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8)

1. 脾弱多困

〔海〕脾胃不和,四君子加白朮一倍,薑棗煎。脾困,四君子加木香、砂仁、人參各半錢煎。脾胃虛弱,生氣多困,四君子加炒半夏曲、沒石子等分為末,入冬瓜子少許同煎。

〔《本》〕治脾風多困,用,人參散,。入慢驚參用。

人參,冬瓜仁(各半兩),南星(切片,用漿水薑汁煮存性,一兩),

上為細末,每一錢,水半盞,煎二三分,溫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不和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,並且加入白朮的劑量加倍,用薑棗煎服。如果脾臟虛弱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,並且加入木香、砂仁、人參各半錢,煎服。如果脾胃虛弱,並且經常感到疲倦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,加入炒半夏曲、沒石子各等份,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少許冬瓜子一起煎服。

治療脾風導致的經常感到疲倦,可以使用人參散。如果患者出現慢驚,也可以服用人參散。

人參和冬瓜仁各半兩,南星切片,用漿水和薑汁煮至性狀不變,共一兩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半盞煎煮至二三分,溫服。

2.

〔潔〕渴有三種:一者,乘熱積於心脾,煩躁,大渴引飲,宜白湯,謂不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。二者,因久病或取轉過度,致脾虛引飲,宜白朮散。(方見消癉。)海藏云:治發渴,四君子加乾葛、枇杷葉(先以棗湯煮過,炙乾用。)各等分,入木瓜少許,同煎服,亦治虛渴法也。

三者,因患濕熱病,熱結膀胱,小便不利,大渴引飲,有表裡症者,宜五苓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潔渴的三種情況:

第一種: 因暑熱積聚於心脾,導致煩躁、口渴,想喝很多水。這種情況應以白湯治療,通常不是因為嘔吐、腹瀉等嚴重疾病突然發作所引起。

第二種: 由於久病或過度勞累,導致脾虛,口渴想喝水。這種情況應以白朮散治療。(白朮散的方劑請參考消癉篇。) 海藏說:治療口渴,可用四君子湯加乾葛、枇杷葉(先用棗湯煮過,再烘乾使用)、木瓜少許,各等份,一同煎服。此法也是治療虛渴的良方。

第三種: 由於患有濕熱病,熱氣阻塞膀胱,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,並且伴有表裡症狀。這種情況應以五苓散治療。

3. 大小便秘

〔《無》〕小兒初生,大小便不通,腹脹欲絕者。急令婦人以溫水先漱口了,吸咂兒前後心,並臍下、手足心共七處,每一處凡三五次,漱口吸咂,取赤紅為度,須臾自通,不爾,無生意。有此證者,遇此方可得再生矣。

〔田〕生下不大便治法。先以硬蔥針紝入肛門,如大便不下,後用牛黃散送硃砂丸,一時自見。

握宣丸,治小兒便難燥結,或服澀藥,腹脹悶亂,命在須臾。可用此丸,不移時大小便自利。

巴豆(一錢半),硫黃,良薑,附子,檳榔,甘遂(各等分),

白話文:

剛出生的嬰兒如果大小便不通,肚子脹得快要死掉,要趕緊找個婦女用溫水漱口,然後用漱過的水吸吮孩子的額頭、心口、肚臍下方、手心和腳心,每個地方吸吮三次到五次,直到漱口水變成紅色為止。很快孩子就會通便,否則就沒救了。遇到這種情況,這個方法可以讓孩子起死回生。

如果新生兒出生後一直不排便,可以用一根硬蔥扎成針狀,插入嬰兒肛門。如果還不排便,就用牛黃散送服朱砂丸,馬上就能通便。

握宣丸可以治療小兒排便困難、大便乾硬,或是因服藥導致肚子脹悶、命懸一線的情況。服用此丸後,很快就能通便。

將巴豆、硫磺、良薑、附子、檳榔、甘遂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,可以……

上為細末,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。用椒湯洗小兒男左女右手,握之,用綿裹定,看行數多少,置藥洗去不用即止。

〔錢〕,郁李仁丸,治襁褓小兒,大小便不通,並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。

大黃(一兩,酒浸半日,炒乾,為細末),郁李仁(去皮,研,二兩),滑石(細研,十兩),

上先將郁李仁研成膏,和大黃、滑石,丸如黍米大。二歲兒服三二丸,量大小與之,或乳汁或薄荷湯下,食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小米飯和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。用花椒湯洗小兒,男左女右,用手握住丸子,用棉布包好,觀察排泄次數,藥效顯著後就停止。此方名為「郁李仁丸」,適用於襁褓中的嬰兒,治療大小便不通,以及因驚嚇發熱、痰多,想要排泄卻排不出來的情況。

配方如下:大黃一兩,用酒浸泡半日,炒乾,研磨成細粉;郁李仁去皮,研磨成膏狀,兩兩;滑石研磨成細粉,十兩。

將郁李仁膏狀物與大黃粉、滑石粉混合,搓成如小米般大小的丸子。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三到兩丸,依年齡大小酌量增減,用乳汁或薄荷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
4. 黃疸

〔潔〕陽黃則大小便赤澀,身熱,是脾土與心火相搏,為陽病,法當先利小便,後下大便。

凡治黃病腹脹,當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。若欲利小便,去大黃;欲利大便,則加大黃之類。有陽證可服,謂面赤飲水者是也。(茵陳湯、五苓散方俱見傷寒。)

〔湯〕身疼膊背強,大小便澀,皮膚面目齒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利者易治,澀者難治。宜服五苓散加茵陳,煎湯調。又宜服導赤散加茵陳煎或身熱,宜服小柴胡湯。甚者,服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陽黃病症會導致大小便顏色深紅且排泄困難,身體發熱,這是脾土與心火互相衝突造成的陽性病症。治療方法應先利尿,後通便。

治療黃疸病伴隨腹脹,應該用茵陳蒿湯調和五苓散服用。如果想要利尿,就去除大黃;如果想要通便,就增加大黃之類藥物。如果患者有陽證,例如臉色發紅、喝水也覺得口渴,就可以服用這些藥物。

身體疼痛、肩膀背部僵硬、大小便排泄困難、皮膚、面部、指甲都發黃,小便像屋塵一樣顏色,排泄順暢的容易治療,排泄困難的難治。應該服用五苓散加入茵陳,煎成湯服用。也可以服用導赤散加入茵陳煎服。如果患者發熱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病情嚴重者,應該服用承氣湯。

〔田〕小兒身體蒸熱,胸膈煩滿,皮膚如青橘之黃,白睛亦然,濕熱所致也,宜,加減瀉黃散,主之。此藥能退脾土,復腎水,降心火。

黃連,茵陳(各五分),黃柏,黃芩(各四分),梔子,茯苓,澤瀉(各三分),

上㕮咀,都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至六分,去渣,稍熱服,食前。

〔潔〕陰黃則清便自調,面目及身黃,四肢冷,是脾虛不能制腎水,當用益黃散下使君子丸。(益黃散方見治法,使君子丸方見疳。)

白話文:

小兒身體發熱,胸部和膈膜感到悶脹,皮膚像青橘一樣發黃,眼白也發黃,這是濕熱引起的,應該用加減瀉黃散來治療。這藥能清熱瀉火,滋陰降火,退脾土,復腎水,降心火。

黃連、茵陳(各五分)、黃柏、黃芩(各四分)、梔子、茯苓、澤瀉(各三分),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劑,用一大碗水煎煮,煮到剩下六分時,去除藥渣,稍稍放涼後服用,飯前服用。

如果孩子是陰黃,則大便會自行調順,面部和身體發黃,四肢冰冷,這是脾虛不能控制腎水造成的,應該用益黃散配合使君子丸來治療。

淡黃白者,胃不和也,平胃散、調中丸。渴者人參白朮散。(平胃散方見泄瀉。調中丸方見腹痛,人參白朮散方見消渴。)月里生黃(見胎驚條。)

〔《明》〕飲水不渴面黃:陽剛穴(一壯。)

〔錢〕黃相似:身皮目皆黃者,黃病也,身痛膊背強,大小便澀,一身盡黃,面目指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著物皆黃,渴者難治,此黃疸也。此一證多發於大病後。又有一證,不因病後,身微黃者,胃熱也。大人亦同。又有面黃腹大,食土渴者,脾疳也。又有自生而身黃者,胎黃也。又書云:諸疸皆熱,色深黃者是也,若淡黃兼白者,胃怯不和也。

白話文:

膚色淡黃偏白,表示胃氣不和,可以用平胃散或調中丸來調理。如果口渴,可以用人參白朮散。月經期間出現黃疸,則要參考胎驚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平時不渴,但面容發黃,可以針灸陽剛穴。

全身皮膚、眼白、指甲都泛黃,並伴隨身體疼痛、肩背僵硬、大小便不順、小便呈灰白色、沾染物體都變黃、口渴難解,這屬於黃疸,多發生在大病之後。

另外,有些人身體微微泛黃,不一定是病後所致,可能是胃熱。大人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

如果面容發黃、腹部膨脹、喜歡吃土、口渴,則可能是脾疳。

還有從出生就全身發黃的,是胎黃。

書中記載,所有黃疸都屬熱證,顏色深黃的屬於熱證,而淡黃偏白的則可能是胃氣虛弱不和。

梔子柏皮湯,治傷寒身黃髮熱。

梔子(八枚),黃柏(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

上水煎,去渣,溫服。

犀角散,治小兒黃疸,一身盡黃。

犀角(一兩),茵陳,乾葛,升麻,龍膽草,生地(各半兩),寒水石(七錢半),

上㕮咀,白水煎服。

一方,治小兒忽發黃,面目皮肉盡干黃。以乾葛汁和蜜調服。(《袖珍方》無干葛,用栝蔞。)

白話文:

梔子柏皮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身體發黃、發熱。以八枚梔子、一兩黃柏、半兩炙甘草,用水煎煮,去渣後溫服。

犀角散用於治療小兒黃疸,全身發黃。以一兩犀角、茵陳、乾葛、升麻、龍膽草、生地各半兩、寒水石七錢半,研磨成粉末,用白水煎煮服用。

還有一種方法治療小兒突然發黃,面部和皮膚都發黃乾燥。可以用乾葛汁混合蜂蜜服用。(《袖珍方》中沒有乾葛,可以用栝蔞代替。)

連翹赤小豆湯,治小兒傷寒發熱身黃。

麻黃,連翹,甘草,生薑,赤小豆,生梓白皮(各二兩),杏仁(四十個),大棗(十二個),

上㕮咀,水煎服。一方,生小麥苗,搗汁服之,立效。

消食丸,治小兒脾胃不和。常服寬中快氣,消乳食,正顏色。

白話文:

連翹赤小豆湯用於治療小兒傷寒發燒、皮膚發黃。藥方包括麻黃、連翹、甘草、生薑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各二兩,杏仁四十個,大棗十二個,將藥材研磨後用水煎服。另一方則是用生小麥苗搗汁服用,效果立竿見影。消食丸則用於治療小兒脾胃不和,常服可健脾開胃、消食化積、改善面色。

砂仁,陳皮,三稜,蓬朮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香附(米泔浸,炒),枳殼,檳榔,烏梅(各半兩),丁香(二錢半),

上為末,麵糊丸如綠豆大,食後,紫蘇湯下二三十丸。

茯苓滲濕湯,治小兒黃疸,寒熱嘔吐,而渴欲飲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得安臥,不思食飲。

白話文:

砂仁、陳皮、三稜、蓬朮、神麴(炒)、麥芽(炒)、香附(米泔浸,炒)、枳殼、檳榔、烏梅(各半兩)、丁香(二錢半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,飯後用紫蘇湯送服二十至三十丸。這個方子叫做茯苓滲濕湯,用來治療小兒黃疸,伴隨寒熱嘔吐、口渴想喝水、全身和臉部都發黃、小便不順暢、睡不安穩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茯苓(五分),澤瀉(三分),茵陳(六分),豬苓,黃芩,黃連,山梔,防己,白朮,蒼朮,陳皮,青皮,枳殼(各二錢),

上㕮咀,水煎,徐徐溫服。

〔丹〕治小兒吐瀉,黃疸。

三稜,蓬朮,青皮,陳皮,神麯,麥芽,黃連,甘草,白朮,茯苓(各等分),

上為末,溫水調服。若傷乳食吐瀉加山楂;時氣吐瀉加滑石;發熱加薄荷。

白話文:

茯苓五分、澤瀉三分、茵陳六分、豬苓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防己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、青皮、枳殼各二錢,混合後研磨成粉末,用清水煎煮,慢慢溫熱服用。此方可治療小兒嘔吐腹瀉、黃疸。

另外,三稜、蓬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神麴、麥芽、黃連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各等份,混合後研磨成粉末,溫水調服。若因傷乳食導致嘔吐腹瀉,可加入山楂;若因時氣變化導致嘔吐腹瀉,可加入滑石;若伴隨發熱,可加入薄荷。

瓜蒂散,治小兒忽發心滿堅硬,腳手心熱,變為黃疸。不急治,則殺人。

瓜蒂(七個),赤小豆(七粒),秫米(七粒)

上為末,用一字,吹兩鼻內,令黃水出。余末盡水調服之,得吐出黃水即愈。一方,瓜蒂一兩,赤小豆四兩,為末,每服一錢,溫水調服。藥下即臥,當吐清黃汁為效。虛者不宜服。

白話文:

瓜蒂散用於治療小兒突然出現心胸滿悶、堅硬,手腳心發熱,並轉變為黃疸的病症。如果不立即治療,會有生命危險。

將七個瓜蒂、七粒赤小豆和七粒秫米研磨成粉末。取少許粉末,用一根小紙條吹入孩子的兩鼻孔,讓黃色的水流出。剩下的粉末用水調和後讓孩子服用,吐出黃色的水後即可痊癒。

另外,還有一種方法是用一兩瓜蒂和四兩赤小豆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溫水送服。服藥後立即臥床休息,能吐出黃色的汁液即為有效。虛弱的病人不宜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