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15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15)
1. 腹痛
〔湯〕小兒腹痛曲腰,乾哭無淚,面青白,唇黑,肢冷,為盤腸內吊。凡有此證,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之,蔥熨臍腹間。良久,尿自痛中出,其疼立止。續次服藥。
乳香,沒藥(各少許透明者,細研)
上件,木香一塊,於乳缽內磨,水一分,滾數沸,調乳、沒末。
此藥只一服效。
〔錢〕,鉤藤膏,治小兒腹中極痛,乾啼後偃,名盤腸內吊。
乳香(研),沒藥(研),木香,薑黃(各四錢),木鱉子仁(二十一個),
上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,次研入上二味,煉蜜和成劑,收貯。每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,余以意加減。煎鉤藤湯化下,無時。次用魏香散。
魏香散
蓬朮(半兩),阿魏(一錢),
上先用溫水化阿魏,浸蓬朮一晝夜,培干為末,每服一字或半錢,煎紫蘇米飲,空心調下。
〔無〕,蒜乳丸,治冷證腹痛夜啼。
大蒜(一棵,慢火煨香熟,研爛),乳香(另研,五分),
上研,為丸如芥菜子大。每服七粒,乳汁送下。
上四方,治寒腹痛,屬盤腸內吊,其候曲腰乾哭是也。
〔錢〕胃虛冷,面㿠白色,腹痛不思食,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若不下利者,調中丸主之。(益黃散治下利而痛也,調中丸治不利而痛也。)
調中丸
白朮,人參,甘草(炒。各半兩),乾薑(炮,四錢),
上為細末,蜜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,食前,溫水下。(海藏云:仲景理中例也。)
當歸散,凡小兒夜啼者,臟寒而腹痛,面青手冷,不吐乳是也,宜此方。服之效。
當歸(去蘆頭),白芍藥,人參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桔梗,陳皮(各一錢),
上㕮咀,煎五分,時時少服愈。
上三方,治寒腹痛,屬胃虛,其候不思食是也。
熱痛亦啼叫不止,夜發,面赤唇焦,小便赤黃,與三黃丸、人參湯下。(三黃丸方見發熱法。)
〔丹〕腹痛夜啼。服牛黃丸如豆大,乳化吃之,於臍下書田字,立安。(《聖惠方》)
〔錢〕積痛,口中氣溫,面黃白,目無精光,或白睛多,及多睡畏食,或大便酸臭者,當磨積,宜消積丸。甚者白餅子下之。後和胃,用白朮散。(消積丸、白餅子方見癖。白朮散方見消渴。)
〔丹〕食積腹痛硬。必用紫蘇、蘿蔔子之類。
〔世〕小兒好吃粽成腹痛。用黃連、白酒藥等分,為丸服。
〔湯〕,三稜散,治積氣肚痛。
砂仁,甘草,益智(炒,去殼),三稜,蓬朮,青皮(炒,各等分),為末,白湯點下。
蟲痛,面㿠白,心腹痛。口中沫及清水出,發痛有時,安蟲散主之。小兒本怯者,多此病。(田氏云:蟲痛,啼哭俯仰,坐臥不安,自按心腹,時時大叫,面無正色,或青或黃,唇白。又目無精色,口吐涎沫,此為蟲痛。)
〔錢〕,安蟲散,治小兒蟲痛。
胡粉(炒黃),鶴蝨(炒黃),川楝子(去皮核),白礬(枯,二錢半),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,大者五分,米飲調下,痛時服。
〔湯〕治蟲動,痛極不可忍。用乾漆半兩,檳榔一枚生用,窯老一塊,再煅細研,三件一處為末,空心熱酒調,良久,取下蟲,立愈,驗。(窯老,恐窯中煅過泥物也。)
又方,用乾漆一兩,搗碎,炒令煙盡出,用新汲水入生麻油,空心調下。
〔錢〕,安蟲丸,治上中二焦虛,或胃寒蟲動及痛。
乾漆(炒煙盡,二分),雄黃(一分),巴豆霜(一錢),
上為細末,糊丸如黍米大,量兒大小服之。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,或苦楝根,或蕪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,發時服。
蕪荑散,主治同前。凡小兒痛時,便高聲啼叫,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,脈法當沉弱而弦,今反脈大,是蟲症也。
白蕪荑,乾漆(炒。各等分),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或五分,或一錢,米飲調下,發時服。
〔丹〕蛔蟲。用苦楝根為君,佐以二陳湯煎下。
〔錢〕積痛,食痛,虛痛,大同小異。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,治之隨其症用藥。蟲與癇相似,小兒本怯故胃虛冷,則蟲動而心痛,與癇症略相似,但目不斜,手不搐也,安蟲散主之。
辛氏女子五歲,病蟲痛。諸醫以巴豆、乾漆、硇砂之屬治之,不效。至五日外,多哭而俯仰,睡臥不安,自按心腹,時大叫,面無正色,或青或黃,或白或黑,目無光而慢,唇白吐沫。至六日,胸高而臥轉不安。召錢至,錢詳視之。用蕪荑散三服,見目不除青色。大驚曰:此病大困,若更加瀉,則為逆也。
至次日,辛見錢曰:夜來三更果瀉。錢於瀉盆中看,如藥汁,以杖攪之,見有丸藥。錢曰:此子肌厚,當氣實,今證反虛,不可治也。辛曰:何以然?錢曰:脾虛胃冷則蟲動,而今反目青,此肝乘脾。又更加瀉,知其氣極虛也。而丸藥隨糞下,即脾胃已脫,兼形病不相應,故知死病。
後五日昏篤,七日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