中提到:
-
灣泉穴與地衝穴,位於腳底中央凹陷處,當彎曲腳趾時可以找到。跪姿取此穴,是少陰脈的出口,類似井口。針刺深度約三分,停留時間為七息,可用艾灸三壯。
-
然谷穴,位於腳踝下方的骨頭位置,是水的代表。又名龍淵,於足內踝前方大骨下凹陷處。這是足少陰脈流經的地方,類似水庫。針刺深度約三分,停留時間為三息,可用艾灸三壯,針刺時會看到血,讓人感到飢餓,想要進食。
-
太溪穴,位於腳踝後方,腳跟上方的凹陷處,是土的代表。在腳踝上方腳跟上的動脈凹陷處,是足少陰腎脈的匯集地點,類似水源。針刺深度約三分,停留時間為七息,可用艾灸三壯。一般來說,如果人體有此脈,則表示生命健康,若無則表示生命危險。
行於復溜。復溜,上內踝二寸,動而不休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復溜二穴,金也,一名伏白,一名昌陽。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,足少陰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三分,留三呼,可灸五壯。
入於陰谷。陰谷,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也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,為合。足少陰經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陰谷二穴,水也。在膝下內輔骨之後,大筋下小筋上,足少陰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三分,可灸三壯。
膀胱出於至陰。至陰者,足小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至陰二穴,金也。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,足太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刺入一分,留五呼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在復溜穴行走。復溜位於內踝骨上方兩寸處,動態不停歇,是經脈的一部分。
《銅人》記載:復溜有兩個穴位,屬金,又稱伏白、昌陽。位於足內踝骨上方兩寸的筋骨凹陷處,是足少陰脈經過的地方,是經脈的一部分。針刺深度三分,停留三息,可以艾灸五壯。
進入陰谷穴。陰谷位於膝蓋下方,內輔骨後面,大筋下面,小筋上面,按壓時會有反應,彎曲膝蓋就能找到此穴,是合穴。屬於足少陰經脈。
《銅人》記載:陰谷有兩個穴位,屬水。位於膝蓋下方內輔骨後面,大筋下面小筋上面,是足少陰脈進入的地方,是合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可以艾灸三壯。
膀胱從至陰穴出發。至陰位於腳小拇指的末端,是井穴,屬金。
《銅人》記載:至陰有兩個穴位,屬金。在腳小拇指外側距離指甲如韭葉寬度處,是足太陰脈出發的地方,是井穴。針刺深度一分,停留五息,可以艾灸三壯。
溜於通谷。通谷,本節之前外側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通谷二穴,水也。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,足太陽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刺入二分,留五呼,可灸三壯。
注於束骨。束骨,本節之後陷者中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束骨二穴,木也。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,足太陽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刺入三分。留五呼,可灸三壯。
過於京骨。京骨,足外側大骨之下,為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京骨二穴,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,按而得之,足太陽脈之所過也,為原。刺入三分,留七呼,可灸七壯。
行於崑崙。崑崙,在外踝之後,跟骨之上,為經。
白話文:
在這裡,描述了三個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,分別是「通谷」、「束骨」和「京骨」,以及一個經脈「崑崙」。
-
通谷: 這個穴位位於腳小趾外側,足太陽脈流經的地方,有收斂(滎)的作用。針刺深度為二分(約0.6釐米),停留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進行三次艾炙。
-
束骨: 這個穴位位於腳小趾外側,足太陽脈匯集的地方,具有輸送(腧)的功能。針刺深度為三分(約0.9釐米)。
-
京骨: 此穴位位於腳外側大骨下方,紅色和白色肉的交界處,是足太陽脈經過的點,被認為是原穴。針刺深度為三分(約0.9釐米),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進行七次艾炙。
-
崑崙: 此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,在腳踝後方,跟骨上方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崑崙二穴,火也。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,足太陽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五分,留十呼,可灸五壯。
入於委中。委中,在膕中央,為合,委而取之。足太陽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委中二穴,土也。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陷中,足太陽脈之所入也;為合。刺入五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膽出於竅陰。竅陰者,足小指次指之中也,為井金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竅陰二穴,金也。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,足少陽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刺入一分。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溜於俠谿。俠谿,足小指次指之間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俠谿二穴,水也。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間本節前陷中,足少陽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刺入二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《銅人》中提到:
-
崑崙穴:這是一個火穴,位於腳外踝後方,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也是足太陽脈經過的地方,屬於經穴。針刺深度為五分(約0.2寸),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,可以使用艾灸三次強度。
-
委中穴:這個穴位位於膝蓋中央,是合穴,即合於其他穴位以治療疾病。它也是足太陽脈的一部分。
-
竅陰穴:這是金屬質地的穴位,位於腳小指和第二指之間的中間位置,是井穴,即五行中的金。
-
竅陰穴:這個穴位是金屬質地的,位於腳小指和第二指的末端,距離指甲約如韭葉寬,是足少陽脈的出口,作為井穴。針刺深度為一分(約0.04寸),留針時間為三個呼吸,可以使用艾灸三次強度。
-
俠谿穴:這是一個水質地的穴位,位於腳小指和第二指之間的骨縫前的凹陷處,是足少陽脈的流動點,作為滎穴。針刺深度為二分(約0.08寸),留針時間為三個呼吸,可以使用艾灸三次強度。
注於臨泣。臨泣,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臨泣二穴,木也。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,去俠谿一寸五分,足少陽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刺入二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過於丘墟。丘墟,外踝之前,下陷者中也,為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丘墟二穴,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,去臨泣三寸,足少陽脈之所過也,為原。刺入五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行於陽輔。陽輔,外踝之上,輔骨之前,及絕骨之端也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陽輔二穴,火也。在足之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、絕骨端三分,去丘墟七寸,足少陽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五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在臨泣穴。臨泣是從腳趾第二和第三根間的凹陷處向上移動一寸半的位置,這是輸穴。
《銅人》提到:臨泣有兩個穴位,屬於木元素。它們位於腳的小拇指和第二拇指之間的凹陷處,距離旁邊的俠溪穴一寸五分,是足少陽脈的終點,因此被稱為輸穴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保持三個呼吸的時間,可用艾灸三壯。
經過丘墟穴。丘墟是腳踝前方的凹陷處,這是原穴。
《銅人》提到:丘墟也有兩個穴位,位於腳外踝下,即前面的凹陷處,距離臨泣穴三寸,是足少陽脈經過的地方,因此被稱為原穴。針刺深度為五分,保持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用艾灸三壯。
沿著陽輔行走。陽輔是在腳踝上方,輔骨之前的點,以及絕骨的盡頭,這是經穴。
《銅人》提到:陽輔有兩個穴位,屬於火元素。它們位於腳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、絕骨端三分處,距離丘墟七寸,是足少陽脈行經的地方,因此被稱為經穴。針刺深度為五分,保持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用艾灸三壯。
入於陽之陵泉。陽之陵泉,在膝外陷者中也,為合,伸而得之。足少陽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陽陵泉二穴,土也。在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,足少陽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六分,留十呼,可灸七壯至四十九壯。
胃出於厲兌。厲兌者,足大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厲兌二穴,金也。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,足陽明胃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刺入一分,留一呼,可灸一壯。
溜於內庭。內庭,次指外間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內庭二穴,水也。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,足陽明胃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刺入三分,留十呼,可灸二壯。
白話文:
進入陽陵泉穴,陽陵泉穴位於膝蓋外側凹陷處,是合穴,需在伸直腿時找到。這是足少陽經的穴位。
《銅人》記載:陽陵泉有兩個穴位,屬土。位於膝蓋下方一寸、腓骨外緣的凹陷處,是足少陽脈的終點,即合穴。針刺深度六分,留針十息,可灸七壯至四十九壯。
胃經從厲兌穴開始,厲兌穴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連接的末端,屬井金。
《銅人》記載:厲兌有兩個穴位,屬金。位於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連接的末端,距離指甲約韭葉寬,是足陽明胃脈的出口,即井穴。針刺深度一分,留針一息,可灸一壯。
內庭穴位於第二趾外側的凹陷處,屬滎。
《銅人》記載:內庭有兩個穴位,屬水。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,是足陽明胃脈的流經點,即滎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十息,可灸二壯。
注於陷谷。陷谷者,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陷谷二穴,木也。在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陷中,去內庭二寸,足陽明胃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刺入五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過於衝陽。衝陽,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,為原。搖足而得之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衝陽二穴,一名會原,在足跗上五寸,去陷谷各三寸骨間動脈,足陽明脈之所過也,為原。刺入三分,留十呼,可灸三壯。
行於解谿。解谿,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解谿二穴,土也。在膝下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,足陽明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五分,留五呼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在陷谷穴進行按壓。陷谷是指在中指內側兩指之間,向上移動兩釐米處的凹陷點,這是穴位。
《銅人》說:陷谷有兩個穴位,屬木元素。在腳的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的根部後面的凹陷處,距離內庭兩釐米,是足陽明胃脈的注入點,這是穴位。針刺深度為五毫米,保持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次。
超過衝陽穴。衝陽位於腳踝上方五釐米的凹陷處,這是原始點。
《銅人》說:衝陽有兩個穴位,又名會原,在腳踝上方五釐米,距離陷谷各三釐米骨間的動脈,是足陽明脈通過的地方,這是原始點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保持十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次。
在解谿進行循行。解谿在衝陽上方一釐米半的凹陷處,這是經絡點。
《銅人》說:解谿有兩個穴位,屬土元素。在膝蓋下方衝陽後面一釐米半,手腕上的凹陷處,是足陽明脈經過的地方,這是經絡點。針刺深度為五毫米,保持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次。
入於下陵。下陵,膝下三寸,䯒骨外廉三里也,為合。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,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。大腸屬上,小腸屬下,足陽明胃脈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三里二穴,土也。在膝下三寸䯒外廉,足陽明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一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《素問》在膝下三寸陷中,外廉兩間肉分間。《甲乙》云:巨虛上廉,足陽明與大腸合在三里下三寸,刺入三分,灸三壯。巨虛下廉,足陽明與小腸合。在上廉下三寸,刺入三分,可灸三壯。按足陽明胃也,大腸、小腸皆屬於胃,是足陽明也。
三焦者,上合手少陽,出於關衝。關衝者,小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
白話文:
進入下陵。下陵是指膝蓋下方三寸的位置,也就是三里穴的外側,這是經絡的會合點。再往下三寸是巨虛上廉,再往下三寸是巨虛下廉。
大腸的功能在上,小腸的功能在下,這都是足陽明胃脈的作用範圍。
「銅人」提到,三里穴有兩個,都屬土性,位於膝蓋下方三寸,三里穴是足陽明脈進入的地方,這是經絡的會合點。針刺時需深入一分,停留七息,可用艾灸三壯。
「素問」則指出,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的凹陷處,外側兩側肌肉之間。
「甲乙」則說明,巨虛上廉在三里穴下方三寸,是足陽明和大腸的結合點,針刺需深入三分,可用艾灸三壯。巨虛下廉是足陽明和小腸的結合點,在上廉下方三寸,針刺需深入三分,可用艾灸三壯。
足陽明就是胃的經絡,大腸和小腸都和胃有關聯,所以是足陽明的一部分。
三焦向上與手少陽相接,從關衝穴開始。關衝穴位於小指和次指之間的端點,是井穴,具有金屬特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關衝二穴,金也。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,手少陽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刺入一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溜於液門。液門,小指次指之間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液門二穴,水也。在手小指次指陷中,握拳取之,手少陽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刺入三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注於中渚。中渚,本節之後陷者中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中渚二穴,木也。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,液門下一寸,手少陽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刺入二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過於陽池。陽池,在腕上陷者之中也,為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陽池二穴,一名別陽。在手表腕上陷中,手少陽脈之所過也,為原。刺入二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《銅人》中提到:
關衝和二穴,屬於金屬類,位於手部小指與無名指交界處,指甲與皮膚交界處形狀像韭菜葉,是手少陽脈的出口,稱為井穴。針刺深度約一分,留置時間三息,可以艾灸三次。
接著到液門穴,位於手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,稱為滎。
《銅人》又提到:
液門和二穴,屬於水類,位於手部小指與無名指交界處的凹陷中,握拳時容易找到,是手少陽脈的流動點,稱為滎。針刺深度約三分,留置時間三息,可以艾灸三次。
再來是中渚穴,位於手部小指與無名指交界處後面的凹陷中,稱為腧。
《銅人》又提到:
中渚和二穴,屬於木類,位於手部小指與無名指交界處後面的凹陷中,液門下的一寸距離,是手少陽脈的注入點,稱為腧。針刺深度約二分,留置時間三息,可以艾灸三次。
然後是陽池穴,位於手腕上凹陷的中間,稱為原。
《銅人》又提到:
陽池和二穴,又名別陽,位於手腕外側的凹陷中,是手少陽脈的通過點,稱為原。針刺深度約二分,留置時間三息,可以艾灸三次。
行於支溝。支溝,上腕三寸,兩骨之間陷者中也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支溝二穴,火也。在腕後三寸,兩骨之間陷中,手少陽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二分,留七呼,可灸二七壯。
入於天井。天井,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,為合。屈肘乃得之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天井二穴,土也。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,兩筋間陷中,屈肘取之。手少陽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一寸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三焦下腧,在於足大指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,名曰委陽。足太陽絡也,手少陽經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委陽,在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,承扶下六寸,此足太陽之別絡。刺入七分,留五呼,灸三壯,屈身而得之。詳《銅人》云:委陽在承扶下六寸,以今經文考之,當云一尺六寸。謹按經文論委陽,在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。
白話文:
在支溝穴進行操作。支溝位於手腕上方三寸處,兩骨之間的凹陷位置,是經絡的通路。
根據《銅人》的描述,支溝有兩個穴位,屬火行。在手腕後方三寸,兩骨之間的凹陷位置,是手少陽脈的運行途徑,是經絡的一部分。針刺時需深入二分,保持七息的時間,可以艾灸二十七壯。
進入天井穴。天井位於肘部外側大骨的凹陷位置,是合穴。只有彎曲肘部才能找到這個穴位。
《銅人》提到,天井也有兩個穴位,屬土行。在肘部外側大骨後方,肘上一寸處,兩筋之間的凹陷位置,彎曲肘部即可找到。手少陽脈的終點,是合穴。針刺深度為一寸,保持七息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三焦下腧位於腳大拇指前,少陽脈後面,出於膕中外側,稱為委陽。它是足太陽脈和手少陽經的交匯點。
《銅人》進一步說明,委陽位於足太陽脈前,少陽脈後,出於膕中外側兩筋之間,距離承扶穴下六寸。這是足太陽脈的別絡。針刺深度為七分,保持五息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需要彎曲身體才能找到委陽穴。詳細來看,《銅人》提到委陽在承扶穴下六寸,但根據經文,應該是距離六寸。請按照經文進行查證,委陽位於足太陽脈前,少陽脈後,出於膕中外側。
又按經文取合穴法,取委陽者屈伸而索之,取陽陵泉者正豎膝與之齊,下至委陽之前取之,是知委者曲也。委中即兩膕之中央,委陽即曲䐐之陽分,約文之盡處,兩筋間是。推其分野,正當太陽少陽之間,內外廉之界,故曰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膕中外廉也。其穴正在約文盡處,兩筋之間,屈伸而得之,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。
只正膝與之齊,陽陵泉正對其穴,故曰取陽陵泉者,下至委陽之前取之也。又考諸尺寸則承扶下至其穴,正得一尺六寸,故愚斷然謂《甲乙》脫去「一尺」二字,無疑也。
三焦者,足少陽太陽之所將,太陽之別也。上踝五寸,別入貫腨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。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遺溺則補之,閉癃則瀉之。
白話文:
根據經文所述的合穴取法,取委陽穴的方式是先彎曲膝蓋,然後在膝蓋的曲線處尋找。取陽陵泉穴的方法是將膝蓋正直,讓陽陵泉穴正好對應在膝蓋的位置,從委陽穴往下到陽陵泉穴的距離正好是委陽穴的「委」指的是彎曲,委中穴位於雙膕的中央,委陽穴則是位於彎曲部分的陽面,是經文的終點位置,在兩筋之間。如果要探討這個穴位的範圍,它正好位於太陽穴和少陽穴之間,以及內外側邊緣的交界處,因此稱為太陽之前、少陽之後的膕中外側。這個穴位正好位於經文的終點,兩筋之間,通過彎曲可以找到它,所以取穴方法稱為「屈伸索之」。
另外,根據尺寸測量,從承扶穴到這個穴位正好是十六寸,所以我斷定《甲乙》中可能漏掉了「一尺」兩個字,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。
三焦是足少陽和太陽的共同路徑,也是太陽的分支。它上行到踝部五寸的地方,然後分岔進入腸胃,再從委陽穴出來,與太陽經脈並行,進入膀胱,繞過下焦。實症時會出現小便不通(閉癃)的情況,虛症時則會出現尿失禁(遺溺)。對於遺溺的情況,需要進行補救治療;對於閉癃的情況,則需要進行洩除治療。
手太陽小腸,上合於手太陽,出於少澤。少澤,小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少澤二穴,金也。在手小指之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,手太陽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刺入一分,留二呼,可灸一壯。
溜於前谷。前谷,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,前谷二穴,水也。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,手太陽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刺入一分,留三呼,可灸一壯。
注於後溪。後谿者,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後谿二穴,木也。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,手太陽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刺入二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路線如下:
-
少澤穴:位於小指的末端,是小腸經的井穴,屬金性。用針刺時需刺入一分,保留兩息的時間,可以灸治一壯。
-
前谷穴:在手部外側,腕骨的前側凹陷處,是小腸經的滎穴,屬水性。用針刺時需刺入一分,保留三息的時間,可以灸治一壯。
-
後溪穴:在手外側,腕骨後方的凹陷處,是小腸經的腧穴,屬木性。用針刺時需刺入二分,保留三息的時間,可以灸治三壯。
過於腕骨。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,為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腕骨二穴,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,手太陽脈之所過也,為原。刺入一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行於陽谷。陽谷,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陽谷二穴,火也。在手外側脘中銳骨下陷中,手太陽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二分,留二呼,可灸二壯。
入於小海。小海,在肘內大骨之外,去端半寸陷者中也,伸臂而得之,為合。手太陽經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小海二穴,土也。在肘內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,屈手向頭取之,手太陽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二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關於中醫穴位的描述如下:
-
腕骨穴:位於手腕外側,腕骨前方,是原穴。按照《銅人》的描述,此穴位於手腕外側,手腕骨下方的凹陷處,為手太陽脈經過的地方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停留三息,可以艾灸三壯。
-
陽谷穴:位於尖銳骨的下方,有凹陷的部位。是經穴。《銅人》提到,陽谷穴在手腕外側,尖銳骨下方的凹陷處,為手太陽脈經過的地方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停留二息,可以艾灸二壯。
-
小海穴:在肘部內側,大骨外側,距離肘端半寸的凹陷處,伸直手臂就能找到,是合穴。這是手太陽經的穴位。《銅人》指出,小海穴在肘部內側大骨外側,肘端五分的凹陷處,彎曲手臂向頭部方向找到它,為手太陽脈進入的地方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停留七息,可以艾灸三壯。
大腸上合手陽明,出於商陽。商陽,大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商陽二穴,金也。一名絕陽。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,手陽明脈之所出也,為井。刺入一分,留一呼,可灸三壯。
溜於本節之前二間,為滎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二間二穴,水也。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,手陽明脈之所溜也,為滎。針入三分,留九呼,可灸三壯。
注於本節之後三間,為腧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三間二穴,火也。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,手陽明脈之所注也,為腧。針入三分,留三呼,可灸三壯。
過於合谷。合谷,在大指岐骨之間,為原。
白話文:
大腸的經絡與手陽明的經絡相接,起始於商陽穴。商陽穴位於大拇指和第二拇指的末端,是井穴,屬金性。
根據《銅人》的說法,商陽穴有兩個,都是金屬屬性。另一個名稱為絕陽。在手的大拇指和第二拇指的內側,距離指甲像韭菜葉一樣的位置,這是手陽明脈的出發點,因此被稱為井穴。針灸時需要插入一分,保持呼吸一次,可以灸三壯。
流經本節之前的二間穴,稱為滎。
根據《銅人》的說法,二間穴有兩個,屬水性。在手的大拇指和第二拇指的本節前的內側,凹陷中,這是手陽明脈的流經點,因此被稱為滎。針灸時需要插入三分,保持呼吸九次,可以灸三壯。
注入本節之後的三間穴,稱為腧。
根據《銅人》的說法,三間穴有兩個,屬火性。在手的大拇指和第二拇指的本節後的內側,凹陷中,這是手陽明脈的注入點,因此被稱為腧。針灸時需要插入三分,保持呼吸三次,可以灸三壯。
經過合谷穴。合谷穴位於大拇指和第二拇指之間的骨頭交界處,是原穴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合谷二穴,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,手陽明脈之所過也,為原。刺入三分,留六呼,可灸三壯。
行於陽谿。陽谿,在兩筋間陷者中也,為經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陽谿二穴,火也,一名中魁。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,手陽明脈之所行也,為經。刺入三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入於曲池,在肘外輔骨陷者中也,屈臂而得之,為合。手陽明也。
〔《銅人》〕云:曲池二穴,土也。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,手陽明脈之所入也,為合。刺入五分,留七呼,可灸三壯。
是謂五臟六腑之腧,五五二十五腧,六六三十六腧也。六腑皆出足之三陽,上合於手者也。(以上並出本輸篇)
白話文:
《銅人》中提到:
合谷穴位於手的大拇指與第二指之間的骨頭間隙,這是手陽明脈的經過地點,被認為是原穴。針刺深度約三分,保持時間約六口呼吸,可以灸治三次。
行於陽溪穴,陽溪位於兩根筋之間的凹陷處,是經穴。
《銅人》提到,陽溪穴屬火,又名中魁。在手腕上方,兩根筋之間的凹陷處,這是手陽明脈的經過地點,是經穴。針刺深度約三分,保持時間約七口呼吸,可以灸治三次。
進入曲池穴,在肘部外側,輔骨的凹陷處,屈曲手臂就可以找到它,這是合穴,屬於手陽明脈。
《銅人》提到,曲池穴屬土。在肘部外側輔骨,屈曲肘部的凹陷處,這是手陽明脈的進入點,是合穴。針刺深度約五分,保持時間約七口呼吸,可以灸治三次。
這就是五臟六腑的穴位,共計二十五個原穴和三十六個經穴。六腑的穴位都出現在足部的三陽脈上,與手部的脈相應合。
(以上摘自輸篇)
上五臟腧二十五穴,六腑腧三十六穴,並巨虛上下廉共六十四腧,實切要之穴也。凡五臟六腑有病,皆此六十四穴主之。其大淵、大陵、太衝、太白、太谿,為五臟之原。其三里、巨虛上下廉、委中、委陽、陽陵泉,為六腑之合,又切要中之切要,而醫所最當先者也。六腑之合,謂胃合於三里,大腸合於巨虛上廉,小腸合於巨虛下廉,此三腑皆出足之陽明也。三焦合於委陽,膀胱合於委中,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陽也。
膽合於陽陵泉,此一腑出足之少陽也。六腑有疾,皆取此六腧,故後於其尾結之曰:六腑皆出足之三陽而表章之也。今效竇漢卿傍通十二經孔穴圖,而後折衷之於經,開如左方。
白話文:
上五臟(心肺脾腎肝)的穴位有二十五個,六腑(胃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)的穴位有三十六個,再加上大虛上下廉的六十四個穴位,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穴位。若五臟六腑出現疾病,這六十四個穴位都能對應治療。其中,大淵、大陵、太衝、太白、太溪是五臟的原穴。而三里、大虛上下廉、委中、委陽、陽陵泉是六腑的合穴,更是其中最重要的穴位,醫學界通常最先使用這些穴位。六腑的合穴指的是:胃在三里合穴,大腸在大虛上廉合穴,小腸在大虛下廉合穴,這三個腑都在腳的陽明脈;三焦在委陽合穴,膀胱在委中合穴,這兩個腑都在腳的太陽脈。膽在陽陵泉合穴,這個腑在腳的少陽脈。如果六腑有疾病,通常會選用這六個穴位來治療,因此有後面提到:六腑都從腳的三陽部位表現出來。現在根據效竇漢卿旁通十二經孔穴圖,再折衷於經脈理論,展開瞭如左邊所示的穴位圖。
〔肺〕〔心〕〔肝〕〔脾〕〔腎〕
井木,少商,中衝,大敦,隱白,湧泉
滎火,魚際,勞宮,行間,大都,然谷
俞土,太淵,大陵,太衝,太白,太谿
經金,經渠,間使,中封,商丘,復溜
合水,尺澤,曲澤,曲泉,陰陵泉,陰谷
〔大腸〕〔小腸〕〔膽〕〔胃〕〔膀胱〕〔三焦〕
井金,商陽,少澤,竅陰,厲兌,至陰,關衝
滎水,二間,前谷,俠谿,內庭,通谷,液門
腧木,三間,後谿,臨泣,陷谷,束骨,中渚
原,合谷,腕骨,丘墟,衝陽,京骨,陽池
經火,陽谿,陽谷,陽輔,解谿,崑崙,支溝
合土(曲池、巨虛上廉,小海、巨虛,下廉),陽陵泉,三里,委中(天井、委陽)
白話文:
「肺」、「心」、「肝」、「脾」、「腎」 「井木」、「少商」、「中衝」、「大敦」、「隱白」、「湧泉」 「滎火」、「魚際」、「勞宮」、「行間」、「大都」、「然谷」 「俞土」、「太淵」、「大陵」、「太衝」、「太白」、「太谿」 「經金」、「經渠」、「間使」、「中封」、「商丘」、「復溜」 「合水」、「尺澤」、「曲澤」、「曲泉」、「陰陵泉」、「陰谷」 「大腸」、「小腸」、「膽」、「胃」、「膀胱」、「三焦」 「井金」、「商陽」、「少澤」、「竅陰」、「厲兌」、「至陰」、「關衝」 「滎水」、「二間」、「前谷」、「俠谿」、「內庭」、「通谷」、「液門」 「腧木」、「三間」、「後谿」、「臨泣」、「陷谷」、「束骨」、「中渚」 「原」、「合谷」、「腕骨」、「丘墟」、「衝陽」、「京骨」、「陽池」 「經火」、「陽谿」、「陽谷」、「陽輔」、「解谿」、「崑崙」、「支溝」 「合土」(包括「曲池」、「巨虛上廉」、「小海」、「巨虛」、「下廉」)、「陽陵泉」、「三里」、「委中」(包括「天井」、「委陽」)
這部分是中醫學裡經絡系統的穴位名稱。每個穴位對應著身體的某個部位或機能,通常用來進行針灸、按摩等治療方式。例如「少商」穴位於手指尖端,常被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;「大腸」穴則與消化系統相連,用於調節腸胃功能等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。岐伯曰:五臟五腧,五五二十五腧,六腑六腧,六六三十六腧。經脈十二,絡脈十五。凡二十七,氣以上下,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腧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,皆在五腧也。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
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,非筋肉皮骨也。(九針十二原)
〔《難》〕十變又言陰井木,陽井金,陰滎火,陽滎水,陰腧土,陽腧木,陰經金,陽經火,陰合水,陽合土。陰陽皆不同,其意何也?然,是剛柔之事也。陰井乙木,陽井庚金。陽井庚,庚者乙之剛也。陰井乙,乙者庚之柔也。乙為木,故言陰井木也。庚為金,故言陽井金也。
白話文:
《靈》篇中,黃帝問道:「我想知道五臟和六腑的出口位置。」 岐伯回答:「五臟有五個輸穴,共有二十五個輸穴;六腑有六個輸穴,共有三十六個輸穴。經脈有十二條,絡脈有十五條。總共二十七個輸穴,這些輸穴是氣息上行或下行的出口。其中,出口為井,流動為溜,匯聚為注,運行為經,進入為合。這二十七個氣息流動的點位,都位於輸穴上。節之交,即身體各部位的交匯點,共有三百六十五個會合點。瞭解關鍵,一句話就能概括,如果不瞭解關鍵,信息就會無限延展。」
「節」指的是神氣的遊走出入地點,而非肌肉、皮膚、骨骼等物質(九針十二原)。
《難》篇中提到「十變」理論,指出陰井為木(乙),陽井為金(庚),陰溜為火(丙),陽溜為水(壬),陰輸為土(戊),陽輸為木(甲),陰經為金(庚),陽經為火(丁),陰合為水(癸),陽合為土(己)。這裡陰陽並不同,這是因為它們代表了剛與柔的概念。陰井為乙木,陽井為庚金,庚是乙的剛性表現,乙是庚的柔性和溫和表現。乙屬木,所以稱為陰井木;庚屬金,所以稱為陽井金。
經言所出為井,所入為合,其法奈何?然,所出為井。井者,東方春也,萬物始生,故言所出為井也。所入為合,合者北方冬也,陽氣入藏,故言所入為合也。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,皆以井為始者,何也?蓋井者東方春也,萬物始生,諸跂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,莫不以春而生,故歲數始於春,日數始於甲,故以井為始也。諸井者肌肉淺薄,氣少不足使也,刺之奈何?然,諸井者木也,滎者火也,火者木之子。
當刺井者,以滎瀉之,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,瀉者不可以為補,此之謂也。
〔《難》〕經言春刺井,夏刺滎,季夏刺腧,秋刺經,冬刺合者,何也?蓋春刺井者,邪在肝。夏刺榮者,邪在心。季夏刺腧者,邪在脾。秋刺經者,邪在肺。冬刺合者,邪在腎。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,何也?然,五臟一病,輒有五也。假令肝病色青者,肝也。臊臭者,肝也。
白話文:
經書提到,「所出為井」,「所入為合」,那麼,這方法該如何應用呢?
首先,「所出為井」,「井」代表的是東方的春天,萬物開始生長,因此稱為「所出為井」。接著,「所入為合」,「合」代表的是北方的冬天,陽氣進入藏匿,因此稱為「所入為合」。十變中提到五臟六腑的閉合,都以「井」作為開始的原因是什麼?因為「井」代表的是東方的春天,萬物開始生長,各種爬行、喘息、飛翔、蠕動等生長的生物,沒有不以春天為生長季節的,所以年齡的計算從春天開始,日子的計算從甲開始,所以以「井」作為開始。
對於各種「井」的部位,肌肉較薄,氣血較少,不足以使用,應該如何針刺呢?首先,「井」代表的是木,「合」代表的是火,火是木的子。在針刺「井」時,應以「合」來洩放,因此經書提到補充的東西不能用來洩放,洩放的東西不能用來補充,就是這個道理。
經書提到,在春天針刺「井」,夏天針刺「榮」,季夏針刺「脈」,秋天針刺「經」,冬天針刺「合」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春天針刺「井」,邪氣在肝;夏天針刺「榮」,邪氣在心;季夏針刺「脈」,邪氣在脾;秋天針刺「經」,邪氣在肺;冬天針刺「合」,邪氣在腎。那麼,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的關係是什麼呢?因為五臟一旦生病,就會對應到其中一個。例如,如果肝病表現為青色,那就是肝病。有腥臭味,也是肝病的表現。
喜酸者,肝也。喜呼者,肝也。喜泣者,肝也。其病眾多,不可盡言,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秋冬夏者也。針之要妙,在於秋毫者是也。
海藏天元圖(七十四難曰:從其首,系其數。)
肝,青(大敦,木井。),臊(曲泉,水合。),酸(中封,金經。),呼(太衝,土腧。),泣(行間,火滎。)
心,赤(少府,火滎。),焦(少衝,木井。),苦(少海,水合。),言(靈道,金經。),汗(神門,土俞。)
脾,黃(太白,土俞。),香(大都,火滎。),甘(隱白,木井。),歌(陰陵泉,水合。),涎(商丘,金經。)
肺,白(經渠,金經。),腥(大淵,土俞。),辛(魚際,火滎。),哭(少商,木井。),涕(尺澤,水合。)
白話文:
喜食酸味的是肝,喜高聲叫喊的也是肝,喜哭泣的同樣是肝。肝病種類繁多,無法一一詳述,但大抵與四季節氣有關。針灸的精妙所在,就在於對微細處的把握。
「海藏天元圖」(七十四難中有言:應照其首,連接數字。)
肝,以青色為主(大敦穴為木井,屬肝;曲泉穴為水合,亦屬肝),聞到的氣味是臊味(曲泉穴為水合,屬肝),喜歡吃酸的食物(中封穴為金經,屬肝),喜歡大聲呼喊(太衝穴為土腧,屬肝),容易哭泣(行間穴為火滎,屬肝)。
心,以紅色為主(少府穴為火滎,屬心),聞到的氣味是焦味(少衝穴為木井,屬心),喜歡吃苦的食物(少海穴為水合,屬心),說話的聲音(靈道穴為金經,屬心),出汗(神門穴為土俞,屬心)。
脾,以黃色為主(太白穴為土俞,屬脾),聞到的氣味是香氣(大都穴為火滎,屬脾),喜歡吃甜的食物(隱白穴為木井,屬脾),唱歌(陰陵泉穴為水合,屬脾),分泌唾液(商丘穴為金經,屬脾)。
肺,以白色為主(經渠穴為金經,屬肺),聞到的氣味是腥味(大淵穴為土俞,屬肺),喜歡吃辣的食物(魚際穴為火滎,屬肺),哭泣(少商穴為木井,屬肺),流鼻涕(尺澤穴為水合,屬肺)。
腎,黑(陰谷,水合。),腐(復溜,金經。),咸(太谿,土俞。),呻(然谷,火滎。),液(湧泉,木井。)
夫天元法者,謂之五化疊元。當從其首系其數。首者寅方春也,在人為肝,是從東方順天輪數,至所主之處,計從幾數,卻於所受病一方倒疊回去,數至依前數盡處。便於受病一方穴內,瀉所主之方來路穴也,不得於所主之方內經中瀉之,勿誤。假如病者聞香臭二者,心主五臭也,入脾為香臭。
從東數至所主之處,所主五臭者心也,東一南二,計得二數。卻當於受病之方倒疊回去,脾一心二,元數二也,是數至心。心者滎火也,當於受病之方內瀉滎火,是從脾經瀉大都是也。或曰何以倒疊數?對曰:此從地出為天輪所載,右遷於天,不當於所顯之處治之,此舟行岸移之意也。
白話文:
腎,黑色(陰谷,屬水,與水相合),屬金的器官(復溜,金屬經脈),味鹹(太谿,屬土,是土的穴位),發出呻吟聲(然谷,屬火,與火相合),分泌液體(湧泉,屬木,是木的井穴)。
天元法指的是五行疊加的原則,要按照首尾相接的順序計算。首指的是寅位,即春季,在人體代表肝臟,位於東方,順著天輪的數字順序到主導的位置,計算從幾個數字開始,然後反向回到開始的地方,直到數字回到起始位置。在受病的部位進行放血,但不能在主導的部位的經脈中放血,以免混淆。
例如,如果病人的嗅覺和味覺出現問題,這代表心臟的五種氣味(心主五味)進入脾臟,脾臟負責處理這些味道。
從東方數到主導的位置,主導的味道是心臟,東方數一,南方數二,總計數是二。然後反向回到開始的地方,脾臟到心臟的數字是二,這是原始數字二。所以數字回歸到心臟。心臟代表火,應在受病的部位放掉火,也就是從脾臟的經脈中放血到大腸。有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反向計算?回答是:這是因為從地面到天空,由地轉到天,不能在顯眼的地方進行治療,這是船在岸邊移動的意象。
上天元圖,乃海藏發明扁鵲七十四難之義,但心腧五穴,不合經旨。按《內經》言心臟堅固,邪弗能容,故手少陰獨無腧,其外經病而臟不病者,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,其餘脈出入屈折,其行之徐疾,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。故諸邪之在心者,皆在心之包絡也。今圖中列心五邪,曰赤焦苦言汗者,皆當在心包絡所受,而不列心包絡中衝、勞宮、大陵、間使、曲澤五穴,反列手少陰少府、少衝、少海、神門、靈道五穴,為未得也。
〔《難》〕五臟六腑,各有井滎俞經合,皆何所主?然,經言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腧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。井主心下滿,滎主身熱,腧主體重節痛,經主喘咳寒熱,合主氣逆而泄,此五臟六腑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。
白話文:
上天元圖,是海藏發明的扁鵲七十四難的理論,但其中對於心臟的五個穴位的描述,不符合經典原則。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心臟堅固,邪氣不能侵入,因此手少陰經沒有穴位。其外在的經絡生病,但心臟本身並未病,所以只在手掌後方的尖骨處取穴,其他的支脈出入曲折,其流動的速度和方式都類似手少陰心經的運行方式。因此,所有影響心臟的邪氣,都應該在心包絡這個部位。現在圖中的心臟五邪,包括紅熱、苦言和出汗等症狀,都應歸屬於心包絡,但卻沒有列出心包絡的中衝、勞宮、大陵、間使、曲澤等五個穴位,反而列出了手少陰的少府、少衝、少海、神門、靈道等五個穴位,這就是理解上的不足了。
【《難》】五臟六腑各自有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經穴、合穴,分別主司什麼功能呢?然而,《內經》提到,井穴主司心下滿的症狀,滎穴主司身體發熱,俞穴主司體重節痛,經穴主司喘咳寒熱,合穴主司氣逆而洩,這是五臟六腑的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經穴、合穴所主司的疾病。
地元圖(六十八難曰:元證脈合,復生五象。)
井(心下滿),膽(元證),身熱,體重節痛,喘咳寒熱,逆氣(泄)
滎(身熱),心下滿(小腸),元證,體重,寒熱,逆氣
俞(體重節痛),心下滿(胃),身熱,元證,寒熱,逆氣
經(喘咳寒熱),心下滿(大腸),身熱,體重,元證,逆氣
合(逆氣而泄),心下滿(膀胱),身熱,體重,寒熱,元證
假令膽病,善潔面青善怒,(元證。)得弦脈,(脈合。)又病心下滿。(當刺膽井。)如見善潔面青善怒,脈又弦,又病身熱,(當刺膽滎。又病體重節痛。(當刺膽俞。)如見善潔面青善怒,脈又弦,又病喘咳寒熱,(當刺膽合。又病逆氣而泄。(宜刺膽俞合。)余經例仿此。
白話文:
【地元圖】(第六十八難說:原始證狀與脈象相合,再生成五行象徵。)
井穴(心下滿),膽穴(原始證狀),出現發熱,身體沈重,關節疼痛,喘息咳嗽,寒熱交替,逆氣(即腹瀉)
滎穴(發熱),心下滿(小腸穴),原始證狀,身體沈重,寒熱交替,逆氣
俞穴(身體沈重,關節疼痛),心下滿(胃穴),出現發熱,原始證狀,寒熱交替,逆氣
經穴(喘息咳嗽,寒熱交替),心下滿(大腸穴),出現發熱,身體沈重,原始證狀,逆氣
合穴(逆氣而腹瀉),心下滿(膀胱穴),出現發熱,身體沈重,寒熱交替,原始證狀
若膽穴有病,則常顯現清潔、臉色青綠且易怒,(原始證狀。)得到弦脈,(脈象相合。)又有心下滿的症狀。(應針刺膽井穴。)如果見到清潔、臉色青綠且易怒,脈象又是弦脈,又有發熱的症狀,(應針刺膽滎穴。若還有身體沈重,關節疼痛的症狀,(應針刺膽俞穴。)如果見到清潔、臉色青綠且易怒,脈象又是弦脈,又有喘息咳嗽,寒熱交替的症狀,(應針刺膽合穴。若有逆氣而腹瀉的症狀,(適合針刺膽俞合穴。)其他經脈類推此例。
假令肝經溲淋便難轉筋,春刺井,夏刺滎,季夏刺腧,秋刺經,冬刺合,此是斷五邪之原。
陰陽例即人元圖
陰陽者,子午也,謂滎合水火之稱,名曰陰陽也,十二經皆有之,或感得父氣,或感得母氣而病焉。子午者乾坤,乾坤包六子,六子附乾坤也。故七十難云:春夏各致一陰,秋冬各致一陽。春夏刺井滎,秋冬刺經合,是各致一陰一陽之義。亦謂井經近乎子午,然,當微瀉其井,大瀉其滎,微補其經,大補其合,或補或瀉反作,是寒則留之,熱則疾之,故微大補瀉以應之。春食涼,夏食寒,秋食溫,冬食熱。
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,脈得浮之實大,沉之損小,是感得父氣,為陽中之陰,當於本經中瀉火補水。卻得浮之損小,沉之實大,是感得母氣,為陰中之陽,當於本經中瀉水補火。
白話文:
如果肝經出現尿頻、排便困難、腿抽筋的情況,春季應針刺井穴,夏季應針刺滎穴,夏季末期應針刺腧穴,秋季應針刺經穴,冬季應針刺合穴,這是為了斷絕五種邪氣的根本。
陰陽理論等同於人體的元氣圖。
陰陽指的是子午線,指的是滎穴和合穴所代表的水火元素,被稱為陰陽。十二條經脈都有這種陰陽特性,有的因受到父親(陽)的氣息影響而生病,有的因受到母親(陰)的氣息影響而生病。子午線代表乾坤,乾坤包含六個子午線,這些子午線依附於乾坤。因此,七十難中提到:春季和夏季各引進一個陰,秋季和冬季各引進一個陽。春季和夏季應針刺井穴與滎穴,秋季和冬季應針刺經穴與合穴,這就是引進一個陰一個陽的含義。這裡還提到,井穴和經穴接近子午線,所以,應微弱地針刺井穴,強烈地針刺滎穴,微弱地補充經穴,強烈地補充合穴。補或針刺的方式會根據情況而變,寒氣時保持針刺,熱氣時快速拔針,因此,通過微弱和強烈的補充與針刺來對應這種變化。春季適合吃涼性食物,夏季適合吃寒性食物,秋季適合吃溫性食物,冬季適合吃熱性食物。
如果膽道發病,表現爲面部清潔、臉色蒼白、容易生氣,脈搏表現為浮起的實大,沈下的損小,這表明受到父親(陽)的氣息影響,是陽性中的陰性,應該在相應的經脈中針刺消炎、補充水分。如果脈搏表現為浮起的損小,沈下的實大,這表明受到母親(陰)的氣息影響,是陰性中的陽性,應該在相應的經脈中針刺消水、補充火氣。
配合例
〔《難》〕曰:上工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於脾,故先實其脾氣,無令受肝之邪氣也。假令見肝病欲入其脾者,先於足太陰經中補土字一針,又補火字一針,後於足厥陰肝經內瀉木字一針,又瀉火字一針。
子母例
假令見肝病滿閉淋溲便難轉筋,又見心病煩心心痛,掌中熱而噦,當於足厥陰肝經內木火二字各瀉一針。
兄妹例
假令見足厥陰肝經太過,又兼見膽之證太過,是為兄妹。當瀉肝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,又瀉膽經內水火二字各一針。此五法,乃人元法也。(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針象,俱屬人元圖。)
白話文:
根據《難經》所述:
-
上等的醫生會在疾病尚未發作時就進行治療。如果看到肝有問題,就會預見肝病可能會傳至脾,因此會先強化脾的氣血,防止肝病影響到脾。若觀察到肝病正要侵入脾時,會在足太陰經中補強「土」穴(代表脾)一針,並補強「火」穴(代表心)一針;接著在足厥陰肝經中瀉出「木」穴(代表肝)一針,並瀉出「火」穴一針。
-
子母法則: 若看到肝病表現為腹脹、小便困難、下肢抽筋,同時心臟有煩躁、心痛、手掌發熱且嘔吐的症狀,則需在足厥陰肝經中對「木」穴和「火」穴各瀉一針。
-
兄妹法則: 若見到足厥陰肝經過度亢奮,同時伴有膽的症狀過度表現,這就是肝與膽的關係,被稱為「兄妹」。應在足厥陰肝經中對「木」穴和「火」穴各瀉一針,並在膽經中對「水」穴和「火」穴各瀉一針。這五種治療法,合乎人的基本原則(人元法)。
以上提到的四針象,都是屬於人元圖的一部分。
〔《靈》〕五臟有六腑,六腑有十二原,十二原出於四關,主治五臟,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。十二原者,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。五臟有疾,應出十二原,而原各有所出,明知其原,睹其應,而知五臟之害矣。
陽中之少陰,肺也,其原出於太淵,太淵二。
陽中之太陽,心也,其原出於大陵,大陵二。
陰中之少陽,肝也,其原出於太衝,太衝二。
陰中之至陰,脾也,其原出於太白,太白二。
陰中之太陰,腎也,其原出於太谿,太谿二。
膏之原出於鳩尾,鳩尾一。
肓之原出於氣海,氣海一。凡此十二原者,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。(九針十二原)
白話文:
《靈》書中提到,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和六腑各有十二個重要原穴,這些原穴位於四肢的「四關」部位,可以治療五臟的疾病。若五臟有病,應當在十二個原穴上進行治療。
這十二個原穴分別是:
- 肺的原穴位於太淵,有兩個;
- 心的原穴位於大陵,有兩個;
- 肝的原穴位於太衝,有兩個;
- 脾的原穴位於太白,有兩個;
- 腎的原穴位於太谿,有兩個;
- 膏的原穴位於鳩尾,有一個;
- 肓的原穴位於氣海,有一個。
這十二個原穴,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重要穴位。
〔《難》〕言肺之原出於太淵,心之原出於大陵,肝之原出於太衝,脾之原出於太白,腎之原出於太谿,少陰之原出於兌骨,膽之原出於丘墟,胃之原出於衝陽,三焦之原出於陽池,膀胱之原出於京骨,大腸之原出於合谷,小腸之原出於腕骨。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,何也?然,五臟俞者,三焦之所行,氣之所留止也。
三焦所行之原為俞者,何也?然,臍下腎間動氣者,人之生命也,十二經之根本也,故名曰原。三焦者,原氣之別使也,主通行三氣,經歷於五臟六腑。原者三焦之尊號也,故所止輒為原,五臟六腑之有病者,皆取其原也。
海藏拔原例,假令針肝經病了,又於本經原穴亦下一針。如補肝經,亦於肝經原穴上補一針。如瀉肝經來,亦於肝經原穴上瀉一針。如余經有補瀉,針畢仿此例,亦補瀉各經原穴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提到,肺的原穴位於太淵,心的原穴位於大陵,肝的原穴位於太衝,脾的原穴位於太白,腎的原穴位於太溪,少陰的原穴位於兌骨,膽的原穴位於丘墟,胃的原穴位於衝陽,三焦的原穴位於陽池,膀胱的原穴位於京骨,大腸的原穴位於合谷,小腸的原穴位於腕骨。十二條經脈都以俞穴作為原穴的原因是什麼?實際上,五臟的俞穴,是由三焦運行,氣停留的地方。
三焦運行的原穴為俞穴的原因是什麼?實際上,腹下腎間的動脈,是人的生命,是十二經脈的根本,因此被稱為原穴。三焦是原氣的分派,負責流通三種氣體,經過五臟六腑。原穴是三焦的尊號,所以它所停留的地方就是原穴,五臟六腑出現疾病時,都會取用原穴進行治療。
海藏的拔原法則指出,若針灸治療肝經的疾病,同時在肝經的原穴上也要進行一次針灸。若補強肝經,就在肝經的原穴上補一針。若要調節肝經,就在肝經的原穴上調節一針。對於其他經脈的補強或調節,完成針灸後,依照這個原則,也在各自經脈的原穴上進行補強或調節。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余聞五臟六腑之氣,滎輸所入為合,令何道從入,入安連過,願聞其故?岐伯答曰: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。黃帝曰:滎輸與合各有名乎?岐伯曰: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府。黃帝曰:治內府奈何?岐伯曰:取之於合。黃帝曰:合各有名乎?岐伯答曰:胃合於三里,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,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,三焦合入於委陽,膀胱合入於委中央,膽合入於陽陵泉。
黃帝曰:取之奈何?岐伯答曰: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,巨虛者舉足取之,委陽者屈伸而索之,委中者屈而取之,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,下至委陽之陽取之。取諸外經者,揄申而從之。黃帝曰:願聞六腑之病?岐伯答曰:面熱者足陽明病,云云。即前所謂內腑之病,而用合穴治之也。
(內腑病見針灸六腑條。)
白話文:
黃帝問:我聽說五臟六腑的氣血,通過特定的通道進入身體,這些通道是如何進入,又是如何在身體內部運行的呢?岐伯回答:這是陽脈的分支進入體內連接各個器官的部分。黃帝接著問:滎輸和合穴各自有名字嗎?岐伯解釋:滎輸主要治療體表的經絡,合穴則主要治療體內的器官。黃帝再問:要如何治療體內的器官疾病呢?岐伯回答:通過合穴進行治療。黃帝又問:每個合穴都有專屬的名字嗎?岐伯回答:胃合穴位於三里,大腸合穴進入巨虛上廉,小腸合穴進入巨虛下廉,三焦合穴進入委陽,膀胱合穴進入委中央,膽合穴進入陽陵泉。
黃帝接著問:如何進行治療呢?岐伯回答:對三里的治療,可以在腳踝下方進行;對於巨虛穴,需要抬起腳進行治療;委陽穴則需要屈膝伸腿尋找;委中穴則需要在屈膝後進行治療;陽陵泉穴需要將膝蓋垂直放置,然後向下至委陽穴的對應位置進行治療。對於體表的經絡,則需要展開手臂並沿著經絡方向進行治療。
黃帝最後問:請告訴我六腑的疾病表現是什麼?岐伯回答:面部發熱可能代表足陽明經的疾病,具體的表現和診斷需要參考針灸六腑條目。這就是所謂的內腑疾病,通過合穴進行治療。
(內腑疾病的詳細表現可以參考針灸六腑條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