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9)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9)
1. 腹痛
〔湯〕小兒腹痛曲腰,乾哭無淚,面青白,唇黑,肢冷,為盤腸內吊。凡有此證,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之,蔥熨臍腹間。良久,尿自痛中出,其疼立止。續次服藥。
乳香,沒藥(各少許透明者,細研)
上件,木香一塊,於乳缽內磨,水一分,滾數沸,調乳、沒末。
此藥只一服效。
〔錢〕,鉤藤膏,治小兒腹中極痛,乾啼後偃,名盤腸內吊。
乳香(研),沒藥(研),木香,薑黃(各四錢),木鱉子仁(二十一個),
白話文:
小孩肚子痛彎腰,乾哭沒眼淚,臉色青白,嘴唇發黑,手腳冰冷,這是腸子扭絞疼痛的症狀。遇到這種情況,趕緊煮蔥湯淋洗肚子並揉搓,用蔥熨熱臍腹部。過一會兒,尿液就會隨著疼痛排出,疼痛也會立刻停止。接著再服用藥物。
乳香、沒藥(各少許透明的,研磨成粉)
以上藥材,木香一塊,用乳缽磨成粉,加水一份,煮沸幾次,調入乳香、沒藥粉末。
此藥只需服用一次便見效。
鉤藤膏,用於治療小孩肚子極度疼痛,乾哭後昏倒,稱為腸子扭絞疼痛。
乳香(研磨)、沒藥(研磨)、木香、薑黃(各四錢)、木鱉子仁(二十一個)。
上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,次研入上二味,煉蜜和成劑,收貯。每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,余以意加減。煎鉤藤湯化下,無時。次用魏香散。
魏香散
蓬朮(半兩),阿魏(一錢),
上先用溫水化阿魏,浸蓬朮一晝夜,培干為末,每服一字或半錢,煎紫蘇米飲,空心調下。
〔無〕,蒜乳丸,治冷證腹痛夜啼。
大蒜(一棵,慢火煨香熟,研爛),乳香(另研,五分),
上研,為丸如芥菜子大。每服七粒,乳汁送下。
白話文:
首先將後三味藥材磨成細粉,再將前兩種藥材研磨後加入,用煉蜜混合成藥丸,存放起來。一歲的孩童每次服用半顆皂子大小,其他年齡的孩童則依情況加減用量。服用後用鉤藤湯煎服,不限時間。之後再服用魏香散。
魏香散的製作方法是:將阿魏用溫水化開,浸泡蓬朮一天一夜,曬乾後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字或半錢,用紫蘇米飲煎服,空腹服用。
另外,若孩子患有腹部冷痛、夜啼的症狀,可用蒜乳丸治療。將大蒜慢火煨熟,研磨成泥狀,加入乳香粉末,製成如芥菜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七粒,用乳汁送服。
上四方,治寒腹痛,屬盤腸內吊,其候曲腰乾哭是也。
〔錢〕胃虛冷,面㿠白色,腹痛不思食,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若不下利者,調中丸主之。(益黃散治下利而痛也,調中丸治不利而痛也。)
調中丸
白朮,人參,甘草(炒。各半兩),乾薑(炮,四錢),
上為細末,蜜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,食前,溫水下。(海藏云:仲景理中例也。)
白話文:
上腹疼痛,屬於腸道內寒氣凝結,症狀是腰部彎曲、乾嘔哭泣。如果胃虛寒,臉色蒼白,腹痛不想吃飯,應該補脾,用益黃散治療。如果沒有腹瀉,則用調中丸治療。益黃散治腹瀉伴腹痛,調中丸治不腹瀉而腹痛。調中丸的組成是白朮、人參、甘草(炒,各半兩)、乾薑(炮,四錢),研成細末,用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五到七丸,最多十五丸,飯前溫水送服。
當歸散,凡小兒夜啼者,臟寒而腹痛,面青手冷,不吐乳是也,宜此方。服之效。
當歸(去蘆頭),白芍藥,人參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桔梗,陳皮(各一錢),
上㕮咀,煎五分,時時少服愈。
上三方,治寒腹痛,屬胃虛,其候不思食是也。
熱痛亦啼叫不止,夜發,面赤唇焦,小便赤黃,與三黃丸、人參湯下。(三黃丸方見發熱法。)
白話文:
當歸散適合治療小兒夜啼,原因是孩子臟腑寒涼,肚子痛,面色青白、手腳冰冷,但不會吐奶。服用當歸散後可以有效改善症狀。
方劑組成:當歸(去掉頭部)、白芍、人參(各一錢)、甘草(炙,五分)、桔梗、陳皮(各一錢)。
製作方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煎煮五分,分次服用,直到痊癒。
這三種方劑都可用於治療寒性腹痛,屬於胃虛造成的,症狀表現為食慾不振。
如果孩子是因為熱性腹痛而啼哭不止,並且在晚上發作,面色紅潤、嘴唇乾燥、小便顏色深黃,則應該使用三黃丸和人參湯治療。(三黃丸的方劑可在發熱篇章中找到。)
〔丹〕腹痛夜啼。服牛黃丸如豆大,乳化吃之,於臍下書田字,立安。(《聖惠方》)
〔錢〕積痛,口中氣溫,面黃白,目無精光,或白睛多,及多睡畏食,或大便酸臭者,當磨積,宜消積丸。甚者白餅子下之。後和胃,用白朮散。(消積丸、白餅子方見癖。白朮散方見消渴。)
〔丹〕食積腹痛硬。必用紫蘇、蘿蔔子之類。
〔世〕小兒好吃粽成腹痛。用黃連、白酒藥等分,為丸服。
白話文:
肚子痛,晚上哭鬧,吃牛黃丸如豆粒大小,用乳汁調和服用,在肚臍下寫個田字,馬上就好了。肚子脹痛,嘴巴里氣溫熱,臉色發黃發白,眼睛無神,眼白多,嗜睡厭食,或者大便酸臭,這就需要消積,應該服用消積丸。嚴重者用白餅子來通便。之後要調和脾胃,服用白朮散。如果肚子脹痛、硬硬的,就一定要用紫蘇、蘿蔔子之類的藥材。小孩子貪吃粽子導致肚子痛,可以用黃連和白酒等量混合做成丸藥服用。
〔湯〕,三稜散,治積氣肚痛。
砂仁,甘草,益智(炒,去殼),三稜,蓬朮,青皮(炒,各等分),為末,白湯點下。
蟲痛,面㿠白,心腹痛。口中沫及清水出,發痛有時,安蟲散主之。小兒本怯者,多此病。(田氏云:蟲痛,啼哭俯仰,坐臥不安,自按心腹,時時大叫,面無正色,或青或黃,唇白。又目無精色,口吐涎沫,此為蟲痛。)
〔錢〕,安蟲散,治小兒蟲痛。
胡粉(炒黃),鶴蝨(炒黃),川楝子(去皮核),白礬(枯,二錢半),
白話文:
「三稜散」能治療積氣腹痛。將砂仁、甘草、益智(炒去殼)、三稜、蓬朮、青皮(炒,各等分)研磨成粉末,用白湯調服。蟲痛、面部蒼白、心腹疼痛、口中流沫和清水、發痛時有時無,可用「安蟲散」治療。小兒體質虛弱者容易患此病。田氏說:「蟲痛的症狀包括啼哭、翻滾、坐卧不安、按壓心腹、時常大叫、面色不正、或青或黃、嘴唇蒼白,以及眼無神采、口吐涎沫。」「安蟲散」可以治療小兒蟲痛。將胡粉(炒黃)、鶴蝨(炒黃)、川楝子(去皮核)、白礬(枯,二錢半)研磨成粉末。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,大者五分,米飲調下,痛時服。
〔湯〕治蟲動,痛極不可忍。用乾漆半兩,檳榔一枚生用,窯老一塊,再煅細研,三件一處為末,空心熱酒調,良久,取下蟲,立愈,驗。(窯老,恐窯中煅過泥物也。)
又方,用乾漆一兩,搗碎,炒令煙盡出,用新汲水入生麻油,空心調下。
〔錢〕,安蟲丸,治上中二焦虛,或胃寒蟲動及痛。
乾漆(炒煙盡,二分),雄黃(一分),巴豆霜(一錢),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字重,較大的藥材可服用五分重,用米湯送服,疼痛時服用。
針對蟲動引起劇烈疼痛,可以使用乾漆半兩、生檳榔一枚、窯老一塊,將其煅燒研磨成粉末,空腹用熱酒調服,一段時間後即可取出蟲體,疼痛立刻消失,療效確切。(窯老可能是窯中煅燒過的泥土。)
另外一種方法是取乾漆一兩,搗碎炒至煙氣散盡,用新汲取的清水調入生麻油,空腹服用。
安蟲丸用於治療上焦、中焦虛寒,或胃寒蟲動引起的疼痛。藥方包括炒至煙氣散盡的乾漆二分、雄黃一分、巴豆霜一錢。
上為細末,糊丸如黍米大,量兒大小服之。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,或苦楝根,或蕪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,發時服。
蕪荑散,主治同前。凡小兒痛時,便高聲啼叫,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,脈法當沉弱而弦,今反脈大,是蟲症也。
白蕪荑,乾漆(炒。各等分),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或五分,或一錢,米飲調下,發時服。
〔丹〕蛔蟲。用苦楝根為君,佐以二陳湯煎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製成如小米般大小的藥丸,依小孩的年紀服用。用東引石榴根或苦楝根煎湯送服藥丸,或用蕪荑湯送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,在發病時服用。
蕪荑散,主治與前相同。凡是小孩子疼痛時,會大聲哭喊,人中、鼻頭、嘴唇、嘴巴同時變黑,脈象沉弱且弦,但現在反而脈象洪大,這是蟲症。
將白蕪荑和乾漆(炒製)等量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字或五分或一錢,用米湯送服,在發病時服用。
針對蛔蟲,用苦楝根為主藥,佐以二陳湯煎服。
〔錢〕積痛,食痛,虛痛,大同小異。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,治之隨其症用藥。蟲與癇相似,小兒本怯故胃虛冷,則蟲動而心痛,與癇症略相似,但目不斜,手不搐也,安蟲散主之。
辛氏女子五歲,病蟲痛。諸醫以巴豆、乾漆、硇砂之屬治之,不效。至五日外,多哭而俯仰,睡臥不安,自按心腹,時大叫,面無正色,或青或黃,或白或黑,目無光而慢,唇白吐沫。至六日,胸高而臥轉不安。召錢至,錢詳視之。用蕪荑散三服,見目不除青色。大驚曰:此病大困,若更加瀉,則為逆也。
至次日,辛見錢曰:夜來三更果瀉。錢於瀉盆中看,如藥汁,以杖攪之,見有丸藥。錢曰:此子肌厚,當氣實,今證反虛,不可治也。辛曰:何以然?錢曰:脾虛胃冷則蟲動,而今反目青,此肝乘脾。又更加瀉,知其氣極虛也。而丸藥隨糞下,即脾胃已脫,兼形病不相應,故知死病。
後五日昏篤,七日而死。
白話文:
錢氏醫術認為,積痛、食痛、虛痛等症狀大同小異,只有蟲痛會伴隨著口淡無味、唾液自流的現象。治療蟲痛要根據具體症狀用藥。蟲痛與癇症相似,小兒體質虛弱,胃寒,容易引發蟲動,造成心痛,與癇症症狀類似,但不會眼斜手抽搐,可以用安蟲散治療。
辛氏女子五歲患蟲痛,多位醫生用巴豆、乾漆、硇砂等藥物治療,但效果不佳。五天後,孩子哭鬧不止,睡臥不安,用手按壓腹部,時常大叫,面色蒼白,嘴唇發白,吐白沫,眼睛無神且呆滯。第六天,胸部高高隆起,翻來覆去睡不安穩。錢氏醫生診斷後,使用蕪荑散治療,但孩子的眼白仍然青綠,錢氏醫生驚訝地說:病情非常嚴重,如果再用瀉藥,會造成逆轉。
第二天,辛氏告訴錢氏,孩子在半夜三更時果然拉肚子了。錢氏仔細查看糞便,發現裡面有藥汁和藥丸,便說:孩子體質強壯,應該氣實,現在的症狀反而虛弱,已經無法醫治了。辛氏問道:為何如此?錢氏解釋:脾虛胃寒才會導致蟲動,現在孩子眼白青綠,是肝氣犯脾。加上瀉藥後,更證明孩子的氣虛極了。而藥丸隨糞便排出,說明脾胃機能已經衰竭,而且症狀與體格不相符,因此可以斷定是絕症。
五天後,孩子昏迷不醒,七天後便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