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3)

1. 吐水吐蟲

〔錢〕面㿠白,無精光,口中氣冷,不思食,吐水,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

〔丹〕冬月吐蛔,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,用錢氏白朮散丁香三粒。

〔錢〕吐水不止者,屬心痛胃冷。吐水心痛者,蟲痛。口中吐沫水者,後必蟲痛。

2. 泄瀉

〔丹〕萬安膏治吐瀉腹痛吐乳。(方見吐門。)

〔海〕吐瀉。四君子加陳皮厚朴等分,同煎。(一法加陳皮、薑、棗。)

臟腑滑泄。四君子加訶子五分,米飲調下。

〔錢〕黃承務子二歲,病傷食而瀉,眾醫與止之,十餘日,便青白,乳食不消,身涼,加哽氣昏睡。咸謂困篤,召錢。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,三日身溫而不哽氣,後以白餅子微下之,又與益脾散三服,利止。何以然?利本脾虛傷食,初不與下之,留連十日,上實下虛,脾氣弱則引肺亦虛,脾肺子母故也。今先補脾,則肺病自退,即身溫不哽氣也,然後下其所傷。

或曰:何不先下後補?曰:便青為下臟冷。若先下,必大虛。今先實脾而後下,則不虛矣。後更與補之乃安。(益黃散方見小兒大法。)

溫中丸治胃寒瀉白,腹痛腸鳴。(方見吐瀉。)

〔丹〕瀉青亦是寒,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,蜜湯調服。

〔田〕便青者,因驚風內臟脾氣不和,治宜白朮湯

〔潔〕凡大瀉引飲者,其病不以新久,皆宜服白朮散,痢病亦同治。

〔丹〕小兒夏月泄瀉,用益黃散。瀉黃、赤、黑,皆熱,用益元散黃柏丸之類。

〔錢〕使君子丸治疳瘦泄痢,腹脅脹滿。(方見疳門。)

〔《脈》〕小兒大便青瓣飧泄,脈小,手足寒,難已;脈小,手足溫,易已。

3. 乳食不化

〔錢〕食不消,脾胃冷,故不能消化,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。

〔潔〕乳食不消,初病忽然氣出冷,四肢亦冷,面白無光澤,精神不定,此乃胃氣不和,可以大溫藥治之,使君子丸、益黃散主之。若病泄瀉日久不瘥,乳食不化,是脾胃有風冷。先服益黃散二服,後用宣風散導之,胃宜再補。

4. 赤白痢

〔丹〕治小兒痢疾。

黃連黃芩大黃甘草

上煎服。赤痢加紅花桃仁。白痢加滑石末。

〔湯〕治痢之法,若欲取積,只用官局進食丸甚穩,雖取積又能治痢,萬無一失。積已下,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、訶子補之,次服厚腸香連丸得效。

〔丹〕治小兒赤白痢多,體弱不堪下,大困重者。麻子一合,炒令香熟,為末,每服一錢匕,蜜漿水和服,效。

疳瀉痢日久不瘥。(見疳門獨瀉不脹條。)

〔錢〕瀉黃、紅、赤、黑者,皆熱毒。瀉青、白,穀不化者,胃冷。

白附香連丸,治腸胃氣暴傷,乳哺冷熱相雜,渴痢赤白,裡急後重,腹痛扭撮,晝夜頻並,乳食減少。

黃連,木香(各一錢),白附尖(二個),

上末,飯丸如粟米大。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,米飲下,食前日夜各四五服。

豆蔻香連丸,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,陰陽不調,腹痛,腸鳴切痛,立效如神。

黃連(炒,三分),肉豆蔻,木香(各一錢),

上為細末,粟米飯丸如米粒大。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,日夜各四服,食前米飲下。

〔田〕,木香丸,治小兒泄瀉青白膿血相雜。

黃連(吳茱萸同炒,去茱萸,一兩),肉蔻(煨,二個),木香(一錢),

上為細末,麵糊丸,如黍米大。赤痢粟米飲下,白痢厚朴湯下,空心。

〔錢〕,小香連丸,治冷熱腹痛,水穀利,腸滑。

木香,訶子肉(各一分),黃連(半兩),

上為細末,米飲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,食前頻服之。

〔海〕赤痢,四君子加赤芍藥、當歸,入粟米少許,同煎。

〔湯〕治熱痢備急方。用井花水調臘茶,蜜磨生薑,渴則飲之。

〔錢〕,黃柏丸,治小兒熱痢下血。

黃柏(去皮,半兩),赤芍藥(四錢),

上為末,飯和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一二十丸,食前米飲下,量兒加減。

〔《本》〕治小兒赤痢。搗青藍汁二升,分四服。(《聖惠方》治小兒中蠱下血。)

〔姚〕治小兒尿血。甘草五分,以水六合,煎取二合,去渣,一歲兒一日服令盡。

〔海〕白痢。四君子等分,加乾薑減半,入粟米少許,同煎。

〔《廣》〕治小兒久痢淋瀝,水穀不消。枳實六分,搗末,以米飲調二錢匕。二歲兒服一錢。

〔丹〕小兒噤口痢,釀乳法。

厚朴枳殼(各五分),白朮,芍藥(各半兩),滑石(一兩),木通陳皮,甘草(各五分),

上分四帖,細研桃仁七枚,水二盞半,煎取一盞,與母服。服時去宿乳令盡,為妙。

黃連例(錢氏法:)

加黃柏為二聖丸。(治疳。)加橘皮橘連丸。(治疳。)加榆仁為榆連丸。(治疳。)加黃芩、大黃為三黃丸。(治積熱。)加阿膠茯苓阿膠丸。(治痢。)加訶子、木香為小香連丸。(治痢。)加豆蔻、木香為豆蔻香連丸。(治瀉。)加木香、白附子白附子香連丸。(治痢。)加阿膠、當歸、乾薑為駐車丸。(治痢。)

〔田〕小兒脅下滿,瀉痢體重,四肢不收,痃癖積聚,腹痛不嗜食,痰瘧寒熱:脾腧二穴。(在背十一椎下兩旁,相去各一寸五分。)

〔《明》〕秋深,冷痢不止:臍下二三寸間動脈中(二壯。)痢下赤白,脫肛:十二椎下節間(三壯。)又法:翠尾骨上三寸骨陷間(三壯,炷如小麥大。)又法:龜尾(一壯,脊端穹骨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