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1)

1. 諸疝

〔《素》〕病在少腹,腹痛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得之寒,刺少腹兩股間,刺腰髁骨間,刺而多之,盡炅病已。(長刺節篇,小腹兩股間者,氣衝穴也,衝脈起於氣衝故也。腰髁間者,王注謂腰尻挾脊平立陷者中,按之有骨處是也。疝為寒生,故多刺之,少腹盡熱乃止針。)

〔《靈》〕腎脈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(俱見骨空論)

〔《摘》〕元藏發動,臍下痛不可忍:氣海,三陰交(立愈。左取右,右取左,下同。)

〔《玉》〕疝氣少腹偏痛:大敦(二分,沿皮向後三分,瀉之;灸,左取右,右取左,下同。)三陰交(一寸,瀉十吸。)

〔《撮》〕又法:大敦,水道,小海

〔桑〕又法:中極,印腎

〔《摘》〕卒疝少腹痛不可忍:大敦(三分,陷六呼,灸七壯。)陰市(三分,灸五壯。)照海(三分,灸七壯。以上皆左取右,右取左。)

痃癖,小腸膀胱,腎余疝氣:氣海,五樞(各用燔針刺入五分,灸百壯。)三里,三陰交(刺之。)

〔桑〕疝:三陰交,三里,足三間

〔《摘》〕疝:行間,三里

〔《集》〕大法:關門,關元,水道,三陰交,不已,再取下穴:海底,歸來

〔《摘》〕少腹痛:關元,三里

〔《甲》〕陰跳遺溺,小便難痛,陰上下入腹中,寒疝陰挺出,偏大腫,腹臍痛,腹中悒悒不樂,大敦主之。腹痛上搶心,心下滿,癃,莖中痛,怒瞋不欲視,泣出,長太息,行間主之。環臍痛,陰騫兩丸縮,腹堅痛不得臥,太衝主之。疝癃,臍、少腹引痛,腰中痛,中封主之。

陰跳腰腹痛,實則挺長,寒熱,攣,陰暴痛,遺溺便,大虛則暴癢氣逆,腫睪卒疝,小便不利如癃狀,數噫,恐悸,氣不足,腹中悒悒,少腹痛,嗌中有熱,有瘜肉狀,如著欲出,背攣不可俯仰,蠡溝主之。

上取藏經厥陰。

男子陰疝,兩丸上下少腹痛,五樞主之。大疝腹堅,坵墟主之。

上取腑經少陽。

少腹痛,飧泄出糜,次指熱,若脈陷,寒熱身痛,唇乾不渴,汗出,毛髮焦,脫肉少氣,內有熱,不欲動搖,泄膿血,腰引少腹痛,暴驚,狂言非常,巨虛下廉主之。少腹痛,控睪引腰脊,疝痛,上衝心,腰脊強,溺黃赤,口乾,小腸腧主之。疝瘕髀中急痛,循脅上下搶心,腹痛積聚,府舍主之。腹痛,疝積聚,上衝心,雲門主之。

上巨虛下廉、小腸腧者,取本腑也。府舍、雲門者,刺太陰以予之也。

四肢淫濼,身悶癃疝,至陰主之。臍疝繞臍痛,沖胸,不得息,灸臍中。陰疝引睪,陰交主之。少腹疝,臥善驚,氣海主之,臍疝繞臍痛,石門主之。暴疝痛,少腹大熱,關元主之。少腹痛,溺難,陰下縱,橫骨主之。男子陰端寒,上衝心中佷佷,會陰主之。癃疝,然谷主之。

白話文:

**《素問》**中提到,如果病在小腹,導致腹痛且大小便不順暢,這種病叫做「疝」,是因受寒而起。治療方法是針刺小腹與大腿內側之間,以及腰椎兩側的骨頭之間,多次針刺直到局部發熱,病就會好。(這裡解釋說,小腹和大腿內側之間的穴位是氣衝穴,因為衝脈從這裡發出。腰椎兩側的骨頭之間的穴位,根據王冰的註解,是腰部兩側夾著脊椎,站立時凹陷的地方,按壓有骨頭感的地方。疝氣因寒氣而生,所以要多針刺,直到小腹發熱才停止。)

**《靈樞》**提到,腎脈發病時,會從少腹向上衝到心臟而引起疼痛,導致大小便不通,這叫做「衝疝」。任脈發病時,男子會出現內結七種疝氣,女子則會出現帶下和腹部腫塊。

**《醫學摘粹》**說,當元氣發動時,肚臍下方疼痛難忍,可針刺氣海穴和三陰交穴,左邊的病取右邊的穴位,右邊的病取左邊的穴位,以下皆是如此,這樣可以立即見效。

**《玉龍歌》**說,疝氣導致小腹一側疼痛,可針刺大敦穴(針刺二分深,沿著皮膚向後刺三分,用瀉法;也可以用灸,左邊的病取右邊的穴位,右邊的病取左邊的穴位)。另外還可針刺三陰交穴(針刺一寸深,用瀉法,吸十口氣的時間)。

**《針灸撮要》**說,還可以針刺大敦穴、水道穴和小海穴來治療疝氣。

**《桑氏傷寒》**說,也可以針刺中極穴和印腎穴來治療疝氣。

**《醫學摘粹》**說,突然發生的疝氣導致小腹疼痛難忍,可以針刺大敦穴(針刺三分深,陷下去六次呼吸的時間,再灸七壯),陰市穴(針刺三分深,灸五壯),和照海穴(針刺三分深,灸七壯)。以上都是左邊的病取右邊的穴位,右邊的病取左邊的穴位。

痃癖(指的是小腸、膀胱、腎等部位的疝氣),可以針刺氣海穴和五樞穴(每個穴位用燒紅的針刺入五分深,再灸一百壯),以及三里穴和三陰交穴(用針刺)。

**《桑氏傷寒》**說,疝氣可以針刺三陰交穴,三里穴和足三間穴。

**《醫學摘粹》**說,疝氣可以針刺行間穴和三里穴。

**《針灸集成》**說,治療疝氣的主要穴位有:關門穴、關元穴、水道穴和三陰交穴。如果效果不佳,再取下方的穴位:海底穴和歸來穴。

**《醫學摘粹》**說,小腹疼痛可以針刺關元穴和三里穴。

**《甲乙經》**說,陰部跳動、遺尿、小便困難、疼痛,陰部上下縮入腹中,寒疝導致陰莖突出,或一側腫大,腹部和肚臍疼痛,腹中悶悶不樂,這些病症都可用大敦穴來治療。腹痛向上衝到心臟、心下脹滿、小便不利、陰莖疼痛、容易發怒、不想看東西、流淚、嘆息,可用行間穴來治療。肚臍周圍疼痛、陰囊收縮、腹部堅硬疼痛無法入睡,可用太衝穴治療。疝氣導致小便不暢、肚臍和小腹牽引疼痛、腰痛,可用中封穴治療。

陰部跳動、腰腹疼痛,實證表現為陰莖勃起、發熱、抽筋、陰部突然劇痛、遺尿,虛證則表現為陰部突然瘙癢、氣逆、睪丸腫大、突然疝氣、小便不利如癃病、頻繁打嗝、恐懼、氣不足、腹中悶悶不樂、小腹疼痛、咽喉有熱感、有息肉樣的東西好像要出來、背部僵硬不能彎腰和仰頭,這些病症可以用蠡溝穴來治療。

以上所說的取用的是藏經厥陰經的穴位。

男子陰疝,導致兩側睪丸上下移動、小腹疼痛,可用五樞穴來治療。大疝導致腹部堅硬,可以用丘墟穴來治療。

以上所說的取用的是腑經少陽經的穴位。

少腹疼痛、腹瀉排出稀爛的食物、指甲發熱、脈搏沉陷、發熱怕冷、身體疼痛、口唇乾燥卻不渴、出汗、頭髮焦枯、肌肉消瘦、氣短、體內有熱、不喜歡動、腹瀉膿血、腰部牽引小腹疼痛、突然驚恐、胡言亂語,這些病症可以用巨虛下廉穴來治療。少腹疼痛,牽引睪丸和腰部、脊椎疼痛、向上衝到心臟、腰脊強硬、小便發黃、口乾,可以用小腸腧穴來治療。疝氣和腹部腫塊,導致大腿根部急痛、沿著脅肋上下衝到心臟、腹痛積聚,可以用府舍穴來治療。腹痛、疝氣積聚、向上衝到心臟,可以用雲門穴來治療。

以上提到的巨虛下廉穴和小腸腧穴,取自它們所屬的腑經。府舍穴和雲門穴,是針刺太陰經的穴位,來幫助治療。

四肢沉重無力、身體悶脹、小便不暢、疝氣,可以用至陰穴來治療。臍疝、肚臍周圍疼痛、衝到胸部、呼吸困難,可以灸肚臍中心。陰疝牽引睪丸疼痛,可以用陰交穴來治療。少腹疝氣、睡覺時容易驚醒,可以用氣海穴來治療。臍疝、肚臍周圍疼痛,可以用石門穴來治療。突然發生的疝氣疼痛、小腹發熱,可以用關元穴來治療。小腹疼痛、小便困難、陰部下墜,可以用橫骨穴來治療。男子陰部寒冷、向上衝到心臟、感覺疼痛,可以用會陰穴來治療。小便不暢的疝氣,可以用然谷穴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