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16)

1. 外障(在睛外遮暗)

升陽泄陰丸

羌活,獨活,甘草根,歸身,熟地(各一兩),人參,黃耆,白朮(各半兩),澤瀉(三錢),陳皮(三錢),白芍藥(一兩),白茯苓,防風(各三錢),肉桂(半錢),生地(酒洗,炒五錢),知母(酒炒,三錢,如大暑加一錢),楮實(酒拌,半兩),柴胡(去苗,一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熱服。另合一料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食遠茶清送下五十丸,每日與前藥各一服,不可飽服。如天氣熱甚,加五味子三錢或半兩,天門冬去心半兩,枳實亦加半兩。

上三方,合治一病,空心補陽湯,臨臥連柏丸,食遠升陽泄陰丸。

滋陰地黃丸,治內障兼右目小眥青白翳,瞳子散大。(方見內障。)

〔丹〕丈夫因勞力後,兩眼上星,右邊獨昏,此熱傷血。

白朮,歸身尾,生地,木通,黃連(酒浸),黃芩(炒),黃柏(炒。各二兩),甘草(炙,一錢)

分三帖煎服。大熱加白芍藥。

翳從下而上諸方,瀉青之類。(並見表裡上條。)翳除盡,至期年月日期復發者,或間一月或二月一發,皆為積。治如脈滑者,宜溫白丸加黃連、草龍膽,如東垣五積法服之。

百點膏,張濟民眼翳,以至遮瞳人,視物不明,如覺雲氣遮障,以此方治之。

黃連(二錢,以水一碗煎至半碗,再入後藥),當歸(六分),甘草根(六分),防風根(八分),蕤仁(去皮尖,三分)

上銼,如麻豆大,蕤仁另研如泥,同熬,滴入水中不散,去渣沫,入好蜜少許,再煎少時為度。極要病人心淨點之,點至目微痛為度。一日點五七次,臨臥點尤妙,名曰百點膏,但欲多點,使藥力相續。

羌活退翳膏,治足太陽寒水,膜遮左睛,白翳上,視物不明。

椒樹(東南根、西北根各二兩),麻黃(去節根,三分),羌活(七分),黃連(三分),歸身(六分),防風(三分),柴胡(三分),生甘草(四分),升麻(三分),生地黃(三分),漢防己(二分),蕤仁(六個),藁本(二分)

上淨水一碗,先煎漢防己、黃連、生甘草、當歸身、生地黃,煎至一盞,入余藥再煎至一盞,去渣,入銀瓷器內,熬稀膏點之,有力為度。

退翳膏子,治黑白翳。

荊芥穗(一錢),黃連(三錢),生地黃(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,歸身(六分),連翹(四分),柴胡梢(五分),升麻(三分),防風(四分),蕤仁(三分),青皮(四分),細辛(一分)

上先用水半盞,浸荊芥一處,次將黃連、生地、甘草三味,用水一大碗,煎至半碗,再下餘七味,同煎至一盞,去渣,更上火熬至半盞,入荊芥水二匙,入蜜少許,再煎令勻,點之神效。

圓明膏,治內障生翳,及瞳子散大,皆勞心過度,飲食失節。

白話文:

升陽泄陰丸

羌活、獨活、甘草根、當歸身、熟地(各四錢),人參、黃耆、白朮(各二錢),澤瀉、陳皮(各一錢二分),白芍藥(四錢),白茯苓、防風(各一錢二分),肉桂(二分),生地(用酒洗過,炒過,二錢),知母(用酒炒過,一錢二分,如果天氣非常熱,可以加到一錢六分),楮實(用酒拌過,二錢),柴胡(去除根莖,六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另外再準備一份藥材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,在飯後用淡茶送服五十丸,每天和前面煎煮的藥各服用一次,不可吃太飽。如果天氣非常炎熱,可以加五味子一錢二分或二錢,天門冬(去除中心)二錢,枳實也加二錢。

以上三種藥方,合併起來治療同一種病症:早上空腹時服用補陽湯,睡前服用連柏丸,飯後服用升陽泄陰丸。

滋陰地黃丸,治療內障,同時兼有右眼內眼角有青白色翳膜,瞳孔散大的情況。(藥方在內障的章節。)

(丹方) 男子因為勞力過度,兩眼出現上星(眼睛上出現翳膜),右邊眼睛特別昏花,這是因為熱傷了血。

白朮、當歸尾、生地、木通、黃連(用酒浸泡)、黃芩(炒過)、黃柏(炒過,各八錢),甘草(炙烤過,四分)。

將這些藥材分三帖煎煮服用。如果發燒很嚴重,就加白芍藥。

翳膜從下面向上長的各種藥方,屬於瀉青類的藥方。(這些藥方都在前面講表裡相關的章節裡。)翳膜完全消除後,到了某個時間又復發,或者間隔一兩個月就發作一次,這都是因為體內有積滯。治療方法如果脈象是滑的,就應該服用溫白丸,並加入黃連和草龍膽,就像東垣五積法那樣服用。

百點膏,張濟民的眼翳,嚴重到遮住瞳孔,看東西模糊不清,感覺像有雲霧遮擋,就用這個藥方治療。

黃連(八分,用水一碗煎煮成半碗,再加入後面的藥),當歸(二分四釐),甘草根(二分四釐),防風根(三分二釐),蕤仁(去除皮尖,一分二釐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大小如麻豆,蕤仁另外研磨成泥狀,一同熬煮,滴入水中不會散開,去除雜質泡沫,加入少許好蜜,再煮一會就可以。一定要讓病人心平氣和地滴藥,滴到眼睛微微感到疼痛為止。一天滴五到七次,睡前滴效果更好,這個藥膏叫做百點膏,可以多滴幾次,讓藥力持續發揮作用。

羌活退翳膏,治療足太陽寒水,導致翳膜遮住左眼,白翳向上長,看東西模糊不清。

花椒樹(東南邊的根、西北邊的根各八錢),麻黃(去除節根,一分二釐),羌活(二分八釐),黃連(一分二釐),當歸身(二分四釐),防風(一分二釐),柴胡(一分二釐),生甘草(一分六釐),升麻(一分二釐),生地黃(一分二釐),漢防己(八釐),蕤仁(六個),藁本(八釐)。

用一碗乾淨的水,先煎漢防己、黃連、生甘草、當歸身、生地黃,煎到剩一小杯,加入其他藥材再煎到剩一小杯,去除藥渣,倒入銀製或陶瓷容器內,熬成稀膏,用來滴眼睛,感到藥力發揮作用為止。

退翳膏子,治療黑翳和白翳。

荊芥穗(四分),黃連(一錢二分),生地黃(六分),甘草(二分),當歸身(二分四釐),連翹(一分六釐),柴胡梢(二分),升麻(一分二釐),防風(一分六釐),蕤仁(一分二釐),青皮(一分六釐),細辛(四釐)。

先用半小杯水浸泡荊芥,接著用一大碗水煎煮黃連、生地、甘草三味藥,煎到剩半碗,再加入其他七味藥,一同煎煮到剩一小杯,去除藥渣,再次加熱熬到剩半小杯,加入兩匙荊芥浸泡液,再加入少許蜂蜜,再次煎煮均勻,用來滴眼睛,效果非常好。

圓明膏,治療內障引起的翳膜,以及瞳孔散大,都是因為勞心過度、飲食不節制所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