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8)

1. 脾弱多困

〔海〕脾胃不和,四君子加白朮一倍,薑棗煎。脾困,四君子加木香、砂仁、人參各半錢煎。脾胃虛弱,生氣多困,四君子加炒半夏曲、沒石子等分為末,入冬瓜子少許同煎。

〔《本》〕治脾風多困,用,人參散,。入慢驚參用。

人參,冬瓜仁(各半兩),南星(切片,用漿水薑汁煮存性,一兩),

上為細末,每一錢,水半盞,煎二三分,溫服。

白話文:

【脾弱多困】

在海氏的醫學觀點中,當脾胃運作不協調時,可使用四君子湯,並添加一倍量的白朮,再以薑和棗來煎煮。若脾胃功能受困,則應在四君子湯中加入木香、砂仁和人參各半錢,一同煎煮。對於脾胃虛弱,精神常感疲憊的人,應使用四君子湯,加上炒過的半夏曲和沒石子,兩者份量相等,磨成粉末後,再加入少量的冬瓜子一起煎煮。

根據《本草綱目》,治療因脾臟風邪導致的疲倦,可使用人參散。這種藥方也適用於緩解突然的驚嚇所引起的症狀。

所需材料為:人參、冬瓜仁(兩者各半兩)、天南星(切成片狀,用米漿水和薑汁煮至保持其藥效,用量為一兩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細末,每次使用一錢,加入半盞水,煎煮至剩下三分之二的水量,趁溫熱服用。

2.

〔潔〕渴有三種:一者,乘熱積於心脾,煩躁,大渴引飲,宜白湯,謂不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。二者,因久病或取轉過度,致脾虛引飲,宜白朮散。(方見消癉。)海藏云:治發渴,四君子加乾葛、枇杷葉(先以棗湯煮過,炙乾用。)各等分,入木瓜少許,同煎服,亦治虛渴法也。

三者,因患濕熱病,熱結膀胱,小便不利,大渴引飲,有表裡症者,宜五苓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[口渴]的部分內容如下:

對於口渴有三種情況:

  1. 一種是由於熱氣在心臟和脾臟積聚,導致人煩躁不安,非常口渴想喝水,這時候適合喝些白開水。這種情況不是因為嘔吐、腹瀉等重大疾病突然引起的。
  2. 第二種,是因為長期患病或是身體過度疲勞,導致脾臟虛弱而引起口渴,這時應該使用白朮散。(該藥方可以在治療消渴的章節找到。)海藏提到:治療口渴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乾葛、枇杷葉(需先用棗子熬煮過後,曬乾再使用)。所有材料等量,再加入少量木瓜一起煎煮服用,這也是治療虛弱引起的口渴的方法。
  3. 第三種,是因為患有濕熱病,熱氣在膀胱聚集,導致小便不通暢,非常口渴想喝水,且有內外症狀的,這時適合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3. 大小便秘

〔《無》〕小兒初生,大小便不通,腹脹欲絕者。急令婦人以溫水先漱口了,吸咂兒前後心,並臍下、手足心共七處,每一處凡三五次,漱口吸咂,取赤紅為度,須臾自通,不爾,無生意。有此證者,遇此方可得再生矣。

〔田〕生下不大便治法。先以硬蔥針紝入肛門,如大便不下,後用牛黃散送硃砂丸,一時自見。

握宣丸,治小兒便難燥結,或服澀藥,腹脹悶亂,命在須臾。可用此丸,不移時大小便自利。

巴豆(一錢半),硫黃,良薑,附子,檳榔,甘遂(各等分),

上為細末,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。用椒湯洗小兒男左女右手,握之,用綿裹定,看行數多少,置藥洗去不用即止。

〔錢〕,郁李仁丸,治襁褓小兒,大小便不通,並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。

大黃(一兩,酒浸半日,炒乾,為細末),郁李仁(去皮,研,二兩),滑石(細研,十兩),

上先將郁李仁研成膏,和大黃、滑石,丸如黍米大。二歲兒服三二丸,量大小與之,或乳汁或薄荷湯下,食前。

白話文:

【大小便閉塞】

《無》段:新生嬰兒若出現大小便無法排出,腹部膨脹至極的情況。應立即請女性用溫水漱口後,吸吮嬰兒胸前、背後、肚臍下方及四肢掌心,共七個部位,每個部位需重複三至五次,直至口中吸出赤紅色液體為止,不久後大小便自然會通暢。否則,生命可能受到威脅。若有這種症狀的,遵循此方法可使嬰兒得以存活。

《田》段:嬰兒出生後若未排大便,治療方法是首先使用堅硬的蔥針插入肛門,如果大便仍無法排出,再使用牛黃散搭配硃砂丸,很快便會見效。

「握宣丸」:適用於嬰兒排便困難,糞便乾結,或是服用收斂藥物後腹部脹悶,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。使用此丸,不久後大小便就會順暢。

所需材料:巴豆(一錢半)、硫磺、良薑、附子、檳榔、甘遂(各等份)。 製作方法: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粟米飯揉成綠豆大小的丸狀。使用花椒水洗嬰兒左手(男嬰)或右手(女嬰),握住藥丸,用棉布包好,根據嬰兒的實際情況決定使用時間,使用完畢後將藥丸清洗掉即可。

《錢》段:「郁李仁丸」,適用於嬰兒大小便不通,伴有驚熱、痰多,需得到緩解的情況。

所需材料:大黃(一兩,酒浸泡半天,炒乾,研成細末)、郁李仁(去皮,研成泥,二兩)、滑石(細研,十兩)。 製作方法:先將郁李仁研磨成膏狀,再加入大黃、滑石,揉成黍米大小的丸狀。二歲兒童每次服用三四丸,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,可用母乳或薄荷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
4. 黃疸

〔潔〕陽黃則大小便赤澀,身熱,是脾土與心火相搏,為陽病,法當先利小便,後下大便。

凡治黃病腹脹,當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。若欲利小便,去大黃;欲利大便,則加大黃之類。有陽證可服,謂面赤飲水者是也。(茵陳湯、五苓散方俱見傷寒。)

〔湯〕身疼膊背強,大小便澀,皮膚面目齒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利者易治,澀者難治。宜服五苓散加茵陳,煎湯調。又宜服導赤散加茵陳煎或身熱,宜服小柴胡湯。甚者,服承氣湯。

〔田〕小兒身體蒸熱,胸膈煩滿,皮膚如青橘之黃,白睛亦然,濕熱所致也,宜,加減瀉黃散,主之。此藥能退脾土,復腎水,降心火。

黃連,茵陳(各五分),黃柏,黃芩(各四分),梔子,茯苓,澤瀉(各三分),

上㕮咀,都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至六分,去渣,稍熱服,食前。

〔潔〕陰黃則清便自調,面目及身黃,四肢冷,是脾虛不能制腎水,當用益黃散下使君子丸。(益黃散方見治法,使君子丸方見疳。)

淡黃白者,胃不和也,平胃散、調中丸。渴者人參白朮散。(平胃散方見泄瀉。調中丸方見腹痛,人參白朮散方見消渴。)月里生黃(見胎驚條。)

〔《明》〕飲水不渴面黃:陽剛穴(一壯。)

〔錢〕黃相似:身皮目皆黃者,黃病也,身痛膊背強,大小便澀,一身盡黃,面目指爪皆黃,小便如屋塵色,著物皆黃,渴者難治,此黃疸也。此一證多發於大病後。又有一證,不因病後,身微黃者,胃熱也。大人亦同。又有面黃腹大,食土渴者,脾疳也。又有自生而身黃者,胎黃也。又書云:諸疸皆熱,色深黃者是也,若淡黃兼白者,胃怯不和也。

梔子柏皮湯,治傷寒身黃髮熱。

梔子(八枚),黃柏(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

上水煎,去渣,溫服。

犀角散,治小兒黃疸,一身盡黃。

犀角(一兩),茵陳,乾葛,升麻,龍膽草,生地(各半兩),寒水石(七錢半),

上㕮咀,白水煎服。

一方,治小兒忽發黃,面目皮肉盡干黃。以乾葛汁和蜜調服。(《袖珍方》無干葛,用栝蔞。)

連翹赤小豆湯,治小兒傷寒發熱身黃。

麻黃,連翹,甘草,生薑,赤小豆,生梓白皮(各二兩),杏仁(四十個),大棗(十二個),

上㕮咀,水煎服。一方,生小麥苗,搗汁服之,立效。

消食丸,治小兒脾胃不和。常服寬中快氣,消乳食,正顏色。

砂仁,陳皮,三稜,蓬朮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香附(米泔浸,炒),枳殼,檳榔,烏梅(各半兩),丁香(二錢半),

上為末,麵糊丸如綠豆大,食後,紫蘇湯下二三十丸。

茯苓滲濕湯,治小兒黃疸,寒熱嘔吐,而渴欲飲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得安臥,不思食飲。

茯苓(五分),澤瀉(三分),茵陳(六分),豬苓,黃芩,黃連,山梔,防己,白朮,蒼朮,陳皮,青皮,枳殼(各二錢),

上㕮咀,水煎,徐徐溫服。

〔丹〕治小兒吐瀉,黃疸。

三稜,蓬朮,青皮,陳皮,神麯,麥芽,黃連,甘草,白朮,茯苓(各等分),

上為末,溫水調服。若傷乳食吐瀉加山楂;時氣吐瀉加滑石;發熱加薄荷。

瓜蒂散,治小兒忽發心滿堅硬,腳手心熱,變為黃疸。不急治,則殺人。

瓜蒂(七個),赤小豆(七粒),秫米(七粒)

上為末,用一字,吹兩鼻內,令黃水出。余末盡水調服之,得吐出黃水即愈。一方,瓜蒂一兩,赤小豆四兩,為末,每服一錢,溫水調服。藥下即臥,當吐清黃汁為效。虛者不宜服。

白話文:

[黃疸]

[潔] 如果是陽黃,會有大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,身體發熱等症狀,這是因為脾臟和心臟的火氣互相影響,屬於陽性病症,治療應先利小便,再通大便。

在治療黃疸引起的腹部脹大時,應使用茵陳蒿湯調合五苓散。如果要利小便,就去掉大黃;如果要利大便,就增加大黃。這種情況可以用於陽證患者,如臉紅且喝水的人。

[湯] 如果身體疼痛、背部僵硬,大小便排泄困難,皮膚、面部、眼睛和指甲都呈現黃色,小便像屋頂灰塵的顏色,排尿順暢較容易治療,排尿困難則難以治療。建議服用五苓散加茵陳,煎湯服用。也可以服用導赤散加茵陳煎服,或者服用小柴胡湯。嚴重者,可以服用承氣湯。

[田] 小孩身體發熱,胸部和膈膜煩躁滿悶,皮膚像青橘一樣黃,白眼珠也是這樣,這是濕熱造成的,應服用加減瀉黃散。此藥能調整脾臟功能,恢復腎臟健康,降低心臟火氣。

黃連、茵陳各五分,黃柏、黃芩各四分,梔子、茯苓、澤瀉各三分,

以上藥材切碎,全部作為一劑,用水一大杯煮沸至剩下六分,去渣,趁熱服用,飯前服用。

[潔] 陰黃的症狀,大小便排泄正常,面部和身體呈現黃色,四肢冰冷,這是脾臟虛弱無法控制腎臟水分,應使用益黃散和使君子丸。

淡黃色帶白,是胃部不協調,可用平胃散、調中丸。口渴者,可服用人參白朮散。

[錢] 黃疸病徵:全身皮膚、眼睛都黃,身體疼痛、背部僵硬,大小便排泄困難,全身黃色,面部、手指、指甲都黃,小便像屋頂灰塵的顏色,所有東西接觸到都會染黃,口渴者難以治療,這就是黃疸。這種病通常在大病之後發生。另一種情況,不是在病後,只是稍微黃色,是胃熱。成人也一樣。還有的是面色黃、腹部大,吃土口渴,這是脾疳。有的是從出生就全身黃,這是胎黃。有書說:所有黃疸都是由熱引起的,顏色深黃的就是這樣。如果淡黃色帶白,是胃部怯弱,不協調。

梔子柏皮湯,治療傷寒後身體黃色並發燒。

梔子8個,黃柏1兩,甘草(炙過)半兩,

以上藥材用水煮,去渣,溫服。

犀角散,治療小兒黃疸,全身黃色。

犀角1兩,茵陳、乾葛、升麻、龍膽草、生地各半兩,寒水石7錢半,
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。

另一方,治療小兒突然發黃,面部和皮膚完全黃色。用乾葛汁和蜜調服。

連翹赤小豆湯,治療小兒傷寒發燒,身體黃色。

麻黃、連翹、甘草、生薑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各2兩,杏仁40個,大棗12個,
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煮服。另一方,生小麥苗,搗汁服用,立即有效。

消食丸,治療小兒脾胃不協調。經常服用可寬中理氣,消除乳食,改善面色。

砂仁、陳皮、三稜、蓬朮、神麯(炒過)、麥芽(炒過)、香附(米泔浸過,炒過)、枳殼、檳榔、烏梅各半兩,丁香2錢半,

以上藥材磨成粉,麵糊搓成綠豆大的丸子,飯後,用紫蘇湯吞下二三十顆。

茯苓滲濕湯,治療小兒黃疸,寒熱嘔吐,口渴想喝水,身體和麪部黃色,小便不順,無法安睡,不想吃東西。

茯苓5分,澤瀉3分,茵陳6分,豬苓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防己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、青皮、枳殼各2錢,
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,慢慢溫服。

[丹] 治療小兒嘔吐、腹瀉、黃疸。

三稜、蓬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神麯、麥芽、黃連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各等分,

以上藥材磨成粉,溫水調服。如果消化不良嘔吐、腹瀉,加山楂;如果季節性嘔吐、腹瀉,加滑石;如果發燒,加薄荷。

瓜蒂散,治療小兒突然心滿堅硬,腳手心熱,變成黃疸。如果不立刻治療,會致命。

瓜蒂7個,赤小豆7粒,秫米7粒,

以上藥材磨成粉,取一點,吹入兩鼻孔,讓黃水流出。剩餘的粉末用水調服,嘔吐出黃水就好了。另一方,瓜蒂1兩,赤小豆4兩,磨成粉,每次服1錢,溫水調服。服藥後躺下,當嘔吐出清黃汁就是效果。體虛者不宜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