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7)

1. 診法通論

假令得心脈,其外證面赤,口乾,善笑,其內證臍上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煩心心痛,掌中熱而啘,有是者心也,無是者,非也(啘,之曰切)。假令得脾脈,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,其內證當臍上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腹脹滿,食不消,體重節痛,怠墮嗜臥,四肢不收,有是者,脾也,無是者,非也。

假令得肺脈,其外證面白善嚏,悲愁不樂欲哭,其內證臍右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喘咳,灑淅寒熱,有是者,肺也,無是者,非也。假令得腎脈,其外證面黑,善恐數欠,其內證臍下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逆氣,小腹急痛,泄如下重,足脛寒而逆,有是者,腎也,無是者,非也。(《十六難》)

(有正經自病,有五邪相干,以上經文,皆診正經自病,其五邪相干診法,附在治法門。〔海藏〕:相合脈變(脈之相合,各有虛實,不可作一體觀之)。假令洪、弦相合,洪客弦主也。子能令母實也。弦、洪相合,弦客洪主也,母能令子虛也(洪、弦相合見於春,為子能令母實也,弦、洪相合見於夏,為母能令子虛也。

又如沉、澀相合見於秋,亦子能令母實也,澀、沉相合見於冬,亦母能令子虛也,余皆仿此)。至於手足之經亦相合。假令傷寒膀胱脈浮堅而洪者,即手足經合也(余仿此)。

〔海〕脈不勝者,挾其子之勢也。脈弦而入金之分,非火之勢則不敢侵金之分。弦而帶數,甲經於申也。緊而帶洪,壬經於丙也。

〔《素》〕五病所發,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是五發也。五邪所亂,凡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陰則痹,搏陽則為癲疾,搏陰則為喑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為五亂。(《宣明五氣篇》)

〔《難》〕脈有陰陽之法,何謂也?然,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,呼吸之間,脾受穀味也,其脈在中。浮者,陽也,沉者,陰也,故曰陰陽也。心肺俱浮,何以別之?然,浮而大散者,心也。浮而短澀者,肺也。腎肝俱沉,何以別之?然,牢而長者,肝也。按之濡,舉指來實者,腎也。

脾者中州,故其脈在中,是陰陽之法也(《四難》)。脈有輕重,何謂也?然,初持脈,如三菽之重,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如六菽之重,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。如九菽之重,與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。如十二菽之重,與筋平者,肝部也。按之至骨,舉指來疾者,腎部也。

故曰輕重也。(《五難》)

上以脈之輕重候五臟。

〔《素》〕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。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(兩尺脈也。《脈經》左尺脈以候腎膀胱,右尺脈以候命門三焦。凡言外者皆指臂之外側,凡言內者皆指近臂筋也)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(左關脈也。《脈經》左關脈以候肝膽)。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(右關脈也。

白話文:

診法通論

如果診斷到心脈,外在症狀是面色紅潤、口乾、愛笑,內在症狀是肚臍上方有氣的活動,按壓時堅實且疼痛,病人會感到煩躁、心痛、手掌發熱且潮紅,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心臟病變,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。

如果診斷到脾脈,外在症狀是面色發黃、容易打嗝、愛思考、愛品嚐味道,內在症狀是肚臍上方有氣的活動,按壓時堅實且疼痛,病人會感到腹部脹滿、消化不良、全身關節疼痛、倦怠嗜睡、四肢無力,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脾臟病變,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。

如果診斷到肺脈,外在症狀是面色蒼白、容易打噴嚏、悲傷憂愁想哭,內在症狀是肚臍右側有氣的活動,按壓時堅實且疼痛,病人會感到咳嗽氣喘、發冷發熱,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肺臟病變,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。

如果診斷到腎脈,外在症狀是面色發黑、容易害怕、經常打呵欠,內在症狀是肚臍下方有氣的活動,按壓時堅實且疼痛,病人會感到逆氣上衝、小腹部疼痛、下痢、腳脛冰冷,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腎臟病變,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。

正經本身的疾病診斷方法如上,至於五邪干擾的診斷方法,則附在治療方法中說明。(海藏註:脈象的相互組合,各有虛實之分,不可一概而論)。例如洪脈和弦脈同時出現,洪脈是客,弦脈為主,這是子能令母實;弦脈和洪脈同時出現,弦脈是客,洪脈為主,這是母能令子虛。(洪脈、弦脈同時出現於春天,是子能令母實;弦脈、洪脈同時出現於夏天,是母能令子虛。其他季節的脈象組合也以此類推)。手足經脈的診斷也遵循相同的原則。例如傷寒導致膀胱經脈浮、堅、洪,就是手足經脈同時受影響。(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)。

(海藏註)脈象承受不住,是因為被其子脈的勢力所影響。脈象弦細而進入金的範圍,如果不是火氣的勢力,就不敢侵入金的範圍。弦脈且脈數,是指甲經在申時;緊脈且脈洪,是指壬經在丙時。

(素問註)五種疾病的發病部位: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季,陰病發於夏季,這是五種疾病的發病規律。五邪的擾亂:邪氣入侵陽氣則導致狂躁,邪氣入侵陰氣則導致痺症;邪氣搏擊陽氣則導致癲癇,邪氣搏擊陰氣則導致喑啞;陽氣入侵陰氣則導致靜止,陰氣出於陽氣則導致憤怒,這是五邪擾亂的規律。

(難經註)脈象有陰陽之分,這是什麼意思呢?呼氣時,心肺之氣外洩;吸氣時,腎肝之氣內收;呼吸之間,脾臟吸收穀物之精華,所以脾脈位於中間。浮脈是陽,沉脈是陰,所以稱之為陰陽。心肺之脈都浮,怎麼區分呢?浮而脈大而散漫的是心脈,浮而短澀的是肺脈。腎肝之脈都沉,怎麼區分呢?牢固而長的脈象是肝脈,按之濕潤,手指離開後仍感覺充實的是腎脈。

脾脈位於中焦,所以其脈象位於中間,這是陰陽的規律。脈象有輕重之分,這是什麼意思呢?剛開始診脈時,感覺像三粒菽那麼重,與皮毛相通的是肺部;像六粒菽那麼重,與血液相通的是心部;像九粒菽那麼重,與肌肉相通的是脾部;像十二粒菽那麼重,與筋絡相通的是肝部;按壓時感覺到骨頭,手指離開後感覺迅速跳動的是腎部。

所以,這就是脈象輕重的區別。以上是根據脈象的輕重來判斷五臟的病變。

(素問註)尺脈內側兩旁,診斷季肋;尺脈外側診斷腎臟,尺脈內側診斷腹部。(兩尺脈。脈經記載:左尺脈診斷腎和膀胱,右尺脈診斷命門和三焦。凡是說外側,都是指手臂外側;凡是說內側,都是指靠近手臂筋絡的地方)。中關脈上方,左外側診斷肝臟,內側診斷膈肌。(左關脈。脈經記載:左關脈診斷肝和膽)。右外側診斷胃,內側診斷脾臟。(右關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