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29)

1. 能遠視不能近視,能近視不能遠視

〔東〕能遠視不能近視者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也,乃血虛氣盛。血虛氣盛者,皆火有餘,元氣不足。火者,元氣、穀氣、真氣之賊也,元氣之來也徐而和,細細如線。邪氣之來也,緊而強,如巨川之水,不可遏也。

〔海〕目能遠視,責其有火。不能近視,責其無水。法當補腎。

〔東〕,地芝丸,治目不能近視能遠視,及大厲風成癩,悉皆治之。

生地(焙,四兩),天門冬(去心,四兩),枳殼(炒,二兩),甘菊花(去皮,二兩)

上同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一百丸,茶清送下,溫酒亦下,食後。六味地黃丸,亦治此症。

能近視不能遠視者,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乃氣虛而血盛也。血盛者,陰火有餘也。氣虛者,元氣衰弱也。此老人桑榆之象也。

〔海〕目能近視,責其有水。不能遠視,責其無火。法宜補心。

〔東〕,定志丸出《局方》),治眼不能遠視,能近視者。

遠志(去苗心,二兩),人參(一兩),白茯苓(去皮,一兩),菖蒲(二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硃砂為衣。每服十丸,加至二十丸。

白話文:

【能看遠但看不清近,能看近但看不清遠】

能看遠但看不清近,這是由於身體的陽氣過剩,陰氣不足,顯示身體內血液不足但氣卻旺盛。血液不足氣卻旺盛的情況,代表身體內火氣過旺,而元氣卻不足。火氣會侵害元氣、穀氣、真氣,元氣的運行平緩且和諧,像一條細線;邪氣來襲時則緊繃且強烈,就像洶湧的大河,無法阻擋。

眼睛能看遠,代表體內有過剩的火氣。不能看近,代表缺乏滋養的水氣。因此,應該補充腎臟的功能。

「地芝丸」可以治療眼睛看不清近但能看遠的問題,以及嚴重的風濕病變,都能得到治療。藥材包括:熟地黃(四兩,需烘培)、天門冬(四兩,需去除心部)、枳殼(二兩,需炒製)、甘菊花(二兩,需去除莖葉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蜂蜜調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籽。每次服用一百粒,可用水或溫酒送服,應在飯後服用。「六味地黃丸」也能治療這種症狀。

能看近但看不清遠,代表身體的陽氣不足,陰氣過剩,這是氣虛血盛的表現。血盛,意味著體內的陰火過剩;氣虛,則是元氣衰弱。這是老年人常見的體質特徵。

眼睛能看近,代表體內有足夠的水氣。不能看遠,則代表缺乏必要的火氣。因此,應該補充心臟功能。

「定志丸」出自《局方》,能治療眼睛看不清遠但能看近的問題。藥材包括:遠志(二兩,需去除根和心)、人參(一兩)、白茯苓(一兩,需去除皮)、菖蒲(二兩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調製成丸狀,並用硃砂包裹外層。每次服用十粒,可逐漸增加到二十粒。

2. 雀目(日落即不見物)

〔無〕,蛤粉丸,治雀目,日落不見物。

蛤粉(細研),黃蠟(等分)

上溶蠟搜粉為丸,如棗大。每用豬肝一片,二兩許,批開,裹藥一丸,麻線纏入甕內,水一碗,煮熟,取出乘熱熏目,至溫吃肝,以愈為度,神效。

〔《千》〕,雀目方

地膚子(五錢),決明子(一升)

上二味為末,以米飲汁和丸。食後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日日服至瘥止。

〔世〕治雀目。用蒼朮四兩,米泔水浸一宿,切作片,焙乾為末,每服三錢,豬肝二兩,批開糝藥在內,用麻線系定,粟米一合,水一碗,砂鍋內煮熟,熏眼,候溫,臨臥服之,大效。

〔《聖》〕治雀目眼,不計時月。用蒼朮一兩,搗羅為末,每服一錢,不計候。

〔《心》〕雀目不能夜視:神庭、上星、前頂、百會(各出血,以鹽塗之,立愈。)又法:照海、肝俞。

白話文:

【雀目(日落即看不見東西)】

沒有特定名稱的蛤粉丸,能治療雀目症狀,也就是在日落後就看不見東西。

製作方法是將蛤粉(需細緻研磨)與黃蠟(兩者份量相等)混合。將黃蠟融化後加入蛤粉攪拌成丸,大小如同棗子。使用時取豬肝一片,約二兩重,將其切開,放入一顆藥丸,然後用麻線纏緊,放入容器內,加入一碗水,煮至熟透。取出後趁熱燻眼睛,待溫度適中時食用豬肝,直到痊癒爲止,效果顯著。

另一方來自《千金要方》,同樣用於治療雀目:

使用地膚子(五錢)與決明子(一升)。將這兩味藥材研磨成末,再用米飲汁調和成丸。飯後服用二十到三十丸,每日持續服用直至病情改善。

還有,治療雀目的另一種方法,使用蒼朮四兩,先用水浸泡一夜,切成片狀後烘乾,研磨成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將豬肝二兩切開,撒入藥末,用麻線固定,加入一合粟米及一碗水,放入砂鍋中煮至熟透,先燻眼睛,待溫度適中時服用,效果顯著。

來自《聖惠方》的方子,可治療雀目眼,無論病程長短。使用蒼朮一兩,搗碎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一錢,不限時間。

來自《心齋醫集》的方子,若患有雀目無法在夜間視物,可針刺神庭、上星、前頂、百會穴位放血,並塗抹鹽巴,立即見效。或者,也可以選擇針刺照海、肝俞穴位。

3. 目淚不止

〔《素》〕厥則目無所見,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。陽並於上,則火獨光也。陰並於下,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夫一水不勝五火,故目眥盲,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。夫風之中目也,陽氣內守於精,是火氣燔目,故見風則泣下也。有以比之,夫火疾風生乃能雨,此之類也。(解精微論)

〔子和〕凡風沖淚出,俗言作冷淚者,非也。風衝於內,火發於外,風熱相搏,由是淚出。內外皆治,可愈。治外以貝母一枚白膩者,加胡椒七粒,不犯銅鐵,研細,臨臥點之。治內以,當歸飲子,服之。

當歸,大黃,柴胡,人參,黃芩,甘草,芍藥(各一兩),滑石(半兩)

上切碎,每服三錢至五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同煎七分,去渣,溫服。

肝為淚。(全文見五臟。)

〔垣〕水附木勢,上為眼澀,為眵,為冷淚,此皆由肺金之虛,而肝木寡於畏也。

〔孫〕英宗朝國婆婆患眼冷淚,眼科醫官,治二三年,不能療,上召孫。孫至曰:臣非眼科,但有藥耳,容進方。用石決明一兩,赤小豆一兩半,半夏五錢,生斑蝥二十一粒,炒去頭足,木賊五錢,為末,薑汁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薑湯下。方進,聖旨下眼科詳定,眼科醫官奏曰:此方於眼科甚不相涉,斑蝥有毒,恐傷臟腑,不敢用。

合再取聖旨,國婆婆聞之,曰:眼科醫官不惟不能,亦不願使我治也,但合此藥,縱傷無怨。上聞之,孫自進藥服,經十餘日愈八分,二十日全愈。時眼科並降兩官,孫賞錢三十萬。

《銀海》,止淚方

蒼朮(米泔浸,一兩半),木賊(去節,二兩),香附子(炒,去毛)

上為末,煉糊丸,如桐子大。食後,鹽湯下三丸。

經云: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內眥,則寒中而泣出,此中風寒淚出也。

〔河〕,當歸湯,治風邪所傷,寒中目,淚自出,肌瘦,汗不止。

當歸,人參(各三兩),官桂(一兩),乾薑(炮),白朮,白茯苓,甘草,川芎,細辛,白芍藥(各半兩),陳皮(一兩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二枚,同煎至八分,去渣,熱服,不計時,並三服。

〔《本》〕治頭風冷淚,龐安常二方。

甘菊,決明子(各二錢),白朮,羌活,川芎,細辛,白芷,荊芥穗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溫湯調下,食後,日三服。

又方

川芎,甘菊,細辛,白朮,白芷(以上各等分)

上為末,蠟丸,如黍米大。夜臥服一丸,日中一時辰,換一丸。

〔《本》〕治風盛膈壅,鼻塞清涕,熱氣攻眼,下淚多眵,齒間緊急,作頭痛,,川芎丸,。

川芎,柴胡(各一兩),半夏曲,甘草(炙),甘菊,人參,前胡,防風(各半兩)

上每服四錢,水一盞,生薑四片,薄荷五葉,同煎七分,去渣,溫服。

白話文:

[標題: 眼淚不停流]

根據古籍《素問》的描述,當人體出現失調,會有看不清的現象。身體的失調,會導致上身陽氣過剩,下身陰氣過剩。上身陽氣過剩,會使眼睛產生灼熱感;下身陰氣過剩,會讓腳感到寒冷,進而引起浮腫。人體的水分無法抵擋過多的火氣,因此眼睛周圍會感到模糊不清,這就是為什麼風吹來時,眼淚會不停的流下。就好比在強烈的風中才會下雨一樣,道理是相同的。

子和先生指出,當風吹得眼淚直掉,一般人認為是因為寒冷,其實不然。這是因為風在體內作怪,外面的火氣又被激發,風和熱互相影響,所以才會淚水直流。只要內外同時治療,就可以痊癒。外治法可以用一顆白色的貝母,加上七粒胡椒,不能碰到銅或鐵器,研磨成細粉,在睡前滴入眼裡。內治法可以服用當歸飲子。

藥方如下:當歸、大黃、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芍藥(各一兩)、滑石(半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加入一杯水,三片生薑,一起煮沸至剩七分,去除殘渣,趁溫熱服用。

肝臟主管淚液的分泌。

李東垣認為,水依附著木的力量,向上流動,造成眼睛乾澀、分泌物增多、冷淚等症狀,這都是因為肺部的虛弱,導致肝臟缺乏約束力。

孫思邈在英宗時期,為國婆婆治療冷淚的問題。當時的眼科醫生治療了兩三年都未見成效,於是皇帝召見孫思邈。孫思邈說他不是眼科醫生,但有一種藥可以使用,並開出藥方。藥方包括石決明一兩、赤小豆一兩半、半夏五錢、生斑蝥二十一粒(炒過後去掉頭和腳)、木賊五錢,磨成粉末,用薑汁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十粒,用薑湯送服。藥方提交後,皇帝下令眼科醫生詳細審核,眼科醫生表示此藥方與眼科疾病無關,且斑蝥有毒,可能傷害內臟,不敢使用。經過再次請示皇帝,國婆婆表示,即使藥物有風險,她也願意嘗試。最終,孫思邈自己進獻藥物,十多天後病情改善了八成,二十天後完全康復。當時的眼科醫生被降職兩級,孫思邈獲得了三十萬錢的獎勵。

《銀海》記載了一個止淚的方子:

蒼朮(米泔浸泡,一兩半)、木賊(去節,二兩)、香附子(炒,去毛)。

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的糊狀物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飯後,用鹽水吞服三粒。

根據古籍記載,風氣和陽明經絡進入胃部,沿著脈絡上行至眼內角,若受到寒氣侵襲,就會導致眼淚流出,這就是因為受風寒導致的淚流不止。
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記載了一個治療風邪傷害,寒氣侵入眼睛,眼淚自流,肌肉消瘦,汗流不止的方子——當歸湯。

藥方如下:當歸、人參(各三兩)、官桂(一兩)、乾薑(炮)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、川芎、細辛、白芍藥(各半兩)、陳皮(一兩)。

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一杯水,三片生薑,兩枚棗子,一起煮沸至剩八分,去除殘渣,趁熱服用,不論時間,連續服用三次。
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了兩個治療頭風冷淚的方子,由龐安常提供。

藥方一:甘菊、決明子(各二錢)、白朮、羌活、川芎、細辛、白芷、荊芥穗(各半兩)。
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水調和吞服,飯後服用,每日三次。

藥方二:川芎、甘菊、細辛、白朮、白芷(以上各等分)。

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蠟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。晚上睡覺前服用一丸,中午時再服用一丸。

《本草綱目》中還記載了一個治療風盛膈壅、鼻塞流清涕、熱氣攻眼、眼淚多眵、齒間緊急、頭痛的方子——川芎丸。

藥方如下:川芎、柴胡(各一兩)、半夏曲、甘草(炙)、甘菊、人參、前胡、防風(各半兩)。

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杯水,四片生薑,五片薄荷,一起煮沸至剩七分,去除殘渣,趁溫熱服用。

《靈樞》中提到,五臟六腑中,心臟是主宰,耳朵負責聽覺,眼睛負責視覺,肺臟負責呼吸,肝臟負責營養,脾臟負責保護,腎臟負責外部事務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往上滲透到眼睛。當心臟悲傷氣血不足時,心臟的聯繫會變得緊張,心臟的聯繫緊張時,肺臟也會跟著舉升,肺臟舉升時,液體就往上溢出。然而,心臟的聯繫和肺臟無法一直舉升,時高時低,因此會咳嗽並伴隨著眼淚流出。

丹溪先生指出,婦女患有眼睛分泌物增多,食慾不佳的情況。

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白朮、陳皮、黃芩、連翹,分成六帖煎煮,飯前熱服。另外,也可以進行合谷穴的灸法。

《肘後方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眼淚不斷流的方子,使用黃連濃漬,用棉花蘸取擦拭眼睛。

《山海經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風淚眼的方法,使用九節黃連和槐樹皮灰的粗末,熬煮成湯,澄清後頻繁洗眼。

李東垣的神效明目湯和連翹飲子可以治療眼淚不斷流的情況,這兩個方子也可以用來治療風倒睫拳毛。

根據運氣學說,淚水的流出通常是由風熱引起的。經典中提到:「厥陰司天之政,三之氣,天政布,風乃時舉,民病泣出」。

《集驗方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迎風冷淚、眵䁾黑花的方法:在大骨空、小骨空處進行灸法,吹熄火後。在二間穴(一分,沿皮向後刺五分)進行灸法。在合谷穴進行針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