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4)

1. 腹脹

(附丁奚)

〔潔〕腹脹虛實,凡久病吐瀉之後,虛則其脈微細。肺主目胞及腮,脾主四肢。若色淡黃,目胞腮虛腫,手足冷,先服塌氣丸,後服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益黃散之類,用諸溫藥養真氣。(異功散、和中丸方見吐瀉,四君子湯方見治虛實法。)

塌氣丸

胡椒(一兩),蠍尾(半兩),

上為末,糊丸如粟米大。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,陳米飲下,無時。(一方有木香一錢。)

〔《本》〕,調中丸,治小兒久傷脾胃,腹脹。

乾薑橘紅白朮茯苓,木香,砂仁,官桂,良薑(各等分),

上細末,糊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食後熟水下。

〔潔〕實則脈洪實,不因吐瀉久病後,亦不因痢下,腹脹而喘急悶亂,更有痰有熱,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脹者,宜服白餅子大黃丸解毒丸下之。兼須詳認大小便,如都不通,先利小便,後利大便。(白餅子方見癖。解毒丸方見喉痹。大黃丸方見傷寒。)

〔云〕小兒熱結於內,腹脹壯熱,大便赤黃,躁悶煩亂者,宜瀉青丸

〔錢〕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,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,用紫霜丸、白餅子。(此言未下而喘者為實,故可下,若誤下而喘者為虛氣附肺,不可下也。紫霜丸、白餅子方見癖。)不喘者虛也,不可下,若誤下之,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。肺與脾子母皆虛,肺主目胞腮之類,脾主四肢,母氣虛甚,即目胞腮腫,四肢黃色,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,未愈,漸加丸數,不可以丁香、木香、橘皮、豆蔻大溫散藥治之。何以然?脾虛氣未出,故雖腹脹而不喘,可以溫散藥治之,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矣。

若氣虛已出,附肺而行,即脾胃內弱,每生虛氣,入於四肢面目矣。小兒易為虛實,脾虛則不受寒溫,服寒則生冷,服溫則生熱,當識此,勿誤也。胃久虛熱多生疸病,或引飲不止。脾虛不能勝腎,隨肺氣上行於四肢,而目腫若水狀。腎氣漫浮於肺,即大喘也。此當用塌氣丸,病愈後面未紅者,虛衰未復故也。

(此下後喘,故宜塌氣丸。若未下而喘,宜下之。)治腹脹者,譬如行兵,戰寇於林,寇未出林,以兵攻之,必可獲;寇若出林,不可急攻,攻則必有失,當以意漸收之,即順也。(寇未出林謂虛氣未出而不喘,不目胞腮腫,故可用丁香、木香大溫散藥上下分消其氣而愈也。寇已出林,謂虛氣已出為喘,為目腮腫,須用塌氣丸漸消之。

治小兒虛腹脹,先服塌氣丸。不愈,腹中有食積結糞,小便黃,時微喘,脈伏而實,時飲水能食者,可下之。蓋脾初虛而後有積,所治宜先補脾,然後下之,後又補脾,即愈也。不可補肺,恐生虛喘。

〔丹〕,阿魏丸,治小兒食積,腹如蜘蛛狀,肚痛,小便白濁。

阿魏(醋浸一宿,研如泥,半兩),黃連(炒,半兩),花鹼(研如粉,三錢),山楂肉(一兩),連翹(一兩半),半夏(皂角水浸一宿,一兩),

上為末,炒神麯糊丸如卜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吃果子多者加胡黃連,米食多者加神麯、山楂,肉食多者加阿魏。

又,阿魏丸

阿魏(一兩),黃連(酒煮,六兩),

上為末,醋浸阿魏一宿,研如泥,湯浸,蒸餅丸。如元氣不足,加人參

小阿魏丸

山楂肉(三兩),石鹼(三錢),半夏(一兩),

上為末,阿魏半兩,醋浸糊丸,白湯下。

小兒疳病,或腹大。

胡黃連(二錢,去果積),阿魏(一兩半,去肉積),神麯(二兩,去食積),黃連(二錢,去熱積),麝香(四粒,通竅)

上為末,每服十二粒,白朮湯下。

〔無〕,肥兒丸,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,或因久患臟腑胃虛蟲動,日漸羸瘦,腹大不能行,發豎,發熱,無精神。

黃連,神麯(各一兩),麥芽(炒,半兩),木香(二錢),檳榔(三個,不見火),使君子,肉豆蔻(麵裹煨。各半兩),

上為末,糊為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二十丸,量兒加減,熟水吞下。

六神丸,治如前證。

丁香,木香,肉豆蔻(用麵裹煨。各五錢),訶子(煨,去核,半兩),使君子,蘆薈(研。各一兩),

上為末,以棗肉和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五丸至七丸,溫米飲下,食前。

丁奚者,腹大、頸小、黃瘦是也。無辜、哺露三候,大體相似,輕重立名,宜服十全丹

十全丹,治丁奚、哺露神效方

檳榔,枳殼(麩炒),青皮陳皮三稜(炒),蓬朮(炒),砂仁(各半兩),丁香,木香(各一分),香附(一兩),

上為末,神麯糊丸如黍米大。空心食前,米飲下百丸。一方,去香附、砂仁、丁香、三稜、枳殼,加五靈脂、白蔻、使君子、蘆薈、蝦蟆川芎

〔世〕治小兒腹如蜘蛛,四肢瘦者。用黑骨雞子破頂,入蜘蛛一枚於內,以濕紙糊竅,用文武火煨熟,去蜘蛛,食其雞子,累效。必數枚方愈。

〔垣〕,中滿分消丸

黃連,枳實厚朴(各五錢),乾薑,薑黃豬苓,砂仁,澤瀉,茯苓(各三分),陳皮,白朮(各一分),半夏(四分),黃芩(一兩二錢),甘草(一分),
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如黍米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送下。

消痞丸,快利之劑。

黃連(半兩),枳實,黃芩,甘草,人參(各三錢),厚朴(七分),乾薑(四分),橘皮(一錢),薑黃(五分),
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如黍米大。每服三十丸,隨乳下。

〔丹〕腹脹。

蘿蔔子,蘇梗,乾葛,陳皮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,

如食減,加白朮煎服。

〔垣〕,升陽滋血湯,二月間,一小兒未滿百日,病腹脹,不大便,二日便瘦弱,遍身黃色,宜升陽氣,滋血和血補血,利大便。

蠍梢(二分),神麯(三分),厚朴,當歸(各一錢),桃仁(十個),升麻(三分),

上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半盞,去渣,食前服。

麻黃升麻湯,治小兒面色痿黃,腹脹食不下。正月四月,小兒服之神效。

麻黃(二分),桂枝(一分),杏仁吳茱萸,草豆蔻,厚朴,曲末,羌活(各一分),柴胡根(五分),白茯苓(一分),白朮,青皮(各五分),升麻根蒼朮,澤瀉,豬苓,陳皮(各一分),黃連(五分),黃柏(一分),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七分,去渣,食前熱服。

〔丹〕寄子年五歲,痘後肚急。

白朮(一錢),陳皮,木通(各五分),犀角屑,川芎,白芷,蘇梗,甘草(炙。各三分),

上㕮咀,水煎服。

〔田〕治腹脹引背,食飲多,漸漸羸瘦黃。可灸脾腧二穴七壯,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黃疸灸三壯。

〔《甲》〕小兒腹滿,不能食飲,懸鐘主之。

丁奚即脹,治見脹門丹溪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