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6)

1. 診法通論

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也,燥金甚,則肺太過,而病化膹郁,如歲金太過,甚則喘咳之類,東垣謂之寒喘,治以熱劑是也。火熱勝,則肺為邪攻,而病亦化膹郁,如歲火太過,病咳喘之類,東垣謂之熱喘,治以寒劑是也。諸寒病皆屬於腎也,寒水甚,則腎太過,而病化寒,如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之類,仲景用烏頭湯等劑是也。

濕土氣勝,腎為邪攻,而病亦化寒,如濕氣變物,病筋脈不利之類,東垣用復煎散、健步丸等劑是也。其在太過而化之病為盛,盛者真氣也,其在受攻而化之病為虛,虛者假氣也。故有其病化者,恐其氣之假,故有者亦必求之無,其病化者恐其邪隱於中,如寒勝化火之類,故無者亦必求之。

其病之化似盛者,恐其盛之未的,故盛者亦必責之,其病之化似虛者,恐其虛之未真,故虛者亦必責之。凡一十九條病機,皆用此一十六字為法求之,庶幾補瀉不瘥也。今河間損此一十六字,但以病化有者為盛,無者為虛,而不復究其假者虛者為未備,此實智者之一失也。

〔《素》〕五氣所病,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噦為恐,大腸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,是為五病。(《宣明五氣論》)

色味當五臟,白當肺辛,赤當心苦,青當肝酸,黃當脾甘,黑當腎咸。故白當皮,赤當脈,青當筋,黃當肉,黑當骨。(《五臟生成篇》)

〔《靈》〕目赤色者病在心,白在肺,青在肝,黃在脾,黑在腎,黃色不可名者,病在胸中。(《論疾診尺篇》)

〔《素》〕五脈應象,肝為弦,心脈鉤(《難經》改鉤作大),脾脈代(《難經》改代作緩),肺脈毛(《難經》改毛作澀),腎脈石(《難經》改石作沉)。

〔《靈》〕色青者,其脈弦也。赤者,其脈鉤也。黃者,其脈代也。白者,其脈毛。黑者,其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,則死矣。得其相生之脈,則病已矣。(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)

〔《難》〕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者,即死,得相生之脈者,病即自已,色之與脈,當參相應,為之奈何?然,五臟有五色,皆見於面,亦當於寸口尺內相應。假令色青,其脈當弦而急;色赤,其脈浮大而散;色黃,其脈中緩而大;色白,其脈浮澀而短;色黑,其脈沉濡而滑,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。

脈數,尺之皮膚亦數;脈急,尺之皮膚亦急;脈緩,尺之皮膚亦緩;脈澀,尺之皮膚亦澀;脈滑,尺之皮膚亦滑。五臟各有聲色臭味,當於寸口尺內相應,其不相應者病也。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,若大而緩為相勝;浮大而散,若小而滑為相生也(《十三難》)。假令得肝脈,其外證善潔,面青善怒,其內證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四肢滿閉,淋溲便難轉筋,有是者,肝也,無是者,非也。

白話文:

診法通論

所有氣機鬱結的病症,都屬於肺臟的問題。燥金(肺氣)過盛,則肺氣過度,導致疾病表現為氣機鬱結,例如歲運金氣過盛,嚴重時會出現喘咳等症狀,東垣(李東垣)稱之為寒喘,治療需用溫熱的藥物。火熱之邪過盛,則肺臟遭受邪氣的侵犯,疾病也表現為氣機鬱結,例如歲運火氣過盛,會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,東垣稱之為熱喘,治療需用寒涼的藥物。所有寒邪導致的疾病都屬於腎臟的問題。寒水(腎氣)過盛,則腎氣過度,導致疾病表現為寒證,例如太陽經氣運行的部位出現屈伸不利等症狀,張仲景常用烏頭湯等藥物治療。

濕土之氣過盛,腎臟遭受邪氣的侵犯,疾病也表現為寒證,例如濕邪化生痰濁,導致筋脈不利等症狀,東垣常用復煎散、健步丸等藥物治療。疾病因臟腑氣血本身過盛而轉化的,屬於實證,實證代表真氣的異常;疾病因受邪氣侵犯而轉化的,屬於虛證,虛證代表假氣的異常。因此,對於有病變的症狀,要考慮其是否為假性虛弱;對於沒有病變症狀的,也要考慮是否潛藏邪氣,例如寒邪盛極化火等情況。

對於看似實證的病症,要小心其是否實證未盡,因此實證也要仔細診斷;對於看似虛證的病症,要小心其是否虛證未盡,因此虛證也要仔細診斷。總而言之,一十九條病機的診斷,都應用這十六字(指前文所述的診斷思路)的法則去探究,才能使補瀉治療不至於失敗。河間學派(張元素)簡化了這十六字的法則,僅以有病變者為實證,無病變者為虛證,卻沒有深入探討假性虛弱的情況,這是他們的不足之處。

《素問》中記載,五臟受邪氣侵犯的表現:心臟為噫氣(呃逆),肺臟為咳嗽,肝臟為語聲異常,脾臟為吞咽困難,腎臟為欠伸及噴嚏,胃臟為氣逆、呃逆、恐懼,大腸小腸為泄瀉,下焦為水腫,膀胱功能失調為小便不利,控制不住小便為遺尿,膽臟為憤怒,這就是五臟的病症表現。

顏色與味道對應五臟:白色對應肺臟辛味,紅色對應心臟苦味,青色對應肝臟酸味,黃色對應脾臟甘味,黑色對應腎臟鹹味。因此,白色對應皮膚,紅色對應脈絡,青色對應筋腱,黃色對應肌肉,黑色對應骨骼。

《靈樞》中記載:眼睛發紅者,病在心臟;白色者,病在肺臟;青色者,病在肝臟;黃色者,病在脾臟;黑色者,病在腎臟;黃色難以界定的,病在胸腔。

《素問》中記載:五臟脈象的表現:肝臟脈象弦急,心臟脈象鉤大,脾臟脈象緩和,肺臟脈象毛澀,腎臟脈象沉細。

《靈樞》中記載:青色者,脈象弦急;紅色者,脈象鉤大;黃色者,脈象緩和;白色者,脈象毛澀;黑色者,脈象沉細。如果看到顏色卻摸不到相對應的脈象,反而摸到相克的脈象,則凶多吉少;摸到相生的脈象,則病情好轉。

《難經》中記載:經書上說,如果看到顏色卻摸不到相對應的脈象,反而摸到相克的脈象,則死亡;摸到相生的脈象,則病情自愈。顏色與脈象應該互相參照。五臟各有顏色,都反映在臉色上,也應該與寸口脈相符。例如,面色青,脈象應該弦急;面色紅,脈象應該浮大而散;面色黃,脈象應該中緩而大;面色白,脈象應該浮澀而短;面色黑,脈象應該沉濡而滑。這就是所謂的顏色與脈象互相參照。

脈象的頻數、急緩、澀滑等,都與尺脈部位的皮膚感覺相符。五臟各有聲、色、臭、味,都應該與寸口脈相符,如果不符,就是有病。例如,面色青,脈象卻浮澀而短,若脈象浮大而緩,則為相克;若脈象浮大而散,則為相生。例如,摸到肝脈,患者外在表現潔淨,面色青白易怒,內在表現為臍左側有氣機活動,按壓則堅硬疼痛,患者四肢沉重,大小便困難,筋脈拘急,如果這些症狀都存在,則為肝病,如果這些症狀都不存在,則不是肝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