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0)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10)
1. 諸疝
〔丹〕治諸疝發時,用海石、香附二味為末,生薑汁湯調。亦能治心疼。
〔《衍》〕木賊細銼微炒,搗為末,沸湯點二錢服,食前,治小腸膀胱氣,緩緩必效。
〔《本》〕治疝氣。
青礬(一兩),白礬(一兩。各為粗末)
上用小瓦罐子一隻,入二藥在內,用麻皮縛緊,搗鹽泥封固,以炭五斤,煅令通紅,盡炭為度,取出埋地穴中,伏一宿,出火毒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十丸,空心鹽湯送下,或白湯亦可。
運氣,小腹痛有三:
一曰肝病,小腹引脅痛是也。經云:厥陰之復,少腹堅滿,裡急暴痛,是風氣助肝盛而然,治法當瀉肝也。又云:歲金太過,民病兩脅下痛,小腹痛。又云:歲木不及,燥乃大行,民病中清,胠脅痛,少腹痛。又云: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,民病腹痛,復則胸脅暴痛,下引小腹者,是燥邪攻肝虛而然,治法當補肝瀉金也。又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者,治法亦同也。
(全文見諸痛門。)
二曰小腸,其病小腹引睪丸腰脊痛是也。經云:少陰之脈,心下熱,善飢,臍下痛。又云:少陰之復,燠熱內作,小腹絞痛者,是熱助小腸盛而然,治法當瀉小腸也。又太陽在泉,寒淫所勝,與太陽之復,皆病小腹,控睪引腰脊,上衝心痛。及太陰司天,大寒且至,病小腹痛者,是寒邪攻小腸虛而然,治法當補小腸,瀉寒邪也。
三曰膀胱,其病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是也。經云:太陰在泉,病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者,是濕邪攻膀胱虛而然,治法當補膀胱,瀉濕土邪也。(以上經文見運氣類注。)
內經刺灸小腹痛共四法:
一曰肝。經曰: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小腹,取其經,厥陰小腸。(全文見灸刺門五臟條。)又曰:邪客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,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男子立已,女子有頃已,左取右,右取左者是也。(全文見灸刺門六腑條。爪甲上,大敦穴也。)
二曰小腸。經云:小腸病者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,取巨虛下廉。又云:小腸控睪引腰脊,上衝心,邪在小腸,取之肓原以散之,刺太陰以予之,取厥陰以下之,巨虛下廉以去之,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是也。(全文並見針灸門六腑條。肓原,氣海穴也。)又云:疝暴痛,取足太陰、厥陰,盡刺去其血絡。
(《靈樞》熱病為心風疝,而小腸病。經云:心為牡臟,小腸為之使,故小腹當有形也。)
三曰膀胱。經云:膀胱病者,小腹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,取委中央。又云: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,約取之足太陽大絡者是也。(全文見針灸門六腑條。太陽大絡,委陽穴也。)
四曰督任衝脈。經文見如下。
白話文:
關於各種疝氣
[丹溪的療法]:治療各種疝氣發作時,將海石和香附兩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調和後服用。這個藥方也能治療心痛。
[《衍義》的療法]:將木賊草稍微切碎後用小火炒一下,磨成粉末,用滾燙的開水沖泡二錢的藥粉服用,在吃飯前服用,可以治療小腸和膀胱的氣病,慢慢地會有效果。
[《本草》的療法]:治療疝氣的藥方。
青礬(一兩),白礬(一兩。都磨成粗粉)。
準備一個小瓦罐,放入青礬和白礬,用麻繩紮緊,再用鹽泥封好。然後用五斤木炭將瓦罐燒到通紅,等木炭燒盡後取出,埋在土坑裡過一夜,目的是去除火毒。之後用醋調成糊狀,將藥粉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顆,用空腹時用鹽水或白開水送服。
疝氣引起的腹痛,有三種情況:
第一種是肝病引起的,主要表現為小腹連帶兩側脅肋疼痛。醫書上說:當厥陰經氣恢復時,會導致小腹脹滿,內部急劇疼痛,這是因為風邪助長了肝氣的旺盛。治療方法應該瀉肝火。醫書又說:如果金氣過盛的年份,人們會出現兩側脅肋和小腹疼痛;如果木氣不足的年份,乾燥之氣就會盛行,人們會出現胸部清冷、脅肋和小腹疼痛;如果土氣不足的年份,風邪就會盛行,人們會出現腹痛,嚴重時會胸脅突然疼痛,並且向下牽引到小腹,這是因為燥邪侵襲了虛弱的肝臟。治療方法應該補肝氣,瀉金氣。另外,寒氣侵入厥陰經脈,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脈搏急促,所以出現脅肋和小腹相互牽引疼痛的情況,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。 (全文參見《諸痛門》)
第二種是小腸病引起的,主要表現為小腹連帶睪丸、腰部和背部疼痛。醫書上說:少陰經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心下發熱、容易飢餓、肚臍下疼痛;少陰經氣恢復時,內部會產生燥熱,導致小腹絞痛,這是因為熱邪助長了小腸氣的旺盛。治療方法應該瀉小腸火。如果太陽經在泉時,寒氣盛行,或者太陽經氣恢復時,都會導致小腹疼痛,牽引睪丸、腰部和背部,甚至向上衝到心臟引起疼痛。以及太陰主導天氣時,寒冷將至,也會導致小腹疼痛,這是因為寒邪侵襲了虛弱的小腸。治療方法應該補小腸氣,驅散寒邪。
第三種是膀胱病引起的,主要表現為小腹疼痛腫脹,小便不出來。醫書上說:太陰經在泉時,會導致小腹疼痛腫脹,小便不出來,這是因為濕邪侵襲了虛弱的膀胱。治療方法應該補膀胱氣,驅散濕邪。(以上經文參見《運氣類注》)
《內經》記載的針灸治療小腹疼痛的方法,共有四種:
第一種是治療肝病。醫書上說:肝臟疾病會導致兩側脅肋疼痛並牽引到小腹,應該取用厥陰經和小腸經的穴位。(全文參見《灸刺門五臟條》)又說:邪氣侵入厥陰經絡,會導致突然的疝氣發作,產生劇烈疼痛,可以用針刺腳大拇指指甲邊緣與肉交界處(大敦穴),左邊病痛刺右邊,右邊病痛刺左邊,男子會立即見效,女子稍後才會見效。(全文參見《灸刺門六腑條》,指甲邊緣指的是大敦穴。)
第二種是治療小腸病。醫書上說:小腸疾病會導致小腹疼痛,腰部、背部牽引睪丸疼痛,且會產生排尿困難,應該取用巨虛下廉穴。又說:小腸疾病導致牽引睪丸、腰背,向上衝到心臟引起疼痛,這是因為邪氣在小腸,應該取用肓原穴來疏散邪氣,刺太陰經來補養,取厥陰經來瀉邪,取巨虛下廉穴來去除邪氣,並且按壓經過的經絡來調節。(全文參見《針灸門六腑條》,肓原穴指的是氣海穴。)又說:疝氣突然發作,產生劇烈疼痛,應該取用足太陰經和厥陰經的穴位,用針刺放血。
(《靈樞》認為熱病引起的類似心風的疝氣,實際上是小腸疾病。醫書上說:心屬陽臟,小腸是它的使者,所以小腹應該會有相關症狀。)
第三種是治療膀胱病。醫書上說:膀胱疾病會導致小腹偏側腫脹疼痛,按壓時會有想小便的感覺,但是卻排不出來,應該取用委中央穴。又說:小腹疼痛腫脹,小便不出來,這是因為邪氣在三焦,應該取用足太陽經的大絡穴(委陽穴)。(全文參見《針灸門六腑條》,太陽大絡指的是委陽穴。)
第四種是治療督脈、任脈和衝脈的疾病。相關經文如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