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6)

1. 諸疝

川楝子(三十個,巴豆二十粒同炒黃赤色,去巴豆不用,將川楝子研為末),萆薢(半兩),石菖蒲(一兩,炒),青木香(一兩,炒),荔枝核(二十枚,炒)

上研為細末,每服二錢,入麝香少許,空心,炒茴香、鹽、酒調下。

上以巴豆炒藥例。許學士云:大抵此疾因虛而得之,不可以虛驟補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矣。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熱,然後補之,是以諸藥多借巴豆氣者,蓋為此也。

〔仲〕寒疝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若身疼痛,灸刺諸藥不能治,,抵當烏頭桂枝湯,主之。

上用烏頭一味,以蜜二升,煎減半,去渣,以桂枝湯五合解之,令得一升後,初服二合不知,再服三合又不知,復加至五合。其知者,如醉狀。得吐者,為中病。(桂枝湯方見傷寒門。海藏以附子建中湯加蜜煎治疝,即此法也。)腹痛,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即惡寒,緊則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為寒疝。

寒疝繞臍痛,若發則自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脈沉弦者,,大烏頭煎,主之。(《脈經》云「邪正」作「弦緊」。)

大烏頭(炒,去皮,不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納蜜二升,煎令水氣盡。)作湯服,食後一服,過後再不作矣。

治諸疝方

枳實(九粒,炒),桃仁(十四個,炒),山梔(九個,炒,去皮),吳茱萸(七粒,炒),山楂(四粒,炒),生薑(如指大)

上味同入擂盆擂細,取順流水一鍾,入瓶內煎至微沸,帶渣服。如濕勝㿗疝者,加荔枝核。如痛甚者,加鹽炒大茴香二錢。如痛處可按者,加薄桂少許。

又方,治疝痛。

山梔(二兩,炒),山楂(四兩,炒),枳實(炒),茴香(各二兩,炒),柴胡,牡丹皮,八角茴香(炒,各一兩),桃仁,茱萸(炒,半兩)

上研為末,酒糊丸,空心鹽湯下五六十丸。

治陽明受濕熱,傳入太陽,發熱惡寒,小腹連毛際間,悶痛不可忍。

梔子仁(炒),桃仁(炒),枳實(炒),山楂(各等分)

上味,同研細,入生薑汁半合,同水一小鐘蕩起,煎令沸,熱服之。一方加茱萸。

楊淳三哥,因舊有腎氣,上引乳邊及右脅痛,多痰,有時膈上痞塞,大腑秘結,平時少汗,脈弦甚。與保和溫中各二十丸,研桃仁、郁李仁吞之。

〔《本》〕治膀胱氣痛,,茴香散,。

茴香,金鈴子肉,蓬莪朮,京三稜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,炙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。每發痛甚連日,只三二服,立定。

治膀胱氣,,金楝散,。

巴豆(一百粒,去殼),川楝子(二十四個,湯浸去薄皮,切作片子)

上二味,用麩二升,同炒令黃赤,去麩與巴豆不用,只將川楝肉一味為末,每服三錢,溫酒空心送下。余閱古今一切名方,無如此奇特有效。一方川楝子不用巴豆炒亦妙。

白話文:

諸疝

將川楝子三十個,與巴豆二十粒一同炒至黃赤色,去掉巴豆不用,將川楝子磨成粉末。另取萆薢半兩、炒過的石菖蒲一兩、炒過的青木香一兩、炒過的荔枝核二十枚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少許麝香,空腹時用炒過的茴香、鹽和酒調和後送服。

以上述巴豆炒藥的方式為例。許學士說:這種疾病大多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引起的,不能驟然進補。邪氣侵襲的地方,必定是身體虛弱之處,如果邪氣停留不去,疾病就會變得實在。因此必須先清除體內積聚的邪熱,然後才能進補,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藥都借助巴豆的藥性,原因就在這裡。

《傷寒論》提到,寒疝會導致腹部疼痛,發冷,手腳麻木,甚至全身疼痛,用艾灸或針刺等方法都無法治癒,可以用抵當烏頭桂枝湯來治療。

使用烏頭一味藥,加入兩升蜂蜜煎煮至剩下一半,去除藥渣,再用五合桂枝湯調和,使其達到一升的量。第一次服用兩合,如果沒有效果,再服用三合,如果還是沒有效果,就增加到五合。如果有效果,會像醉了一樣。出現嘔吐,表示藥已對症。(桂枝湯的配方見傷寒篇。海藏使用附子建中湯加蜂蜜煎煮治療疝氣,也是這個方法。)腹痛,脈象弦而緊,弦表示衛氣運行不暢,會怕冷;緊表示沒有食慾,邪氣與正氣搏鬥,就會形成寒疝。

寒疝導致肚臍周圍疼痛,發作時會自發性出汗,手腳冰冷,脈象沉而弦,可以用大烏頭煎來治療。(《脈經》記載「邪正」為「弦緊」)

將炒過的烏頭(去皮,不切碎)放入三升水中煮至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,加入兩升蜂蜜,煎煮至水分蒸發。煎好後服用,飯後服用一次,之後就不需要再服用了。

治療各種疝氣的藥方

將炒過的枳實九粒、炒過的桃仁十四個、炒過的去皮山梔子九個、炒過的吳茱萸七粒、炒過的山楂四粒,以及一塊拇指大小的生薑。

將以上藥材一同放入研缽中搗碎,取一碗順著流動的水,放入瓶中煎煮至微微沸騰,連藥渣一起服用。如果濕氣重的疝氣,可以加入荔枝核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加入用鹽炒過的茴香二錢。如果疼痛部位可以按壓,可以加入少量薄桂。

另有一個治療疝痛的藥方:

將炒過的梔子二兩、炒過的山楂四兩、炒過的枳實、炒過的茴香各二兩,柴胡、牡丹皮、炒過的八角茴香各一兩,桃仁、炒過的茱萸各半兩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成藥丸,空腹時用鹽湯送服五六十丸。

治療陽明經受濕熱,傳入太陽經,導致發熱怕冷,小腹連同陰毛部位悶痛難忍。

將炒過的梔子仁、炒過的桃仁、炒過的枳實、炒過的山楂各等份。

將以上藥材一同研磨成細末,加入半合生薑汁,與一小碗水攪拌均勻,煎煮至沸騰,趁熱服用。有一個藥方會加入茱萸。

楊淳的三哥,因為舊有的腎氣問題,導致胸部上方連到乳房邊緣和右側脅肋疼痛,多痰,有時胸膈部位感到阻塞,大便秘結,平時很少出汗,脈象弦而且很明顯。給他服用保和丸和溫中丸各二十丸,並研磨桃仁、郁李仁讓他吞服。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治療膀胱氣痛,可以用茴香散。

茴香、金鈴子肉、蓬莪朮、京三稜各一兩,炙甘草半兩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酒調和後服用。每次發作疼痛連日,服用三兩次就能夠見效。

治療膀胱氣痛,可以用金楝散。

巴豆一百粒(去殼),川楝子二十四個(用熱水浸泡後去除薄皮,切成片狀)。

將以上兩味藥,與二升麩皮一同炒至黃赤色,去掉麩皮和巴豆不用,只將川楝子肉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空腹送服。我看過古今所有名方,沒有比這個更奇特有效的了。有一種做法是川楝子不用巴豆炒也很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