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11)
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11)
1. 目赤腫痛
二曰火盛。經曰:火太過曰赫曦,赫曦之紀,其病目赤。又云:火鬱之發,民病目赤心熱。又曰:少陽司天之政,三之氣,炎暑至,目赤。又云:少陽之勝,目赤是也。
三曰燥邪傷肝。經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民病目赤。又云: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肝氣上從,脅痛目赤是也。
《內經》灸刺白眼痛,有四法:
其一取足太陽。經云:目痛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,故知取之也。
其二取足陽明。經云:目痛赤脈從下上者,陽明病,故知取之也。
其三取足少陽。經云:目痛赤脈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,又手足少陽之脈,所生病者,皆目銳眥病,故知取之也。
其四取蹺脈。經云:邪客足陽蹺之脈,令人目痛從內眥始,刺外踝之下半寸所,左刺右,右刺左。又云:目中赤痛從內眥始,取之陰蹺也。
灸刺黑珠痛,有三法:
其一取足太陽,經云:足太陽有過項入於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頭目若痛,取之在項中兩筋間是也。
其二取足厥陰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上入頏顙,連目系,故取之也。
其三取少陰。經云: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屬目系,取之掌後一寸也。又足少陽之正陽明之正,皆系目系,經無取法也。
〔子和〕余嘗病目赤,或腫或翳,作止無時。偶至新息帥府,百餘日羞明隱澀,腫痛不已。忽眼科姜仲安云:宜刺上星至百會,速以䤵針刺四五十刺。攢竹穴、絲竹空穴上兼眉際二十刺,及鼻兩孔內,以草莖彈子出血如前,約二升許,來日愈大半,三日平復如初。
〔潔〕眼痛睛欲出者,須八關大刺十指間。(出血,須十指縫。)
〔《心》〕眼暴赤腫:神庭,內庭,囟門,前頂,百會(各出血立愈。)
〔世〕眼眶腫:二間,行間
〔《摘》〕眼疼不可忍:風池,合谷(立愈。)
〔《玉》〕眼紅腫,羞明怕日,並昏:睛明(斜飛向鼻,不可直針,忌灸。),童子窌(針入一分,沿皮內透魚腰。),太陽(眥脈上,三稜針出血。)
〔竇〕眼癢痛:光明,第五(各瀉之。),行間
〔《集》〕羞明怕日:攢竹,合谷(灸)。小骨空(灸如前。),二間
〔張〕風眼卒生翳膜疼痛:中指本節尖上。(灸三壯小麥大,左灸右,右灸左。)
〔《集》〕諸障:睛明,四白(在珠下一分。),太陽,百會,商陽,厲兌,光明各出血。合谷,三里,命門肝腧,光明各灸之。
〔《撮要》〕眼赤腫疼痛:陽谷(一分瀉之,灸。)至陰
〔《甲》〕內眥赤腫,目䀮䀮無所見,眥癢痛,淫膚白翳,睛明主之。目䀮䀮赤痛,天柱主之。目痛泣出,甚者如脫,前谷主之。眼痛,下廉主之。白膜覆珠子無所見,解谿主之。青盲無所見,遠視䀮䀮,目中淫膚,白膜覆瞳子,目窗主之。目痛口僻,戾目不明,四白主之。
白話文:
眼睛紅腫疼痛,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:
第一種是火氣太旺盛。依照經典記載,火氣過盛會使人眼睛發紅。另外,火氣鬱積也會導致眼睛紅熱。少陽之氣主管時節時,在氣候炎熱時節,也會使人眼睛發紅。如果少陽之氣過盛,也會導致眼睛發紅。
第二種是乾燥的邪氣傷害肝臟。經典提到,金氣過盛,燥氣流行時,會使人眼睛發紅。另外,陽明之氣主導時節,乾燥之氣降臨,肝氣會向上浮動,導致脅肋疼痛和眼睛發紅。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針對眼白疼痛的灸刺方法有四種:
第一種取足太陽經穴。經文說,眼睛痛,紅脈從上往下走,這是太陽經的問題。
第二種取足陽明經穴。經文說,眼睛痛,紅脈從下往上走,這是陽明經的問題。
第三種取足少陽經穴。經文說,眼睛痛,紅脈從外往內走,這是少陽經的問題。而且,手足少陽經脈所發生的疾病,都會影響到眼外角,所以取少陽經穴。
第四種取蹺脈穴。經文說,邪氣侵入足陽蹺脈,會使眼睛疼痛從內眼角開始。針刺外踝下方半寸處的穴位,左側病痛刺右側,右側病痛刺左側。又說,眼睛內部紅腫疼痛從內眼角開始,要取陰蹺脈的穴位。
針對眼黑珠疼痛的灸刺方法有三種:
第一種取足太陽經穴。經文說,足太陽經脈有條支脈從頸後進入大腦,直接連繫眼睛的根本,稱為眼系。頭部和眼睛如果疼痛,可以取項部兩條筋之間的穴位。
第二種取足厥陰經穴。經文說,肝屬於足厥陰經脈,向上與喉頭相連,連繫到眼系,所以要取足厥陰經的穴位。
第三種取手少陰經穴。經文說,手少陰經的支脈叫通里,連繫到眼系,可以取手掌後一寸的穴位。此外,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正經也都與眼系相關,但經文沒有提及具體取穴方法。
名醫朱丹溪曾說,他自己曾患眼紅,有時腫脹,有時長翳,反覆發作。有次到新息帥府,一百多天都畏光、眼睛澀痛,腫脹不消。後來有眼科醫生姜仲安說,應該用䤵針快速刺上星穴到百會穴,刺四五十下。再在攢竹穴、絲竹空穴和眉毛周圍刺二十下,並在鼻孔內用草莖彈子刺出血,總共約兩升。結果第二天病情就好了一大半,三天就完全康復了。
名醫張元素說,眼睛疼痛到好像要掉出來一樣,必須在八關穴刺血,十指的指縫都要刺出血。
《醫學心法》記載,眼睛突然紅腫,可以刺神庭穴、內庭穴、囟門穴、前頂穴和百會穴,出血後就能立刻見效。
《醫學世傳》記載,眼眶腫脹,可以針刺二間穴和行間穴。
《醫學摘英》記載,眼睛疼痛難忍,可以針刺風池穴和合谷穴,立刻見效。
《玉龍歌》記載,眼睛紅腫,畏光怕太陽,視力模糊,可以針刺睛明穴(針尖斜向鼻子方向,不要直刺,忌灸),童子窌穴(針入一分,沿皮內透向魚腰穴),和太陽穴(在眼外角的脈絡上,用三稜針出血)。
名醫竇漢卿說,眼睛癢痛,可以瀉光明穴和第五穴,以及行間穴。
《醫學集成》記載,畏光怕太陽,可以灸攢竹穴、合谷穴、小骨空穴和二間穴。
名醫張元素說,眼睛突然生翳膜疼痛,可以灸中指末節尖上的穴位,左邊的病灸右邊,右邊的病灸左邊。
《醫學集成》記載,各種眼疾,可以刺睛明穴、四白穴(在眼珠下方一分處)、太陽穴、百會穴、商陽穴、厲兌穴和光明穴出血。還可以灸合谷穴、足三里穴、命門穴、肝俞穴和光明穴。
《醫學撮要》記載,眼睛紅腫疼痛,可以瀉陽谷穴(一分深,並可灸),以及至陰穴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,內眼角紅腫,眼睛昏花看不清,眼角癢痛,長出白翳,可以取睛明穴治療。眼睛昏花紅腫疼痛,可以取天柱穴治療。眼睛疼痛流淚,嚴重到好像要掉出來一樣,可以取前谷穴治療。眼睛疼痛,可以取下廉穴治療。白膜遮蓋眼珠看不見東西,可以取解谿穴治療。青盲看不見東西,遠視昏花,眼睛長白翳,可以取目窗穴治療。眼睛疼痛,口眼歪斜,視力模糊,可以取四白穴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