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·肝膽部 (4)

1. 產驚悸

〔《大》〕,七寶散,產後服之,安神壓驚。

辰砂(研),桂心,當歸,川芎,人參,白茯苓,羚羊角(燒存性。各二錢),乾薑(一錢,炮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用羌活豆淋酒調下。如不飲酒,漬米水飲調下。如心煩熱悶,以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,減薑、桂。如心下煩悶而痛,用童便酒調下。如腹痛加當歸。如心悶加羚羊角。如心虛氣怯加桂心。不下食或噁心,加人參。虛顫加茯苓。

〔海〕,大效牡丹皮散,治血藏虛風,及頭目不利,不思飲食,手足煩熱,肢節拘急疼痛,胸膈不利,大腸不調,陰陽相干,心驚怯悸,或時旋運。

牡丹皮,川芎,枳殼(麩炒。各一兩),陳皮,玄胡索,甘草,羌活,半夏(湯洗。各半兩),木香(三分),訶子肉(三分),芍藥(三分),三稜(炒,半兩),乾薑(五錢,炮),當歸(一兩半),白朮(炒,三錢),桂心(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半,煎五七沸,食前溫服。益血海,退血風勞攻注,消寒痰,實脾胃,理血氣攻刺,及氣虛惡寒潮熱證至妙。

〔《大》〕治產後中風,心忪悸,志氣不定恍惚,語言錯亂。

人參(六分),羚羊角(屑),麥門冬,茯神(各八分),茯苓,白蘚皮,甘草(各四兩),石膏(二分),淡竹瀝(兩大合)

上㕮咀,用水二升,煎至七合,下竹瀝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【產驚悸】

《大》中的七寶散,適合產後婦女服用,有安撫神經,緩解驚悸的效果。

配方成分包括:辰砂(研磨)、桂心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羚羊角(燒過保留其藥性,各二錢),乾薑(一錢,炮製)。

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羌活豆浸泡的酒調和服用。若不喝酒,可改用泡米水飲來調和服用。若感到心煩熱悶,可用去除心部的麥門冬煎湯來調和服用,同時減少薑、桂的用量。若心下煩悶且有痛感,可用童便酒調和服用。若腹部疼痛,可增加當歸的用量。若心悶,可增加羚羊角的用量。若心虛氣怯,可增加桂心的用量。若食慾不佳或有噁心感,可增加人參的用量。若虛弱顫抖,可增加茯苓的用量。

《海》中的大效牡丹皮散,適用於治療血液循環系統的虛風症狀,以及頭部與視力問題,飲食無味,手腳煩熱,四肢關節拘束緊張疼痛,胸部與膈肌不舒暢,大腸功能失調,陰陽失衡,心驚膽怯,偶爾頭暈等症狀。

配方成分包括:牡丹皮、川芎、炒制的枳殼(各一兩),陳皮、玄胡索、甘草、羌活、洗淨的半夏(各半兩),木香、訶子肉、芍藥(各三分),炒制的三稜(半兩),炮製的乾薑(五錢),當歸(一兩半),炒制的白朮(三錢),桂心(五錢)。

以上成分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五到七次沸騰,飯前溫熱服用。能增強血液循環,消除因勞累引起的血液風邪,消除寒痰,鞏固脾胃,調理血液與氣血的攻刺,以及治療氣虛、惡寒、潮熱等症狀。

《大》中提到,治療產後風邪入侵,心跳加速,精神恍惚,語言錯亂的方子如下:

配方成分包括:人參(六分),羚羊角碎屑、麥門冬、茯神(各八分),茯苓、白蘚皮、甘草(各四兩),石膏(二分),淡竹瀝(兩大合)。

以上成分切碎,加入二升水,煎煮至剩七合,再加入淡竹瀝,分三次服用。

2. 心憺憺動

憺憺,因痰動也。心憺憺動者,謂不怕驚而心自動也。驚恐亦曰心中憺憺恐,謂怕驚而心亦動也。

其憺憺自動之病,屬二經。一屬心主手厥陰病。經云:心主手厥陰之脈是動,則病心中憺憺大動,面赤目黃,喜笑不休,視盛虛熱寒,陷下取之,是刺灸之法也。又曰: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病心憺憺大動,胸脅胃脘不安,治以甘熱。是運氣之寒傷心主也。其二屬少陽病。經云: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善噫,其傳為心掣是也。(掣,尺制反,曳也。)

白話文:

【心膽顫動】

"膽顫"是由於痰多引發的。當說到心臟無緣無故地顫動,指的是並不是因為受到驚嚇,但心臟卻自行顫動。如果因為驚嚇而心臟跳動,我們也可以說是心中充滿了膽顫的恐懼,指的是在驚嚇之下心臟也會跳動。

這種心臟無緣無故顫動的疾病,涉及兩條經絡。一個是心包經,也就是手厥陰經的病。根據醫典記載,當心包經的手厥陰脈發生異常時,會出現心臟劇烈顫動、臉色紅潤、眼睛泛黃、不停傻笑等症狀,看到的東西似乎比實際更大或更小,有虛熱或寒冷感,這類病症應當從陷下的位置進行針灸治療。又提到,在太陽掌管天空的情況下,如果寒氣過盛,就會導致心臟劇烈顫動,胸部、肋骨和胃部感到不適,治療方法是使用甘甜溫熱的食物或藥物。這表示寒氣對心包經造成了傷害。另一個與此相關的是少陽經的病。醫典記載,當少陽經受到影響,會出現氣短、易咳嗽、易打嗝,進一步發展為心臟牽扯痛("掣"字讀音為"chì",有拖拽的意思)。"

3.

怒在陰陽,為陰閉遏其陽,而陽不得伸也。經云:陰出之陽則怒。又云: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冤善怒。東垣云:多怒者,風熱陷下於地是也。怒在臟腑所屬經,在臟為肝,在志為怒。又云:肝藏血,血有餘則怒。又云:膽為怒是也。

〔丹〕,治怒方

香附末(六兩),甘草末(一兩)

上和勻,白湯調服五錢。

運氣,怒皆屬木太過。經云:木太過曰發生。發生之紀,其病怒。又云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甚則善怒。又云:歲土不及,風反大行,民病善怒是也。怒在禁忌,多生厥逆。經云: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又云:暴怒傷陽。又云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餐泄是也。

白話文:

[憤怒]

憤怒從陰陽理論來看,是因為陰氣封閉壓制了陽氣,導致陽氣無法展現。古籍提到:當陰氣從陽氣中冒出時,就會產生憤怒。另有一說:當血液過多集中在上半身,而氣集中在下半身時,會感到心情煩悶,容易發怒。東垣學派認為,經常發怒的人,是因為風熱之氣深陷在體內。

憤怒與臟腑及經絡相關,主要與肝臟有關,情緒上的憤怒也是由肝臟所主導。另有一說:肝臟儲存血液,當血液過剩時,人就容易發怒。

【丹】,治療憤怒的處方

香附粉(六兩),甘草粉(一兩)

將上述兩種藥材混合均勻,用開水調合後服用五錢。

根據五行運行的理論,憤怒都屬於木氣過盛。古籍提到:木氣過盛被稱為生長,生長的季節,人們容易感到憤怒。另有一說:當一年中木氣過盛,風氣盛行,人們會特別容易發怒。再有一說:當一年中土氣不足,風氣反而盛行,人們也會容易發怒。

憤怒在禁忌上,容易引發逆氣。古籍提到:當陽氣受到極大的憤怒衝擊,身體的氣和血會斷絕,血液會集中到頭部,讓人突然昏厥。另有一說:突然的憤怒會傷害陽氣。再有一說:當人非常憤怒時,氣會逆流,嚴重時甚至會嘔血或出現餐後腹瀉。

4. 善太息

運氣,善太息皆屬燥邪傷膽。經云:陽明在泉,燥淫所勝,病善太息。又云:陽明之勝,太息嘔苦。又云:少陰司天,地乃燥,悽愴數至,脅痛善太息是也。

《內經》灸刺善太息,皆取心膽二經。經云:黃帝曰:人之太息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思憂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出之,補手少陰心主、足少陽留之也。又曰: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嘔宿汁,視足少陽脈之陷下者灸之。又云:膽足少陽之脈是動,則病口苦善太息,視盛虛實寒熱,陷下取之是也。

〔《甲》〕色蒼蒼然,太息如將死狀,振寒,溲白便難,中封主之。脾虛,令人病寒不樂,好太息,商丘主之。凡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汗出,病至則善嘔,嘔已乃衰,即取公孫及井腧。實則腸中切痛厥,頭面腫起,煩心,狂飲多不嗜臥;虛則腹脹,腸中氣大滿,熱痛,不嗜食,霍亂,公孫主之。

白話文:

[深長嘆息]

運行氣運時,若常有深長嘆息的情況,多因燥邪侵擾膽腑所致。古籍記載,當陽明經氣處於泉位,若受燥邪影響,就會出現深長嘆息的症狀。又說,當陽明經氣過盛,亦會出現嘆息與嘔吐苦水的現象。再者,若少陰經主宰天氣,地氣便顯得乾燥,悲涼情緒頻繁,此時肋部疼痛且常有嘆息,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。

《內經》提到,對於常有深長嘆息的人,治療應從心和膽兩條經絡著手。黃帝曾問:人為何會有嘆息的行為?岐伯回答:思考憂慮過度,會讓心臟的機能緊張,心臟機能緊張會導致氣道收縮,氣道收縮則呼吸不暢,所以會用嘆息的方式來調節。治療上應補充手少陰心包經和足少陽膽經的氣血。又說,膽腑有問題的人,會常有嘆息,口苦且嘔吐隔夜食物,應觀察足少陽膽經上凹陷部位,進行灸療。再者,膽腑的足少陽膽經,若氣血流動不順,會出現口苦和常嘆息的症狀,治療上應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,對凹陷部位施灸。

《甲》篇記載,面色蒼白,嘆息聲如瀕死之人,全身發冷,小便色白且排便困難,可針灸中封穴治療。脾臟虛弱,會使人畏寒、心情不佳,且常嘆息,可針灸商丘穴治療。凡是常嘆息、食慾不振、多有寒熱交加出汗,病發時易嘔吐,嘔吐後症狀減輕,治療上應針灸公孫穴和井穴。若病情實證,會有腸胃劇烈疼痛、頭面部腫脹、心煩、狂飲且睡眠品質差;病情虛證,會有腹部脹大、腸胃氣血過剩、熱痛、食慾不振、嘔吐腹瀉等症狀,治療上都應針灸公孫穴。