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9)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9)
1. 鵝口
〔湯〕《巢氏病源》鵝口候者,小兒初生,口裡白屑,滿舌上如鵝口,故曰鵝口。此乃胎熱,而心脾最盛,熏發於口也。治用發纏指頭,蘸井花水揩拭之。睡時,黃丹煅出火氣,摻於舌上。(葛氏方。)如用前法,其舌上白屑不脫,可煮慄荴汁令濃,以綿纏指頭拭之。若春夏無慄荴子,可煮慄木皮,如用井花水法。
小兒初出腹,有連舌,下有膜如石榴子者,中隔連其舌下,後令兒言語不發,舌不轉也。可以爪甲摘斷之,微有血出,無害。若血出不止,燒發灰敷之,即止。
白話文:
【鵝口瘡】
根據《巢氏病源》,鵝口瘡的症狀是新生兒出生後,口腔內出現白色片狀物,覆蓋在舌頭上,看起來像鵝口,因此得名鵝口瘡。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爲胎兒體內的熱氣,特別是心脾兩髒的熱氣過盛,熱氣上衝至口腔所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,將頭髮纏繞在手指上,沾取井水輕輕擦拭患處。在孩子熟睡時,將黃丹煅燒去除火氣,然後撒在孩子的舌頭上(這是葛氏的療法)。如果使用上述方法後,舌頭上的白色片狀物仍未脫落,可以煮粟殼汁使其變濃,再用棉布包住手指擦拭。如果春夏季節找不到粟殼,可以煮粟樹皮,使用方法和井水相同。
新生兒剛出生時,如果舌頭下面有類似石榴籽的薄膜連接着,這會阻礙孩子以後的語言發展和舌頭的活動。可以用指甲輕輕地將其撕斷,可能會有少量出血,但這並無大礙。如果出血不止,可以將燒焦的頭髮灰敷在出血處,即可止血。
2. 口瘡
(見心主熱門)
白話文:
(這部分提到的"口瘡",在現代白話文中就是口腔潰瘍的意思。而"(見心主熱門)"則是在傳統中醫學理論中,認為口腔潰瘍是因為心火旺盛導致的。換句話說,這段文字是在說明口腔潰瘍可能是因為心臟功能過於亢進,產生過多熱氣所導致的現象。)
3. 口噤
〔田〕大人小兒,口噤不開,牙關緊者,諸藥無效。天南星末一錢,腦子少許,相和研勻。用指蘸生薑自然汁,蘸藥於左右大牙根上擦之,立開。
〔丹〕初生口噤不開,不收乳。用赤腳蜈蚣,去足炙末,豬乳汁調下五分,三四服愈。
〔《聖》〕小兒生下七日口噤。牛黃些少,竹瀝調下一字,以豬乳滴口中。
口噤搐鼻法。用鬱金、藜蘆、瓜蒂為末,水調搐之。
白話文:
【口不能張開】
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,如果嘴巴無法張開,牙關緊閉,試過各種藥物都無效的話,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:取一點天南星磨成粉末,大約一錢重,再加入少許麝香腦,兩者混合均勻。然後,用手指沾一些新鮮生薑的汁液,將藥粉塗抹在兩邊的大牙根部,輕輕擦拭,很快就能讓嘴巴張開。
如果是新生兒嘴巴緊閉,無法吸吮母乳。可以使用一條紅腳蜈蚣,去掉蜈蚣的腳後,將其烤乾並磨成粉末,用豬乳調和後餵食五分量,通常服用三到四次就會好轉。
如果嬰兒出生七天後嘴巴仍然無法張開。可以取少量牛黃,用竹瀝調和後餵食,同時可以用豬乳滴入嬰兒口中。
對於口不能張開的情況,還有一種鼻腔刺激法。可以將鬱金、藜蘆、瓜蒂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,通過鼻腔刺激,可能會有所幫助。
4. 滯頤
(口角垂涎是也)
〔肅〕清心導痰丸,治舌縱涎下。(方見大人門。曾用甚妙。)
〔湯〕小兒滯頤者,多涎流出,積於頤上,此由脾胃冷,涎多故也。脾之液為涎,緣脾胃虛冷,不能制其津液,故流出於頤,法當補脾。(按《內經》云:舌縱涎下皆屬熱。此恐湯氏之偏見,今兩存之,以備參考。)
張渙,溫脾丹,治滯頤效。
白朮,青皮(各半兩),半夏曲,丁香(各一兩),乾薑(炮,半兩),
上為細末,糊丸如黍米大,一歲兒十丸,二歲二十丸,米飲下。
白話文:
【病症名稱】: [流口水]
【肅】有一種藥方叫做清心導痰丸,用來治療舌頭無力導致口水流下的情況。(這個藥方可以在大人專區找到,曾經使用過,效果非常好。)
【湯】小孩患有流口水的症狀,會有大量口水從嘴邊流出,積在下巴上,這是因為脾胃虛寒,導致口水分泌過多。脾臟所管的液體就是口水,由於脾胃虛弱且寒冷,無法控制身體的水分,所以口水就會不由自主地流出來,治療上應該要補充脾胃的功能。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:舌頭無力,口水直流都屬於熱性問題。但這可能是湯氏個人的看法,現在我們保留兩種觀點,提供大家參考。
張渙的溫脾丹,對於治療流口水非常有效。
藥方成分包括:白朮、青皮(各半兩)、半夏曲、丁香(各一兩)、乾薑(炮製過的,半兩)。
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細粉,和成黍米大小的藥丸,一歲的小孩一次服用十粒,兩歲的孩子一次服用二十粒,用米湯送服。
5. 臍風撮口
〔錢〕小兒洗浴,拭臍不幹,風入作瘡,令兒撮口,甚者是胃虛,氣不和,口頻撮,,調氣益黃散,主之。
赤腳金頭蜈蚣(一條),蠍尾(四尾),殭蠶(七條),瞿麥(五分),
上為末,先以鵝毛管吹豆大入鼻內,嚏噴啼叫可醫,更用薄荷湯下。
〔錢〕,柏墨散,治斷臍後為水濕所傷,或䙀袍濕氣傷於臍中,或解脫,風冷所乘,致令小兒四肢不和,臍腫多啼,不能乳哺,宜速療之。
黃柏,釜下墨,乳發(燒。各五分),
上為細末,每用少許,敷之。
〔丹〕臍風。濕鹽二兩,豉二合,杵成餅子如錢,炙熱,熨臍上安。又,以黃柏末敷之。
〔姚〕小兒臍腫。桂心炙熱熨之,日四五。
〔《秘》〕臍風瘡。用年久東壁泥,研,敷之。
〔《聖》〕臍風久者成瘡,不幹,伏龍肝敷之。又,馬齒莧,燒葉末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〔《子母》〕治小兒臍赤腫。杏仁杵如脂,敷臍腫上。
〔《聖》〕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並赤腫。用枯白礬,研細,敷之。
〔世〕治嬰兒因剪臍傷外風,致瘡不幹,用白礬、煅白龍骨各等分,同為末,每用少許敷之。又方,綿燒灰,研細,每少許乾摻之。
〔丹〕撮口。夜合花枝煮汁,拭口並洗,愈。
〔田〕撮口治法,用白殭蠶為末,蜜調塗兒穀道。又,牛黃一錢,竹瀝一合,時時抹口中即瘥。
〔無〕小兒初生一七日內,忽患臍風撮口,百無一效,坐視其死,良可憫也。有一法,世罕知者,凡患此證,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,以溫水蘸熟帛裹指,輕輕擦破,即開口便安,不藥神效。
小兒初生,臍風撮口,諸藥不效者。灸然谷,穴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,可灸三壯,針入三分,不宜見血,立效。
〔《甲》〕臍風,目上插,刺絲竹空。
〔《明》〕臍腫:腰對臍骨節間。(三壯。)
〔世〕臍風撮口,在百日內不治。
白話文:
【臍風撮口】
錢氏提到,小兒沐浴後,若臍部未擦拭乾淨,風邪可能侵入導致創傷,使孩子出現撮口的症狀。嚴重的情況下,這可能是由於胃部虛弱,氣血不調所致,孩子會頻繁撮口。對於這種情況,調氣益黃散可以作為治療選擇。
治療方案包含:一條赤腳金頭蜈蚣、四條蠍尾、七條殭蠶、五分瞿麥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首先使用鵝毛管將少量藥粉吹入孩子的鼻孔,引發打噴嚏和哭泣,有助於病情的改善。此外,也可搭配薄荷湯服用。
錢氏的柏墨散能有效治療小兒臍帶剪斷後受到水濕傷害,或是因為袍服濕氣影響臍部,或者臍帶鬆脫,受風寒影響,導致小兒四肢不協調,臍部腫脹且哭鬧,無法正常哺乳。應立即進行治療。
黃柏、鍋底墨、燒過的乳髮,各取五分,研磨成細粉,每次使用少許,塗敷於患處。
丹氏針對臍風問題,建議使用二兩濕鹽和二合豆豉,搗成錢幣大小的餅狀,加熱後敷在臍部。另外,也可以使用黃柏粉敷在臍部。
姚氏指出,小兒臍部腫脹時,可用桂皮烤熱後熨燙臍部,每天做四到五次。
祕方則建議,臍風瘡可以使用長時間附著於東牆上的泥土,研磨後敷於患處。
聖方指出,臍風久治不癒形成瘡口,不易痊癒,可以使用伏龍肝敷於患處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燒過的馬齒莧葉粉末敷於臍部。(出自千金方)
子母方針對小兒臍部紅腫,建議使用杏仁搗成糊狀,敷於臍部腫脹處。
聖方提供了一種治療小兒臍部不停流出液體且紅腫的方法,使用枯萎的白礬研磨成細粉,塗敷於患處。
一般家庭可用白礬和煅燒過的白龍骨等量混合,研磨成粉末,每次使用少許敷於臍部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燒過的棉花纖維灰,研磨成細粉,每次使用少許乾敷於患處。
丹氏建議,若孩子出現撮口症狀,可以使用夜合花枝煮成的汁液擦拭口部並清洗,有助於病情改善。
田氏的撮口治療方法是使用白殭蠶磨成粉末,與蜂蜜調和後塗於孩子的肛門周圍。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一錢牛黃和一合竹瀝,隨時塗抹在孩子口中,可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無名氏提到,小兒出生後一個星期內,若突然患有臍風撮口,大部分的治療方式都無法奏效,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死去,令人惋惜。但有個少有人知的方法,當孩子出現這種症狀時,檢查其牙齦上是否出現如粟米般的小泡,使用溫水浸濕的布包裹手指,輕輕擦破該泡,孩子便會開口,不需藥物即可神奇地恢復。
小兒出生後,若臍風撮口,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下,可以嘗試灸療然谷穴,穴位位於內踝前方的大骨下方凹陷處,灸療三壯即可,針刺深度三分,避免出血,能立即見效。
甲氏對於臍風,建議在眼睛上方進行針刺治療,針刺位置在絲竹空穴。
明氏針對臍部腫脹,建議在腰部對應臍部的骨節間施灸,灸療三壯。
一般家庭若遇到臍風撮口的問題,在百日內未得到治療,將非常棘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